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組政黨笑評新總理嗾軍人脅迫衆議員

關燈
卻說唐紹儀既赴天津,方具呈辭職,呈文中亦不說甚麼,但說:“因感風寒,牽動舊疾,所以赴津調治,請即開職另任”雲雲。

    袁總統當發電慰留,并給假休養,暫命外交總長陸征祥代任總理,一面遣秘書長梁士诒,赴津勸駕。

     唐決意辭職,再具呈文,托梁帶回。

    袁已與唐有嫌,還願他做甚麼總理,不過表面上似難決絕,因做了一番挽留的虛文,敷衍門面。

    唐已窺袁肺腑,怎肯再來任事?老袁以為情義兼盡,由他自去,随即批準呈文,改任總理。

     相傳唐駐津門數月,乘舟南歸,途中遇刺客黃祯祥,為唐察破,幸得免刺。

    唐問系何人所使?祯祥爽然道:“我與君并無夙仇,今日奉極峰命,來此行刺,但看君來去坦白,我亦不忍下手,否則已早行事,恐君亦未能免禍呢。

    ”此人尚有天良。

    唐乃答道:“你既存心良善,我也不必深究,隻煩你寄語極峰,休要行此鬼蜮伎倆。

    他欲殺人,人亦将殺他,冤冤相報,莫謂天道無知呢。

    ”老袁果聞言改過,當不至有後日事。

    祯祥唯唯自去,唐始安然南下,語且休表。

     且說國務總理一職,因唐已辭去,當然需人接任,袁總統屬意陸征祥,仍援《臨時約法》第三十四條,提出參議院,求議員同意。

    陸字子欣,江蘇上海人,曾為廣方言館畢業生,嗣奉調出洋,才氣飙發,為曆任公使所倚重,不數年洊升參贊,繼充荷蘭公使,又繼任海牙平和會專使。

    至民國第一次組閣,因他是外交熟手,遂召他回國,令為外交總長。

    陸性和平,且無一定的黨派,因此老袁欲令他繼任。

    這時候的參議院中,議長林森回籍,副議長王正廷,署理工商次長,兩人統已出院,乃改舉奉天吳景濂為議長,湖北湯化龍為副議長,議員約數十人,卻分作好幾黨。

    據政治家研究,以為外洋立憲國,沒一國不有政黨,沒一國不有數政黨,因為國家的政要,容易為一偏所誤,所以政治家各張一幟,号召徒黨,研究時政,彼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從兩方面剖辯起來,顯出一個真正的是非,方可切實履行,故外人有愈競愈進的恒言。

    從前滿清預備立憲,我國人已模仿外洋,集會結社,成一政黨的雛形,什麼憲友會,什麼憲政實進會,已是風行一時。

    到了民國初造,最彰明較著的黨員,就是革命黨,革命黨的起手,便是同盟會。

    同盟會中的重要人物,第一個是孫文,稱作總理,第二個是黃興,稱作協理,其次即為宋教仁、汪兆銘等,統是會中的幹事員。

    自革命告成,會中人變為政黨,宣布黨綱,共有九條:(一)是完成行政統一,促進地方自治;(二)是實行種族同化;(三)是采用國家社會政策;(四)是普及義務教育;(五)是主張男女平權;(六)是勵行征兵制度;(七)是整理财政,厘定稅則;(八)是力謀國際平等;(九)是注重移民開墾事業。

    依這九大黨綱看來,俨然有促進大同的氣象。

     其後有浙人章炳麟、蘇人張謇發起的統一黨,還有憲友會化身的國民協進會,以及湖北人主動的民社,共計三部分,或是前清的碩學通儒,或是前清的舊官故吏,起初是各行各志,後來并合為共和黨,也有一種黨義,略分三則:(一)是保持全國統一,取國家主義;(二)是以國家權力,扶持國民進步;(三)是應世界大勢,以平和實利立國。

    這三條黨義,隐隐與同盟會反對,時人稱同盟會為民權主義,共和黨為國權主義。

    未幾,又有統一共和黨出現,即由滇人蔡锷、直人王芝祥等組織而成,他有十餘條黨綱:(一)是畫定行政區域,實謀中央統一;(二)是厘定稅則,務期負擔公平;(三)是注重民生,采用社會政策;(四)是發達國民經濟,采用保護貿易政策;(五)是畫一币制,采用金本位制;(六)是整頓金融機關,采用國家銀行制度;(七)是振興交通,速設鐵道幹線;(八)是實行軍國民教育,促進專門學術;(九)是振刷海陸軍備,采用征兵制度;(十)是保護海外移民,勵行實邊開墾;(十一)是普及文化,融合國内民族;(十二)是注重外交,保持國家對等權利。

    統觀這十二條黨綱,是國權與民權俱重,介在同盟會共和黨的中間,仿佛是折衷主義,但總與兩黨若合若離。

     參議院中的議員,就是由這三黨中,選舉出來。

    當時參議院内,除西藏議員尚未選派外,共一百二十一席,同盟會共和黨,各得四十餘席,統一共和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