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回受擁戴黎公複職議撤兵張氏求和
關燈
小
中
大
督軍,分同袍澤,情逾骨肉,十年患難,存者幾人?他日共治天下,胥各督軍自賴,既倚重之,必保全之。
此為督軍計,應先決者三。
督軍諸公,如果力求統一,即請俯聽蒭言,立釋兵柄,上至巡閱,下至護軍,皆刻日解職,侍元洪于都門之下,共籌國是,微特變形易貌之總司令,不能存留,即欲畫分軍區,擴充疆域,變形易貌之巡閱使,尤當杜絕。
國會及地方團體,如必欲敦促元洪,亦請先以誠懇之心,為民請命,勸告各督,先令實行。
果能各省一緻,迅行結束,通告國人,元洪當不避艱險,不計期間,從督軍之後,慨然入都。
且願請國會諸公繩以從前解散之罪,以為異日違法者戒。
奴隸牛馬,萬刦不複,元洪雖求為平民,且不可得,總統雲乎哉?方将老死于津海之濱,不忍與世人相見。
白河明月,實式憑之,廢不能遍,圖不能盡,靦然出山,神所弗福。
救國者衆人之責,非一人之力也,死無所恨。
若衆必欲留國家障礙之官,而以坐視不救之罪,責退職五年之前總統,不其惑欤?諸公公忠謀國,當鑒此心,如以實權為難舍,以虛号為可娛,則解釋法律,正複多端,亦各行其志而已。
痛哭陳詞,伏希矜納。
黎元洪魚叩。
通電發後,曹、吳複電,首先贊成,願即廢督裁兵,為天下倡,請黎早日赴京負責。
其餘如河南馮玉祥、陝西劉鎮華、湖北蕭耀南和孫傳芳、四川劉湘、山東田中玉、安徽張文生、江西陳光遠、江蘇齊耀珊、海軍杜錫珪、薩鎮冰等,也紛紛複電贊成,此皆所謂今之投機家也。
力請黎氏即日晉京。
更兼黎派政家,也都紛紛催促,以為機不可失,于是黎元洪在六月十日連發兩電,一電謂:“各督複電允廢督裁兵,謹于十一日入都。
”一電謂:“入都暫行攝行大總統職權,俟國會開會,聽候解決。
”到了次日,由各省代表人等,奉迎入都,攝行大總統職權,明令撤銷六年六月十二日之解散國會令,兼國務總理署教育總長周自齊、外交總長顔惠慶、内務總長高淩霨、财政總長董康、陸軍總長鮑貴卿、海軍總長李鼎新、司法總長王寵惠、農商總長齊耀珊、署交通總長高恩洪等,均準免去本兼各職。
特任顔惠慶為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譚延闿署内務總長,董康署财政總長,吳佩孚署陸軍總長,李鼎新署海軍總長,王寵惠署司法總長,黃炎培署教育總長,張國淦署農商總長,高恩洪署交通總長。
譚未到前,由張國淦兼代,黃炎培未到前,由高恩洪兼代。
一切政事,也很有更張。
國内報章騰載,全國歡呼,各省人民,頓時都有一種希望承平之象,以為從此可入統一太平時期。
論到黎氏為人,雖則才力不足,卻頗有平民氣象,不說别的,單論公府中的衛隊,以前總有這麼二三營陸軍,駐紮白宮内外。
到了黎氏複職,便一律裁撤,隻用一百多個警察維持。
單舉衛隊一事,即為後文公府被圍張本。
即此一端,其他也可想見了。
此自是持平之論。
閑話休提。
卻說黎氏複職以後,不但直派各督,一緻擁戴,便是素持反對,如盧永祥、何豐林等,也都電京承認。
這時直、奉戰争,還未完全解決,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特電黎氏,主張奉、直停戰,并陳辦法四條:一、請直軍退駐留守營,奉軍即開始撤退出關,于七日内撤盡,以保雙方安全。
二、請中央派一雙方都有友誼的大員,并雙方各派公正人,共同監視雙方撤退,以期妥協。
三、謂督軍巡閱之廢止,全國一緻,東三省不能獨異。
四、撤兵後京奉路即恢複原狀。
黎氏接到這電報後,一面轉交吳佩孚、曹锟,一面電複東三省,征求切實意見。
那東三省聯合會的電報,原由張作霖授意而發的,得了黎氏複電,自然還去和張作霖商議。
這時張作霖已改稱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他自灤州退出後,因戰争失敗,影響到東省市面,不但人心恐慌,銀根更十分吃緊,紙币的折扣,逐漸低落,因此張學良等,主張與直派議和,請英國傳教師德古脫氏運動外交團出來調停。
