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勇鮑超獨救江忠源智錢江夜賺吳觀察
關燈
小
中
大
一人,手挾江忠源渡河如履平地,半晌已登對岸,不覺大驚道:“此人真虎将也。
”急問左右,此是何人?左右無有知者。
遂捕一降卒問之?那降卒答道:“此遊擊鮑超也。
不特勇力過人,且有一宗絕技:逾山過嶺,輕捷如猿。
聲如巨雷,百步之外呼喝一聲,軍士多為驚倒,故皆以鮑虎呼之,又多呼為豹子。
此人投效軍營,已經兩載,立功已是不少。
隻未蒙重用,現還屈為人下。
”黃文金道:“如此,可謂埋沒英雄矣。
”歎息一番,随令安撫降卒,收軍回至潛州,自回軍安慶。
向錢江道:“險些兒拿了江忠源,因被鮑超挾負而去,實為可惜。
”錢江道:“彼未該絕耳。
此後吾必設法擒之。
”說罷,即今黃文金駐守潛山。
自安慶回軍,李世賢在路上,問錢江道:“先生何以知蔣文慶之必由小路逃走也?”錢江笑道:“文慶一書生耳,向來經臨戰陣,故以小計弄之。
某自到宿松,已得江忠源同向榮往來文紮,模刻其關防;又使萬大洪扮作求救的,冒稱都司王興國,誘其出城。
他見安慶已危,自然要逃走,故易于中計也。
獨惜拿不到江忠源,未免大計小用耳。
”說罷,大笑不止。
行行不覺到了安慶。
此時石達開等,已得了城池,聽得錢江已到,即出來迎接,遂将軍兵駐紮城外,并馬人城。
知石達開已拿了張彥良。
錢江即緻函陸建瀛雲:“如欲張彥良得生,須以轄地相讓。
”此是錢江挾制陸建瀛處,按下慢表。
當下計點倉庫,得白銀八十餘萬兩;糧米百十餘萬擔;洋槍共六十杆。
餘外零星器械,不計其數。
即把捷音奏報洪天王。
誰想捷音未發,洪天王已經到了。
錢江聞說,即率衆将出城十裡迎接。
天王下馬,與衆将相見,即慰勞道:“孤住在宿松,恐獨勞諸兄弟汗馬,故趕進來。
及至徐家橋,已知攻下安慶,此諸兄弟之力也。
”衆将答道:“此皆大王之恩威所及耳。
”天王讓謙一番。
一齊進了省城。
各官朝賀已畢,天王傳令,大犒三軍,分賞各有功諸臣。
又團曾天養陣亡,甚為惋惜,即行賜祭,予谥毅武;并收養其二子:長名曾紹文,次名曾紹武。
待年長時有功,然後賞授官階。
各人見天王恩重,都十分感激。
自經這場大戰之後,又恐軍士過于勞苦,傳令休兵十天,然從進戰。
這個令一下,軍心越加悅服。
那一日,正在帳中議事,忽報駐紮漢陽東王楊秀清,有緊要公文飛報到了。
天王聽得,即傳令把文書遞進來。
大衆一看,俱皆失色:原來那東王楊秀清報稱:“荊州将軍官文,已改授湖廣總督,與新授湖北巡撫胡林翼,一同駐兵鄂州。
因清廷命粵督徐廣缙為欽差,督兵進戰:廣缙在鄂州逗留,不敢前進,清廷把他欽差大臣革去,就令官文代領其衆。
便與胡林翼誓要恢複湖北。
不意一虎未除,又添一虎。
現在湖南巡撫,又換了駱秉章赴任。
那姓駱的是廣東花縣人氏,與天王是個同鄉,由翰林出身。
他隻圖博得好官,勢要與我們對敵;又令曾國藩調鄉團出境助戰,各路人馬,聲勢甚大。
故此先行報知,速作準備為是。
”洪天王看罷,心甚憂慮,竟欲調兵回守城昌。
錢江道:“安慶已下,金陵已在掌中矣。
趁此向榮窮蹙之時,一鼓可以定江南。
若再回兵,日後難尋此機會也。
以江愚見:宜失十武昌,不可夫一金陵。
東工數萬之衆亦不弱,未必遽敗也。
”天王道:“以諸将百戰之勞,而得一武昌。
若一旦棄之,使武昌人民,複蹈黑暗,于心何忍?”錢江道:“不如今黃文金,以本部由潛山回駐漢陽;再增兵令李秀成由九江進兵,擾江西以邀其後路。
待江南既定,再行計較便是。
”洪天王從之。
便令黃文金回軍,再調譚紹洸領軍萬人,帶部将萬大洪、範德連等,往助李秀成一路去訖。
一面議伐金陵。
此令一下,忽報清國布政使李本仁,按察使張熙宇,起兵由六安來援安慶。
錢江急喚石達開道:“六安來路,必往公公嶺。
此處樹木叢雜,可以埋伏軍馬。
石兄弟就領一軍在那裡埋伏:遍插旌旗,以為疑兵,吾自有計退之矣。
”又令韋昌輝:“以本軍在公公嶺後路,打着五色旗号,左右出入,輪轉再換,以示軍容之威,彼必退矣。
”拱天王道:“彼即退兵,于彼無損;不如與戰而殲之為是。
”錢江道:“向榮以十餘萬之衆,吾猶不懼,況區區一李本仁、張熙宇耶!誠以曠日持久,而圖此小功,使金陵得完其備,必不可也。
