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回啟争端兵車絡繹肆辯論函電交馳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曹锳退回保定,吳佩孚大怒,立刻回明曹锟,要依法懲辦。
曹锟也很不以曹锳為然,惟因礙于手足之情,隻好馬虎一點,僅免去曹锳二十六師師長職,委張國熔繼任。
吳佩孚見内部一切已妥,便即分遣軍隊,向北前進。
這時直方的軍隊,有王承斌所轄的二十三師,原駐保定附近,張國熔的二十六師,回駐馬廠之南,張福來的二十四師,在四月中開駐涿州,第十、第十五兩混成旅第二、第三兩補充團,本來駐在高碑店,也由吳佩孚令調北上,至琉璃河駐紮,其餘如第三師和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三混成旅,都奉調北上,進駐涿州、良鄉、清河等處。
馮玉祥一方面,有馮玉祥自統轄的第十一師,胡景翼的暫編十一師,吳心田的第七師,劉鎮華的鎮嵩軍,張之江的第二十二混成旅,張錫元的一旅,陝西陸軍第一、第二兩混成旅,也都出潼關進駐鄭州一帶,軍勢非常壯盛。
上回寫奉方派兵,此處紀直派遣将,遙遙對照,熱鬧中卻極整齊。
前衛哨兵,和奉軍愈接愈近,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吳佩孚自己在保定指揮調度,也覺十分勤勞。
一天,正在軍書旁午之間,忽然接到張作霖四月十九日發出的一通電報道: 民國肇造,已逾十年,東北紛争,西南俶擾,兵戈水火,民不聊生,大好河山,自為分裂。
黨争借口,以法律事實為标題,軍閥弄權,據土地人民為私有。
擾攘不已,安望治平?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況自華府會議以後,已為友邦視線所集,阋牆未息,外侮頻來。
匹夫橫行,昔人所恥,作霖不敏,惄焉心搗。
戎馬半生,飽經憂患,數年内亂,無絲毫權利之心,一秉至誠,唯國家人民是念。
睹邪說暴行之日甚,覺榱崩棟折之堪虞。
竊謂統一無期,則國家永無甯日,障礙不去,則統一終屬無期。
是以簡率師徒,入關屯駐,期以武力為統一之後盾。
凡有害民病國,結黨營私,亂政幹紀,剽劫國帑者,均視為統一和平之障礙物,願即執殳先驅,與衆共棄。
此心此志,海内賢達,諒必具有同情。
至于統一進行,如何公開會議,如何确定制度,當由全國之耆年碩德,政治名流,共同讨論,非霖之愚,所能妄參末議,但以國利民福為心,或有起靡振頹之望。
作霖此舉,悉本于良心主宰,愛國熱誠,共謀統一者為同志,破壞統一者為仇雠,決不背公義而庇護一人一黨,亦決不挾私忿而仇視一黨一人。
耿耿此心,天日共鑒。
倘使統一完成,國事甯息,甚願解甲歸田,享此共和幸福。
惟國難未平,匹夫有責,披堅執銳,所不敢辭。
兵發在途,遠道傳聞,恐多誤會,用特披瀝奉告,敬希鑒察是幸! 吳佩孚見了這個電報,笑道:“胡賊欲以武力統一中國,可謂太不知自量。
自古說,‘兵兇戰危’,照他這樣好武黩兵,豈有不敗之理?”可謂知言,然何以後日又蹈張之覆轍乎?因吩咐秘書白堅武道:“咱們不必理他,那天直隸省議會不是也有一個電報嗎?你隻做一個回答省議會的電報,表明我們的态度就得啦。
”那秘書便起了一個草稿,送給佩孚複核。
佩孚看那電文道: 接直隸省議會電:以“奉軍入關,謠言紛起,将見兵戈,民情惶恐,紛紛來會,懇代請命,務懇雙方捐除成見,免啟釁端,本會代表三千萬人民,九頓首以請”等語。
當複一電,文曰:“兵兇戰危,自古為戒。
餘獨何心,敢背斯義。
佩孚攻擊梁氏,純為其禍國媚外而發,并無他種作用,孰是孰非,具有公論。
至對于奉軍,佩孚上月蒸日通電,業已明白表示,是否退讓,昭昭在人耳目。
乃直軍未越雷池一步,而奉軍大舉入關,節節進逼,孰為和平,尤為共見共聞之事。
貴會愛重和平,竭誠勸告,佩孚與曹巡閱使,均極端贊同。
但奉軍不入關,戰事無從而生。
諸君企望和平,應請要求奉軍一律退出關外。
直軍以禮讓為先,對于奉軍向無畛域之見,現雙方既處于嫌疑,并應要求将駐京奉軍司令部同時撤消,以謀永久之和平。
至京師及近畿治安,自有各機關負責,無庸奉軍越俎。
從此各盡守土之責,各奉中央号令,直軍決不出關尋釁。
否則我直軍忍無可忍,至不得已時,惟有出于自衛之一途。
戰事應由何方負責,諸君明哲,必能辨之。
