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向榮大戰武昌城錢江獨進興王策
關燈
小
中
大
不以武昌為止足之地也明矣!今日之舉,有進無退:區區武昌,守亦亡,不守亦亡;與其坐而待亡,孰若進而猶冀其不亡。
不乘此時長驅北上,徒苟安目前,懈怠軍心,誠無謂也!清初吳二挂起兵之時,不數月而南六省皆陷,地廣人衆,自謂稱雄。
然遣将四出,不出湖南一步,擾攘十餘年,終底滅亡,前車其可鑒也!或謂武昌襟帶長江,控汴梁,而引湘鄂,握險自固:然後間道出奇,以一軍出泰川,定長安,擾彼關外者;或以一軍驅夔慶,取成都,定四川,以為基業者。
不知秦隴四塞,地錯邊鄙,人悍物啬,糧食艱難;且重關疊險,縱我攻必克,必大費兵力。
勞而無功,固贻後悔;得不償失,亦棄前功。
況削其肢爪,究不若動其腹心之為愈也!至于四川一局,今昔異形。
其在蜀漢之時,先以諸葛之賢,繼以姜維之智,六出九伐,不得中原寸土;賴吳據長江之險,以為唇齒,尚難得志,況今日哉?方今天下财庫,大半聚于東南。
當此逐鹿于甯谧之時,欲以四川一隅敵天下,江知無能為也。
以江愚昧,不如舍西而東:金陵建業,皆帝王建都之所;淮泗、汴梁,實真人龍起之方。
宜先取金陵以為基本;次取開封,以為犄角,終出濟南,以圖進取。
握齊魯之運河,可以坐困通倉之食;截南北之郵傳,可以牽制異族勤王之師。
然後約我老萬,以攻梁廈;檄我丹山,以攻溫處,所過則秋毫無犯,所至則結納賢良,而民有不完發易服,箪食壺漿以迎者,江未之信也!南京不下,則江東不得渡;豐沛不陷,則青兖不得進;山東不定,則燕京不戒嚴。
糧槽困于内,漢心離于外,孟子所謂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正此時也。
今日之事,勢成騎虎,萬一頹情,轉緻蹉跎。
成敗之機,間不容發。
我軍遠離鄉井,志切從龍;聞進則同心同力,踴躍争先;聞退則畏首畏尾,存亡莫保。
戎衣兩截,舍舍沖陷,渡河而後,無複作南還之望者,皆欲立功名,複漢祚,誓九死以垂勳,不願一生而伏莽也!誠因時而勵之:群策群力;一可當百,萬戰何敢辭?時哉不可夫!席前之箸,江願借而籌之;馬上之策,江願指而先之也。
俟南京底定之後,招集流亡,襪厲兵馬,扼要南堵,揮軍北上,左出則趨江北以進戰,急則可調淮陽之軍以繼之;右出則掘河海以拒敵,急則可調開歸之軍以應之。
南陽、江甯,則發一軍以突其西,略攻河内州縣,乘勝入晉,直抵燕冀無返斾!杭、嘉、金、衢,别以一軍沖其東,應我沿河舟師,相機定浙,候間窺閩,無輕舉。
兵不止于一路,計必出于萬全。
先固江南之根本,徐定新造之人心。
修我政理,宏我規模,外和諸戎,内撫百姓,則西而秦蜀,東而豫粵,可傳檄而定。
此千載一時之機會也!自漢迄明,天下之變故多矣!分合代興,原無定局。
晉亂于胡,宋亡于元,類皆恃彼強橫,賺盟中夏;然種類雖異,好惡相同,亦不數十年奔還舊部。
從未有毀滅劄義之冠裳,削棄父母之毛血,義制甚匪,官人類畜,中土何辜?久遭塗辱至如是之甚者也!帝王自有真,天意果誰屬?大任奮興,能不勗諸!更有期者:旌斾所指,與民無逆;提劍号召,是漢即從。
便知今日之舉,并非無名之師:仍知中國之仍為華,不肯終變于戎狄。
王者發韌,彰明較著,陣堂旗正,不必秘詐;軍行令肅,所至則歸。
彼縱有滿洲蒙古,殚精竭慮之臣;吉林索倫,精騎善射之将,雖欲不望風投順,我百姓其許之乎?方今天下以利為治,上下交征,風俗之壞,斯已極矣;亡國為奴,慘受桎桔,人心之憤,亦已久矣;納賄損民,腼然民上,缙紳之途,亦已污矣。
磅薄郁積之氣,久而必伸。
有王者起,孰不去其舊染之污,拭目而觀其新命之鼎哉!布置條度,此其大略也!欲成基業,願勿他圖。
夫草茅崛起,締造艱難,必先有包括之心,寓乎宇宙,而後有旋乾轉坤之力。
知民之為貴,得民則興;知賢之為寶,求賢則治。
如漢高祖之恢宏大度,如明太祖之風夜精勤,一旦天人應合,順時而動,事機之來,莫可言喻。
否則分兵而西,武昌固不能久守;且我之勢力一渙,即彼之勢力複充。
久之大勢一去,不能複振。
噬臍之悔,誠非吾屬所忍言者矣!江自論文于寒賤之中,奔馳于患難之際,外托君臣之義,内聯兄弟之情,義重恩深,方粉身不及圖報;況乎誤國之謀,何忍坐視。
茲透觀大勢,力審機宜,謹就管見所及,拟定興王之策十有二條,伏乞采擇施行! 洪天王看罷,乃歎道:“靖國王不世才也!朕如何不聽。
”便拿定取金陵主意。
想罷,又把十二條興王策,細細看下去。
管教:萬言進策,即回天意定漢基;五道興師,又把長江成戰地。