”天王方
”急問左右,此是何人?左右無有知者。
遂捕一降卒問之?那降卒答道:“此遊擊鮑超也。
不特勇力過人,且有一宗絕技:逾山過嶺,輕捷如猿。
聲如巨雷,百步之外呼喝一聲,軍士多為驚倒,故皆以鮑虎呼之,又多呼為豹子。
此人投效軍營,已經兩載,立功已是不少。
隻未蒙重用,現還屈為人下。
”黃文金道:“如此,可謂埋沒英雄矣。
”歎息一番,随令安撫降卒,收軍回至潛州,自回軍安慶。
向錢江道:“險些兒拿了江忠源,因被鮑超挾負而去,實為可惜。
”錢江道:“彼未該絕耳。
此後吾必設法擒之。
”說罷,即今黃文金駐守潛山。
自安慶回軍,李世賢在路上,問錢江道:“先生何以知蔣文慶之必由小路逃走也?”錢江笑道:“文慶一書生耳,向來經臨戰陣,故以小計弄之。
某自到宿松,已得江忠源同向榮往來文紮,模刻其關防;又使萬大洪扮作求救的,冒稱都司王興國,誘其出城。
他見安慶已危,自然要逃走,故易于中計也。
獨惜拿不到江忠源,未免大計小用耳。
”說罷,大笑不止。
行行不覺到了安慶。
此時石達開等,已得了城池,聽得錢江已到,即出來迎接,遂将軍兵駐紮城外,并馬人城。
知石達開已拿了張彥良。
錢江即緻函陸建瀛雲:“如欲張彥良得生,須以轄地相讓。
”此是錢江挾制陸建瀛處,按下慢表。
當下計點倉庫,得白銀八十餘萬兩;糧米百十餘萬擔;洋槍共六十杆。
餘外零星器械,不計其數。
即把捷音奏報洪天王。
誰想捷音未發,洪天王已經到了。
錢江聞說,即率衆将出城十裡迎接。
天王下馬,與衆将相見,即慰勞道:“孤住在宿松,恐獨勞諸兄弟汗馬,故趕進來。
及至徐家橋,已知攻下安慶,此諸兄弟之力也。
”衆将答道:“此皆大王之恩威所及耳。
”天王讓謙一番。
一齊進了省城。
各官朝賀已畢,天王傳令,大犒三軍,分賞各有功諸臣。
又團曾天養陣亡,甚為惋惜,即行賜祭,予谥毅武;并收養其二子:長名曾紹文,次名曾紹武。
待年長時有功,然後賞授官階。
各人見天王恩重,都十分感激。
自經這場大戰之後,又恐軍士過于勞苦,傳令休兵十天,然從進戰。
這個令一下,軍心越加悅服。
那一日,正在帳中議事,忽報駐紮漢陽東王楊秀清,有緊要公文飛報到了。
天王聽得,即傳令把文書遞進來。
大衆一看,俱皆失色:原來那東王楊秀清報稱:“荊州将軍官文,已改授湖廣總督,與新授湖北巡撫胡林翼,一同駐兵鄂州。
因清廷命粵督徐廣缙為欽差,督兵進戰:廣缙在鄂州逗留,不敢前進,清廷把他欽差大臣革去,就令官文代領其衆。
便與胡林翼誓要恢複湖北。
不意一虎未除,又添一虎。
現在湖南巡撫,又換了駱秉章赴任。
那姓駱的是廣東花縣人氏,與天王是個同鄉,由翰林出身。
他隻圖博得好官,勢要與我們對敵;又令曾國藩調鄉團出境助戰,各路人馬,聲勢甚大。
故此先行報知,速作準備為是。
”洪天王看罷,心甚憂慮,竟欲調兵回守城昌。
錢江道:“安慶已下,金陵已在掌中矣。
趁此向榮窮蹙之時,一鼓可以定江南。
若再回兵,日後難尋此機會也。
以江愚見:宜失十武昌,不可夫一金陵。
東工數萬之衆亦不弱,未必遽敗也。
”天王道:“以諸将百戰之勞,而得一武昌。
若一旦棄之,使武昌人民,複蹈黑暗,于心何忍?”錢江道:“不如今黃文金,以本部由潛山回駐漢陽;再增兵令李秀成由九江進兵,擾江西以邀其後路。
待江南既定,再行計較便是。
”洪天王從之。
便令黃文金回軍,再調譚紹洸領軍萬人,帶部将萬大洪、範德連等,往助李秀成一路去訖。
一面議伐金陵。
此令一下,忽報清國布政使李本仁,按察使張熙宇,起兵由六安來援安慶。
錢江急喚石達開道:“六安來路,必往公公嶺。
此處樹木叢雜,可以埋伏軍馬。
石兄弟就領一軍在那裡埋伏:遍插旌旗,以為疑兵,吾自有計退之矣。
”又令韋昌輝:“以本軍在公公嶺後路,打着五色旗号,左右出入,輪轉再換,以示軍容之威,彼必退矣。
”拱天王道:“彼即退兵,于彼無損;不如與戰而殲之為是。
”錢江道:“向榮以十餘萬之衆,吾猶不懼,況區區一李本仁、張熙宇耶!誠以曠日持久,而圖此小功,使金陵得完其備,必不可也。
”天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