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請瓜代再開選舉會迓專使特辟正陽門
關燈
小
中
大
凱即日南來,并言當特派專使,北上歡迎。
袁乃複電雲: 昨電計達。
嗣奉尊電,慚悚萬狀。
現在國體初定,隐患方多,凡在國民,均應共效綿薄。
惟揣才力,實難勝此重大之責任。
茲乃辱荷參議院正式選舉,竊思公以偉略創始于前,而凱乃以辁材承乏于後,實深愧汗。
凱之私願,始終以國利民福為歸,當茲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既以公義相責難,凱敢不勉盡公仆義務?惟前陳為難各節,均系實在情形,素承厚愛,謹披瀝詳陳,務希涵亮! 俟專使到京,再行函商一切。
專使何人?并何日啟程?乞先電示為盼。
肅複。
又緻參議院電文雲: 昨因孫大總統電知辭職,同時推薦世凱,當經複電力辭,并切盼貴院另舉賢能,又将北方危險情形,暨南去為難各節,詳細電達,想蒙鑒及。
茲奉惠電,惶悚萬分,現大局初定,頭緒紛繁,如凱衰庸,豈能肩此巨任? 乃承貴院全體一緻,正式選舉,凱之私願,始終以國利民福為歸。
當此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既以公義相責難,凱何敢以一己之意見,辜全國之厚期?惟為難各節,均系實在情形,知諸公推誠相與,不敢不披瀝詳陳,務希涵亮!統候南京專使到京,商議辦法,再行電聞。
略去電而詳複電,為下文伏筆。
當袁世凱電辭總統,又電受總統的時候,臨時副總統黎元洪,也有辭職電文,拍緻南京參議院。
二月二十日,參議院又開臨時副總統選舉會,投票公決,仍舉黎當選,全院一緻。
黎以大衆決議,不便力辭,也即承認。
袁、黎心術之分,可見一斑。
于是南京臨時政府,遂派遣教育總長蔡元培為專使,副以汪兆銘、宋教仁等。
适唐紹儀來甯,知已無可協商,亦願同專使北行。
啟程時,先電告北京,遙與接洽。
自二月二十一日,使節出發,至二十七日,到了北京。
但見正陽門外,已高搭彩棚,用了經冬不凋的翠柏,紮出兩個鬥方的大字,做為匾額。
這兩大字不必細猜,一眼望去,便見左首是“歡”字,右首是“迎”字。
歡迎兩字旁,豎着兩面大旗,分着紅黃藍白黑五色,隐寓五族共和的意思。
彩棚前面,左右站着軍隊,立槍緻敬,又有老袁特派的專員,出城迎迓,城門大啟,軍樂齊喧,一面鳴炮十餘下,作歡迎南使的先聲。
極力摹寫,都為下文作勢。
蔡專使帶同汪、宋各員,與唐紹儀下輿徑入,即由迎賓使向他行禮。
兩下裡免冠鞠躬,至相偕入城,早有賓館預備,也鋪排得精潔雅緻,幾淨窗明,館中物件,色色俱備,伺役亦個個周到。
外面更環衛禁軍,特别保護。
蔡專使等既入客館,與迎賓使坐談數語,迎賓使交代清楚,當即告别,唐紹儀也自去複命了。
是晚即由京中人士,多來谒候。
寒暄已過,便說及老袁南下的利害,一方面為迎袁而來,所說大略,無非是南方人民,渴望袁公,袁能早一日南下,即早一日慰望等語。
一方面是有所承受,特來探試,統說北京人心,定要袁公留住,組織臨時政府,若袁公一去,北方無所依托,未免生變。
且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為國都,一朝遷移,無論事實上多感不便,就是遼東三省,與内外蒙古,亦未便駕馭,鞭長莫及,在在可憂,理應思患預防,變通辦理為是。
雙方俱借口人心,其實人民全不與聞,統是孫、袁兩人意見。
彼此談了一會,未得解決,不覺夜色已闌,主賓俱有倦容,當即告别。
蔡專使均入室安寝。
翌晨起床,大家振刷精神,要去見那當選的袁大總統了。
正是: 專使徒憑三寸舌,乃公甯易一生心。
畢竟袁世凱允否南行,且至下回再表。
---------- 孫中山遵誓辭職,不貪權利之心,可以概見,而必請老袁南下,來甯就職者,其意非他,蓋恐袁之挾勢自尊,始雖承認共和,日後未免變計耳。
然袁豈甘為人下者?下喬入谷,愚者亦知其非,況機變如老袁者乎?蔡專使等之北上,已堕入老袁計中,老袁陽表歡迎,陰懷谲計,觀其疊發數電,固已情見乎詞,而南方諸人,始終未悟,尚欲迎之南來,吾料老袁此時,方為竊笑不置也。
袁氏固一世之雄哉!
