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回臧緻平困守廈門孫中山讨伐東江
關燈
小
中
大
軍不能逼近攻擊,隻能在北門外高地上,用大炮遠遠的射擊,所以沒有什麼大損害。
次日,又進至第七碉,已占地勢上的優點,可惜蔣光亮部隻到石龍,并不進前。
前敵兵力單薄,未能計出萬全,隻得又派人到石龍督促。
差人到得石龍,滇軍第三軍的大隊已經開到,但是蔣光亮自己仍沒有來。
中山隻得先傳他的參謀祿國藩來商議軍事。
祿國藩進來谒見已畢,中山便催令前進。
祿國藩道:“兵行以糧饷為重,現在饷也沒有,教我們如何前進?”桀傲可殺。
中山道:“你的話果然不錯,但也須分個緩急,若在前敵不甚吃緊之時,要求發清全饷,也還有理,婉轉之極。
中山愈婉轉,則愈覺蔣、祿之可殺。
但現在博羅十分危急,倘固執要饷,豈不誤了兵機?等到博羅一失,必然牽動全局戰事,那時廣州未必可保,何處再容索饷?恐怕連現在這般的支領,也未必可恃了。
”不但詞婉意嚴,而且理甚确當,雖蠢極之人,亦當領受,祿固猶人,而乃終不能聽耶?此所以古人有“談經可以點頑石之頭,而操琴不足以回吳牛之聽”之歎欤。
祿國藩笑道:“要是這樣長久下去,還不如現在決撒了好。
我們有了子彈就是糧,難道還愁拿不到饷?”可殺可殺,此輩因糧于民,固不愁開饷也。
中山道:“我現在還是要你前進,你肯去嗎?我是大元帥,你敢違抗我的命令?硬一句。
一味軟,則失中山身分矣。
你如肯去,我可更給你便宜指揮之權。
動之以權。
解了博羅之圍,再額外給你重賞,歆之以利,小人非權利不行,中山蓋審之熟矣。
你去也不去?”祿國藩笑道:笑得可惡可殺。
“正經的饷銀也拿不到,還希望什麼賞銀?中山權利雙許,而祿隻着眼在利,蓋此輩之要權,亦無非為利耳。
便勝了敵,也不是一場空?我不去,我隻要饷。
”桀骜至此,可殺可殺。
小人見權利必趨,至權利亦不能動,則必有非分異謀矣,蔣、祿之不能善終,已伏于此。
中山怒道:“軍法具在,何敢無禮?不得不硬。
我今不要你去,教你的軍長去,看你如何再違抗?”祿國藩道:“教我去要饷,不教我去也要饷。
桀骜至此,可殺可剮。
我又沒說不肯去,隻要把饷發齊,我自然開拔了,要饷許是不犯軍法的。
” 偏有無理之理,益發可殺。
中山正待訓斥,卻早激怒了侍立的一位英雄,他瞧了這祿國藩那樣的不馴樣子,早已氣破胸膛,此時忍耐不住,便走上幾步,向祿國藩一指道:“祿同志!請問你是不是大元帥部下的一員軍官?是不是做的中華民國公職?是不是吃的全國國民的公祿?”祿國藩倒吃了一驚,問道:“你貴姓?”古應芬在旁介紹道:“這是參謀趙寶賢伺志。
”祿國藩說道:“趙同志如何說這話?這樣淺近的問題,還打量我不知道嗎?”趙寶賢道:“你既然知道,就好說了,請祿同志想一想,國家為什麼要用我們這班軍人?人民為什麼要把辛苦掙出來的錢,供給我們?大元帥令我們去作戰,是替什麼人做事?三個問題以後,又提出三個問題,遙遙針對,而又互相錯落,氣勢滂沛,自足以折祿氏桀骜之氣。
須知大元帥并不是自己喜歡多事,甘冒危難,無非為着受了國民的托付,不得不戮力讨賊,為國除害,庶不有負重大職守。
此一段先說中山之用兵不得已,是賓。
