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案情畢現幾達千言宿将暴亡又弱一個
關燈
小
中
大
已交财政總長核辦,償止六厘,恐折扣大,通不過,毀宋酬勳位,相度機宜,妥籌辦理”等語。
三月十四日,應犯緻洪述祖:“應密,寒電有梁山匪魁,四處擾亂,危險實甚,已發緊急命令設法剿捕之,轉呈候示”等語。
三月十七日,洪述祖緻應犯:“應密,銑電有寒電到,債票特别準何日繳現領票,另電潤我若幹,今日複”等語。
三月十八日,又緻應犯:川密,寒電應即照辦”等語。
三月十九日,又緻應犯電,有“事速照行”一語。
三月二十日,半夜兩點鐘,即宋前總長被害之日,應犯緻洪述祖:川密,号電有二十四分鐘所發急令,已達到,請先呈報”等語。
三月二十一日,又緻洪:川密,個電有号電諒悉,匪魁已滅,我軍無一傷亡,堪慰,望轉呈”等語。
三月二十三日,洪述祖緻應犯函,有 “号個兩電均悉,不再另複,鄙人于四月七号到滬”等語。
此函系快信,于應犯被捕後,始由郵局遞到。
津局曾電滬局退回,當時滬局已将此送交涉員署轉送到德全處。
(各函洪稱應為弟,自稱兄。
)又查應犯家内證據中,有趙總理緻洪述祖數函,當系洪述祖将原函寄交應犯者,内趙總理緻洪函,有“應君領紙,不甚接頭,仍請一手經理,與總統說定方行”等語。
又查應自造監督議院政府神聖裁判機關簡明宣告文,謄寫本共四十二通,均候分寄各處報館,已貼郵票,尚未發表,即國務院宥日據以通電各省之件,其餘各件,容另文呈報,前奉電令,窮究主名,必須徹底訊究,以期水落石出,似此案情重大,自應先行撮要,據實電陳。
除武士英一犯,業經在獄身故,由德全等派西醫會同檢察廳所派西醫四人剖驗,另行電陳,應桂馨一犯,疊經電請組織特别法庭,一俟奉準,即行開審外,餘電聞。
這電去後,袁總統并未複電,連國務總理趙秉鈞,也不聞答辯一辭。
總統總理,俱已高枕卧着,還要答複什麼?于是上海審判廳開庭,傳訊應犯,應犯仍一味狡賴。
是時兩造仍請律師,改延華人,原告律師金泯瀾,到庭要求,必須洪述祖、趙秉鈞兩人,來案對簿,方得水落石出,洞悉确情。
乃由檢察廳特發傳票,令洪、趙兩人來滬質審。
看官!你想洪述祖已安居青島,哪肯自來投網?至若堂堂總理趙秉鈞,更加不必說了。
惟各處追悼宋教仁,如挽詞演說等類,多半指斥政府,就是滬上各報紙,也連日譏彈洪趙,并及袁總統。
趙秉鈞自覺不安,呈請辭職,奉令慰留,宋案遂緻懸宕,應犯仍羁獄中,惟所有株連的人物,訊系無辜,酌量取保開釋。
國民黨中,以老袁袒護洪趙,想從根本上解決,不單就宋案進行,正在大家籌議,忽北京又來一兇訃,前鎮軍統領加授陸軍上将銜林述慶,又暴卒于京都山本醫院中。
國民黨又弱一個。
林述慶表字頌亭,福建人,曾在陸軍學堂畢業,清季任南京三十六标第一營管帶,有志革命,入為同盟會會員。
辛亥夏,調駐鎮江,武昌起義,上海光複,他亦率軍響應,為上海聲援,嗣被舉為鎮軍都督,創立軍政府,招集長江清艦隊十餘艘,助攻江甯,直撲天保城,猛攻七晝夜,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卒将岩城據住。
至江甯城破,又首先入城,各軍共服他勇敢,推為南京都督,嚴饬軍紀,不準滋擾。
既而總司令徐紹桢入城,即固辭督篆,讓位畀徐。
自統軍出駐臨淮關,預備北伐,日夕綢缪。
南京臨時政府,任他為總制北伐各軍。
未幾南北統一,決意歸田,居閩數月,由袁總統策令,授陸軍中将,旋加上将銜,召他進京,充總統府高等軍事顧問。
他已懷着功成身退的念頭,複電告辭,嗣複得黎副總統來電,勸他北上,且說:“國家多難,蒙事日亟,壯年浩志,幸勿銷沈,請再為國立功,俟内外安,方可息肩”等語。
數語也不啻催命符。
這電一來,頓令血戰英雄,躍然複起;遂摒擋行李,登程北上。
既見袁總統,談及蒙古問題,決意主戰。
在老袁的意思,無非是籠絡人才,欲使天下英雄,盡入彀中,可以任所欲為,并不是決意征蒙,特地起用,故将委他重權。
所以前席陳詞,反多逆耳,表面上雖支吾過去,心理上卻妒忌起來。
他見老袁不甚合意,遂辭出總統府,本思即日南旋,因念外蒙風雲,日迫一日,既已跋涉至京,應該做些事業,立些功名,當下奔走都門,号召同志,組織征蒙團及軍事研究社,一面再上呈文,自請征蒙,袁總統束
