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回啟争端兵車絡繹肆辯論函電交馳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主張。
此次梁氏恃有奉張保镳,遂不惜禍國媚外,倒行逆施。
梁氏如此,而為之保镳者,猶不許人民之呼籲,他人之讦發,專與國民心理背道而馳,誰縱天驕,而壹意孤行若是? 諸君應知中國之分裂,自洪憲始,洪憲帝制之主張,以梁氏為渠魁。
丙辰以來,國庫負債,增至十餘萬萬,人民一身不足以負擔,已贻及于子孫矣,乃猶以為未足,必庇護此禍國殃民之蟊賊,使實施其最後之拍賣,至不惜以兵威相迫脅,推其居心,直以國家為私産,人民為豬仔,必将此一線生機,根本鏟除而後已。
夫以人民之膏血養兵,複以所養之兵,保護民賊,為殃民之後盾。
事之不平,孰有甚于此者?諸君代表直省三千萬人民請命,佩孚竊願代表全國四萬萬人請命也。
敢布區區,惟諸君垂教焉。
”等語,謹聞。
看畢笑道:“這電文很合我的意思,就教他們趕緊拍出去罷。
張胡的電文,也不用我複他,不如請老帥回他幾句就得了。
”談笑從容,與張胡之劍拔弩張不同,勝負之數,已兆于此。
因又回顧參謀道:“咱們的兵,差不多已調齊了,應該趕緊決戰才是。
我想另外拟一個電稿,拍給江蘇、江西、湖北、山東、河南、陝西各督和煥章,叫他們跟我連名拍一個通電,催張胡立刻和我們決戰,你看對不對?”參謀秘書等都唯唯稱是。
佩孚便又教白秘書拟了一個電報道: 慨自軍閥肆虐,盜匪橫行,殃民亂國,盜名欺世,不曰去障礙,即曰謀統一,究竟統一誰謀,障礙誰屬?孰以法律事實為标題?孰據土地人民為私有?弄權者何人?阋牆者安在?中外具瞻,全國共觀,當必有能辨之者。
是故道義之言,以盜匪之口發之,則天下見其邪,邪者不見其正。
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筆,則為奸說。
統一之言,出諸盜匪之口,則為欺世。
言道義而行盜匪,自以為舉世可欺,聽其言而觀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見,事實具在,欲蓋彌彰,徒形其心勞日拙也。
佩孚等忝列戎行,以身許國,比年來去國鋤奸,止戈定亂,無非為謀和平求統一耳。
區區此心,中外共見。
無論朝野耆碩,南北名流,如有嘉谟嘉猷而可以促進和平者,無不降心以從。
其有借口謀統一而先破統一,托詞去障礙而自為障礙者,佩孚等外體友邦勸告之誠,内拯國民水火之痛,惟有盡我天職,扶持正義。
彼以武力為後盾,我以公理為前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試問害民病國者何人?結黨營私者何人?亂政幹紀,剽刦國帑者又何人?輿論即為裁制,功罪自有定評。
蟊賊不除,永無甯日。
為民國保莊嚴,為華族存人格,凡我袍澤,責任所在,除暴安民,義無反顧。
取布腹心,惟海内察之! 這電報拍出去後,不一日,馮玉祥和江西的陳光遠,江蘇的齊燮元,陝西的劉鎮華,河南的趙倜,山東的田中玉,湖北的蕭耀南,都紛紛複電贊同,這通電便于四月二十一日發了出去。
一面分配兵力,這時直軍動員的已有十二萬人,在洛陽的是陸軍第三師,在琉璃河的是第九師,在隴海東的是十一師,在洛、鄭間的有第二十和二十四兩師,二十三師在涿州、良鄉一帶,二十五師在武勝關,二十六師在德州、保定一帶,第五混成旅在鄭州、山東一帶,十二、十三、十四三混成旅在保定、涿州等處,一、二、三、四四補充團在涿州、良鄉等處,共計有八師五混成旅三團的兵力。
吳佩孚因決定以洛陽為根據地,大隊集中鄭州,分作三路進兵:第一路沿京漢路向保定前進,迎擊長辛店一路的奉軍,以京、津為目的地;第二路側重隴海路,聯絡江蘇的兵力,以防制安徽馬聯甲的舊部和浙江盧永祥的襲擊,卻又分出一支沿津浦路北上,和東路張國熔聯絡,攻擊奉軍的根據地;第三路是馮玉祥的部隊和陝軍,集中鄭、洛一帶,堅守根據地,兼為各方援兵。
調度已畢,忽又接得間諜報告說:“奉軍因戰線太長,業已改變戰略,大隊集中軍糧城,總司令部設于落垡,總司令由張作霖自己兼任,副總司令是孫烈臣,東路軍在京奉、津浦一帶,向靜海前進,又分為三梯隊:東路第一梯隊司令張作相,率領的軍隊,就是自己的二十七師,集中廊房;東路第二梯隊司令是張學良,率領的軍隊,除卻自己的第三旅外,還有一個第四混成旅,集中靜海;東
