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奉密令馮國璋逞威舉總統孫中山就職

關燈
卻說京内官民,聞袁欽差到京,歡躍得什麼相似,多半到車站歡迎。

    袁欽差徐步下車,乘輿入正陽門,當由老慶老徐等,極誠迎接,寒暄數語,即偕至攝政王私邸,攝政王載沣,也隻好蠲除宿嫌,殷勤款待。

    請他來實行革命,安得不格外殷勤?老袁确是深沈,并沒有甚麼怨色,但隻一味謙遜,說了許多才薄難勝等語。

    語帶雙敲。

    急得攝政王冷汗直流,幾欲跪将下去,求他出力。

    老慶老徐等,又從旁慫恿,袁乃直任不辭,即日進谒隆裕後,也奉了誠誠懇懇的面谕,托他斡旋。

    袁始就内閣總理的職任,動手組織内閣,選用梁敦彥、趙秉鈞、嚴修、唐景崇、王士珍、薩鎮冰、沈家本、張謇、唐紹怡、達壽等,分任閣員,并簡放各省宣慰使,揀出幾個老成重望,要他充選。

    看官!你想當四面楚歌的時代,哪個肯來冒險沖鋒,擔此重任?除在京幾個人員無法推诿外,簡直是有官無人。

    而且海軍艦隊,及長江水師,又陸續歸附民軍,聽他調用,那時大河南北,隻有直隸、河南兩省,還算是沒有變動。

    大江南北,四川又繼起獨立,完全為民軍所有。

    隻南京總督張人駿,将軍鐵良,提督張勳,尚服從清命,孤守危城。

    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又組織聯軍,進攻南京。

    上海都督陳其美,且号召兵民,一面援應江、浙聯軍,一面組合男女軍事團,倡義援鄂。

    枕戈待旦,健男兒有志複仇,市鞍從軍,弱女子亦思偕作。

    彼談兵,此馳檄,一片譁噪聲,遙達北京,已吓得滿奴倒躲,虜氣不揚。

    語有分寸,閱者自知。

    袁總理疊接警耗,前稱袁欽差,此稱袁總理,雖是就官言官,寓意卻也不淺。

    默想民軍方面,嚣張得很,若非稍加懲創,民軍目中,還瞧得起我麼?我要大大的做番事業,必須北制滿人,南制民軍,雙方歸我掌握,才能任我所為。

    隐揣老袁心理,确中肯綮。

    計畫既定,便與老慶商議,令他索取内帑,把慈禧太後遺下的私積,向隆裕後逼出,隆裕後無法可施,落了無數淚珠兒,方将内帑交給出來,袁總理立饬幹員,運銀至鄂,獎勵馮國璋軍,并函饬國璋力攻漢陽。

    國璋得了袁總理命令,勝過皇帝诏旨,遂慷慨誓師,用全力去争漢陽。

    漢陽民軍總司令黃興,系湖南長沙縣人,向來主張革命,屢仆屢起,百折不撓。

    黎都督元洪,與他素未識面,及武漢鏖兵,他遂往見黎督,慨願前驅,赴漢殺虜。

    是夕,即渡江抵漢陽,漢陽民軍,與清軍酣戰,已有多日,免不得臨陣傷亡,隊伍缺額,就令新募兵充數。

    新兵未受軍事教育,初次交鋒,毫無經驗,一味亂擊,幸清軍統馮國璋,守着老袁訓誡,未敢妄動,所以相持不決。

    至袁令一下,他即率軍猛進,圍攻龜山。

    民軍總司令黃興,督師抵敵,連戰兩晝夜,未分勝負。

    不意馮軍改裝夜渡,潛逾漢江,用着機關大炮,突攻漢陽城外民軍。

    民軍猝不及防,紛紛倒退。

    黃興聞漢陽緊急,慌忙回援,見漢陽城外的要害,已被清軍占住,料知漢陽難守,竟一溜煙的逃入武昌。

    下一逃字,罪有攸歸。

    龜山所有炮隊,失去了總司令,未免腳忙手亂,一時措手不疊,便被馮軍奪去。

    漢陽城内,随即潰散,眼見得城池失守,又歸殘清。

    等到武昌發兵往援,已是不及,黎都督不免懊悔,但事已如此,無可奈何,隻得收集漢陽潰軍,加派武昌生力軍,沿江分駐,固守武昌。

    黃興見了黎督,痛哭移時,拟隻身東行,借兵援鄂,黎督也随口照允,聽他自去。

    黃興實非将才。

     這時候的馮國璋,已告捷清廷,清廷封國璋二等男,國璋頗也欣慰,便拟乘勝再下武昌,博得一個封侯拜相的機會。

    當下派重兵據住龜山,架起機關大炮,轟擊武昌。

    武昌與漢陽,隻隔一江,炮力亦彈射得着,幸虧武昌兵民,日夕嚴防,就是有流彈抛入,尚不過稍受損傷,無關緊要;沿江上下七十餘裡,又統有民軍守着,老馮不能飛渡。

    隻漢陽難民,渡江南奔,船至中流,往往被炮彈擊沉,可憐這窮苦百姓,斷股絕臂,飄蕩江流;還有一班婦女兒童,披發溺水,宛轉呼号,無從乞救,一個一個的沉落波心,葬入魚鼈腹中。

    馬二先生,何其忍心。

    各國駐漢領事,見了這般慘狀,也代為不平,遂推英領事出為介紹,勸令雙方停戰。

    自殘同類,轉令外人出為緩頰,煞是可歎。

    國璋哪肯罷休,隻說須請命清廷,方可定奪,一面仍饬兵開炮,蓬蓬勃勃的,放了三日三夜,還想發兵渡江,偏偏接到袁總理命令,囑他停戰,馮國璋一團高興,不知不覺的,銷磨了四五分,乃照會英領事,開列停戰條件,尚稱:“民軍為匪黨。

    ”并有“匪黨須退出武昌城十五裡,及匪黨軍艦的炮闩,須一概卸下,交與介紹人英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