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奉密令馮國璋逞威舉總統孫中山就職
關燈
小
中
大
收存”等語。
英領事轉達黎督,黎督複交各省代表會公決。
原來獨立各省,已各舉代表,齊集湖北,拟組織臨時政府,以便對内對外,本意是擇地武昌,因武昌方在被兵,不得安居,暫借漢口租界順昌洋行,為各省代表會會所。
各省代表,見了馮國璋停戰條款,統是憤懑交加,不願答複。
嗣恐英領事面子過不下去,乃想出一個用矛制盾的法兒,寫了幾條,作為複詞。
内開虜軍須退出漢口十五裡以外,及虜軍所據的火車,應由介紹人英領事簽字封閉。
極好的滑稽答複。
這種絕對不合的條款,怎能磋磨就緒?惟老馮也不好再戰,暫行停炮勿攻,待有後命,再定計議。
樂得逍遙。
忽接到江南急電,江督張人駿将軍鐵良提督張勳等,統棄城出走,南京被民軍占去。
接連又奉袁總理電命,停戰十五日。
于是按兵不動,彼此夾江自守,暫息烽煙。
小子且将南京戰事,續叙下去。
江督張人駿,本也是個模棱人物,隻因鐵良是滿人,始終輔清,張勳雖是漢族,卻因受清厚恩,不敢背德,定欲保全江甯,對敵民軍,所以各省紛紛獨立,唯南京服從清室,毫無變志。
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桢,時已反抗清廷,任為甯軍總司令,發兵攻擊南京,初戰不利,退回鎮江,旋經浙軍司令朱瑞,蘇軍司令劉之潔,鎮軍司令林述慶,滬軍司令洪承點,濟軍司令黎天才,齊集鎮江,與甯軍一同出發,再搗南京,張勳卻也能耐,帶着十八營防軍,與聯軍交戰數次,互有殺傷。
嗣因聯軍分頭進攻,一個效忠清室的張大帥,顧東失西,好似一個磨盤心,終日在南京城下,指麾往來,鬧得人困馬乏,急忙電達袁總理,請他速發援兵。
誰知這袁總理并無複音,再四呼籲,終不見報。
袁總理已叫你拱讓,你何苦硬要支持?未幾,濟軍占領烏龍山、幕府山,浙軍亦占領馬群孝陵衛一帶,又未幾,浙軍複進奪紫金山,會同鎮軍滬軍,攻克天保城。
張勳屢戰不利,反喪了統領王有宏,沒奈何退入朝陽門,專令城内獅子山守兵,開炮擊射聯軍。
哪知獅子山上的兵士,已有變志,所發諸炮,都是向空亂擊,毫無效力,城外最要緊的雨花台,又被蘇軍奪去。
張勳力竭計窮,先囑愛妾小毛子,收拾細軟,由部衆擁護出城,自己亦率了殘兵二千人,與張人駿、鐵良等開了漢西門,乘夜走脫,聯軍遂擁入南京城,歡呼不已。
南京踞長江下遊,倚山瀕水,向稱為龍盤虎踞的雄都,民軍席卷長江,必須攻克南京,才得作為根本重地。
适值漢陽為清軍所得,兩方面勝負相同,各得對等資格,那時和議問題,方好就此着手了。
實皆不能出老袁意中。
袁總理世凱,與清攝政王載沣,面和心不和,便乘此下手,欲逼載沣退歸藩邸,但形式上不便強逼,隻把重大的問題,推到載沣身上去,自己不肯作主。
載沣實擔架不起,情願辭職歸藩。
慶親王奕劻,雖已罷去總理,遇着緊要會議,總要召他與聞,他便在隆裕後面前,力保袁總理能當重任,休令他人掣肘。
隆裕後究是女流,到了沒奈何時候,明知袁總理未必可靠,也隻好求他設法,索性退去攝政王,把清廷一切全權,托付袁總理。
全權付與,還有什麼清室江山。
袁總理遂命尚書唐紹怡,做了議和代表,且與唐密商了一夜,方令啟程南下。
一夜密商,包括後來無數情事。
各省代表會,聞北代表南來,公推伍廷芳為民軍代表,酌定上海地點,與北代表會議。
兩下裡隻約停戰,未及言和。
那革命黨大首領孫文,已從海外回國,來任臨時總統,開創一個中華民國出來。
筆大如椽。
孫文字逸仙,号中山,廣東香山縣人,少時入教會學堂讀書,吸受歐化,目擊清政日非,遂倡言革命;嗣複往來東西洋,結合中國遊學生,組織同盟會,一心與滿清為難,好幾次運動革命,統歸失敗。
俱見《清史演義》。
至是民軍起義,把中國二十二省的輿圖,得了三分之二,不禁宿願俱慰,奮袂回國。
看官試想!中國革命,全是他一人發起的效力,此番功成回來,甯有不受人歡迎麼? 先是黃興到滬,拟召江、浙軍援鄂,會因鄂軍與清軍議和,彼此停戰,乃将援鄂事暫行擱起。
至南京已下,各省代表,均自漢口移至南京,道出滬上,拟選舉正副元帥,為他日正副總統根本。
當下開會公舉,黃興得票最多,當選為大元帥,黎元洪得票,居次多數,當選為副元帥。
哪知江、浙聯軍,啧有煩言,多半謂漢陽敗将,怎能當大元帥的職任?況黎都督是革命功首,反令他屈居副座,如何服人?遂紛紛電達滬渎,不認黃興為大元帥。
此即為軍人幹涉立法權之始。
