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賀振雄首劾禍國賊羅文幹立辭檢察廳

關燈
民視報》,什麼《亞細亞報》,統為籌安會鼓吹,煌煌大字,逐日照登。

    隔了幾日,忽由《順天時報》中,載出一篇賀振雄上肅政廳呈文,略雲: 為擾亂國政,亡滅中華,流毒蒼生,贻禍元首,懇請肅政廳長代呈大總統,嚴拿正法,以救滅亡而謝天下事。

    竊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奸奴誤國,人得而誅,我古神州四千餘載,君主相傳,幹戈擾攘,萬民塗炭,四海瘡痍,稽披曆史,至為寒心。

    自唐、虞揖讓,天下讴歌,暨湯、武征誅,人民殺伐,國無甯歲,民無安時。

    七雄相并,五霸競争,秦吞六國,漢約三章,王莽出,光武興,曹操稱雄,司馬逞智,南北六朝,梁、唐五代,陳後主,隋炀帝,武則天,安祿山,宋太祖,元世宗,明朱氏,清覺羅,各代君主,而今安在?惟留禍害,傳染中華。

    自古愚人,相争相奪,稱帝稱王,因一時昏迷不悟,徒博眼前虛榮,而遺子孫實禍,誠可憐而可哀也。

    在昔閉關時代,相争相奪,猶是一家,今則環海交通,群雄眈視,一召滅亡,萬劫難複。

    叔寶餘無心肝,何至于此?吾民國共和創造,未及五載,而沙場血漬,腥臭猶聞,人民痛苦,呻吟未已,我大總統手創共和,力任艱巨,四年以來,宵衣旰食,劍寝履皇,維持國政,整理軍務,削平内亂,親睦外交,不知耗多少心血,費幾許精神,始克臻此治理。

    現方籌備國會,規定法院,整饬吏治,澄肅官方,惟日孜孜,不遺餘力,民生國計,漸有秩序,四年之間,國是已經大定。

    内外官吏,誠能以國家為前提,輔弼鴻猷,綏厥中土,國力日見其發展,國基日見其鞏固。

    而謂吾中國不适于共和,不能不用君主政體,真狗彘不食之語也。

    吾敢一言以告我同胞曰:有吾神聖文武之袁大總統,首任一期,規模即已大備,若得連任,國政即可完全,不十年間,我中華民國共和程度,必能駕先進之歐美,稱雄地球。

    況我大總統高瞻遠矚,碩畫偉謀,既鏟除四千餘載專制之淫威,開創東亞共和之新國,不獨人民頌禱馨香,銅像巍峨,即世界各國,亦莫不欽仰其威信。

    何物妖魔,竟敢于青天白日之下,露尾現形,利祿薰心,熒惑衆聽,嘗試天下,贻笑友邦。

    窺若輩之倒行逆施,是直欲陷吾元首于不仁不義之中,非聖非賢之類,蹈拿破侖傾覆共和,追崇帝制之故轍,贻路易十六專制魔王流血國内之慘狀,其用心之巧,藏毒之深,喻之賣國野賊,白狼枭匪,其計尤奸,其罪尤大。

    嗚呼!國之将亡,必有妖孽,妖孽者誰?即發起籌安會之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諸賊也。

    振雄生長中華,傷心大局,明知若輩毒勢彌漫,言出禍至,竊恐覆巢之下,終無完卵,與其為亡國之奴,曷若作共和之鬼,故敢以頭顱相誓,腦血相濺,懇請肅政廳長,代呈我大總統,立饬軍政執法處,嚴拿楊度一幹禍國賊等,明正典刑,以正國是,以救滅亡,以謝天下人民,以釋友邦疑義。

    元首幸甚!國民幸甚!謹上。

     越宿,又有一篇李誨上檢察廳呈文,亦登載《順天時報》,但見上面錄著: 為叛逆昭彰,搖動國本,懇準按法懲治,以弭大患事。

    竊維武漢首義,全國鼎沸,我大總統不忍生靈塗炭,出肩艱巨,不數月間,清室退位,以統治權授之我大總統,組織政府,定為共和國體。

    人心之傾向,于以大定,南北統一,當時我大總統就職宣言,曾經鄭重聲明,不使帝制複活。

    迨正式政府成立,世界友邦,遂次第承認。

     民國三年五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我大總統又謂謹當率我百職有司,恪守勿渝。

    三年十一月,宋育仁等倡為複辟之謬說,我大總統又經根據約法,嚴切申誡。

    國體奠定,既已炳若日星,薄海人民,方幸有所托命,雖内憂外患,尚未消弭,而我大總統雄才大略,碩畫宏谟,期以十年,何患我國家不足比肩法、美?乃國賊孫毓筠、楊度、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組織籌安會,其發詞中,以共和國體,不适于吾國民情,曆引中美南美諸邦,以共和釀亂之故,指為前鑒,主張變更國體,昌言無忌,似此謬種流傳,亂黨必将乘機煽動,勢必危及國家,萬一強鄰伺隙,利用亂黨之擾亂,坐收漁人之利,而禍何堪設想。

    當國體既定之後,忽倡此等狂瞽之說,是自求擾亂,與暴徒甘心破壞,結果無殊。

    雖自诩忠愛,實為倡亂之媒,其罪豈容輕恕?贛、甯之亂,雖為暴民專制之征,而我大總統命将出師,期月之内,一律肅清。

    迄今暴徒斂迹,政治悉循軌道,此豈中南美諸邦之所可企及?安得以此颠破共和。

    夫國體原無絕對的美惡,恒視時勢為轉移,吾國今後國體,果當何若,固不能謂其永無變更。

    但一日在共和國體之下,即應恪守約法,不能倡言君主,反對共和,以全國家之綱紀。

    且共和國家以多數之國民組織而成,即迫于時勢之需要,有改弦更張之日,則國體之選擇,當然由代表民意之機關,以大多數人民心理之所向決之。

    事勢之所至,自然而然,決非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