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競選舉黨人滋鬧斥時政演說招尤
關燈
小
中
大
亦曾料到此着,将選舉訴訟事件,及選舉犯罪條例,盡行規定,預為防範;偏中國是個章程國,形式上很覺嚴密,實際上絕少遵行,以緻選舉風潮,屢見疊出。
中國人之無公德心,于此可見。
說将起來,令人可歎。
看官試想!選舉法為什麼設立?原是國成民主,應歸人民立法,但人民很多,不是個個能立法的,又不是個個好去立法的,由是令選舉代表,揀出幾個熟習政治、曉得利弊的人物,使他當選,作為全國或全省的立法員,凡是衆望所歸,定然有些才識,這是外洋立憲國的良法,偏被我中國仿行,第一屆選舉,便生出無數情弊。
袁政府得此報告,因嚴命遵守法律,且令初複選監督,摘錄刑律第八章,關于妨害選舉之罪各條,揭示投票所,又就投票所周圍,臨時增派警兵,保持秩序,後來舉正式總統,便用軍警強迫,雖是老袁專制手段,也是各議員自己所緻。
各選舉區,才得稍稍平靜,隻暗地裡仍然運動,各立黨幟,各争黨權。
其時國民黨最占多數,次為共和黨,另外又有兩黨出現,一叫做民主黨,一叫做統一黨。
俗語說得好:“寡不敵衆”,民主統一兩黨,新近組織,人數尚少,敵不過國民黨,就是共和黨人,也不及國民黨的多數,因此國會議員,至總選舉後,多半是國民黨當選。
袁總統最忌國民黨,探得參衆兩院中,國民黨議員,占得十分的六七,逆料将來必受牽制,遂想出密謀,将國民黨中的翹楚,賞他一顆衛生丸,免得他來作怪,這真古人所謂釜底抽薪的計策。
痛乎言之! 看官你道何事?待小子續叙出來。
前任農林總長宋教仁,卸職後,為國民黨理事,主持黨務,他本是湖南桃源人,字遯初,亦作鈍初。
别号桃源漁父。
十二歲喪父,家甚貧窭,因有志向學,肄業武昌文普通學堂。
在校時已蓄革命思想,聯結同志,嗣被校長察覺,把他斥退,他遂籌借銀錢,遊學東洋。
适值孫文、黃興等組織同盟會,遂乘勢入為會員,襄辦民報,鼓吹革命。
後與黃興等潛入中國,一再舉事,均遭失敗,乃定議在湖北發難,運動軍隊,計日大舉。
武昌起義,實受革命黨鼓吹,他便是黨中健将,奔走往來,不辭勞苦,卒告成功。
至孫文回國,設立南京政府後,曾受任為法制院院長,凡臨時政府法令多是他一手編成。
繼念南北未和,終難統一,乃偕蔡元培、汪兆銘等同赴北京,迎袁南下。
會值京津兵變,袁不果行,仍就職北京。
唐紹儀出組内閣,邀他為農林總長,經參議院通過,就職不過兩月,唐内閣猝倒,遂連帶辭職。
他經此閱曆,已窺透老袁心腸,決意從政黨入手,四處聯絡,把共和統一黨員,引入同盟會中,攜手聯盟,同組為國民黨,當由黨員共舉為黨中理事。
既而回籍省母,意欲退隐林泉,事親終老,偏偏黨員屢函敦勸,促他再往北京,維持黨務。
他本是個年少英雄,含着一腔熱血,疊接同黨來函,又不禁意氣飙發,躍躍欲動;況自二次組閣,新人物多半退閑,滿清官僚,死灰複燃,袁總統的野心,已漸漸發現出來,所有政府中一切行動,統不能慰他心願。
看官!你想這牢騷抑郁的宋先生,尚肯忍與終古麼?略述宋漁父曆史,筆下亦隐含憤慨。
