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封王位洪秀全拒谏火漢陽曾天養鏖兵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錢江引石達開等十餘人,入見洪秀全,皆俯伏同呼萬歲。
洪秀全便對錢江道:“諸君以大義責孤,孤不敢不從。
隻今宜先定國号,布告中外,然後整饬制度才是。
”錢江道:“主公以宗教起義,崇尚天父天兄。
今主公既為天子,可稱天王。
國名就喚天國的便是。
”衆人聽了,皆鼓掌稱善。
秀全道:“年号又将若何?”錢江道:“長沙城外,已有玉玺出現,早露出太平二字,此皆大王上應天命所緻。
就依作國号,何必多疑。
”洪秀全一一從之。
便改為天國太平元年,頒行天下。
時滿清鹹豐元年也。
随後即商議改正制度。
李秀成道:“滿清入關時,下薙發之令,屠殺漢人,不計其數,實漢人之大恥也,今我國本宜返本還原,一律蓄發易服,以複我皇漢威儀,則華夷之界辨矣。
”秀全點頭稱善。
即令錢江改定制度、服色。
随奉洪天王冠天冠,服黃龍袍,祭告天父天兄。
各事停妥,便議封賞各有功的兄弟。
錢江進道:“光複漢家,戰功不可不封,名爵亦不可太濫;宜仿漢朝制度,定為侯爵三等,以辨等差。
其餘就依着指揮使名目,下的就是都尉、檢點、都監等名目;文官設總丞相府,掌樞密事。
餘外六部,皆作丞相,各有專司。
今大事草定,實難完備。
待天下一統光複時,因時制宜,逐漸修改可也。
”秀全道:“孤自與衆兄弟起義以來,奔走患難,皆如手足,各以兄弟相稱,原是平等道理。
若以孤一人徒居大位,使各兄弟不能共享榮名,孤不忍也。
孤意欲擇尤加封王位,以壯國家聲勢。
事成之後,各使就上歸藩,仿姬周封建之法:俾兄弟功臣,累世擁護王位。
先生以為何如?”錢江谏道:“大王差矣!天賦雖是平等,各位原有高下,且所以能令衆者,以号令所出耳。
大王若親賢愛士,則君臣如師友,何必使名位相同,而始謂之親愛耶?上觀往古,旁觀各國,未聞有君臣同尊者。
即周室稱王,而諸侯封建,上者亦不過稱公,縱大王不忍專權,在百官亦宜分次序。
若是不然,恐難令衆。
願大王思之。
”李秀成道:“錢先生之言是也。
方今軍事方殷,必有主持軍政者,而後諸将可以奉行。
若各自為主,恐名位相當,即權勢等,亦誰肯奉令而遵調遣者?初則互争權柄,繼則抗違軍令,皆所不免。
如此則國家未定,而水火内興,禍将不遠。
昔漢封七國,晉封八王,亂随相屬。
行諸承平之日,猶且不可,況在今日乎?大王高明,何以見不及此!”秀全聽罷,終不釋然,便問石達開意見如何?達開道:“料事深達,臣不如錢江;多謀能事,臣不如秀成,何必多問?臣等非不欲居高位,享榮名,想亦時勢不可耳。
大王當自審也!”當下各人議論紛紛。
且說楊秀清聽得各人推戴洪秀全,有勸進之事,便和蕭三娘商議。
三娘道:“此乃大事,亦是公事,君侯何以不與聞?宜速趨進朝,贊成此舉,當不失開國元勳;當人心歸一之時,君若稍懷異志,不特國家難救,抑且禍患難知。
不可不察。
”秀清以為然,便趨上谒見洪秀全,并呼萬歲。
随說道:“臣弟秀清,适有微恙,是以未能與各兄弟同來。
今病稍愈,特來進谒。
” 天王道:“勞賢弟多矣!”說罷,即把拟封諸兄弟王位之事,問秀清意見若何?秀清道:“大王自廣東起義以來,即與衆兄弟同赴廣西。
臣弟等毀家赴義,正是生死與共,禍福相同;且雲山已死,朝貴又亡,臣弟每一念及,常為傷感。
今大王已有今日,若不使各兄弟得享同等榮華,竊為大王不取也。
”洪秀全意愈決。
錢江又道:“誠如李秀成之言,恐諸王相争,各不用命,大事即去矣。
臣何忍見此。
”說時不覺泣下。
黃文金、洪仁達便挾錢江出去。
少頃,石達開、李秀成亦辭出。
錢江于路與李秀成道:“某等追随患難以來,言聽計從,誠不料有今日也。
”石達開道:“國家隐患,即伏于此;不特吾等的不幸,亦漢統的不幸,吾等何不以去就争之。
”錢江道:“大王畏懼楊秀清,乃欲以王位買結其心。
若秀清未到,或猶可切谏及止。
今秀清一力主張,是大王意決矣!争亦無益。
”說罷,複歎道:“雲山若在,斷不使大王行此事也。
”石、李二人均為歎息。
不說三人回去。
且說秀全自錢江等出後,心内原有些悔意。
隻秀清在前既已主張,自己又早已說出來,自然不得不行。
便即封楊秀清為東王,追封馮陸逵為南王,蕭朝貴為西王,韋昌輝為北王。
四王封後,秀清、昌輝一齊謝恩。
又封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石達開為翼王,錢江封靖國王,領丞相事。
