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回大打武議長争總理小報複政客失閣席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曹總統賄選成功後,到雙十節入京,就職那一天,滿路上都鋪着黃沙,專制時代帝王所用之禮。
步哨從車站一直放到總統府,行人車輛,都不準自由來往。
歡迎的要人,一個個乘着汽車,中間夾着一輛曹锟坐的黃色汽車,兩旁站着幾對衛隊,前面坐着兩個馬弁,後面也背坐着一個馬弁,都執着實彈的木殼槍,槍口朝着外面,仿佛就要開放的樣子。
一路上好不威風熱鬧,和黎元洪入京時大不相同。
又點黎氏入京。
相形之下,使人慨然。
就職之後,便下了一道謀和平統一的命令。
那命令的原文道: 國于天地,所貴能群,惟宏就一之規,斯有和平之治。
曆稽往牒,異代同符。
共和建國,十有二年,而南北睽張,糾紛屢啟,始因政見之牴迕,終至兵禍之纏連。
哀我國民,無辜受累,甚非所以強國保民之道也。
不知何人使國不能強,民不能保也,出諸斯人之口,令吾欲嘔。
本大總統束發從戎,何不曰束須貿絲乎?即以保護國家為志。
茲者謬膺大任,自愧德薄,深懼弗勝,甚欲開誠布公,與海内賢豪更始,共謀和平之盛業,漸入統一之鴻途,鞏固邦基,期成民治。
着由國務院迅與各省切實籌商,務期各抒偉籌,永祛誤惑,庶統一早日實現,即國憲于以奠安。
兼使邦人君子,共念本大總統愛護國家,老着臉皮說謊語。
蕲望郅治之意。
此令。
其次便是裁撤直隸督軍,原系曹自兼。
特派王承斌兼督理直隸軍務善後事宜,以酬其奪印之功。
隔了半個多月,又特派他兼任直、魯、豫巡閱副使,真是連升三級,榮耀非凡。
軍人中除王承斌之外,如吳佩孚則升任為直、魯、豫巡閱使,原系曹三自兼,吳為副使,免去了兩湖巡閱使,也并沒便宜。
齊燮元為蘇、皖、贛巡閱使,齊原江蘇督軍。
蕭耀南為兩湖巡閱使,原系吳佩孚兼。
杜錫珪為海軍總司令,一切位置定妥,軍人的酬庸,總算辦得個四平八穩。
隻有政治人才,卻不易安排。
因為奔走大選的政客,非常之多,光是想做總理的,也有高淩霨、吳景濂、張紹曾、顔惠慶等四人之多。
津、保派政客,在大選沒有成功以前,第一個約定的是張紹曾,因那時張為國務總理,最早拆黎元洪的台,再則又叫他不反對,攝政内閣,所以這新總統就職後的第一位總理,就約定了他。
兩件都是大功,不能不約定他。
後來又因高淩霨維持北京的功勞很大,所以又把第一任總理約了他。
确是大功,又不能不約定他。
但是那時最重要的,莫過于财政和外交,能夠支持這兩面的,除卻顔惠慶外,又沒有别人,所以第三個又約了他。
确是要事,更不能不約定他。
若在大選方面說起來,假使沒有吳景濂,便也不易成功,所以又不能不把這把交椅約定給吳景濂,使他好格外賣力。
确是非常重要,更不能不将這把交椅許他。
上述四個人各有理由,乃見權利之不易支配也。
四人都有了預約券,自然加倍用力,不肯落後,在着大選沒有成功以前,各做各的事,倒還沒有什麼沖突,及大選成功以後,究竟誰應照約做總理,就大費周折了。
小人之離合,大都以利害為歸,在利益無沖突之時,或能合作,若在權利沖突之時,則不易措置矣。
從曹三一方面說起來,約不約,本來毫無問題,約者所以騙騙豬頭三者也。
于信義何有哉?隻要看誰的能力大,就給誰做總理,誰的能力小,誰就沒份。
