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賀振雄首劾禍國賊羅文幹立辭檢察廳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籌安會發起,共有六人,這六人為誰?第一個姓楊名度,第二個姓孫名毓筠,第三個姓嚴名復,第四個姓劉名師培,第五個姓李名燮和,第六個姓胡名瑛。
楊度是前清保皇黨中翹楚,與康有為、梁啟超等向是好友,革命以後,複夾入民黨裡面,嗣複得老袁信任,充參政院的參政。
孫毓筠是革命健兒,辛亥一役,曾在安徽地方,出過風頭,癸醜後,組織政友會,與國民黨脫離關系,也充參政院參政的頭銜。
嚴復是素通英文,兼長漢文,從前翻譯西書,很有名望,因他是福建侯官縣人,嘗呼他為嚴侯官,此次袁總統創設參政院,采訪通才,就把他網羅進去。
劉師培前名光漢,博通說文經學,上海《國粹叢報》中,嘗見他的著作,确是有些根底,袁總統也特地招徕,命他參政。
李燮和乃陸軍中将,革命時攻打南京,他曾與列。
還有一個胡瑛,嘗随宋教仁厮混幾年,不知何故變志,也投入袁氏幕中。
各叙履曆,回應上文不新不舊亦新亦舊二語。
這六人結做寅僚,鎮日裡聚首一堂,不是談風月,就是論時事。
可巧總統府中,有一位外國顧問官,系是美國有名的博士,叫做古德諾,他倡出一篇大文,曆言民主政體,不及君主政體。
何不條陳本國,乃來倡導中國耶?楊度見了此文,得着依據,正好随聲附和,借酬寵遇,當與孫毓筠、嚴復等五人,秘密商量,乘此出點風頭,做一回掀天震地的事業。
孫毓筠、嚴復等相率贊成,大家靠着十年芸窗的工夫,互湊幾句強詞奪理的文字,不到半日,已将宣言書及入會章程統行拟定,其詞雲: 我國辛亥革命之時,國中人民,激于情感,但除種族之障礙,未計政治之進行,倉猝之中,創立共和國體,于國情之适否,不及三思。
一議既倡,莫敢非難,深識之士,雖明知隐患方長,而不得委曲附從,以免一時危亡之禍,故清室遜位,民國創始,絕續之際,以至臨時政府正式政府遞嬗之交,國家所曆之危險,人民所感之困苦,舉國上下,皆能言之,長此不國,禍将無已。
近者南美中美二洲共和各國,如巴西、阿根廷、秘魯、智利、猶魯衛、芬尼什拉等,莫不始于黨争,終成戰禍。
葡萄牙近改共和,亦釀大亂,其最擾者,莫如墨西哥,自爹亞士遜位之後,幹戈迄無甯歲,各黨黨魁,擁兵互競,勝則據土,敗則焚城,劫掠屠戮,無所不至,卒至五總統并立,陷國家于無政府之慘象。
我國亦東方新造之共和國,以彼例我,豈非前車之鑒乎?美國者,世界共和之先達也,美人之大政治學者古德諾博士,即言世界國體,君主實較民主為優,而中國則尤不能不用君主國體,此義非獨古博士言之也,各國明達之士,論者已多,而古博士以共和國民,而論共和政治之得失,自為深切明著,乃亦謂中美情殊,不可強為移植。
彼外人轸念吾國者,且不惜大聲疾呼,以為吾民忠告,而吾國人士,乃反委心任運,不思為根本解決之謀,甚或明知國勢之危,而以一身毀譽利害所關,瞻顧徘徊,憚于發議,将愛國之謂何?國民義務之謂何?我等身為中國人,民國之存亡,即為身家之生死,豈忍苟安默視,坐待其亡?用特糾集同志,組成此會,以籌一國之治安。
将于國勢之前途,及共和之利害,各攄所見,以盡切磋之義,并以貢獻于國民。
國中遠識之士,鑒其愚誠,惠然肯來,共相商榷,中國幸甚。
發起人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
[[附籌安會章程]] 第一條本會以發揮學理,商榷政論,以供國民之研究為宗旨。
第二條願充本會會員者,須具入會願書,由本會會員四人以上之介紹,理事長之認可。
第三條本會置理事六人,由發起人暫任,并互推理事長一人,副理事長一人。
第四條本會置名譽理事若幹人,參議若幹人,由理事長推任。
第五條本會置幹事若幹人,由理事推任之,其事務之分配,随時酌定。
事務所暫設北京石驸馬大街。
宣言書及章程,統已備齊,當即推楊度為理事長,孫毓筠為副,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四人為理事,就在預定地點,設立事務所,新開場面,懸起一塊招牌,就是“籌安會”三大字。
京内人民,還是莫明其妙,看那籌安會招牌,隻道國中果然出了偉人,能把這風雨飄搖的民國,籌劃的安安穩穩,倒也是千載一時的盛遇。
後來看到宣言書,才識會中宗旨,要想改革國體,把袁大總統舁上台去,做一個革命大皇帝,于是一傳十,十傳百,統說這個籌安會,是産出皇帝的私窠子,将來是兇是吉,尚難分曉。
正在疑義未定的時候,那京中已是警吏如林,不準他街談巷議,稍一漏言,便牽入警局,請他坐在拘留所中,多則幾十天,少亦三五天,小百姓營業要緊,自然不敢多言,免滋禍祟。