要知錢江《興王策》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不乘此時長驅北上,徒苟安目前,懈怠軍心,誠無謂也!清初吳二挂起兵之時,不數月而南六省皆陷,地廣人衆,自謂稱雄。
然遣将四出,不出湖南一步,擾攘十餘年,終底滅亡,前車其可鑒也!或謂武昌襟帶長江,控汴梁,而引湘鄂,握險自固:然後間道出奇,以一軍出泰川,定長安,擾彼關外者;或以一軍驅夔慶,取成都,定四川,以為基業者。
不知秦隴四塞,地錯邊鄙,人悍物啬,糧食艱難;且重關疊險,縱我攻必克,必大費兵力。
勞而無功,固贻後悔;得不償失,亦棄前功。
況削其肢爪,究不若動其腹心之為愈也!至于四川一局,今昔異形。
其在蜀漢之時,先以諸葛之賢,繼以姜維之智,六出九伐,不得中原寸土;賴吳據長江之險,以為唇齒,尚難得志,況今日哉?方今天下财庫,大半聚于東南。
當此逐鹿于甯谧之時,欲以四川一隅敵天下,江知無能為也。
以江愚昧,不如舍西而東:金陵建業,皆帝王建都之所;淮泗、汴梁,實真人龍起之方。
宜先取金陵以為基本;次取開封,以為犄角,終出濟南,以圖進取。
握齊魯之運河,可以坐困通倉之食;截南北之郵傳,可以牽制異族勤王之師。
然後約我老萬,以攻梁廈;檄我丹山,以攻溫處,所過則秋毫無犯,所至則結納賢良,而民有不完發易服,箪食壺漿以迎者,江未之信也!南京不下,則江東不得渡;豐沛不陷,則青兖不得進;山東不定,則燕京不戒嚴。
糧槽困于内,漢心離于外,孟子所謂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正此時也。
今日之事,勢成騎虎,萬一頹情,轉緻蹉跎。
成敗之機,間不容發。
我軍遠離鄉井,志切從龍;聞進則同心同力,踴躍争先;聞退則畏首畏尾,存亡莫保。
戎衣兩截,舍舍沖陷,渡河而後,無複作南還之望者,皆欲立功名,複漢祚,誓九死以垂勳,不願一生而伏莽也!誠因時而勵之:群策群力;一可當百,萬戰何敢辭?時哉不可夫!席前之箸,江願借而籌之;馬上之策,江願指而先之也。
俟南京底定之後,招集流亡,襪厲兵馬,扼要南堵,揮軍北上,左出則趨江北以進戰,急則可調淮陽之軍以繼之;右出則掘河海以拒敵,急則可調開歸之軍以應之。
南陽、江甯,則發一軍以突其西,略攻河内州縣,乘勝入晉,直抵燕冀無返斾!杭、嘉、金、衢,别以一軍沖其東,應我沿河舟師,相機定浙,候間窺閩,無輕舉。
兵不止于一路,計必出于萬全。
先固江南之根本,徐定新造之人心。
修我政理,宏我規模,外和諸戎,内撫百姓,則西而秦蜀,東而豫粵,可傳檄而定。
此千載一時之機會也!自漢迄明,天下之變故多矣!分合代興,原無定局。
晉亂于胡,宋亡于元,類皆恃彼強橫,賺盟中夏;然種類雖異,好惡相同,亦不數十年奔還舊部。
從未有毀滅劄義之冠裳,削棄父母之毛血,義制甚匪,官人類畜,中土何辜?久遭塗辱至如是之甚者也!帝王自有真,天意果誰屬?大任奮興,能不勗諸!更有期者:旌斾所指,與民無逆;提劍号召,是漢即從。
便知今日之舉,并非無名之師:仍知中國之仍為華,不肯終變于戎狄。
王者發韌,彰明較著,陣堂旗正,不必秘詐;軍行令肅,所至則歸。
彼縱有滿洲蒙古,殚精竭慮之臣;吉林索倫,精騎善射之将,雖欲不望風投順,我百姓其許之乎?方今天下以利為治,上下交征,風俗之壞,斯已極矣;亡國為奴,慘受桎桔,人心之憤,亦已久矣;納賄損民,腼然民上,缙紳之途,亦已污矣。
磅薄郁積之氣,久而必伸。
有王者起,孰不去其舊染之污,拭目而觀其新命之鼎哉!布置條度,此其大略也!欲成基業,願勿他圖。
夫草茅崛起,締造艱難,必先有包括之心,寓乎宇宙,而後有旋乾轉坤之力。
知民之為貴,得民則興;知賢之為寶,求賢則治。
如漢高祖之恢宏大度,如明太祖之風夜精勤,一旦天人應合,順時而動,事機之來,莫可言喻。
否則分兵而西,武昌固不能久守;且我之勢力一渙,即彼之勢力複充。
久之大勢一去,不能複振。
噬臍之悔,誠非吾屬所忍言者矣!江自論文于寒賤之中,奔馳于患難之際,外托君臣之義,内聯兄弟之情,義重恩深,方粉身不及圖報;況乎誤國之謀,何忍坐視。
茲透觀大勢,力審機宜,謹就管見所及,拟定興王之策十有二條,伏乞采擇施行! 洪天王看罷,乃歎道:“靖國王不世才也!朕如何不聽。
”便拿定取金陵主意。
想罷,又把十二條興王策,細細看下去。
管教:萬言進策,即回天意定漢基;五道興師,又把長江成戰地。
要知錢江《興王策》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