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封王位洪秀全拒谏火漢陽曾天養鏖兵
關燈
小
中
大
丞相,黃文全為秋官丞相,羅大綱為冬官丞相,皆封公爵。
又以李秀成、陳玉成、曾天養、李世賢、譚紹洸、賴漢英皆為副丞相,俱位侯爵兼指揮使。
其餘李昭壽、陳坤書、楊輔清、蘇招生、吳定彩、陸順德、洪容海、羅亞旺、範連德、萬大洪、林彩新、郜雲官、林啟榮皆任元帥,兼都檢使,以上各員,俱以天将名之。
餘外進秩有差。
定議後,即令制造官服,分頒各兄弟功臣。
楊秀清又奏道:“大王既正位天王,繼承漢統,兄弟皆受殊恩,隻是六宮内政,主持不可無人。
臣弟有一女,年已十八,甚有賢德。
欲進侍大王,助理内政,未審大王意下如何?”洪天王聽得,見秀清一旦如此恭順,心甚歡喜,便準奏而行。
自此楊秀清既與天王稱兄稱弟,又為國丈,位東王,掌軍機,且李開芳、林鳳翔、楊輔清一門羽翼,皆任丞相,貴盛無比。
那錢江聽得天王封自己為靖國王,竟欲上表力辭,即往商諸李秀成。
秀成道:“天王既定主意,各官受封,料不能更改。
且先生若退居下位,恐更不能令衆矣。
”錢江覺得有理,便罷力辭之意。
李秀成便示意石達開,使言于洪天王,更以錢江為軍師兼軍中大司馬之職。
天王一一允從。
又令各王妻室,皆稱王娘;丞相以下妻室,皆稱夫人。
各事停妥之後,休兵數天,然後大集衆臣,共議起兵,為窺取湖北之計。
楊秀清、石達開、韋昌輝等,及丞相以下數十人,皆在一堂會議。
隻有錢江稱病不至。
洪天王心知因昨日谏止封王之事,不聽其言,心中有此不遂,故此不到。
因此洪天王心裡到不自在。
且當時既定了爵位,李秀成已反居下僚,亦不敢遽行進策。
隻有東王楊秀清,自忖進兵湘省以來,未有寸功,即欲領軍獨取漢陽,為立功固權之計,便拟八路攻城之策。
石達開道:“漢陽為數省通衢,四至八達,皆咽喉之地。
看來是個重鎮。
今滿清湖北巡撫是常大淳,乃是無謀之輩,并未增兵助守。
臣弟願得精兵千人,會合水師各軍,親取漢陽,雙手奉獻。
”天王聽罷,猶未答言,各将已紛紛進計:有言明攻的,有言暗襲的,天王以錢江未到,未敢決行,終不能定議。
”隻對衆人說道:“諸兄弟奇謀勇略,想皆可行。
孤當親造錢軍師寓裡,再決此事。
”衆人聽了,各自退出。
洪天王獨留李秀成未去,即一同來見錢江。
路上謂秀成道:“今日議取漢陽,賢弟獨不發一言者,何也?孤不敢決行者,正以賢弟未嘗說及耳。
”秀成道:“臣弟在下,自當聽諸王号令,何敢越俎言事?古人說得好:位卑言高,罪也!臣弟是以不敢。
”天王歎道:“孤不聽錢先生及賢弟阻止封王之谏,實誤大計。
今已如此,後更可慮。
隻是悔之無及矣!”秀成道:“東王之意,不得軍權,怎肯幹休?恐諸将未必盡肯為彼用命。
則國事殆矣。
”天王聽罷,不覺為之長歎。
正說話間,已到了錢江的寓處。
早有左右傳到裡面,錢江隻得裝着病,迎接天王。
隻見天王背後,李秀成亦已随到,一齊到了堂上。
錢江道:“臣弟适有微恙,未能造谒,今又勞天王屈駕到此,何以克當?”天王聽罷,把眼看看錢江,見他沒有什麼病狀,心上更不安樂。
即說道:“正聞先生身體不快,特來探視。
”錢江答道:“但覺胸中結郁,有些氣滞,餘外别無他病。
不勞天王費心。
”天王道:“方才會議窺取漢陽,有議明攻的,有議暗襲的,孤不能決。
因此來就決于先生。
”錢江沉吟少頃,即答道:“兩策皆是,但求得其人耳。
若用明攻,非大兵不可。
巡撫常大淳雖屬無謀,然江忠源已到湖北按察使本任,他知漢陽重要,漢陽一失,武昌亦危,現拟以大兵親自守之;向榮亦自廣西奔到,必會合江忠源死守此地。
我若以大兵攻之,必費時日,而彼得徐為備矣。
不如先發制人,趁他未至,以精兵數千人,先行奪之,實為上策。
”天王道:“此任非謀勇足備者,不足以當之,孤欲以李秀成當此重任,先生以為然否?”錢江道:“秀成才自可用,隻愁一區區丞相,終不能令衆,如之奈何?”天王聽了,默然不語,徐徐說道:“石達開如何?”錢江道:“可矣!就以李秀成副之。
并令水軍由鹦鹉洲沿江而進。
限三日内,須下漢陽,遲則滿軍救兵一至,反費手腳矣。
”天王點頭稱善。
此時才把昨日違谏封王之事,道歉一番而罷。
天王回府後,即令石達開、李秀成領三千人渡江,攻取漢陽;并領李世賢、陳玉成、曾天養、賴漢英等将士,立即起行。
達開一面傳令陳坤書,預備水師接應,不在話下。