以秦日昌為天官丞相,胡以晃為地官丞相,李開芳為春官丞相,林鳳翔為夏官
洪秀全便對錢江道:“諸君以大義責孤,孤不敢不從。
隻今宜先定國号,布告中外,然後整饬制度才是。
”錢江道:“主公以宗教起義,崇尚天父天兄。
今主公既為天子,可稱天王。
國名就喚天國的便是。
”衆人聽了,皆鼓掌稱善。
秀全道:“年号又将若何?”錢江道:“長沙城外,已有玉玺出現,早露出太平二字,此皆大王上應天命所緻。
就依作國号,何必多疑。
”洪秀全一一從之。
便改為天國太平元年,頒行天下。
時滿清鹹豐元年也。
随後即商議改正制度。
李秀成道:“滿清入關時,下薙發之令,屠殺漢人,不計其數,實漢人之大恥也,今我國本宜返本還原,一律蓄發易服,以複我皇漢威儀,則華夷之界辨矣。
”秀全點頭稱善。
即令錢江改定制度、服色。
随奉洪天王冠天冠,服黃龍袍,祭告天父天兄。
各事停妥,便議封賞各有功的兄弟。
錢江進道:“光複漢家,戰功不可不封,名爵亦不可太濫;宜仿漢朝制度,定為侯爵三等,以辨等差。
其餘就依着指揮使名目,下的就是都尉、檢點、都監等名目;文官設總丞相府,掌樞密事。
餘外六部,皆作丞相,各有專司。
今大事草定,實難完備。
待天下一統光複時,因時制宜,逐漸修改可也。
”秀全道:“孤自與衆兄弟起義以來,奔走患難,皆如手足,各以兄弟相稱,原是平等道理。
若以孤一人徒居大位,使各兄弟不能共享榮名,孤不忍也。
孤意欲擇尤加封王位,以壯國家聲勢。
事成之後,各使就上歸藩,仿姬周封建之法:俾兄弟功臣,累世擁護王位。
先生以為何如?”錢江谏道:“大王差矣!天賦雖是平等,各位原有高下,且所以能令衆者,以号令所出耳。
大王若親賢愛士,則君臣如師友,何必使名位相同,而始謂之親愛耶?上觀往古,旁觀各國,未聞有君臣同尊者。
即周室稱王,而諸侯封建,上者亦不過稱公,縱大王不忍專權,在百官亦宜分次序。
若是不然,恐難令衆。
願大王思之。
”李秀成道:“錢先生之言是也。
方今軍事方殷,必有主持軍政者,而後諸将可以奉行。
若各自為主,恐名位相當,即權勢等,亦誰肯奉令而遵調遣者?初則互争權柄,繼則抗違軍令,皆所不免。
如此則國家未定,而水火内興,禍将不遠。
昔漢封七國,晉封八王,亂随相屬。
行諸承平之日,猶且不可,況在今日乎?大王高明,何以見不及此!”秀全聽罷,終不釋然,便問石達開意見如何?達開道:“料事深達,臣不如錢江;多謀能事,臣不如秀成,何必多問?臣等非不欲居高位,享榮名,想亦時勢不可耳。
大王當自審也!”當下各人議論紛紛。
且說楊秀清聽得各人推戴洪秀全,有勸進之事,便和蕭三娘商議。
三娘道:“此乃大事,亦是公事,君侯何以不與聞?宜速趨進朝,贊成此舉,當不失開國元勳;當人心歸一之時,君若稍懷異志,不特國家難救,抑且禍患難知。
不可不察。
”秀清以為然,便趨上谒見洪秀全,并呼萬歲。
随說道:“臣弟秀清,适有微恙,是以未能與各兄弟同來。
今病稍愈,特來進谒。
” 天王道:“勞賢弟多矣!”說罷,即把拟封諸兄弟王位之事,問秀清意見若何?秀清道:“大王自廣東起義以來,即與衆兄弟同赴廣西。
臣弟等毀家赴義,正是生死與共,禍福相同;且雲山已死,朝貴又亡,臣弟每一念及,常為傷感。
今大王已有今日,若不使各兄弟得享同等榮華,竊為大王不取也。
”洪秀全意愈決。
錢江又道:“誠如李秀成之言,恐諸王相争,各不用命,大事即去矣。
臣何忍見此。
”說時不覺泣下。
黃文金、洪仁達便挾錢江出去。
少頃,石達開、李秀成亦辭出。
錢江于路與李秀成道:“某等追随患難以來,言聽計從,誠不料有今日也。
”石達開道:“國家隐患,即伏于此;不特吾等的不幸,亦漢統的不幸,吾等何不以去就争之。
”錢江道:“大王畏懼楊秀清,乃欲以王位買結其心。
若秀清未到,或猶可切谏及止。
今秀清一力主張,是大王意決矣!争亦無益。
”說罷,複歎道:“雲山若在,斷不使大王行此事也。
”石、李二人均為歎息。
不說三人回去。
且說秀全自錢江等出後,心内原有些悔意。
隻秀清在前既已主張,自己又早已說出來,自然不得不行。
便即封楊秀清為東王,追封馮陸逵為南王,蕭朝貴為西王,韋昌輝為北王。
四王封後,秀清、昌輝一齊謝恩。
又封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石達開為翼王,錢江封靖國王,領丞相事。
以秦日昌為天官丞相,胡以晃為地官丞相,李開芳為春官丞相,林鳳翔為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