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回受擁戴黎公複職議撤兵張氏求和
關燈
小
中
大
與南争,北與北争,一省之内,分數區焉,一人之下,分數系焉。
政客借實力以自雄,軍人假名流以為重,縱橫捭阖,各戴一尊,使全國人民,塗肝醯腦于三端之下,惡若蛇蠍,畏若虎狼,而反鍵飛箝,方鳴得計,卒至樹倒狲散,城崩狐遷,軍人身徇,政客他适,受其害者,又别有人。
斬艾無遺,終于自殺,怒潮推演,可為寒心,五也。
其餘諸禍害,尚有不勝枚舉者。
元洪當首義之時,原定軍民分治,即行廢督,方其孑身入都,豈不知身入危地,顧欲求國家統一,不得不首解兵柄,為群帥倡。
禍患之來,聽之天命,輕車驟出,江河晏然。
督軍之無關治安,前事具在。
項城不德,帝制自私,利用勸進,授人以柄,荏苒至今,竟成蹠盭。
今日國家危亡,已迫眉睫,非即行廢督,無以圖存。
若猶觀望徘徊,國民以生死所關,亦必起而自謀。
恐督軍身受之禍,将不忍言。
為大局求解決,為個人策安全,莫甚于此。
或謂:“茲事體大,旦夕難行,必須于一省軍事,妥籌收束,徐議更張。
”不知陸軍一部,責有專司,各地獨立,師旅皆自有長官統率,與督軍存廢,景向無關。
督軍果自行解職,但須收束本署,旬日已足,此外獨立師旅,暫駐原地,直接中央,他日軍制問題,悉聽軍部統籌,全局妥為編制,此不足慮者一。
或謂:“師旅直屬,恐饷項無出,激成變端。
”不知其軍饷皆取國賦,非損私财,督軍雖廢,國賦自在,且漫無考核之軍事費,先行消滅,比較今日欠饷,或不至若是之巨,此不足慮者二。
或謂:“倉卒廢督,恐部屬疑懼,危機立生。
”不知督軍易人,黨系不得,恐遭遣散,心懷反側,誠或有之。
若督軍既廢,鹹轄中央,陸軍部為全國最高機關,昭然大公,何分畛域?萬一他日裁兵,偶然退伍,軍部亦易于安置,何懼投閑?督軍果剀切勸導,當可渙然冰釋,此不足慮者三。
或謂:“督軍皆望重功高,國人托命,一旦廢除,殊乖崇報。
”不知所廢者制,并非廢人,督軍多首創民國,與同休戚,投艱遺大,重任正多。
望崇者,國人必有特别之報酬,功偉者,國人亦有相當之付托。
果肯自行解職,國人更感激不暇,甯忍聽其優遊?否則民意所趨,發生誤會,恐有不能相諒者。
人情莫不去危而就安,避禍而求福,督軍之明,抑豈見不及此?此不足慮者四。
或謂:“戰事方劇,兵禍未平,猝言廢督,必至統率無人,益形危險。
”不知全軍司令,并非盡倚重督軍。
且年來戰争,皆此省與彼省,此系與彼系耳。
即或号召名義,彼善于此,國人皆漠然視之,所謂春秋無義戰也。
若既求統一,中央當一視同仁,不分畛域,從前誤解,悉可消融;萬一怙惡不悛,征伐之權,出自政府,亦覺師直為壯,此不足慮者五。
或謂:“中央此時已無政府,稽留時日,牽動外交。
”不知閣員攝行,已可負責;且法統中絕,已及五年,國人淡然若亡,久侪元洪于編戶,此元洪法律不負咎也。
元洪所述,論既至公,事猶易舉,久延不決,責有所歸,此元洪事實之不負責也。
況華府會議,外人以友誼勸告,久有成言,各公使旁觀既熟,高義久敦,當必恤此阽危,力為贊助,此不足慮者六。
或謂:“總統不負責任,廢督與否,應俟内閣主持。
”不知出處之道,不可不慎,量而後入,古有明箴。
以今日積弱之政府,号令不出國門,使非督軍自行覺悟,則廢督之事,萬非内閣所能奏功,彼時内閣可引咎辭職,總統何以自處?若督軍自行覺悟,放刀成佛,指顧間耳,嗣後中央行政,亦易措施。
此為内閣計,應先決者一。
或謂:“東海去位,京畿空虛,一再遲延,恐生他變。
”不知國無元首,匪自今始,總統一職,名存實亡,空籍縱久,何關輕重?京畿責任,自有長官,必可以維持秩序,果有其變,元洪無一兵一卒,又何能為?若督軍不廢,他日京畿戰禍,能保其不續見乎?此為地方計,應先決者二。
或謂:“督軍愛戴,反欲廢之,以怨報德,非所宜出。
