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勇鮑超獨救江忠源智錢江夜賺吳觀察
關燈
小
中
大
才省悟:即令石達開、韋昌輝去了。
果然李本仁、張熙宇領兵行至中途,隻見公公嶺一帶,旌旗齊整,心甚狐疑。
又見附近五色旌旗,軍容甚整,卻不敢進兵。
張熙宇即謂李本仁道:“我們隻道安慶緊急,特來救援耳。
今安慶業己失守,料不能濟事。
且以陸、向兩帥,領二十萬之衆,尚不能抵敵洪軍之勢,何況我輩,到不如退兵為上。
”李本仁以為然,遂傳令退兵。
怎想說猶未了,忽一聲炮響,石達開領軍從林中殺出。
李本仁聽得石達開名字,早魂飛魄散,那敢戀戰。
石達開追殺數裡而回。
自到安慶城裡繳令。
錢江令登了功勞簿,再令興兵,進取金陵。
先令陳坤書以水師先進。
時清廷正以江忠源補授安徽巡撫。
江忠源以鮑超武勇超群,奏保為副将,并令為前部,銳意謀複安慶,由桐城直下天甯莊;飛函向榮,知會分道進兵。
這時江督陸建瀛,因妾舅張彥良被捉,洪軍要他讓地,正自徬徨,便先自借故逃回金陵而去。
向榮便約會江忠源,分南北兩路進兵。
向榮因安慶既失,由池州東下,以圖恢複安慶。
忠源又咨照欽差大臣琦善,由汴梁下攻湖北,以截洪軍後路,奈琦善逡巡不進,忠源無可如何。
早有細作報入錢江軍中。
錢江道:“彼既伐我,我不如先伐之。
先發制人,此其時矣。
”先調兵分拒江、向二軍,仍令石達開、李世賢為先鋒,大軍陸續起程,望金陵進發。
忽報上海道吳來,招集閩、粵拖船數千艘,又借得西洋大炮數百尊,由吳淞直駛上流,由海道來攻安慶。
錢江聽得清楚,先令陸軍紮下大營,要先設法破吳來水師,斷彼水路接應,然後進兵。
即對洪天王道:“清軍屢敗,自知勢弱,乃借西洋大炮,借外力以殺害我漢人,實不可忍。
此行當令片甲不回,使他不敢正視我軍。
”洪天王便問計将安出?錢江道:”今當仲春天氣,陰雲密布,将有微雨,且今夜必有大霧。
吾計準可行。
彼所借西洋大炮,早晚必為我用也。
”便附耳說稱如此如此。
洪天王聽得大喜,急召陳坤書,授以密計。
?時吳來水師已将抵安慶。
那夜初更以後,大霧迷江,對面不見人。
陳坤書即依錢江密計,先将水師各船掩滅燈火,暗在兩岸埋伏,并購定無數瓦埕,一排一排,相連配搭而下。
埕口上下緊縛相合,中藏火光,順着流水,直望下流駛來。
那吳來在船上一望,但見江心一派火光,順流而下。
隻道洪軍水師大至。
黑夜裡霧色迷漫,又不辨真僞,卻不敢擅進。
即與管炮的洋人相議,洋人再随吳來,立在船頭一看,反大笑不止。
吳來便問洋人怎地大笑?洋人道:“洪軍隻能在陸路稱雄,卻不懂在水上行軍、渡河的法度也。
”吳問何故?洋人道:“看他乘霧進軍,實兵家所大忌也。
此一戰,可以雪數年屢敗之恥矣。
”吳來又問計将安出?洋人道:“彼槍多炮少,隻能近地攻我;我軍既多大炮,可從遠以炮擊之。
”吳來深然其計:以為洪軍水師,必敗無疑矣。
便下令軍中,一齊發炮轟擊。
那炮聲何止數千響,其聲隆隆,震動天地,隻望埕排上火光中攻來。
一連幾個更次,炮響不絕。
陳坤書卻督水師船挨岸邊潛進。
各船火乘風勢,如箭激發。
那洋人所發大炮,但望火光攻擊,故陳坤書各水師,毫無損害。
比至四更以後,吳來所用大炮,子藥俱盡,但見火光依然順流。
洋人仔細看了一會,乃大驚道:“吾中計矣。
火光中必無洪軍在也!”吳來聽了此話,猶驚疑不定。
将近天明時候,聽得兩岸鼓聲大震,吳來軍士,個個畏懼。
少時,東方現出一輪紅日,煙消霧散。
洪軍水師各船,鼓浪掀濤,遮敝江面,已相隔不遠。
焰硝炮彈,紛紛望船擊來。
陳坤書坐在中央大艦,督令各船齊放槍炮。
吳來急的登岸逃命。
陳坤書見清兵各船,絕不還炮,隻放空槍,料子藥已盡,更不必畏懼。
便令将各船移調直駛進來。
又恐清兵各船逃跑,急令一隊水師先進下流,截他退路,因此清兵船逃不出一艘。
況自吳來逃去之後,軍中無主,益自亂慌。
西洋人沒奈何,又見吳來已去,隻得舉白旗投降,要保三軍性命。
陳坤書也知得西國向有舉旗投降的例,遂令軍士停止攻擊。
一面使人報知錢江。
然後過船與洋人定約:将西洋大炮,點入自己軍中;并定洋人不得再助清軍,不在話下。
