第二十五回李秀成平定南康城楊秀清敗走武昌府

關燈
話說石達開乘清都統富明阿退時,随後攻進金陵城,城裡關閉不及,洪軍已大隊擁進。

    都統富明阿倉皇奔到督衙,隻見陸建瀛還跪在大堂,對佛像焚香念佛。

    富明阿大怒道:“作城裡奸細的,乃和尚也!大人還欲求助于無知之佛像那?”陸建瀛聽罷,吃了一驚,急問道:“軍情現在怎地?”富明阿道:“金陵已為敵有矣,罪在執政。

    或降或死,惟公自擇。

    ”說罷欲走。

    陸建瀛即牽富阿明衣,問道:“今尚可逃乎?子必救我。

    ”正說話間,忽聞軍聲漸近,城内人民,都喚天叫地的,陸建瀛早已心慌,即帶了愛妾張氏,随富明阿逃出衙門之外,正遇張彥良逃回,乃并同走。

    隻見無數居民紛紛逃走,有認得陸建瀛的,就指着罵道:“斷送兩江土地者,即此人也。

    ”富明阿謂陸建瀛道:“公聞之否?”陸建瀛滿面羞慚,随答道:“某亦知死難者,人臣之分也。

    子能責吾,何不自責,乃相逼何甚耶?”富明阿道:“軍權在誰,即誰為罪首。

    今江南已失,大勢已去盡矣。

    ”說罷恸哭不已。

    陸建瀛不能答。

    隻雜在亂軍中,望北門而逃。

     是時洪軍已大半入金陵,向榮又被李世賢牽住,不能相救;又恐全軍俱敗,隻望丹陽逃走。

    不多時陸建瀛奔到,向榮掩面大哭道:“誠不意在此處與相公相見也。

    ”陸建瀛聽了,仍委于軍士守城不力。

    向榮道:“三軍之令,乃系于元帥。

    向某雖遭屢敗,實不敢委罪于軍士也!獨惜金陵城池堅固,守不及兩旬,遂至于此,吾輩複有何面目見人哉?”陸建瀛自知不能委卸,惟有俯首而哭。

    少時将軍都興阿,都統富明阿,提督餘萬清,藩司李本仁,先後奔至,各訴兵敗之事。

    向榮道:“為今之計,目下料不能恢複城池,不如暫退守丹陽駐屯。

    一面飛奏朝廷,請饬湖南、河南一齊進戰,使彼首尾不能相顧,則河東或可恢複耳。

    ”李本仁道:“向者之敗,皆由以一路孤軍對敵;而别路統兵大員,又觀望不進:如琦善、徐廣缙之徒,能以一師之兵,繞攻湖北,敵軍未必能安然直下江南也。

    ”向榮道:“此論甚是。

    但金陵城池堅固,實為十八省之冠,竟使洪軍唾手而得,某罪大矣。

    ”說罷大哭,諸将無不下淚。

    陸建瀛隻是低頭不語。

    向榮就立刻奏報清廷,傳令退入丹陽而去。

    且說洪軍自進了金陵城後,計獲洋槍二萬餘杆,白銀六十萬,糧食無數,降投軍士三萬有餘,威信大振。

    附近州縣,皆來悅服。

    時天國太平三年,即清鹹豐三年。

    洪天王即傳榜四處,告以光複大義,并安民心。

    一面加封官爵:以相國、軍師、靖國王錢江兼大司馬;以劉狀元為秘書總監。

    令東王楊秀清、翼王石達開,假節钺,得專征伐。

    又征集賢良,凡不為滿清所用,有一才一藝者,皆聘為從事。

    以鑒于蕭王妃下鎮江之事,知才女不可輕棄,遂設立女官,以洪宣嬌、蕭三娘為指揮使,更定制度。

    因江南連年苦于征役,傳旨發爺,赈濟人民;并減免兩年糧稅,國内大悅。

    各事甫定,忽接武昌駐守官奏報,知地官丞相胡以晃病故。

    天王哭道:“胡丞相與朕奔馳于患難之中,今中道先殂,豈不哀哉!”即傳旨賜恤甚厚;遷李秀成為地官丞相,陳王成、李世賢皆為副丞相,餘外進秩有差。

    于是修故明宮殿為王宮,首谒明大祖寝陵而祭之曰:不肖子孫洪秀全率領皇漢天國百官,謹祭于吾皇之靈曰:昔以漢族不幸,皇綱複墜;亂臣賊子,皆引虎迎狼,以危中國。

    遂使大地陸沉,中原闆蕩,朝堂之地,行省之間,非複吾有。

    異族因得以盤距。

    靈秀之胄,雜以腥羶;種族淪亡,二百年矣。

    不肖秀全,自維涼薄,不及早除異類,慰我先靈。

    今藉吾皇在天之靈,默為呵護,群臣用命,百姓歸心;東南各省,次第收複。

    謹依吾皇遺烈,定鼎金陵,不肖秀全,何敢居功。

    自以體吾皇之用心,與天下付托之重,東南既定,指日北征,驅除異族;還我神州。

    上慰吾皇在天之靈,下解百姓倒懸之急,秀全等不敢不勉也!敢告。

     祭罷再布中外:宣明複國之故。

    時外人有旅居上海者,見洪秀全政治,井井有條,甚為歎服。

    有美國人到南京谒見洪秀全,亦見其政治與西國暗合,乃歎道:“此自有中國以來,第一人也。

    ”遂請秀全遣使入美國,共通和好。

    秀全道:“此事甚合朕意,如貴國官民到此,吾當優禮相待。

    惟吾國旅居貴國者,亦請貴國一視同仁可也。

    ”美人聽得此請,為之大驚,急唯唯應命。

    秀全便遣其弟洪仁玕,為出使美國大臣。

    茲把國書呈遞美總統觀看。

    那國書内雲:大漢天國天王洪秀全,敬問大美國民主安好:敝國亡于滿人,二百年矣。

    今我國民奮興,貴國獨立之義:謀複宗社。

    幸得人民響應,東南各省,次第戡定。

    建立太平天國。

    特派聯弟仁玕,出使貴國。

    此後貴國與敝國共敦和好,共保僑民。

    互相興商,造世界和平之福。

    朕有厚望焉! 下書大國太平三年,并蓋禦印。

    美民主見了洪秀全的舉動,深合文明政體,不勝驚異,亦遣使來報聘。

    自此兩國共通和好,以後宮殿落成,行升禦禮,天王勤求政治,每大分辰午兩次,君臣共議大事。

    議事時,諸臣皆有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