袁乃複電雲: 昨電計達。
嗣奉尊電,慚悚萬狀。
現在國體初定,隐患方多,凡在國民,均應共效綿薄。
惟揣才力,實難勝此重大之責任。
茲乃辱荷參議院正式選舉,竊思公以偉略創始于前,而凱乃以辁材承乏于後,實深愧汗。
凱之私願,始終以國利民福為歸,當茲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既以公義相責難,凱敢不勉盡公仆義務?惟前陳為難各節,均系實在情形,素承厚愛,謹披瀝詳陳,務希涵亮! 俟專使到京,再行函商一切。
專使何人?并何日啟程?乞先電示為盼。
肅複。
又緻參議院電文雲: 昨因孫大總統電知辭職,同時推薦世凱,當經複電力辭,并切盼貴院另舉賢能,又将北方危險情形,暨南去為難各節,詳細電達,想蒙鑒及。
茲奉惠電,惶悚萬分,現大局初定,頭緒紛繁,如凱衰庸,豈能肩此巨任? 乃承貴院全體一緻,正式選舉,凱之私願,始終以國利民福為歸。
當此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既以公義相責難,凱何敢以一己之意見,辜全國之厚期?惟為難各節,均系實在情形,知諸公推誠相與,不敢不披瀝詳陳,務希涵亮!統候南京專使到京,商議辦法,再行電聞。
略去電而詳複電,為下文伏筆。
當袁世凱電辭總統,又電受總統的時候,臨時副總統黎元洪,也有辭職電文,拍緻南京參議院。
二月二十日,參議院又開臨時副總統選舉會,投票公決,仍舉黎當選,全院一緻。
黎以大衆決議,不便力辭,也即承認。
袁、黎心術之分,可見一斑。
于是南京臨時政府,遂派遣教育總長蔡元培為專使,副以汪兆銘、宋教仁等。
适唐紹儀來甯,知已無可協商,亦願同專使北行。
啟程時,先電告北京,遙與接洽。
自二月二十一日,使節出發,至二十七日,到了北京。
但見正陽門外,已高搭彩棚,用了經冬不凋的翠柏,紮出兩個鬥方的大字,做為匾額。
這兩大字不必細猜,一眼望去,便見左首是“歡”字,右首是“迎”字。
歡迎兩字旁,豎着兩面大旗,分着紅黃藍白黑五色,隐寓五族共和的意思。
彩棚前面,左右站着軍隊,立槍緻敬,又有老袁特派的專員,出城迎迓,城門大啟,軍樂齊喧,一面鳴炮十餘下,作歡迎南使的先聲。
極力摹寫,都為下文作勢。
蔡專使帶同汪、宋各員,與唐紹儀下輿徑入,即由迎賓使向他行禮。
兩下裡免冠鞠躬,至相偕入城,早有賓館預備,也鋪排得精潔雅緻,幾淨窗明,館中物件,色色俱備,伺役亦個個周到。
外面更環衛禁軍,特别保護。
蔡專使等既入客館,與迎賓使坐談數語,迎賓使交代清楚,當即告别,唐紹儀也自去複命了。
是晚即由京中人士,多來谒候。
寒暄已過,便說及老袁南下的利害,一方面為迎袁而來,所說大略,無非是南方人民,渴望袁公,袁能早一日南下,即早一日慰望等語。
一方面是有所承受,特來探試,統說北京人心,定要袁公留住,組織臨時政府,若袁公一去,北方無所依托,未免生變。
且元、明、清三朝,均以北京為國都,一朝遷移,無論事實上多感不便,就是遼東三省,與内外蒙古,亦未便駕馭,鞭長莫及,在在可憂,理應思患預防,變通辦理為是。
雙方俱借口人心,其實人民全不與聞,統是孫、袁兩人意見。
彼此談了一會,未得解決,不覺夜色已闌,主賓俱有倦容,當即告别。
蔡專使均入室安寝。
翌晨起床,大家振刷精神,要去見那當選的袁大總統了。
正是: 專使徒憑三寸舌,乃公甯易一生心。
畢竟袁世凱允否南行,且至下回再表。
---------- 孫中山遵誓辭職,不貪權利之心,可以概見,而必請老袁南下,來甯就職者,其意非他,蓋恐袁之挾勢自尊,始雖承認共和,日後未免變計耳。
然袁豈甘為人下者?下喬入谷,愚者亦知其非,況機變如老袁者乎?蔡專使等之北上,已堕入老袁計中,老袁陽表歡迎,陰懷谲計,觀其疊發數電,固已情見乎詞,而南方諸人,始終未悟,尚欲迎之南來,吾料老袁此時,方為竊笑不置也。
袁氏固一世之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