”不知督軍請複位者,為有利國家也,元洪請廢督軍,亦為有利國家也,目的既同,肺腑互諒。
元洪與各
政客借實力以自雄,軍人假名流以為重,縱橫捭阖,各戴一尊,使全國人民,塗肝醯腦于三端之下,惡若蛇蠍,畏若虎狼,而反鍵飛箝,方鳴得計,卒至樹倒狲散,城崩狐遷,軍人身徇,政客他适,受其害者,又别有人。
斬艾無遺,終于自殺,怒潮推演,可為寒心,五也。
其餘諸禍害,尚有不勝枚舉者。
元洪當首義之時,原定軍民分治,即行廢督,方其孑身入都,豈不知身入危地,顧欲求國家統一,不得不首解兵柄,為群帥倡。
禍患之來,聽之天命,輕車驟出,江河晏然。
督軍之無關治安,前事具在。
項城不德,帝制自私,利用勸進,授人以柄,荏苒至今,竟成蹠盭。
今日國家危亡,已迫眉睫,非即行廢督,無以圖存。
若猶觀望徘徊,國民以生死所關,亦必起而自謀。
恐督軍身受之禍,将不忍言。
為大局求解決,為個人策安全,莫甚于此。
或謂:“茲事體大,旦夕難行,必須于一省軍事,妥籌收束,徐議更張。
”不知陸軍一部,責有專司,各地獨立,師旅皆自有長官統率,與督軍存廢,景向無關。
督軍果自行解職,但須收束本署,旬日已足,此外獨立師旅,暫駐原地,直接中央,他日軍制問題,悉聽軍部統籌,全局妥為編制,此不足慮者一。
或謂:“師旅直屬,恐饷項無出,激成變端。
”不知其軍饷皆取國賦,非損私财,督軍雖廢,國賦自在,且漫無考核之軍事費,先行消滅,比較今日欠饷,或不至若是之巨,此不足慮者二。
或謂:“倉卒廢督,恐部屬疑懼,危機立生。
”不知督軍易人,黨系不得,恐遭遣散,心懷反側,誠或有之。
若督軍既廢,鹹轄中央,陸軍部為全國最高機關,昭然大公,何分畛域?萬一他日裁兵,偶然退伍,軍部亦易于安置,何懼投閑?督軍果剀切勸導,當可渙然冰釋,此不足慮者三。
或謂:“督軍皆望重功高,國人托命,一旦廢除,殊乖崇報。
”不知所廢者制,并非廢人,督軍多首創民國,與同休戚,投艱遺大,重任正多。
望崇者,國人必有特别之報酬,功偉者,國人亦有相當之付托。
果肯自行解職,國人更感激不暇,甯忍聽其優遊?否則民意所趨,發生誤會,恐有不能相諒者。
人情莫不去危而就安,避禍而求福,督軍之明,抑豈見不及此?此不足慮者四。
或謂:“戰事方劇,兵禍未平,猝言廢督,必至統率無人,益形危險。
”不知全軍司令,并非盡倚重督軍。
且年來戰争,皆此省與彼省,此系與彼系耳。
即或号召名義,彼善于此,國人皆漠然視之,所謂春秋無義戰也。
若既求統一,中央當一視同仁,不分畛域,從前誤解,悉可消融;萬一怙惡不悛,征伐之權,出自政府,亦覺師直為壯,此不足慮者五。
或謂:“中央此時已無政府,稽留時日,牽動外交。
”不知閣員攝行,已可負責;且法統中絕,已及五年,國人淡然若亡,久侪元洪于編戶,此元洪法律不負咎也。
元洪所述,論既至公,事猶易舉,久延不決,責有所歸,此元洪事實之不負責也。
況華府會議,外人以友誼勸告,久有成言,各公使旁觀既熟,高義久敦,當必恤此阽危,力為贊助,此不足慮者六。
或謂:“總統不負責任,廢督與否,應俟内閣主持。
”不知出處之道,不可不慎,量而後入,古有明箴。
以今日積弱之政府,号令不出國門,使非督軍自行覺悟,則廢督之事,萬非内閣所能奏功,彼時内閣可引咎辭職,總統何以自處?若督軍自行覺悟,放刀成佛,指顧間耳,嗣後中央行政,亦易措施。
此為内閣計,應先決者一。
或謂:“東海去位,京畿空虛,一再遲延,恐生他變。
”不知國無元首,匪自今始,總統一職,名存實亡,空籍縱久,何關輕重?京畿責任,自有長官,必可以維持秩序,果有其變,元洪無一兵一卒,又何能為?若督軍不廢,他日京畿戰禍,能保其不續見乎?此為地方計,應先決者二。
或謂:“督軍愛戴,反欲廢之,以怨報德,非所宜出。
”不知督軍請複位者,為有利國家也,元洪請廢督軍,亦為有利國家也,目的既同,肺腑互諒。
元洪與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