正拟别母啟程,江南國民黨支部,因南方當選國會議員,将啟程北上,電請他到甯一行,籌商善後意見,他即匆匆摒擋行車,别了母妻,抽身而去。
從此與家長訣。
道出滬上,聞教育總長範源濂,辭職回杭,他欲探悉政府詳情,即由滬至杭,與範相晤,範約略與談,已不勝感憤。
嗣範約與作十日遊,遂出錢塘門,涉西湖,登南高峰,東望海門,适見海潮洶湧,澎湃而來,即口占五絕二首道: 日出雪磴滑,山枯林葉空。
徐尋屈曲徑,竟上最高峰。
村市沈雲底,江帆走樹中。
海門潮正湧,我欲挽強弓。
此詩大有寓意。
遊杭數日,餘興未盡,催電交來,乃别範返滬,由滬至江甯。
時民國二年三月九日,江南國民黨支部,開會歡迎。
借浙江會館為會場,會員共到三千餘人。
都督程德全,到會為主席,程因口疾未愈,托人代為報告。
略謂:“宋君從事革命,已有多年,所著事迹,諒諸君應已洞鑒。
此次宋君到此,本黨特開會歡迎,請宋君發表政見,與諸君共同研究”雲雲。
報告已畢,即由宋登台演說,大衆除拍掌歡迎外,統靜心聽着,并由記錄員一一筆述。
宋所說的是俗語,記錄員所述的是文言,小子将文言照錄如下: 民國建設以來,已有二載,其進步與否,改良與否,以良心上判斷,必曰不然。
當革命之時,我同盟諸同志,所竭盡心力,為國家破壞者,希望建設之改良也。
今建設如是,其責不在政府而在國民。
我同盟會所改組之國民黨,尤為抱極重之責任,斷無破壞之後,即放任而不過問之理。
現在政府外交,果能如民意乎?果能較之前清有進步乎?吾欲為諸君決斷曰: “不如民意之政府,退步之政府。
”今次在浙江杭州,晤前教育總長範源濂君,範雲:“蒙事問題,尚未解決,政府每日會議,所有磋商蒙事者雲,與俄開議乎,與俄不開議乎二語。
”夫俄蒙協約,萬無聽其遷延之理,尚何開議不開議之足雲?
中國人之無公德心,于此可見。
說将起來,令人可歎。
看官試想!選舉法為什麼設立?原是國成民主,應歸人民立法,但人民很多,不是個個能立法的,又不是個個好去立法的,由是令選舉代表,揀出幾個熟習政治、曉得利弊的人物,使他當選,作為全國或全省的立法員,凡是衆望所歸,定然有些才識,這是外洋立憲國的良法,偏被我中國仿行,第一屆選舉,便生出無數情弊。
袁政府得此報告,因嚴命遵守法律,且令初複選監督,摘錄刑律第八章,關于妨害選舉之罪各條,揭示投票所,又就投票所周圍,臨時增派警兵,保持秩序,後來舉正式總統,便用軍警強迫,雖是老袁專制手段,也是各議員自己所緻。
各選舉區,才得稍稍平靜,隻暗地裡仍然運動,各立黨幟,各争黨權。
其時國民黨最占多數,次為共和黨,另外又有兩黨出現,一叫做民主黨,一叫做統一黨。
俗語說得好:“寡不敵衆”,民主統一兩黨,新近組織,人數尚少,敵不過國民黨,就是共和黨人,也不及國民黨的多數,因此國會議員,至總選舉後,多半是國民黨當選。
袁總統最忌國民黨,探得參衆兩院中,國民黨議員,占得十分的六七,逆料将來必受牽制,遂想出密謀,将國民黨中的翹楚,賞他一顆衛生丸,免得他來作怪,這真古人所謂釜底抽薪的計策。
痛乎言之! 看官你道何事?待小子續叙出來。
前任農林總長宋教仁,卸職後,為國民黨理事,主持黨務,他本是湖南桃源人,字遯初,亦作鈍初。
别号桃源漁父。
十二歲喪父,家甚貧窭,因有志向學,肄業武昌文普通學堂。