我們所以相從至此,也無非為了大義。
再綜合一句,引起下文。
既然彼此的結合行動,全為大義,就不能單在利害方面講了。
斷定一句,意思漸顯。
然還不曾明白說出,是主中賓。
有饷,我們固然作戰,沒有饷,我們也要作戰。
意思到此,方明白,是主。
我們是為大義而聽大元帥的指揮,并不是因私誼而受孫中山先生的命令。
我們是為大義而戰,并不是為饷而戰。
自己又作解釋,意思倍顯,為饷而戰一句,極其尖刻。
假如僅僅是為饷而戰,我們将自處于何等地位?反跌一句,尖刻之至,使祿氏不能不折服。
國家要我們這些軍人何用?人民何必拿出這些錢來供給我們。
又反問兩句,一句逼緊一句。
祿同志是深明大義熟知去就的人,所以甘從大元帥,從困難中緻力,不願附和陳氏,替北方軍閥做走狗。
現在單隻替士兵在饷糈上面着想,忘了前線的吃緊,和自己的天職,豈不可惜?”既恭維他幾句,使他不緻因下不來台而決裂,又替他遮飾一句,使他得自己轉圜,語語有分寸。
所謂替他遮飾者,蓋隻饷糈上加士兵兩字,蓋替士兵争饷糈,亦将士分中之事也。
一段說話,說得義理謹嚴,氣勢浩沛,使蓄異謀者喪膽。
正是: 大義凜然嚴斧钺,丹心滂沛貫乾坤。
未知祿國藩聽了這番說話,如何回答,且看下回分解。
趙寶賢之責祿國藩也,幾于一字一淚,一字一血,不獨當時聞者為之肅然起敬,慨然自奮已也,即今日有述及其當時為大義所激之狀者,猶同此觀念焉。
嗟夫!人誰不欲為善,其不為善者,非真不能為,不欲為也,特為利害物欲所蔽,欲自救援而不可得耳。
觀于祿國藩驟聞趙君之語,未嘗不怵然而懼,懑然而慚者,蓋良知之說,确有可信者焉。
然其雖能感悟一時,而終不克自拔者,則利害物欲之為蔽也。
嗚乎!惜哉!
次日,又進至第七碉,已占地勢上的優點,可惜蔣光亮部隻到石龍,并不進前。
前敵兵力單薄,未能計出萬全,隻得又派人到石龍督促。
差人到得石龍,滇軍第三軍的大隊已經開到,但是蔣光亮自己仍沒有來。
中山隻得先傳他的參謀祿國藩來商議軍事。
祿國藩進來谒見已畢,中山便催令前進。
祿國藩道:“兵行以糧饷為重,現在饷也沒有,教我們如何前進?”桀傲可殺。
中山道:“你的話果然不錯,但也須分個緩急,若在前敵不甚吃緊之時,要求發清全饷,也還有理,婉轉之極。
中山愈婉轉,則愈覺蔣、祿之可殺。
但現在博羅十分危急,倘固執要饷,豈不誤了兵機?等到博羅一失,必然牽動全局戰事,那時廣州未必可保,何處再容索饷?恐怕連現在這般的支領,也未必可恃了。
”不但詞婉意嚴,而且理甚确當,雖蠢極之人,亦當領受,祿固猶人,而乃終不能聽耶?此所以古人有“談經可以點頑石之頭,而操琴不足以回吳牛之聽”之歎欤。
祿國藩笑道:“要是這樣長久下去,還不如現在決撒了好。
我們有了子彈就是糧,難道還愁拿不到饷?”可殺可殺,此輩因糧于民,固不愁開饷也。
中山道:“我現在還是要你前進,你肯去嗎?我是大元帥,你敢違抗我的命令?硬一句。
一味軟,則失中山身分矣。
你如肯去,我可更給你便宜指揮之權。
動之以權。
解了博羅之圍,再額外給你重賞,歆之以利,小人非權利不行,中山蓋審之熟矣。
你去也不去?”祿國藩笑道:笑得可惡可殺。
“正經的饷銀也拿不到,還希望什麼賞銀?中山權利雙許,而祿隻着眼在利,蓋此輩之要權,亦無非為利耳。
