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奉密令馮國璋逞威舉總統孫中山就職

關燈
手無策,隻好再行酌議,拟将黎、黃兩人,易一位置。

    黃興聞聯軍不服,即日離滬,隻緻書各省代表,力辭大元帥當選,并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

    各代表得了此書,樂得順風使帆,以大元帥屬黎,副元帥屬黃,惟會議時有一轉文,黎大元帥暫駐武昌,可由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組織臨時政府。

    公決後,即由各代表派遣專足,歡迎副元帥移節江甯,一面與行政機關接洽,在江甯預設元帥府,專待黃副元帥到來。

    不意黃副元帥竟爾固辭,至再三敦促,仍然未至。

    有幾個革命黨人,與黃興素來莫逆,竟跑入代表會所,狂呼亂叫,拍案痛詈,略稱:“舉定的正副元帥,如何易置?顯是看輕我會中好友,你等名為代表,試為設身處地,一位大元帥,驟然降職,尚有面目來甯,組織臨時政府麼?”此是政黨紛争之始,愈見選舉不慎之弊。

    說得各代表俯首無言,待他舌幹口渴,方設詞勸慰,将他請出。

    黨人恨恨而去。

     各代表忍氣吞聲,面面相觑,忽聞孫中山航海到來,已抵吳淞口,虧得他來解圍。

    大衆方轉憂為喜,即開了一個歡迎會,去迓中山——中山于十一月初六日到滬;遂把大元帥副元帥的問題,擱過一邊,一心一意的,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初十日開會投票,每省代表,一票為限。

    奉天代表吳景濂,直隸代表谷锺秀、張銘勳,河南代表李搫,山東代表謝鴻焘,山西代表景耀月、李素、劉懋賞,陝西代表張蔚森、馬步雲,江蘇代表袁希洛、陳陶怡,安徽代表許冠堯、王竹懷、趙斌,江西代表林子超、趙士壯、王有蘭、俞應麓、湯漪,浙江代表湯爾和、黃群、陳時夏、陳毅、屈映光,福建代表潘祖彜,廣東代表王寵惠、鄧憲甫,廣西代表馬君武、章勤士,湖南代表譚人鳳、鄒代藩、廖名搢,湖北代表馬伯援、王正廷、楊時傑、胡瑛、居正,四川代表蕭湘、周代本,雲南代表呂志伊、張一鵬、段宇清,聯翩到會,依法投票。

    全是表面文章。

    開箱檢視,總數隻有十七票,倒有十六票中,端端正正的,寫着孫文二字,大衆歡呼中華共和萬歲三聲,自是中華民國臨時總統,産生大陸,成為開辟以來第一次創局。

    大書特書。

    孫文辭無可辭,勉允就職,當準于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陽曆新正月一日,為臨時總統莅任,中華民國紀元的吉期。

    先是鄂軍起義,用黃帝紀元,因黃帝為漢族遠祖,興漢排滿,不得不溯源黃帝,所以檄文起首,稱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至造成民國,拟聯合漢、滿、蒙、回、藏五族,成一大中華,不應再存種族的形迹,乃改用民國紀元。

    且因世界各國,多用陽曆,也隻好随衆變通,藉便交際;可巧總統選出,又适當陽曆殘年,為此種種理由,才有此特别更改。

    話休煩叙。

    并非煩文,實為通俗教育起見。

     且說中華民國元年元月元日,當選臨時大總統孫文,由滬上乘着專車,赴甯受職,火車上面,遍懸五色旗,随風送迎。

    這五色旗寓着五族共和的意義,系江、浙聯軍光複南京後,由都督程德全,及湖南志士宋教仁等,創造出來,後來遂定為國徽。

    武昌起義,用鐵血旗,即十八星旗。

    滇、黔、粵、桂獨立,襲用同盟會之青天白日旗。

    各省獨立,統用白旗。

    故本書特揭五色旗之緣起。

    是日午前,車抵南京,政學軍商各界,統到車站歡迎,駐甯各國領事,亦到來迎接。

    各炮台,各軍艦,各鳴炮二十一門,表示歡忱。

    孫文下車,便改乘馬車至臨時總統府,即日行就職禮。

    各省代表暨海陸軍代表齊集,軍樂聲與歡呼聲、舞蹈聲,和成一片。

    待衆聲少止,乃由孫文宣讀誓詞,詞曰: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

    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

    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内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

    數語已載《清史演義》,因所關重大,用特複錄。

     各省代表,因他宣誓已終,遂捧授大總統印信,由孫文接受加儀,那時甯軍總司令徐紹桢,又由各代表公推,令進箴頌,乃琳琳琅琅的宣讀起來。

    正是: 元首退居公仆列,國民進作主人翁。

     欲知所讀何詞,且至下回續叙。

     ---------- 本回所叙各事,多載入《清史演義》,而此複複述者,以事關重大,《清史演義》中不可無是文,《民國演義》中,尤不可無是文也。

    妙在事實從同,運筆不同,兩兩對勘,不嫌重複,反增趣味,且有彼詳此略、彼略此詳諸異點,置諸《清史演義》宜如彼,置諸《民國演義》宜如此,此妙手之所以不涉拘墟也,閱者鑒之,應不河漢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