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踐夙約一方解職 借外債四國違言

關燈
居間,代為和解,美使與英、德、法三國,本是一鼻孔出氣,不過性情和平,較肯轉圜。

    并非格外和平,實是外交家手段。

    他既受唐氏屬托,遂與英、法兩使商議,浼他阻止與比聯合的銀行,絕他來源,一面與比使談判,逼他停止華比銀行的借款。

    比公使人微言輕,自知螳臂當車,倔強無益,樂得買動美使歡心,轉囑比商取消借約。

    比商雖不甘心,怎奈合股的英法銀行,已經退出,上頭又受公使壓力,不得已自允取消,但索還墊款一百萬鎊。

    唐總理乃與銀行團接續會議,請他就六星期内,先貸給三千五百萬兩,以後每月付一千萬兩,自民國元年六月起,至十月止,共需七千五百萬兩,俟大借款成立,盡許扣還。

    不意銀行團狡猾得很,答稱前時需款,隻一千五百萬兩,此番忽要加添數倍,究屬何用?遂各舉代表出來,竟至唐總理府中,與唐面談。

    唐總理當即接見,各代表開口啟問,便是借款的用途。

    唐總理不暇思索,信口答道:“無非為遣散軍隊,發給恩饷哩。

    ”各代表又問及實需幾何?唐複答道:“非三千萬兩不可。

    ”各代表又問道:“為何要這麼樣多?”唐總理道:“軍隊林立,需款浩繁,若要一一裁并,三千萬尚是少數,倘或随時酌裁,照目前所需,得了三五百萬,也可将就敷衍哩。

    ”這數語是随便應酬的口吻,偏各銀團代表,疑他忽增忽減,多寡懸殊,中國之受侮外人,往往為口頭禅所誤。

    不禁笑問道:“總理前日曾借過比款一百萬鎊,向何處用去?”唐将付給南京、上海、漢口等款額一一說明,并言除南方支付外,盡由北京用去。

    各代表又道:“貴國用款,這般冒濫,敝銀行團雖有多款,亦不便草率輕借,須知有借期,必有還期,貴國難道可有借無還嗎?”應該責問。

    唐總理被他一诘,幾乎說不出話來。

    德華銀行代表,即起身離座道:“用款如此模糊,若非另商辦法,如何借得?”唐總理也即起立道:“辦法如何?還請明示。

    ”德代表冷笑道:“欲要借款,必須由敝國監督用途,無論是否裁兵,不由我國監督,總歸沒效。

    ”唐總理遲疑半晌道:“這卻恐不便呢。

    ”各代表都起身道:“貴總理既雲不便,敝銀行團亦并非定要出借。

    ”一着兇一着,一步緊一步。

    言畢,悻悻欲行,唐總理複道:“且再容磋商便了。

    ”各代表一面退出,一面說着道:“此後借款事項,也不必與我等商量,請徑向敝國公使,妥議便了。

    ”數語說完,已至門外,各有意無意的鞠了一躬,揚長竟去。

    借人款項,如此費力,何不自行撙節?唐總理非常失望,隻好轉達袁總統,袁總統默默籌劃,又想了一計出來。

    看官道是何計?他想四國銀行團,既這般厲害,我何不轉向别國銀行暫去乞貸呢?此老專用此法。

    計劃已定,便暗着人四處運動,日本正金銀行、俄國道勝銀行,居然仗義責言,出來辯難。

    他說:“四國銀行團,既承政府許可,願出借款,幫助中國,亦應遷就一點,為何率爾破裂?此舉太不近人情了。

    ”這語一倡,英、美兩公使不免恐慌。

    暗想日、俄兩國從中作梗,定是不懷好意,倘他承認借款,被占先着,又要費無數唇舌。

    隻此借款一項,外人已各自屬目,況比借款事,較為重大呢。

    當下照會臨時政府,願再出調停,袁總統也覺快意,隻自己不便出面,仍委唐總理協議。

    唐總理懲前毖後,實不欲再當此任,隻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頭皮,出去商辦,正在徬徨的時候,湊巧有一替身到來,便乘此卸了肩仔,把一個奇難的題目,交給了他,由他施行。

    繄何人?繄何人?正是: 會議不堪重倒臉,當沖幸有後來人。

     欲知來者為誰,且至下回說明。

     ---------- 孫中山遵約辭職,不可謂非信義士,與老袁之處心積慮,全然不同,是固革命史中之翹楚也。

    或謂中山為遊說家,非政治家,自問才力不逮老袁,因此讓位,是說亦未必盡然。

    顧即如其言以論中山,中山亦可謂自知甚明,能度德,能量力,不肯喪萬姓之生命,争一己之權位,亦一仁且智也。

    吾重其仁,吾尤愛其智。

    以千頭萬緒棼如亂絲之中國,欲廓清而平定之,談何容易?況财政奇窘,已達極點,各省方自顧不遑,中央則全無收入,即此一端,已是窮于應付,試觀袁、唐兩人之借債,多少困難,外國銀行團之要挾,又多少嚴苛,袁又自稱快意,在局外人目之,實乏趣味,甫經上台,全國債務,已集一身,與其為避債之周赧,何若為辟谷之張良,故人謂中山之智,不若老袁,吾謂袁實愚者也,而中山真智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