德古脫因張學良也是教徒,當然允許幫忙,想不到外交團反因怕受幹涉中國内政嫌疑,大都不肯接受這個提議。
此為督軍計,應先決者三。
督軍諸公,如果力求統一,即請俯聽蒭言,立釋兵柄,上至巡閱,下至護軍,皆刻日解職,侍元洪于都門之下,共籌國是,微特變形易貌之總司令,不能存留,即欲畫分軍區,擴充疆域,變形易貌之巡閱使,尤當杜絕。
國會及地方團體,如必欲敦促元洪,亦請先以誠懇之心,為民請命,勸告各督,先令實行。
果能各省一緻,迅行結束,通告國人,元洪當不避艱險,不計期間,從督軍之後,慨然入都。
且願請國會諸公繩以從前解散之罪,以為異日違法者戒。
奴隸牛馬,萬刦不複,元洪雖求為平民,且不可得,總統雲乎哉?方将老死于津海之濱,不忍與世人相見。
白河明月,實式憑之,廢不能遍,圖不能盡,靦然出山,神所弗福。
救國者衆人之責,非一人之力也,死無所恨。
若衆必欲留國家障礙之官,而以坐視不救之罪,責退職五年之前總統,不其惑欤?諸公公忠謀國,當鑒此心,如以實權為難舍,以虛号為可娛,則解釋法律,正複多端,亦各行其志而已。
痛哭陳詞,伏希矜納。
黎元洪魚叩。
通電發後,曹、吳複電,首先贊成,願即廢督裁兵,為天下倡,請黎早日赴京負責。
其餘如河南馮玉祥、陝西劉鎮華、湖北蕭耀南和孫傳芳、四川劉湘、山東田中玉、安徽張文生、江西陳光遠、江蘇齊耀珊、海軍杜錫珪、薩鎮冰等,也紛紛複電贊成,此皆所謂今之投機家也。
力請黎氏即日晉京。
更兼黎派政家,也都紛紛催促,以為機不可失,于是黎元洪在六月十日連發兩電,一電謂:“各督複電允廢督裁兵,謹于十一日入都。
”一電謂:“入都暫行攝行大總統職權,俟國會開會,聽候解決。
”到了次日,由各省代表人等,奉迎入都,攝行大總統職權,明令撤銷六年六月十二日之解散國會令,兼國務總理署教育總長周自齊、外交總長顔惠慶、内務總長高淩霨、财政總長董康、陸軍總長鮑貴卿、海軍總長李鼎新、司法總長王寵惠、農商總長齊耀珊、署交通總長高恩洪等,均準免去本兼各職。
特任顔惠慶為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譚延闿署内務總長,董康署财政總長,吳佩孚署陸軍總長,李鼎新署海軍總長,王寵惠署司法總長,黃炎培署教育總長,張國淦署農商總長,高恩洪署交通總長。
譚未到前,由張國淦兼代,黃炎培未到前,由高恩洪兼代。
一切政事,也很有更張。
國内報章騰載,全國歡呼,各省人民,頓時都有一種希望承平之象,以為從此可入統一太平時期。
論到黎氏為人,雖則才力不足,卻頗有平民氣象,不說别的,單論公府中的衛隊,以前總有這麼二三營陸軍,駐紮白宮内外。
到了黎氏複職,便一律裁撤,隻用一百多個警察維持。
單舉衛隊一事,即為後文公府被圍張本。
即此一端,其他也可想見了。
此自是持平之論。
閑話休提。
卻說黎氏複職以後,不但直派各督,一緻擁戴,便是素持反對,如盧永祥、何豐林等,也都電京承認。
這時直、奉戰争,還未完全解決,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特電黎氏,主張奉、直停戰,并陳辦法四條:一、請直軍退駐留守營,奉軍即開始撤退出關,于七日内撤盡,以保雙方安全。
二、請中央派一雙方都有友誼的大員,并雙方各派公正人,共同監視雙方撤退,以期妥協。
三、謂督軍巡閱之廢止,全國一緻,東三省不能獨異。
四、撤兵後京奉路即恢複原狀。
黎氏接到這電報後,一面轉交吳佩孚、曹锟,一面電複東三省,征求切實意見。
那東三省聯合會的電報,原由張作霖授意而發的,得了黎氏複電,自然還去和張作霖商議。
這時張作霖已改稱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他自灤州退出後,因戰争失敗,影響到東省市面,不但人心恐慌,銀根更十分吃緊,紙币的折扣,逐漸低落,因此張學良等,主張與直派議和,請英國傳教師德古脫氏運動外交團出來調停。
德古脫因張學良也是教徒,當然允許幫忙,想不到外交團反因怕受幹涉中國内政嫌疑,大都不肯接受這個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