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請瓜代再開選舉會迓專使特辟正陽門

關燈
片拍掌聲,震動耳鼓。

    複奏軍樂數通,益覺洋洋沨沨,響徹雲霄。

    禮成,全體三呼民國萬歲,方才散去。

     下午參議院開會,選舉總統,共得十七省議員,各投一票,計十七票,投票結果,統是“袁世凱”三字,全場一緻,當選袁世凱為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随即電達北京,請袁來甯就職。

    孫總統亦以個人名義,電達北京,略謂:“臨時政府,已報告參議院,提出辭職書,并推薦袁為總統,惟袁公必須先至共和政府任職,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

    若慮北方騷擾,無人維持現狀,盡可先舉人材,電告臨時政府,即當使為鎮撫北方的委員”雲雲。

    看官!你想老袁的勢力,全在北方,若要他南來就職,明明是翦他羽翼,他本機變如神,豈肯孤身南下,來做臨時政府的傀儡麼?語語見血。

    當下來一複電,由孫總統譯閱雲: 清帝辭位,自應速謀統一,以定危局,此時間不容發,實為唯一要圖,民國存亡,胥賴于是。

    頃接孫大總統電開提出辭表,推薦鄙人,屬速來甯,并舉人電知臨時政府,畀以鎮安北方全權各等因。

    世凱德薄能鮮,何敢肩此重任?太屬客氣。

    南行之願,前電業已聲明,然暫時羁絆在此,實為北方危機隐伏,全國半數之生命财産,萬難恝置,并非因清帝委任也。

    孫大總統來電所論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極為正當,現在北方各省軍隊,暨全蒙代表,皆以函電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帝委任一層,無足再論。

    此語隐隐自命。

    然總未遽組織者,特慮南北意見,因此而生,統一愈難,實非國家之福。

    若專為個人責任計,舍北而南,則實有無窮窒礙。

    北方軍民意見,尚多紛歧,隐患實繁。

    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潛長,北京外交團,向以凱離此為慮,屢經言及。

    又舉外人,抵抗南京。

    奉、江兩省,時有動搖,外蒙各盟,疊來警告,内讧外患,遞引互牽。

    若因凱一去,變端立見,殊非愛國救世之素志。

    若舉人自代,實無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

    明明謂舍我其誰。

    然長此不能統一,外人無可承認,險象環集,大局益危,反複思維,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

    蓋就民設之政府,民舉之總統,而謀統一,其事較便。

    今日之計,惟有南京政府,将北方各省及各軍隊妥籌接收以後,世凱立即退歸田裡,為共和之國民。

    當未接收以前,仍當竭智盡能,以維秩序。

    總之共和既定之後,當以愛國為前提,決不欲以大總統問題,釀成南北分歧之局,緻資漁人分裂之禍,恐怕言不顧行,奈何。

    已請唐君紹儀,代達此意,赴甯協商。

    紹儀即紹怡。

    前避宣統帝溥儀名,因改儀為怡,此次清帝退位,仍複原名。

    特以區區之懷,電達聰聽,惟亮察之為幸! 孫總統接電後,再赴參議院核定可否,全院委員長李肇甫,及直隸議員谷锺秀等,以“臨時政府地點,不如改設北京,意謂臨時政府,為全國視聽所關,必須所在地勢,可以統馭全國,方能使全國完固,且足維系四萬萬人心,我民國五大民族,從此聯合,作為一個大中華民國。

    前由各省代表,指定臨時政府地點,設在南京,系因當時大江以北,尚屬清軍範圍,不能不将就辦理;目今情異勢殊,自應相時制宜,移都北方為要。

    ”言亦有理。

    有幾個議員與他反對,仍然主張南京,當用投票表決法,解此問題。

    投票後,主張北京的有二十票,主張南京的隻有八票,乃從多數取決,複咨孫總統。

    無如孫總統的意見,總以南京為是,援臨時政府組織條例,再交參議院複議。

    原來臨時政府大綱中,曾有臨時大總統,對于參議院議決事件,如未以為然,得于具報後十日内,聲明理由,交會複議。

    組織臨時政府大綱,前因暫行制,故特從略,此次為交議事件,因特别提出。

    參議院接收後,再開會議,除李肇甫、谷锺秀數人外,忽自翻前議,贊成南京,不贊成北京,彼此争論起來,很是激烈。

    旋經中立黨調和兩造,再行投票解決,結果是七票主張北京,十九票主張南京,似此重大問題,隻隔一宿,偏已換了花樣,朝三暮四,令人莫測。

    中國人心之不可恃,一至于此。

    孫總統既接到複議決文,自然再電北京,請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