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競選舉黨人滋鬧斥時政演說招尤

關燈
由此可見,政府迄今并未嘗與俄開談判也。

    各報所載,皆粉飾語耳。

    如此政府,是善良乎?餘斷言中華民國之基礎,極為搖動,皆現在之惡政府所造成者也。

    今試述蒙事之曆史:當民國未統一時,革命搖亂,各國皆無舉動,蓋庚子前,各強皆主分割,庚子後,各強皆主保守,即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領土保全之主義。

    此外交方針,各強靡不一緻,此證之英日同盟、日美公文、日俄、日清、英俄等協約,可明證也。

    故民國擾攘間,各強并無舉動,時吾在北京,見四國銀行團代表,伊等極願貸款與中國,且已墊款數百萬鎊,其條件亦極輕,不意後有北京兵變之事,四國團即取銷前約,要求另議。

    自後内閣常倒,兵變疊起,而外人遂生觊觎之心矣。

    去年俄人緻公文于外交部,謂:“庫倫獨立,有害俄人生命财産,請與貴國協商庫事。

    ”外交部置之不答,而俄與庫自行交涉,遂成協約。

    至英之與西藏,亦發生幹涉事件,現袁總統方以與英使朱爾典有私交,欲解決之,此萬無效也。

    蓋蒙事為藏事之先決問題,蒙事能決,則藏事将随之能決。

    若當俄人緻公文與外交部時,即與之磋商,必不緻協約發現也。

    此後之外交,宜以機會均等為機栝,而加以誠意,庶可生好結果。

    内政方面,尤不堪問。

    前清之道府制,竟然發現;至财政問題,關于民國基礎,當歲原議一萬萬鎊,合六萬萬兩,以一萬萬兩,支持臨時政府,及善後諸費。

    餘五萬萬兩,充作改良币制,清理交通,擴充中央銀行,處理鹽政,皆屬于生利之事業。

    及内閣兩次改組後,而忽變為二千五百萬鎊,主其議者,蓋純以為行政經費,其條件尤為酷虐。

    一鹽政當用外人管理,到期不還,鹽政即歸外人經管,如海關例,鹽債為唯一之擔保品,今欲訂為外人管理,則不能再作他次抵押,将來之借款,更陷困難。

    且用途盡為不生利之事業,幸而未成,萬一竟至成立,則國家之根本财政,全為所破壞矣。

    現正式國會将成立,所最紛争之要點,為總統問題,憲法問題,地方問題。

    總統當為不負責任,由國務員負責,内閣制之精神,實為共和國之良好制也。

    國務員宜以完全政黨組織之。

    混合超然諸内閣之弊,既已發露,無庸贅述。

    唐内閣為混含内閣,陸内閣為超然内閣。

    憲法問題,當然屬于國會自訂,無庸紛擾。

    地方問題,則分其權之種類,而為中央地方之區别,如外交、軍政、司法、國家财政、國家産業及工程,自為中央集權,若教育、路政、衛生、地方之财政、工程産業等,自屬于地方分權,若警政等,自屬于國家委任地方之權。

    凡此大綱既定,地方問題,自迎刃而解。

    惟道府制,即觀察使等官制,實為最腐敗官制,萬不能聽其存在。

    現在國家全體及國民自身,皆有一牢不可破之政見,曰維持現狀,此語不通已極,譬如一病人已将危急,醫者不進以療病藥,而僅以停留現在病狀之藥,可謂醫生之責任已盡乎?且自維持現狀之說興,而前清之腐敗官制、荒謬人物,皆一一出現。

    故維持現狀,不啻停止血脈之謂,吾人宜力促改良進步,方為正當之政見也。

     餘如各項實業交通農林諸政,不遑枚舉,聊舉一愚之詞,貢諸同志。

     總計演說時間,約二小時,每到言語精當處,拍手聲傳達戶外。

    及宋已下壇,又有會中人物,亦登壇演說數語,無非說是:“宋君政見,确切不移。

    ”轉瞬日暮,當即散會。

     駐甯數日,又複莅滬,随處演說,多半指斥時政,滔滔數萬言。

    緻死之由。

    北京即有匿名書,駁他演說各詞。

    複有北京救國團出現,亦通電各省,斥他荒謬。

    統是袁政府主使。

    他又一一辯答,登報答複。

    未幾來了袁總統急電,邀他即日赴京,商決要政。

    時人還道老袁省悟,将召宋入京,置諸首揆。

    就是他自己思想,亦以為此次北行,定要組成政黨内閣,不負初衷,乃拟定三月二十日,由滬上啟行,乘車北上。

    是時國會議員,次第赴京,滬甯車站中,已設有議員接待室。

    宋啟行時,适在晚間十時許,滬上各同志,相偕送行。

    就是前南京留守黃興,亦送至車站,先至議員接待室中,小憩片時。

    至十時四十分,火車已嗚嗚亂鳴,招客登車,宋出接待室,與黃興等并行至月台,向車站出口處進行。

    甫至剪票處,猛聞豁拉一聲,骨溜溜的一粒彈子,從宋教仁背後飛來,不偏不倚,穿入胸中。

    正是: 讵意滬濱遭毒手,哪堪湘水賦招魂。

     未知宋教仁性命如何,且至下回續叙。

     ---------- 鄉舉裡選,昉自古制,而後世不行,良由古時選舉,已多流弊,後人不得不量為變通,非好事蔑古也。

    至近十餘年間,因各國選舉法之盛行,遂欲則而傚之,豈今人之道德,遠勝古昔耶?觀民國第一屆選舉,已是弊端百出,各黨中人,往往号召同志,競争選舉,實則良莠不齊,多半口與心違。

    揣其願望,除三數志士外,無非欲擴張勢力、把持權利而已。

    宋教仁為國民黨翹楚,觀其行迹,頗熱心政治,不同貪鄙者之所為。

    江甯演說,語多精到,然鋒芒太露,英氣未斂,言出而衆怨随之,卒受刺于暴徒之手。

    讀是回,乃歎先聖讷言之訓,其垂戒固深且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