想袁氏應曰,餘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有一班癡心妄想的人物,紛紛入會,都想做點投機事業,希圖後來富貴。
還有京内的新聞紙,什麼《
楊度是前清保皇黨中翹楚,與康有為、梁啟超等向是好友,革命以後,複夾入民黨裡面,嗣複得老袁信任,充參政院的參政。
孫毓筠是革命健兒,辛亥一役,曾在安徽地方,出過風頭,癸醜後,組織政友會,與國民黨脫離關系,也充參政院參政的頭銜。
嚴復是素通英文,兼長漢文,從前翻譯西書,很有名望,因他是福建侯官縣人,嘗呼他為嚴侯官,此次袁總統創設參政院,采訪通才,就把他網羅進去。
劉師培前名光漢,博通說文經學,上海《國粹叢報》中,嘗見他的著作,确是有些根底,袁總統也特地招徕,命他參政。
李燮和乃陸軍中将,革命時攻打南京,他曾與列。
還有一個胡瑛,嘗随宋教仁厮混幾年,不知何故變志,也投入袁氏幕中。
各叙履曆,回應上文不新不舊亦新亦舊二語。
這六人結做寅僚,鎮日裡聚首一堂,不是談風月,就是論時事。
可巧總統府中,有一位外國顧問官,系是美國有名的博士,叫做古德諾,他倡出一篇大文,曆言民主政體,不及君主政體。
何不條陳本國,乃來倡導中國耶?楊度見了此文,得着依據,正好随聲附和,借酬寵遇,當與孫毓筠、嚴復等五人,秘密商量,乘此出點風頭,做一回掀天震地的事業。
孫毓筠、嚴復等相率贊成,大家靠着十年芸窗的工夫,互湊幾句強詞奪理的文字,不到半日,已将宣言書及入會章程統行拟定,其詞雲: 我國辛亥革命之時,國中人民,激于情感,但除種族之障礙,未計政治之進行,倉猝之中,創立共和國體,于國情之适否,不及三思。
一議既倡,莫敢非難,深識之士,雖明知隐患方長,而不得委曲附從,以免一時危亡之禍,故清室遜位,民國創始,絕續之際,以至臨時政府正式政府遞嬗之交,國家所曆之危險,人民所感之困苦,舉國上下,皆能言之,長此不國,禍将無已。
近者南美中美二洲共和各國,如巴西、阿根廷、秘魯、智利、猶魯衛、芬尼什拉等,莫不始于黨争,終成戰禍。
葡萄牙近改共和,亦釀大亂,其最擾者,莫如墨西哥,自爹亞士遜位之後,幹戈迄無甯歲,各黨黨魁,擁兵互競,勝則據土,敗則焚城,劫掠屠戮,無所不至,卒至五總統并立,陷國家于無政府之慘象。
我國亦東方新造之共和國,以彼例我,豈非前車之鑒乎?美國者,世界共和之先達也,美人之大政治學者古德諾博士,即言世界國體,君主實較民主為優,而中國則尤不能不用君主國體,此義非獨古博士言之也,各國明達之士,論者已多,而古博士以共和國民,而論共和政治之得失,自為深切明著,乃亦謂中美情殊,不可強為移植。
彼外人轸念吾國者,且不惜大聲疾呼,以為吾民忠告,而吾國人士,乃反委心任運,不思為根本解決之謀,甚或明知國勢之危,而以一身毀譽利害所關,瞻顧徘徊,憚于發議,将愛國之謂何?國民義務之謂何?我等身為中國人,民國之存亡,即為身家之生死,豈忍苟安默視,坐待其亡?用特糾集同志,組成此會,以籌一國之治安。
将于國勢之前途,及共和之利害,各攄所見,以盡切磋之義,并以貢獻于國民。
國中遠識之士,鑒其愚誠,惠然肯來,共相商榷,中國幸甚。
發起人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
[[附籌安會章程]] 第一條本會以發揮學理,商榷政論,以供國民之研究為宗旨。
第二條願充本會會員者,須具入會願書,由本會會員四人以上之介紹,理事長之認可。
第三條本會置理事六人,由發起人暫任,并互推理事長一人,副理事長一人。
第四條本會置名譽理事若幹人,參議若幹人,由理事長推任。
第五條本會置幹事若幹人,由理事推任之,其事務之分配,随時酌定。
事務所暫設北京石驸馬大街。
宣言書及章程,統已備齊,當即推楊度為理事長,孫毓筠為副,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四人為理事,就在預定地點,設立事務所,新開場面,懸起一塊招牌,就是“籌安會”三大字。
京内人民,還是莫明其妙,看那籌安會招牌,隻道國中果然出了偉人,能把這風雨飄搖的民國,籌劃的安安穩穩,倒也是千載一時的盛遇。
後來看到宣言書,才識會中宗旨,要想改革國體,把袁大總統舁上台去,做一個革命大皇帝,于是一傳十,十傳百,統說這個籌安會,是産出皇帝的私窠子,将來是兇是吉,尚難分曉。
正在疑義未定的時候,那京中已是警吏如林,不準他街談巷議,稍一漏言,便牽入警局,請他坐在拘留所中,多則幾十天,少亦三五天,小百姓營業要緊,自然不敢多言,免滋禍祟。
想袁氏應曰,餘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有一班癡心妄想的人物,紛紛入會,都想做點投機事業,希圖後來富貴。
還有京内的新聞紙,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