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蕭王妃奪旗鎮江城洪秀全定鼎金陵郡
關燈
小
中
大
獻出城池了。
實是官民投降的本心。
錢江見兩處俱已平定,遂并力進攻金陵。
早有細作報知清營。
江忠源問向榮道:“洪軍勢大,将如之何?”向榮道:“廬州城池失守,豈為善策。
今雖籌辨防務,亦有名無實耳。
陸建瀛無用之輩,斷不能濟事。
吾兩人一同退保金陵,未審尊意若何?”江忠源道:“此言甚善。
但弟為安徽巡撫,今安慶失陷久矣,弟有失地之罪,應為恢複之謀。
弟意欲引駐兵于桐州。
若洪軍大舉入金陵,則弟當由桐城進窺安慶,以擾其後,亦得以稍助元帥也。
”向榮道:“此計甚妙。
昔日洪軍得以長趨直進者,以無後顧之患耳。
若得足下從後蹑之,彼亦不能盡其兵力也。
趁今洪軍未至,就請速行為是。
”江忠源聽罷,便請領兵西行,望桐城閘而去。
向榮白領本軍往金陵進發,不在話下。
且說錢江既定計進窺金陵,就令大軍以三之二起程,以三之一為駐守,并請洪大王與韋昌輝、李昭壽及大小将校三十餘員,領兵駐守。
錢江自與諸将起行。
瀕行時,天王謂錢江道:“今吾軍新舊二十餘萬,而留守之兵,乃至七萬有餘,究是何意?”錢江道:“大王未細思事耳。
吾料江、向二人,必有一人留駐安徽境外,擾吾後路,以為複安慶之計;若安徽得而複失,則吾軍消息隔絕,不特金陵一路,不能成功,恐武昌之危更急矣。
一着之差,則全局俱敗。
故不能不固守一帶。
”天王聽罷大悟,便又說道:“如此朕亦願身當前敵,以勵将士,不願徒享安閑,以徒勞諸将士也。
”錢江道:“如此亦好。
但萬乘之君,不臨險地;以其為全國所系命故耳。
今大王要先去,請即随後繼進可也。
”天王從之,便以北王韋昌輝代領駐兵鎮守。
忽探馬回?報道:“江忠源已領兵複人桐城去了。
”洪天王歎道:“果不出錢先生之料也。
彼直欲授桐城,窺安慶,以擾吾後路矣。
”即囑咐韋昌輝小心防守。
錢江道:“今日局面,又頗不同了。
非以戰為守不可。
”便一面飛報黃文金:如江忠源攻潛山,則韋昌輝助之;如其兩下,則黃文金懾之,互相環應。
分撥既定,即以陳玉成為先鋒,李世賢副之。
洪大軍十五萬,直取金陵。
并令陳坤書,以水師由新州直下七裡州,水陸并進。
大軍起程時,忽一人直到軍前要見洪大王。
衆問之,乃南王馮雲山之子馮兆炳也。
天王聽得,忙令喚入相見。
天王見了,又憶起雲山,不禁淚下。
徐道:“自南王薨後,其家屬渺無音耗。
今得其子一見,亦雲幸矣。
馮兆炳道:“自從家父入廣西起事,餘即隐居不出;奈為仇家所偵,緻被暴官肆逆,故逃至此。
今墳墓已被清兵發掘去了。
”說罷大哭。
洪天王道:“吾兵所到之處,一草一本,不敢毀傷。
今彼如此殘忍耶?”各人聽了,亦為之憤恨。
錢江道:“廣東現在景象,究竟若何?”馮兆炳道:“有陳開佛山起事:用經堂寺能禅師為軍師,聚衆數十萬。
惜無紀律,又好殺戮,故鄉團均與為難。
恐亦不能持久也。
”錢江聞而歎道:“陳開固人傑。
惜不聽仆言,乃至于此。
”天王便問何故?錢江便把從前在廣東充發時,一路上與陳開問答的話,一一說知天王。
天王道:”迄今派人相助他們何如?”錢江道:“用兵如奕棋,一着之差,則全局皆亂矣,必不能以藥救也。
然陳開非背某言者,必聚衆過多,不能久持耳。
今失一大機會,甚可惜也。
”天王聽罷,亦為歎息。
令馮兆炳回安慶,助韋昌輝駐守,立令大軍人速起程。
一路行來,秋毫無犯,直抵金陵。
錢江大喜道:“一路并無守禦,陸建瀛真木偶。
清廷用此人總督兩江,安得不敗乎!吾此次緩緩行青,懼彼以逸待勞,為害不淺。
今若此,真出吾意料之外矣。
”乃令押張彥良來,令之回金陵。
行時囑道:“吾念陸建瀛一路不設守備,故放汝回去。
汝歸語建瀛:吾于金陵已伏十萬大兵。
若不以金陵相送,城破兵臨之時,必不相饒矣。
”彥良拜謝而去。
天王便欲立攻金陵。
錢江道:“金陵堅固,與别處不同,務宜謹慎。
蓋大事成敗,在此一舉矣。
”便在儀風門外,築栅壘三十六座:就架起所得西洋大炮,準備攻城;另築各營,都用水牆遮蔽,又頂通水道,以防斷水;又令大張聲勢,遍村旌旗,以驚動城裡人心。
連營數十裡,夜裡燈火光耀,如同白日。