在校時已蓄革命思想,聯結同志,嗣被校長察覺,把他斥退,他遂籌借銀錢,遊學東洋。
适值孫文、黃興等組織同盟會,遂乘勢入為會員,襄辦民報,鼓吹革命。
後與黃興等潛入中國,一再舉事,均遭失敗,乃定議在湖北發難,運動軍隊,計日大舉。
武昌起義,實受革命黨鼓吹,他便是黨中健将,奔走往來,不辭勞苦,卒告成功。
至孫文回國,設立南京政府後,曾受任為法制院院長,凡臨時政府法令多是他一手編成。
繼念南北未和,終難統一,乃偕蔡元培、汪兆銘等同赴北京,迎袁南下。
會值京津兵變,袁不果行,仍就職北京。
唐紹儀出組内閣,邀他為農林總長,經參議院通過,就職不過兩月,唐内閣猝倒,遂連帶辭職。
他經此閱曆,已窺透老袁心腸,決意從政黨入手,四處聯絡,把共和統一黨員,引入同盟會中,攜手聯盟,同組為國民黨,當由黨員共舉為黨中理事。
既而回籍省母,意欲退隐林泉,事親終老,偏偏黨員屢函敦勸,促他再往北京,維持黨務。
他本是個年少英雄,含着一腔熱血,疊接同黨來函,又不禁意氣飙發,躍躍欲動;況自二次組閣,新人物多半退閑,滿清官僚,死灰複燃,袁總統的野心,已漸漸發現出來,所有政府中一切行動,統不能慰他心願。
看官!你想這牢騷抑郁的宋先生,尚肯忍與終古麼?略述宋漁父曆史,筆下亦隐含憤慨。
正拟别母啟程,江南國民黨支部,因南方當選國會議員,将啟程北上,電請他到甯一行,籌商善後意見,他即匆匆摒擋行車,别了母妻,抽身而去。
從此與家長訣。
道出滬上,聞教育總長範源濂,辭職回杭,他欲探悉政府詳情,即由滬至杭,與範相晤,範約略與談,已不勝感憤。
嗣範約與作十日遊,遂出錢塘門,涉西湖,登南高峰,東望海門,适見海潮洶湧,澎湃而來,即口占五絕二首道: 日出雪磴滑,山枯林葉空。
徐尋屈曲徑,竟上最高峰。
村市沈雲底,江帆走樹中。
海門潮正湧,我欲挽強弓。
此詩大有寓意。
遊杭數日,餘興未盡,催電交來,乃别範返滬,由滬至江甯。
時民國二年三月九日,江南國民黨支部,開會歡迎。
借浙江會館為會場,會員共到三千餘人。
都督程德全,到會為主席,程因口疾未愈,托人代為報告。
略謂:“宋君從事革命,已有多年,所著事迹,諒諸君應已洞鑒。
此次宋君到此,本黨特開會歡迎,請宋君發表政見,與諸君共同研究”雲雲。
報告已畢,即由宋登台演說,大衆除拍掌歡迎外,統靜心聽着,并由記錄員一一筆述。
宋所說的是俗語,記錄員所述的是文言,小子将文言照錄如下: 民國建設以來,已有二載,其進步與否,改良與否,以良心上判斷,必曰不然。
當革命之時,我同盟諸同志,所竭盡心力,為國家破壞者,希望建設之改良也。
今建設如是,其責不在政府而在國民。
我同盟會所改組之國民黨,尤為抱極重之責任,斷無破壞之後,即放任而不過問之理。
現在政府外交,果能如民意乎?果能較之前清有進步乎?吾欲為諸君決斷曰: “不如民意之政府,退步之政府。
”今次在浙江杭州,晤前教育總長範源濂君,範雲:“蒙事問題,尚未解決,政府每日會議,所有磋商蒙事者雲,與俄開議乎,與俄不開議乎二語。
”夫俄蒙協約,萬無聽其遷延之理,尚何開議不開議之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