三月十四日,應犯緻洪述祖:“應密,寒電有梁山匪魁,四處擾亂,危險實甚,已發緊急命令設法剿捕之,轉呈候示”等語。
三月十七日,洪述祖緻應犯:“應密,銑電有寒電到,債票特别準何日繳現領票,另電潤我若幹,今日複”等語。
三月十八日,又緻應犯:川密,寒電應即照辦”等語。
三月十九日,又緻應犯電,有“事速照行”一語。
三月二十日,半夜兩點鐘,即宋前總長被害之日,應犯緻洪述祖:川密,号電有二十四分鐘所發急令,已達到,請先呈報”等語。
三月二十一日,又緻洪:川密,個電有号電諒悉,匪魁已滅,我軍無一傷亡,堪慰,望轉呈”等語。
三月二十三日,洪述祖緻應犯函,有 “号個兩電均悉,不再另複,鄙人于四月七号到滬”等語。
此函系快信,于應犯被捕後,始由郵局遞到。
津局曾電滬局退回,當時滬局已将此送交涉員署轉送到德全處。
(各函洪稱應為弟,自稱兄。
)又查應犯家内證據中,有趙總理緻洪述祖數函,當系洪述祖将原函寄交應犯者,内趙總理緻洪函,有“應君領紙,不甚接頭,仍請一手經理,與總統說定方行”等語。
又查應自造監督議院政府神聖裁判機關簡明宣告文,謄寫本共四十二通,均候分寄各處報館,已貼郵票,尚未發表,即國務院宥日據以通電各省之件,其餘各件,容另文呈報,前奉電令,窮究主名,必須徹底訊究,以期水落石出,似此案情重大,自應先行撮要,據實電陳。
除武士英一犯,業經在獄身故,由德全等派西醫會同檢察廳所派西醫四人剖驗,另行電陳,應桂馨一犯,疊經電請組織特别法庭,一俟奉準,即行開審外,餘電聞。
這電去後,袁總統并未複電,連國務總理趙秉鈞,也不聞答辯一辭。
總統總理,俱已高枕卧着,還要答複什麼?于是上海審判廳開庭,傳訊應犯,應犯仍一味狡賴。
是時兩造仍請律師,改延華人,原告律師金泯瀾,到庭要求,必須洪述祖、趙秉鈞兩人,來案對簿,方得水落石出,洞悉确情。
乃由檢察廳特發傳票,令洪、趙兩人來滬質審。
看官!你想洪述祖已安居青島,哪肯自來投網?至若堂堂總理趙秉鈞,更加不必說了。
惟各處追悼宋教仁,如挽詞演說等類,多半指斥政府,就是滬上各報紙,也連日譏彈洪趙,并及袁總統。
趙秉鈞自覺不安,呈請辭職,奉令慰留,宋案遂緻懸宕,應犯仍羁獄中,惟所有株連的人物,訊系無辜,酌量取保開釋。
國民黨中,以老袁袒護洪趙,想從根本上解決,不單就宋案進行,正在大家籌議,忽北京又來一兇訃,前鎮軍統領加授陸軍上将銜林述慶,又暴卒于京都山本醫院中。
國民黨又弱一個。
林述慶表字頌亭,福建人,曾在陸軍學堂畢業,清季任南京三十六标第一營管帶,有志革命,入為同盟會會員。
辛亥夏,調駐鎮江,武昌起義,上海光複,他亦率軍響應,為上海聲援,嗣被舉為鎮軍都督,創立軍政府,招集長江清艦隊十餘艘,助攻江甯,直撲天保城,猛攻七晝夜,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卒将岩城據住。
至江甯城破,又首先入城,各軍共服他勇敢,推為南京都督,嚴饬軍紀,不準滋擾。
既而總司令徐紹桢入城,即固辭督篆,讓位畀徐。
自統軍出駐臨淮關,預備北伐,日夕綢缪。
南京臨時政府,任他為總制北伐各軍。
未幾南北統一,決意歸田,居閩數月,由袁總統策令,授陸軍中将,旋加上将銜,召他進京,充總統府高等軍事顧問。
他已懷着功成身退的念頭,複電告辭,嗣複得黎副總統來電,勸他北上,且說:“國家多難,蒙事日亟,壯年浩志,幸勿銷沈,請再為國立功,俟内外安,方可息肩”等語。
數語也不啻催命符。
這電一來,頓令血戰英雄,躍然複起;遂摒擋行李,登程北上。
既見袁總統,談及蒙古問題,決意主戰。
在老袁的意思,無非是籠絡人才,欲使天下英雄,盡入彀中,可以任所欲為,并不是決意征蒙,特地起用,故将委他重權。
所以前席陳詞,反多逆耳,表面上雖支吾過去,心理上卻妒忌起來。
他見老袁不甚合意,遂辭出總統府,本思即日南旋,因念外蒙風雲,日迫一日,既已跋涉至京,應該做些事業,立些功名,當下奔走都門,号召同志,組織征蒙團及軍事研究社,一面再上呈文,自請征蒙,袁總統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