這四人裡面,吳大頭有幾百豬仔羅漢給他撐腰,自然不易輕侮。
這一個能力,大有做總理的資格。
高淩霨呢,内閣還在他的手中,也還有相當的能力。
這位也有做總理的資格。
顔惠慶雖沒有如他兩人的憑借,然而在外交和财政上面,曹三确實還不能輕易撂下他。
這位又有做總理的資格。
隻有張紹曾一個人,似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能力,因此算來算去,隻有他可以先犧牲,便先向他疏通,請他暫時退後。
你想他當時犧牲了現成總理,希望些什麼?如今吃了顆空心湯團,一場瞎巴結,反成全了别人的地位,如何氣得過?但權力現在别人手裡,沒法抵抗,隻得以不署名于攝政内閣總辭職為要挾。
凡内閣總辭職,須全體閣員署名,而以總理為尤要。
在實際上,張雖并未參加攝政,而在名義上,則張猶為國務總理,張如不署名,則總辭職之辭呈,将無效,故張得以為要挾耳。
曹三派人疏通了幾次,毫無結果,惹得曹三發恨,便也不顧一切的,發表高淩霨代閣的命令。
張内閣複活的消息,便從此消滅了。
高淩霨既得了這代閣的命令,能力愈增,大有和吳、顔争長之勢,可是洛陽的吳佩孚,南京的齊燮元,團河的馮玉祥,都主張請顔惠慶做第一任的總理,以排斥吳景濂。
吳景濂久已懷着總理一席非我莫屬的念頭,而今竟被别人奪去,不覺又氣又恨,一面大放其國會決不通過的空氣,以顯自己的能力,一面又向王承斌求援。
王承斌當時因自己曾一口答應過他,免不得代他力争,并請曹銳進京和曹三強硬交涉。
可是這般一做,倒反引起了曹三厭惡之心,發生了許多阻礙。
那曹三除卻派王毓芝赴津示意外,又把個王承斌連升三級,使他得點實利,免得再替吳大頭幫忙,因此吳大頭的總理夢,反倒近于天亮了。
吳景濂當大罵曹三忘恩。
在顔惠慶本人,雖也很想過一過總理的瘾,但怕國會不
步哨從車站一直放到總統府,行人車輛,都不準自由來往。
歡迎的要人,一個個乘着汽車,中間夾着一輛曹锟坐的黃色汽車,兩旁站着幾對衛隊,前面坐着兩個馬弁,後面也背坐着一個馬弁,都執着實彈的木殼槍,槍口朝着外面,仿佛就要開放的樣子。
一路上好不威風熱鬧,和黎元洪入京時大不相同。
又點黎氏入京。
相形之下,使人慨然。
就職之後,便下了一道謀和平統一的命令。
那命令的原文道: 國于天地,所貴能群,惟宏就一之規,斯有和平之治。
曆稽往牒,異代同符。
共和建國,十有二年,而南北睽張,糾紛屢啟,始因政見之牴迕,終至兵禍之纏連。
哀我國民,無辜受累,甚非所以強國保民之道也。
不知何人使國不能強,民不能保也,出諸斯人之口,令吾欲嘔。
本大總統束發從戎,何不曰束須貿絲乎?即以保護國家為志。
茲者謬膺大任,自愧德薄,深懼弗勝,甚欲開誠布公,與海内賢豪更始,共謀和平之盛業,漸入統一之鴻途,鞏固邦基,期成民治。
着由國務院迅與各省切實籌商,務期各抒偉籌,永祛誤惑,庶統一早日實現,即國憲于以奠安。
兼使邦人君子,共念本大總統愛護國家,老着臉皮說謊語。
蕲望郅治之意。
此令。
其次便是裁撤直隸督軍,原系曹自兼。
特派王承斌兼督理直隸軍務善後事宜,以酬其奪印之功。
隔了半個多月,又特派他兼任直、魯、豫巡閱副使,真是連升三級,榮耀非凡。
軍人中除王承斌之外,如吳佩孚則升任為直、魯、豫巡閱使,原系曹三自兼,吳為副使,免去了兩湖巡閱使,也并沒便宜。
齊燮元為蘇、皖、贛巡閱使,齊原江蘇督軍。
蕭耀南為兩湖巡閱使,原系吳佩孚兼。