便勝了敵,也不是一場空?我不去,我隻要饷。
”桀骜至此,可殺可殺。
小人見權利必趨,至權利亦不能動,則必有非分異謀矣,蔣、祿之不能善終,已伏于此。
中山怒道:“軍法具在,何敢無禮?不得不硬。
我今不要你去,教你的軍長去,看你如何再違抗?”祿國藩道:“教我去要饷,不教我去也要饷。
桀骜至此,可殺可剮。
我又沒說不肯去,隻要把饷發齊,我自然開拔了,要饷許是不犯軍法的。
” 偏有無理之理,益發可殺。
中山正待訓斥,卻早激怒了侍立的一位英雄,他瞧了這祿國藩那樣的不馴樣子,早已氣破胸膛,此時忍耐不住,便走上幾步,向祿國藩一指道:“祿同志!請問你是不是大元帥部下的一員軍官?是不是做的中華民國公職?是不是吃的全國國民的公祿?”祿國藩倒吃了一驚,問道:“你貴姓?”古應芬在旁介紹道:“這是參謀趙寶賢伺志。
”祿國藩說道:“趙同志如何說這話?這樣淺近的問題,還打量我不知道嗎?”趙寶賢道:“你既然知道,就好說了,請祿同志想一想,國家為什麼要用我們這班軍人?人民為什麼要把辛苦掙出來的錢,供給我們?大元帥令我們去作戰,是替什麼人做事?三個問題以後,又提出三個問題,遙遙針對,而又互相錯落,氣勢滂沛,自足以折祿氏桀骜之氣。
須知大元帥并不是自己喜歡多事,甘冒危難,無非為着受了國民的托付,不得不戮力讨賊,為國除害,庶不有負重大職守。
此一段先說中山之用兵不得已,是賓。
我們所以相從至此,也無非為了大義。
再綜合一句,引起下文。
既然彼此的結合行動,全為大義,就不能單在利害方面講了。
斷定一句,意思漸顯。
然還不曾明白說出,是主中賓。
有饷,我們固然作戰,沒有饷,我們也要作戰。
意思到此,方明白,是主。
我們是為大義而聽大元帥的指揮,并不是因私誼而受孫中山先生的命令。
我們是為大義而戰,并不是為饷而戰。
自己又作解釋,意思倍顯,為饷而戰一句,極其尖刻。
假如僅僅是為饷而戰,我們将自處于何等地位?反跌一句,尖刻之至,使祿氏不能不折服。
國家要我們這些軍人何用?人民何必拿出這些錢來供給我們。
又反問兩句,一句逼緊一句。
祿同志是深明大義熟知去就的人,所以甘從大元帥,從困難中緻力,不願附和陳氏,替北方軍閥做走狗。
現在單隻替士兵在饷糈上面着想,忘了前線的吃緊,和自己的天職,豈不可惜?”既恭維他幾句,使他不緻因下不來台而決裂,又替他遮飾一句,使他得自己轉圜,語語有分寸。
所謂替他遮飾者,蓋隻饷糈上加士兵兩字,蓋替士兵争饷糈,亦将士分中之事也。
一段說話,說得義理謹嚴,氣勢浩沛,使蓄異謀者喪膽。
正是: 大義凜然嚴斧钺,丹心滂沛貫乾坤。
未知祿國藩聽了這番說話,如何回答,且看下回分解。
趙寶賢之責祿國藩也,幾于一字一淚,一字一血,不獨當時聞者為之肅然起敬,慨然自奮已也,即今日有述及其當時為大義所激之狀者,猶同此觀念焉。
嗟夫!人誰不欲為善,其不為善者,非真不能為,不欲為也,特為利害物欲所蔽,欲自救援而不可得耳。
觀于祿國藩驟聞趙君之語,未嘗不怵然而懼,懑然而慚者,蓋良知之說,确有可信者焉。
然其雖能感悟一時,而終不克自拔者,則利害物欲之為蔽也。
嗚乎!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