錢江複對天王奏道:“向榮
實是官民投降的本心。
錢江見兩處俱已平定,遂并力進攻金陵。
早有細作報知清營。
江忠源問向榮道:“洪軍勢大,将如之何?”向榮道:“廬州城池失守,豈為善策。
今雖籌辨防務,亦有名無實耳。
陸建瀛無用之輩,斷不能濟事。
吾兩人一同退保金陵,未審尊意若何?”江忠源道:“此言甚善。
但弟為安徽巡撫,今安慶失陷久矣,弟有失地之罪,應為恢複之謀。
弟意欲引駐兵于桐州。
若洪軍大舉入金陵,則弟當由桐城進窺安慶,以擾其後,亦得以稍助元帥也。
”向榮道:“此計甚妙。
昔日洪軍得以長趨直進者,以無後顧之患耳。
若得足下從後蹑之,彼亦不能盡其兵力也。
趁今洪軍未至,就請速行為是。
”江忠源聽罷,便請領兵西行,望桐城閘而去。
向榮白領本軍往金陵進發,不在話下。
且說錢江既定計進窺金陵,就令大軍以三之二起程,以三之一為駐守,并請洪大王與韋昌輝、李昭壽及大小将校三十餘員,領兵駐守。
錢江自與諸将起行。
瀕行時,天王謂錢江道:“今吾軍新舊二十餘萬,而留守之兵,乃至七萬有餘,究是何意?”錢江道:“大王未細思事耳。
吾料江、向二人,必有一人留駐安徽境外,擾吾後路,以為複安慶之計;若安徽得而複失,則吾軍消息隔絕,不特金陵一路,不能成功,恐武昌之危更急矣。
一着之差,則全局俱敗。
故不能不固守一帶。
”天王聽罷大悟,便又說道:“如此朕亦願身當前敵,以勵将士,不願徒享安閑,以徒勞諸将士也。
”錢江道:“如此亦好。
但萬乘之君,不臨險地;以其為全國所系命故耳。
今大王要先去,請即随後繼進可也。
”天王從之,便以北王韋昌輝代領駐兵鎮守。
忽探馬回?報道:“江忠源已領兵複人桐城去了。
”洪天王歎道:“果不出錢先生之料也。
彼直欲授桐城,窺安慶,以擾吾後路矣。
”即囑咐韋昌輝小心防守。
錢江道:“今日局面,又頗不同了。
非以戰為守不可。
”便一面飛報黃文金:如江忠源攻潛山,則韋昌輝助之;如其兩下,則黃文金懾之,互相環應。
分撥既定,即以陳玉成為先鋒,李世賢副之。
洪大軍十五萬,直取金陵。
并令陳坤書,以水師由新州直下七裡州,水陸并進。
大軍起程時,忽一人直到軍前要見洪大王。
衆問之,乃南王馮雲山之子馮兆炳也。
天王聽得,忙令喚入相見。
天王見了,又憶起雲山,不禁淚下。
徐道:“自南王薨後,其家屬渺無音耗。
今得其子一見,亦雲幸矣。
馮兆炳道:“自從家父入廣西起事,餘即隐居不出;奈為仇家所偵,緻被暴官肆逆,故逃至此。
今墳墓已被清兵發掘去了。
”說罷大哭。
洪天王道:“吾兵所到之處,一草一本,不敢毀傷。
今彼如此殘忍耶?”各人聽了,亦為之憤恨。
錢江道:“廣東現在景象,究竟若何?”馮兆炳道:“有陳開佛山起事:用經堂寺能禅師為軍師,聚衆數十萬。
惜無紀律,又好殺戮,故鄉團均與為難。
恐亦不能持久也。
”錢江聞而歎道:“陳開固人傑。
惜不聽仆言,乃至于此。
”天王便問何故?錢江便把從前在廣東充發時,一路上與陳開問答的話,一一說知天王。
天王道:”迄今派人相助他們何如?”錢江道:“用兵如奕棋,一着之差,則全局皆亂矣,必不能以藥救也。
然陳開非背某言者,必聚衆過多,不能久持耳。
今失一大機會,甚可惜也。
”天王聽罷,亦為歎息。
令馮兆炳回安慶,助韋昌輝駐守,立令大軍人速起程。
一路行來,秋毫無犯,直抵金陵。
錢江大喜道:“一路并無守禦,陸建瀛真木偶。
清廷用此人總督兩江,安得不敗乎!吾此次緩緩行青,懼彼以逸待勞,為害不淺。
今若此,真出吾意料之外矣。
”乃令押張彥良來,令之回金陵。
行時囑道:“吾念陸建瀛一路不設守備,故放汝回去。
汝歸語建瀛:吾于金陵已伏十萬大兵。
若不以金陵相送,城破兵臨之時,必不相饒矣。
”彥良拜謝而去。
天王便欲立攻金陵。
錢江道:“金陵堅固,與别處不同,務宜謹慎。
蓋大事成敗,在此一舉矣。
”便在儀風門外,築栅壘三十六座:就架起所得西洋大炮,準備攻城;另築各營,都用水牆遮蔽,又頂通水道,以防斷水;又令大張聲勢,遍村旌旗,以驚動城裡人心。
連營數十裡,夜裡燈火光耀,如同白日。
錢江複對天王奏道:“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