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回争魯案外交失敗攻梁閣内哄開場
關燈
小
中
大
座之威德,且何以服天下之人心?況國務之有總理,為全國政令所從出,事煩責重,勝任必難,鈞座特簡賢能,當如何鄭重枚蔔?若進退之間,同于傳舍,使海内人民,視堂堂揆席,一若無足輕重,則國事前途,何堪設想?今梁閣是否罷免,非作霖所敢妄議,繼任者能否賢于梁閣,亦非作霖所能預知。
假令繼任産出之後,複有人焉,以莫須有之事出而吹求,又将何以處之?竊恐内閣永無完固成立之日,而國家将陷入無政府之地位,國運且以此告終,是直以愛國之熱誠,轉而為禍國之導線,以演出亡國之慘劇。
試問與賣國之結果,其相去有何差别也?作霖受鈞座恩遇垂二十年,始終擁護中央,不忍使神州陸沉之慘劇,由鈞座而身經之。
應請鈞座将内閣總理梁士诒,關于膠濟路案,有無賣國行為,其内容究竟如何,宜宣示國人,以安衆心。
如其有之,作霖不敏,竊願為國驅除,盡法懲治。
如并無其事,則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亦請明白宣示,以彰公道。
至用人行政,鈞座自有權衡,應如何以善其後?作霖不敢妄贊一詞矣。
抑作霖尤有進者:國家危弱,至斯已極,内閣關系鄭重,早在洞鑒,伏願鈞座采納盧督軍主張有電所陳,“賣國在所必誅,愛國必以其道”二語,不緻令以為國除奸為名者,反為巧宦生機會。
尤伏願鈞座,饬紀整綱,淵衷獨斷,使天下有真公理,然後國家有真人才。
倘彰瘅不明,是非不辨,國民人心不死,愛國必有其人。
作霖疾惡素嚴,當仁不讓,亦必随賢哲之後,而為吾民請命也。
臨電不勝屏營待命之至。
諸公愛國熱誠,素所敬佩,敬祈俯賜明教,幸甚! 此電語氣極銳,而措詞卻稍為和婉,聞出某名士手筆。
惟奉派内部,也有擁梁與聯直兩派,大概老成一派,謂:“直、奉一家,則國事大定,民生可息,若兩虎相争,必有一傷,不但非國家之福,于奉方也未必有利。
自是正論。
況梁、葉輩為舊交通系之首領,已往成績,在人耳目,名譽既不見佳,何必被他利用,輕啟戰端,為國人所诟病。
”主此說者,以察哈爾都統張景惠最為有力,附和者亦頗不少。
無奈作霖正在盛怒頭上,又素來瞧不起吳子玉,說他是後起的小輩,不配幹預大政。
壞事在此。
一面梁、葉等人,複造作蜚言,說:“吳氏練兵籌饷,目的專為對奉,司馬之心,路人皆見,此次反對梁某,可知非為魯案,實恐梁某助奉,為虎添翼,實于他的勢力,加上一個重大打擊,名為對梁,實即對奉,照此情形,奉、洛前途,終必出于一戰。
也是真話。
與其姑息養癰,何如乘機撲滅。
現在吳氏所苦,在饷不在兵,一經開戰,某籌主持中央,可以扣其軍饷,而對于奉派,則盡量供給,是不待兵刃相接,而勝負已分。
隻怕未必。
大帥誠欲剪除吳氏,正宜趁此時機,趕緊動手,若稽延時日,一再讓步,吳氏勢力既張,羽翼愈盛,固非國家之福,而奉方尤屬吃虧,那時再行追悔,隻怕無濟于事了。
”張氏聽兩方說來,均有情理,終以梁閣為自己推薦,若憑吳氏一電,遽令下台,本人面子上,實在下不去。
而且洛吳謀奉之心,早已顯露,将來之事,誠如梁等所言,終必出于一戰,不如及早圖之為妙。
于是不顧一切,竟将上電拍發,一面召集各軍事長官,大開會議,決心派兵進關,并通知參謀處籌設兵站,準備軍械,且令興業銀行盡先撥洋二十萬元,充作軍費,一面簡搜師徒,調出兩師團六混成旅,整裝秣馬,擦掌磨拳,專候張氏命令,立刻出發。
這時最為難的,卻有兩人:一個是高踞白宮的徐大總統,一個是雄鎮四省的曹經略使。
原因梁氏組閣,先得徐之同意,此時自不能不設法維持,且現在庫空如洗,除了梁氏,誰也沒有這等大膽,敢輕易嘗試這内閣的風味。
而且靳氏下台,雖有許多原因,其實還是吃金融界的擠軋。
而左右金融界者,仍為舊交系梁、葉等人,若去梁而另用他人,梁氏意不能甘,勢必再以金融勢力倒閣。
真是小人。