但各代表推選不慎,也是難免指摘。
各省代表,束
英領事轉達黎督,黎督複交各省代表會公決。
原來獨立各省,已各舉代表,齊集湖北,拟組織臨時政府,以便對内對外,本意是擇地武昌,因武昌方在被兵,不得安居,暫借漢口租界順昌洋行,為各省代表會會所。
各省代表,見了馮國璋停戰條款,統是憤懑交加,不願答複。
嗣恐英領事面子過不下去,乃想出一個用矛制盾的法兒,寫了幾條,作為複詞。
内開虜軍須退出漢口十五裡以外,及虜軍所據的火車,應由介紹人英領事簽字封閉。
極好的滑稽答複。
這種絕對不合的條款,怎能磋磨就緒?惟老馮也不好再戰,暫行停炮勿攻,待有後命,再定計議。
樂得逍遙。
忽接到江南急電,江督張人駿将軍鐵良提督張勳等,統棄城出走,南京被民軍占去。
接連又奉袁總理電命,停戰十五日。
于是按兵不動,彼此夾江自守,暫息烽煙。
小子且将南京戰事,續叙下去。
江督張人駿,本也是個模棱人物,隻因鐵良是滿人,始終輔清,張勳雖是漢族,卻因受清厚恩,不敢背德,定欲保全江甯,對敵民軍,所以各省紛紛獨立,唯南京服從清室,毫無變志。
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桢,時已反抗清廷,任為甯軍總司令,發兵攻擊南京,初戰不利,退回鎮江,旋經浙軍司令朱瑞,蘇軍司令劉之潔,鎮軍司令林述慶,滬軍司令洪承點,濟軍司令黎天才,齊集鎮江,與甯軍一同出發,再搗南京,張勳卻也能耐,帶着十八營防軍,與聯軍交戰數次,互有殺傷。
嗣因聯軍分頭進攻,一個效忠清室的張大帥,顧東失西,好似一個磨盤心,終日在南京城下,指麾往來,鬧得人困馬乏,急忙電達袁總理,請他速發援兵。
誰知這袁總理并無複音,再四呼籲,終不見報。
袁總理已叫你拱讓,你何苦硬要支持?未幾,濟軍占領烏龍山、幕府山,浙軍亦占領馬群孝陵衛一帶,又未幾,浙軍複進奪紫金山,會同鎮軍滬軍,攻克天保城。
張勳屢戰不利,反喪了統領王有宏,沒奈何退入朝陽門,專令城内獅子山守兵,開炮擊射聯軍。
哪知獅子山上的兵士,已有變志,所發諸炮,都是向空亂擊,毫無效力,城外最要緊的雨花台,又被蘇軍奪去。
張勳力竭計窮,先囑愛妾小毛子,收拾細軟,由部衆擁護出城,自己亦率了殘兵二千人,與張人駿、鐵良等開了漢西門,乘夜走脫,聯軍遂擁入南京城,歡呼不已。
南京踞長江下遊,倚山瀕水,向稱為龍盤虎踞的雄都,民軍席卷長江,必須攻克南京,才得作為根本重地。
适值漢陽為清軍所得,兩方面勝負相同,各得對等資格,那時和議問題,方好就此着手了。
實皆不能出老袁意中。
袁總理世凱,與清攝政王載沣,面和心不和,便乘此下手,欲逼載沣退歸藩邸,但形式上不便強逼,隻把重大的問題,推到載沣身上去,自己不肯作主。
載沣實擔架不起,情願辭職歸藩。
慶親王奕劻,雖已罷去總理,遇着緊要會議,總要召他與聞,他便在隆裕後面前,力保袁總理能當重任,休令他人掣肘。
隆裕後究是女流,到了沒奈何時候,明知袁總理未必可靠,也隻好求他設法,索性退去攝政王,把清廷一切全權,托付袁總理。
全權付與,還有什麼清室江山。
袁總理遂命尚書唐紹怡,做了議和代表,且與唐密商了一夜,方令啟程南下。
一夜密商,包括後來無數情事。
各省代表會,聞北代表南來,公推伍廷芳為民軍代表,酌定上海地點,與北代表會議。
兩下裡隻約停戰,未及言和。
那革命黨大首領孫文,已從海外回國,來任臨時總統,開創一個中華民國出來。
筆大如椽。
孫文字逸仙,号中山,廣東香山縣人,少時入教會學堂讀書,吸受歐化,目擊清政日非,遂倡言革命;嗣複往來東西洋,結合中國遊學生,組織同盟會,一心與滿清為難,好幾次運動革命,統歸失敗。
俱見《清史演義》。
至是民軍起義,把中國二十二省的輿圖,得了三分之二,不禁宿願俱慰,奮袂回國。
看官試想!中國革命,全是他一人發起的效力,此番功成回來,甯有不受人歡迎麼? 先是黃興到滬,拟召江、浙軍援鄂,會因鄂軍與清軍議和,彼此停戰,乃将援鄂事暫行擱起。
至南京已下,各省代表,均自漢口移至南京,道出滬上,拟選舉正副元帥,為他日正副總統根本。
當下開會公舉,黃興得票最多,當選為大元帥,黎元洪得票,居次多數,當選為副元帥。
哪知江、浙聯軍,啧有煩言,多半謂漢陽敗将,怎能當大元帥的職任?況黎都督是革命功首,反令他屈居副座,如何服人?遂紛紛電達滬渎,不認黃興為大元帥。
此即為軍人幹涉立法權之始。
但各代表推選不慎,也是難免指摘。
各省代表,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