抑佩孚更有言者:年來中央政局,均由奉張把持,佩孚向不幹涉,即曹巡閱使亦從無絕對
曹锟也很不以曹锳為然,惟因礙于手足之情,隻好馬虎一點,僅免去曹锳二十六師師長職,委張國熔繼任。
吳佩孚見内部一切已妥,便即分遣軍隊,向北前進。
這時直方的軍隊,有王承斌所轄的二十三師,原駐保定附近,張國熔的二十六師,回駐馬廠之南,張福來的二十四師,在四月中開駐涿州,第十、第十五兩混成旅第二、第三兩補充團,本來駐在高碑店,也由吳佩孚令調北上,至琉璃河駐紮,其餘如第三師和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三混成旅,都奉調北上,進駐涿州、良鄉、清河等處。
馮玉祥一方面,有馮玉祥自統轄的第十一師,胡景翼的暫編十一師,吳心田的第七師,劉鎮華的鎮嵩軍,張之江的第二十二混成旅,張錫元的一旅,陝西陸軍第一、第二兩混成旅,也都出潼關進駐鄭州一帶,軍勢非常壯盛。
上回寫奉方派兵,此處紀直派遣将,遙遙對照,熱鬧中卻極整齊。
前衛哨兵,和奉軍愈接愈近,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吳佩孚自己在保定指揮調度,也覺十分勤勞。
一天,正在軍書旁午之間,忽然接到張作霖四月十九日發出的一通電報道: 民國肇造,已逾十年,東北紛争,西南俶擾,兵戈水火,民不聊生,大好河山,自為分裂。
黨争借口,以法律事實為标題,軍閥弄權,據土地人民為私有。
擾攘不已,安望治平?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況自華府會議以後,已為友邦視線所集,阋牆未息,外侮頻來。
匹夫橫行,昔人所恥,作霖不敏,惄焉心搗。
戎馬半生,飽經憂患,數年内亂,無絲毫權利之心,一秉至誠,唯國家人民是念。
睹邪說暴行之日甚,覺榱崩棟折之堪虞。
竊謂統一無期,則國家永無甯日,障礙不去,則統一終屬無期。
是以簡率師徒,入關屯駐,期以武力為統一之後盾。
凡有害民病國,結黨營私,亂政幹紀,剽劫國帑者,均視為統一和平之障礙物,願即執殳先驅,與衆共棄。
此心此志,海内賢達,諒必具有同情。
至于統一進行,如何公開會議,如何确定制度,當由全國之耆年碩德,政治名流,共同讨論,非霖之愚,所能妄參末議,但以國利民福為心,或有起靡振頹之望。
作霖此舉,悉本于良心主宰,愛國熱誠,共謀統一者為同志,破壞統一者為仇雠,決不背公義而庇護一人一黨,亦決不挾私忿而仇視一黨一人。
耿耿此心,天日共鑒。
倘使統一完成,國事甯息,甚願解甲歸田,享此共和幸福。
惟國難未平,匹夫有責,披堅執銳,所不敢辭。
兵發在途,遠道傳聞,恐多誤會,用特披瀝奉告,敬希鑒察是幸! 吳佩孚見了這個電報,笑道:“胡賊欲以武力統一中國,可謂太不知自量。
自古說,‘兵兇戰危’,照他這樣好武黩兵,豈有不敗之理?”可謂知言,然何以後日又蹈張之覆轍乎?因吩咐秘書白堅武道:“咱們不必理他,那天直隸省議會不是也有一個電報嗎?你隻做一個回答省議會的電報,表明我們的态度就得啦。
”那秘書便起了一個草稿,送給佩孚複核。
佩孚看那電文道: 接直隸省議會電:以“奉軍入關,謠言紛起,将見兵戈,民情惶恐,紛紛來會,懇代請命,務懇雙方捐除成見,免啟釁端,本會代表三千萬人民,九頓首以請”等語。
當複一電,文曰:“兵兇戰危,自古為戒。
餘獨何心,敢背斯義。
佩孚攻擊梁氏,純為其禍國媚外而發,并無他種作用,孰是孰非,具有公論。
至對于奉軍,佩孚上月蒸日通電,業已明白表示,是否退讓,昭昭在人耳目。
乃直軍未越雷池一步,而奉軍大舉入關,節節進逼,孰為和平,尤為共見共聞之事。
貴會愛重和平,竭誠勸告,佩孚與曹巡閱使,均極端贊同。
但奉軍不入關,戰事無從而生。
諸君企望和平,應請要求奉軍一律退出關外。
直軍以禮讓為先,對于奉軍向無畛域之見,現雙方既處于嫌疑,并應要求将駐京奉軍司令部同時撤消,以謀永久之和平。
至京師及近畿治安,自有各機關負責,無庸奉軍越俎。
從此各盡守土之責,各奉中央号令,直軍決不出關尋釁。
否則我直軍忍無可忍,至不得已時,惟有出于自衛之一途。
戰事應由何方負責,諸君明哲,必能辨之。
抑佩孚更有言者:年來中央政局,均由奉張把持,佩孚向不幹涉,即曹巡閱使亦從無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