管教:利炮堅船,轉眼已成天國物;奇謀妙算,唾手先成漢統基。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果然李本仁、張熙宇領兵行至中途,隻見公公嶺一帶,旌旗齊整,心甚狐疑。
又見附近五色旌旗,軍容甚整,卻不敢進兵。
張熙宇即謂李本仁道:“我們隻道安慶緊急,特來救援耳。
今安慶業己失守,料不能濟事。
且以陸、向兩帥,領二十萬之衆,尚不能抵敵洪軍之勢,何況我輩,到不如退兵為上。
”李本仁以為然,遂傳令退兵。
怎想說猶未了,忽一聲炮響,石達開領軍從林中殺出。
李本仁聽得石達開名字,早魂飛魄散,那敢戀戰。
石達開追殺數裡而回。
自到安慶城裡繳令。
錢江令登了功勞簿,再令興兵,進取金陵。
先令陳坤書以水師先進。
時清廷正以江忠源補授安徽巡撫。
江忠源以鮑超武勇超群,奏保為副将,并令為前部,銳意謀複安慶,由桐城直下天甯莊;飛函向榮,知會分道進兵。
這時江督陸建瀛,因妾舅張彥良被捉,洪軍要他讓地,正自徬徨,便先自借故逃回金陵而去。
向榮便約會江忠源,分南北兩路進兵。
向榮因安慶既失,由池州東下,以圖恢複安慶。
忠源又咨照欽差大臣琦善,由汴梁下攻湖北,以截洪軍後路,奈琦善逡巡不進,忠源無可如何。
早有細作報入錢江軍中。
錢江道:“彼既伐我,我不如先伐之。
先發制人,此其時矣。
”先調兵分拒江、向二軍,仍令石達開、李世賢為先鋒,大軍陸續起程,望金陵進發。
忽報上海道吳來,招集閩、粵拖船數千艘,又借得西洋大炮數百尊,由吳淞直駛上流,由海道來攻安慶。
錢江聽得清楚,先令陸軍紮下大營,要先設法破吳來水師,斷彼水路接應,然後進兵。
即對洪天王道:“清軍屢敗,自知勢弱,乃借西洋大炮,借外力以殺害我漢人,實不可忍。
此行當令片甲不回,使他不敢正視我軍。
”洪天王便問計将安出?錢江道:”今當仲春天氣,陰雲密布,将有微雨,且今夜必有大霧。
吾計準可行。
彼所借西洋大炮,早晚必為我用也。
”便附耳說稱如此如此。
洪天王聽得大喜,急召陳坤書,授以密計。
?時吳來水師已将抵安慶。
那夜初更以後,大霧迷江,對面不見人。
陳坤書即依錢江密計,先将水師各船掩滅燈火,暗在兩岸埋伏,并購定無數瓦埕,一排一排,相連配搭而下。
埕口上下緊縛相合,中藏火光,順着流水,直望下流駛來。
那吳來在船上一望,但見江心一派火光,順流而下。
隻道洪軍水師大至。
黑夜裡霧色迷漫,又不辨真僞,卻不敢擅進。
即與管炮的洋人相議,洋人再随吳來,立在船頭一看,反大笑不止。
吳來便問洋人怎地大笑?洋人道:“洪軍隻能在陸路稱雄,卻不懂在水上行軍、渡河的法度也。
”吳問何故?洋人道:“看他乘霧進軍,實兵家所大忌也。
此一戰,可以雪數年屢敗之恥矣。
”吳來又問計将安出?洋人道:“彼槍多炮少,隻能近地攻我;我軍既多大炮,可從遠以炮擊之。
”吳來深然其計:以為洪軍水師,必敗無疑矣。
便下令軍中,一齊發炮轟擊。
那炮聲何止數千響,其聲隆隆,震動天地,隻望埕排上火光中攻來。
一連幾個更次,炮響不絕。
陳坤書卻督水師船挨岸邊潛進。
各船火乘風勢,如箭激發。
那洋人所發大炮,但望火光攻擊,故陳坤書各水師,毫無損害。
比至四更以後,吳來所用大炮,子藥俱盡,但見火光依然順流。
洋人仔細看了一會,乃大驚道:“吾中計矣。
火光中必無洪軍在也!”吳來聽了此話,猶驚疑不定。
将近天明時候,聽得兩岸鼓聲大震,吳來軍士,個個畏懼。
少時,東方現出一輪紅日,煙消霧散。
洪軍水師各船,鼓浪掀濤,遮敝江面,已相隔不遠。
焰硝炮彈,紛紛望船擊來。
陳坤書坐在中央大艦,督令各船齊放槍炮。
吳來急的登岸逃命。
陳坤書見清兵各船,絕不還炮,隻放空槍,料子藥已盡,更不必畏懼。
便令将各船移調直駛進來。
又恐清兵各船逃跑,急令一隊水師先進下流,截他退路,因此清兵船逃不出一艘。
況自吳來逃去之後,軍中無主,益自亂慌。
西洋人沒奈何,又見吳來已去,隻得舉白旗投降,要保三軍性命。
陳坤書也知得西國向有舉旗投降的例,遂令軍士停止攻擊。
一面使人報知錢江。
然後過船與洋人定約:将西洋大炮,點入自己軍中;并定洋人不得再助清軍,不在話下。
管教:利炮堅船,轉眼已成天國物;奇謀妙算,唾手先成漢統基。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