如此循環報複,不但年關無法過渡,而且政治糾紛,愈演愈烈,自己這把總統交椅,也萬萬坐不下去了。
所以為本人威信和體面計,為政局前途計,除了追随奉張、維持梁閣外
假令繼任産出之後,複有人焉,以莫須有之事出而吹求,又将何以處之?竊恐内閣永無完固成立之日,而國家将陷入無政府之地位,國運且以此告終,是直以愛國之熱誠,轉而為禍國之導線,以演出亡國之慘劇。
試問與賣國之結果,其相去有何差别也?作霖受鈞座恩遇垂二十年,始終擁護中央,不忍使神州陸沉之慘劇,由鈞座而身經之。
應請鈞座将内閣總理梁士诒,關于膠濟路案,有無賣國行為,其内容究竟如何,宜宣示國人,以安衆心。
如其有之,作霖不敏,竊願為國驅除,盡法懲治。
如并無其事,則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亦請明白宣示,以彰公道。
至用人行政,鈞座自有權衡,應如何以善其後?作霖不敢妄贊一詞矣。
抑作霖尤有進者:國家危弱,至斯已極,内閣關系鄭重,早在洞鑒,伏願鈞座采納盧督軍主張有電所陳,“賣國在所必誅,愛國必以其道”二語,不緻令以為國除奸為名者,反為巧宦生機會。
尤伏願鈞座,饬紀整綱,淵衷獨斷,使天下有真公理,然後國家有真人才。
倘彰瘅不明,是非不辨,國民人心不死,愛國必有其人。
作霖疾惡素嚴,當仁不讓,亦必随賢哲之後,而為吾民請命也。
臨電不勝屏營待命之至。
諸公愛國熱誠,素所敬佩,敬祈俯賜明教,幸甚! 此電語氣極銳,而措詞卻稍為和婉,聞出某名士手筆。
惟奉派内部,也有擁梁與聯直兩派,大概老成一派,謂:“直、奉一家,則國事大定,民生可息,若兩虎相争,必有一傷,不但非國家之福,于奉方也未必有利。
自是正論。
況梁、葉輩為舊交通系之首領,已往成績,在人耳目,名譽既不見佳,何必被他利用,輕啟戰端,為國人所诟病。
”主此說者,以察哈爾都統張景惠最為有力,附和者亦頗不少。
無奈作霖正在盛怒頭上,又素來瞧不起吳子玉,說他是後起的小輩,不配幹預大政。
壞事在此。
一面梁、葉等人,複造作蜚言,說:“吳氏練兵籌饷,目的專為對奉,司馬之心,路人皆見,此次反對梁某,可知非為魯案,實恐梁某助奉,為虎添翼,實于他的勢力,加上一個重大打擊,名為對梁,實即對奉,照此情形,奉、洛前途,終必出于一戰。
也是真話。
與其姑息養癰,何如乘機撲滅。
現在吳氏所苦,在饷不在兵,一經開戰,某籌主持中央,可以扣其軍饷,而對于奉派,則盡量供給,是不待兵刃相接,而勝負已分。
隻怕未必。
大帥誠欲剪除吳氏,正宜趁此時機,趕緊動手,若稽延時日,一再讓步,吳氏勢力既張,羽翼愈盛,固非國家之福,而奉方尤屬吃虧,那時再行追悔,隻怕無濟于事了。
”張氏聽兩方說來,均有情理,終以梁閣為自己推薦,若憑吳氏一電,遽令下台,本人面子上,實在下不去。
而且洛吳謀奉之心,早已顯露,将來之事,誠如梁等所言,終必出于一戰,不如及早圖之為妙。
于是不顧一切,竟将上電拍發,一面召集各軍事長官,大開會議,決心派兵進關,并通知參謀處籌設兵站,準備軍械,且令興業銀行盡先撥洋二十萬元,充作軍費,一面簡搜師徒,調出兩師團六混成旅,整裝秣馬,擦掌磨拳,專候張氏命令,立刻出發。
這時最為難的,卻有兩人:一個是高踞白宮的徐大總統,一個是雄鎮四省的曹經略使。
原因梁氏組閣,先得徐之同意,此時自不能不設法維持,且現在庫空如洗,除了梁氏,誰也沒有這等大膽,敢輕易嘗試這内閣的風味。
而且靳氏下台,雖有許多原因,其實還是吃金融界的擠軋。
而左右金融界者,仍為舊交系梁、葉等人,若去梁而另用他人,梁氏意不能甘,勢必再以金融勢力倒閣。
真是小人。
如此循環報複,不但年關無法過渡,而且政治糾紛,愈演愈烈,自己這把總統交椅,也萬萬坐不下去了。
所以為本人威信和體面計,為政局前途計,除了追随奉張、維持梁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