且說江忠源,自從在廣西經過數載,原有些本領;還虧廣西巡撫周天
又以李秀成、陳玉成、曾天養、李世賢、譚紹洸、賴漢英皆為副丞相,俱位侯爵兼指揮使。
其餘李昭壽、陳坤書、楊輔清、蘇招生、吳定彩、陸順德、洪容海、羅亞旺、範連德、萬大洪、林彩新、郜雲官、林啟榮皆任元帥,兼都檢使,以上各員,俱以天将名之。
餘外進秩有差。
定議後,即令制造官服,分頒各兄弟功臣。
楊秀清又奏道:“大王既正位天王,繼承漢統,兄弟皆受殊恩,隻是六宮内政,主持不可無人。
臣弟有一女,年已十八,甚有賢德。
欲進侍大王,助理内政,未審大王意下如何?”洪天王聽得,見秀清一旦如此恭順,心甚歡喜,便準奏而行。
自此楊秀清既與天王稱兄稱弟,又為國丈,位東王,掌軍機,且李開芳、林鳳翔、楊輔清一門羽翼,皆任丞相,貴盛無比。
那錢江聽得天王封自己為靖國王,竟欲上表力辭,即往商諸李秀成。
秀成道:“天王既定主意,各官受封,料不能更改。
且先生若退居下位,恐更不能令衆矣。
”錢江覺得有理,便罷力辭之意。
李秀成便示意石達開,使言于洪天王,更以錢江為軍師兼軍中大司馬之職。
天王一一允從。
又令各王妻室,皆稱王娘;丞相以下妻室,皆稱夫人。
各事停妥之後,休兵數天,然後大集衆臣,共議起兵,為窺取湖北之計。
楊秀清、石達開、韋昌輝等,及丞相以下數十人,皆在一堂會議。
隻有錢江稱病不至。
洪天王心知因昨日谏止封王之事,不聽其言,心中有此不遂,故此不到。
因此洪天王心裡到不自在。
且當時既定了爵位,李秀成已反居下僚,亦不敢遽行進策。
隻有東王楊秀清,自忖進兵湘省以來,未有寸功,即欲領軍獨取漢陽,為立功固權之計,便拟八路攻城之策。
石達開道:“漢陽為數省通衢,四至八達,皆咽喉之地。
看來是個重鎮。
今滿清湖北巡撫是常大淳,乃是無謀之輩,并未增兵助守。
臣弟願得精兵千人,會合水師各軍,親取漢陽,雙手奉獻。
”天王聽罷,猶未答言,各将已紛紛進計:有言明攻的,有言暗襲的,天王以錢江未到,未敢決行,終不能定議。
”隻對衆人說道:“諸兄弟奇謀勇略,想皆可行。
孤當親造錢軍師寓裡,再決此事。
”衆人聽了,各自退出。
洪天王獨留李秀成未去,即一同來見錢江。
路上謂秀成道:“今日議取漢陽,賢弟獨不發一言者,何也?孤不敢決行者,正以賢弟未嘗說及耳。
”秀成道:“臣弟在下,自當聽諸王号令,何敢越俎言事?古人說得好:位卑言高,罪也!臣弟是以不敢。
”天王歎道:“孤不聽錢先生及賢弟阻止封王之谏,實誤大計。
今已如此,後更可慮。
隻是悔之無及矣!”秀成道:“東王之意,不得軍權,怎肯幹休?恐諸将未必盡肯為彼用命。
則國事殆矣。
”天王聽罷,不覺為之長歎。
正說話間,已到了錢江的寓處。
早有左右傳到裡面,錢江隻得裝着病,迎接天王。
隻見天王背後,李秀成亦已随到,一齊到了堂上。
錢江道:“臣弟适有微恙,未能造谒,今又勞天王屈駕到此,何以克當?”天王聽罷,把眼看看錢江,見他沒有什麼病狀,心上更不安樂。
即說道:“正聞先生身體不快,特來探視。
”錢江答道:“但覺胸中結郁,有些氣滞,餘外别無他病。
不勞天王費心。
”天王道:“方才會議窺取漢陽,有議明攻的,有議暗襲的,孤不能決。
因此來就決于先生。
”錢江沉吟少頃,即答道:“兩策皆是,但求得其人耳。
若用明攻,非大兵不可。
巡撫常大淳雖屬無謀,然江忠源已到湖北按察使本任,他知漢陽重要,漢陽一失,武昌亦危,現拟以大兵親自守之;向榮亦自廣西奔到,必會合江忠源死守此地。
我若以大兵攻之,必費時日,而彼得徐為備矣。
不如先發制人,趁他未至,以精兵數千人,先行奪之,實為上策。
”天王道:“此任非謀勇足備者,不足以當之,孤欲以李秀成當此重任,先生以為然否?”錢江道:“秀成才自可用,隻愁一區區丞相,終不能令衆,如之奈何?”天王聽了,默然不語,徐徐說道:“石達開如何?”錢江道:“可矣!就以李秀成副之。
并令水軍由鹦鹉洲沿江而進。
限三日内,須下漢陽,遲則滿軍救兵一至,反費手腳矣。
”天王點頭稱善。
此時才把昨日違谏封王之事,道歉一番而罷。
天王回府後,即令石達開、李秀成領三千人渡江,攻取漢陽;并領李世賢、陳玉成、曾天養、賴漢英等将士,立即起行。
達開一面傳令陳坤書,預備水師接應,不在話下。
且說江忠源,自從在廣西經過數載,原有些本領;還虧廣西巡撫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