此次梁氏恃有奉張保镳,遂不惜禍國媚外,倒行逆施。
梁氏如此,而為之保镳者,猶不許人民之呼籲,他人之讦發,專與國民心理背道而馳,誰縱天驕,而壹意孤行若是? 諸君應知中國之分裂,自洪憲始,洪憲帝制之主張,以梁氏為渠魁。
丙辰以來,國庫負債,增至十餘萬萬,人民一身不足以負擔,已贻及于子孫矣,乃猶以為未足,必庇護此禍國殃民之蟊賊,使實施其最後之拍賣,至不惜以兵威相迫脅,推其居心,直以國家為私産,人民為豬仔,必将此一線生機,根本鏟除而後已。
夫以人民之膏血養兵,複以所養之兵,保護民賊,為殃民之後盾。
事之不平,孰有甚于此者?諸君代表直省三千萬人民請命,佩孚竊願代表全國四萬萬人請命也。
敢布區區,惟諸君垂教焉。
”等語,謹聞。
看畢笑道:“這電文很合我的意思,就教他們趕緊拍出去罷。
張胡的電文,也不用我複他,不如請老帥回他幾句就得了。
”談笑從容,與張胡之劍拔弩張不同,勝負之數,已兆于此。
因又回顧參謀道:“咱們的兵,差不多已調齊了,應該趕緊決戰才是。
我想另外拟一個電稿,拍給江蘇、江西、湖北、山東、河南、陝西各督和煥章,叫他們跟我連名拍一個通電,催張胡立刻和我們決戰,你看對不對?”參謀秘書等都唯唯稱是。
佩孚便又教白秘書拟了一個電報道: 慨自軍閥肆虐,盜匪橫行,殃民亂國,盜名欺世,不曰去障礙,即曰謀統一,究竟統一誰謀,障礙誰屬?孰以法律事實為标題?孰據土地人民為私有?弄權者何人?阋牆者安在?中外具瞻,全國共觀,當必有能辨之者。
是故道義之言,以盜匪之口發之,則天下見其邪,邪者不見其正。
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筆,則為奸說。
統一之言,出諸盜匪之口,則為欺世。
言道義而行盜匪,自以為舉世可欺,聽其言而觀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見,事實具在,欲蓋彌彰,徒形其心勞日拙也。
佩孚等忝列戎行,以身許國,比年來去國鋤奸,止戈定亂,無非為謀和平求統一耳。
區區此心,中外共見。
無論朝野耆碩,南北名流,如有嘉谟嘉猷而可以促進和平者,無不降心以從。
其有借口謀統一而先破統一,托詞去障礙而自為障礙者,佩孚等外體友邦勸告之誠,内拯國民水火之痛,惟有盡我天職,扶持正義。
彼以武力為後盾,我以公理為前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試問害民病國者何人?結黨營私者何人?亂政幹紀,剽刦國帑者又何人?輿論即為裁制,功罪自有定評。
蟊賊不除,永無甯日。
為民國保莊嚴,為華族存人格,凡我袍澤,責任所在,除暴安民,義無反顧。
取布腹心,惟海内察之! 這電報拍出去後,不一日,馮玉祥和江西的陳光遠,江蘇的齊燮元,陝西的劉鎮華,河南的趙倜,山東的田中玉,湖北的蕭耀南,都紛紛複電贊同,這通電便于四月二十一日發了出去。
一面分配兵力,這時直軍動員的已有十二萬人,在洛陽的是陸軍第三師,在琉璃河的是第九師,在隴海東的是十一師,在洛、鄭間的有第二十和二十四兩師,二十三師在涿州、良鄉一帶,二十五師在武勝關,二十六師在德州、保定一帶,第五混成旅在鄭州、山東一帶,十二、十三、十四三混成旅在保定、涿州等處,一、二、三、四四補充團在涿州、良鄉等處,共計有八師五混成旅三團的兵力。
吳佩孚因決定以洛陽為根據地,大隊集中鄭州,分作三路進兵:第一路沿京漢路向保定前進,迎擊長辛店一路的奉軍,以京、津為目的地;第二路側重隴海路,聯絡江蘇的兵力,以防制安徽馬聯甲的舊部和浙江盧永祥的襲擊,卻又分出一支沿津浦路北上,和東路張國熔聯絡,攻擊奉軍的根據地;第三路是馮玉祥的部隊和陝軍,集中鄭、洛一帶,堅守根據地,兼為各方援兵。
調度已畢,忽又接得間諜報告說:“奉軍因戰線太長,業已改變戰略,大隊集中軍糧城,總司令部設于落垡,總司令由張作霖自己兼任,副總司令是孫烈臣,東路軍在京奉、津浦一帶,向靜海前進,又分為三梯隊:東路第一梯隊司令張作相,率領的軍隊,就是自己的二十七師,集中廊房;東路第二梯隊司令是張學良,率領的軍隊,除卻自己的第三旅外,還有一個第四混成旅,集中靜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