杜錫珪為海軍總司令,一切位置定妥,軍人的酬庸,總算辦得個四平八穩。
隻有政治人才,卻不易安排。
因為奔走大選的政客,非常之多,光是想做總理的,也有高淩霨、吳景濂、張紹曾、顔惠慶等四人之多。
津、保派政客,在大選沒有成功以前,第一個約定的是張紹曾,因那時張為國務總理,最早拆黎元洪的台,再則又叫他不反對,攝政内閣,所以這新總統就職後的第一位總理,就約定了他。
兩件都是大功,不能不約定他。
後來又因高淩霨維持北京的功勞很大,所以又把第一任總理約了他。
确是大功,又不能不約定他。
但是那時最重要的,莫過于财政和外交,能夠支持這兩面的,除卻顔惠慶外,又沒有别人,所以第三個又約了他。
确是要事,更不能不約定他。
若在大選方面說起來,假使沒有吳景濂,便也不易成功,所以又不能不把這把交椅約定給吳景濂,使他好格外賣力。
确是非常重要,更不能不将這把交椅許他。
上述四個人各有理由,乃見權利之不易支配也。
四人都有了預約券,自然加倍用力,不肯落後,在着大選沒有成功以前,各做各的事,倒還沒有什麼沖突,及大選成功以後,究竟誰應照約做總理,就大費周折了。
小人之離合,大都以利害為歸,在利益無沖突之時,或能合作,若在權利沖突之時,則不易措置矣。
從曹三一方面說起來,約不約,本來毫無問題,約者所以騙騙豬頭三者也。
于信義何有哉?隻要看誰的能力大,就給誰做總理,誰的能力小,誰就沒份。
這四人裡面,吳大頭有幾百豬仔羅漢給他撐腰,自然不易輕侮。
這一個能力,大有做總理的資格。
高淩霨呢,内閣還在他的手中,也還有相當的能力。
這位也有做總理的資格。
顔惠慶雖沒有如他兩人的憑借,然而在外交和财政上面,曹三确實還不能輕易撂下他。
這位又有做總理的資格。
隻有張紹曾一個人,似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能力,因此算來算去,隻有他可以先犧牲,便先向他疏通,請他暫時退後。
你想他當時犧牲了現成總理,希望些什麼?如今吃了顆空心湯團,一場瞎巴結,反成全了别人的地位,如何氣得過?但權力現在别人手裡,沒法抵抗,隻得以不署名于攝政内閣總辭職為要挾。
凡内閣總辭職,須全體閣員署名,而以總理為尤要。
在實際上,張雖并未參加攝政,而在名義上,則張猶為國務總理,張如不署名,則總辭職之辭呈,将無效,故張得以為要挾耳。
曹三派人疏通了幾次,毫無結果,惹得曹三發恨,便也不顧一切的,發表高淩霨代閣的命令。
張内閣複活的消息,便從此消滅了。
高淩霨既得了這代閣的命令,能力愈增,大有和吳、顔争長之勢,可是洛陽的吳佩孚,南京的齊燮元,團河的馮玉祥,都主張請顔惠慶做第一任的總理,以排斥吳景濂。
吳景濂久已懷着總理一席非我莫屬的念頭,而今竟被别人奪去,不覺又氣又恨,一面大放其國會決不通過的空氣,以顯自己的能力,一面又向王承斌求援。
王承斌當時因自己曾一口答應過他,免不得代他力争,并請曹銳進京和曹三強硬交涉。
可是這般一做,倒反引起了曹三厭惡之心,發生了許多阻礙。
那曹三除卻派王毓芝赴津示意外,又把個王承斌連升三級,使他得點實利,免得再替吳大頭幫忙,因此吳大頭的總理夢,反倒近于天亮了。
吳景濂當大罵曹三忘恩。
在顔惠慶本人,雖也很想過一過總理的瘾,但怕國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