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關燈
小
中
大
時寇宮娥将太子交與陳琳,叮囑他:“須要小心,露出風聲,奴命休矣!”陳琳應允,急忙忙将太子藏于盒中,幸喜太子在盒中,不獨不哭泣,而且沉沉睡熟,故陳琳捧着花盒,一路出宮,并無一人知覺。
寇宮娥回宮複禀劉後不提。
且說是晚劉後與郭槐定計,又要了結李娘娘。
至三更時候,待衆宮娥睡去,然後下手。
有寇宮娥早知其謀,急忙奔至碧雲宮,報知李娘娘,李後聞言大驚。
寇宮娥說:“娘娘不可遲緩了。
倘若多延一刻,脫逃不及了!幸太子得陳公公救去,脫離虎口,今奴婢偷盜得金牌一面,娘娘可速扮為内監,但往南清宮狄娘娘處權避一時,待聖上回朝以後,再伸奏冤情。
”當下李後十分感激,說:“吾李氏受你大恩,既救了吾兒,又來通知奸人焚宮,今日無可報答,且受吾全禮,待來生銜環結草,以酬大恩。
但今一别,未蔔死生,你如此高情俠義,令我難忍分離。
”言罷倒身下拜。
寇宮娥慌忙跪下道:“娘娘不要折殺奴婢,且請起,作速改妝,逃離此難,待聖上還朝,自有會期。
但須保重玉體,不可日久愁煩。
”說完,李後急忙忙改妝,黑夜中逃出内宮,一時不知去向,後文自有交待。
是晚火焚碧雲宮,半夜中宮娥太監,三宮六院,驚慌無措,及至天明,方才救滅。
衆人隻言可惜李娘娘遭這火難,那裡知是奸人計謀。
卻說有宮人報知劉後:寇宮娥投水死于金水池中。
劉後與郭槐聞知大驚,說:“不好了!此事必定是他通知李後逃出去。
他既通知李後,太子必不曾溺死。
”但此時又無蹤迹可追,隻得罷了,命人掩埋了寇宮娥。
卻說狄廣自從埋葬了母親,守墓三年,不覺又過幾載,狄爺年已四十八,狄青公子年方七歲,小姐金鸾年已十六。
此時狄爺對夫人言道:“女兒年已長成,前時已許字張參将之子,吾年将五十,來日無多,意欲送女兒完了婚,也了卻心頭大事。
”孟夫人說:“老爺之言不差。
男大須婚,女大須嫁,一定不移之理。
所恨者前時姑娘年長,尚未許字,可憐他青年慘死。
現在我的女兒,不可再誤。
”于是具柬通知張家。
這張參将名張虎,原做本省官,為人正直,與人寡合。
數年前夫婦前後逝世,遺下一子張文,他自父母棄世,得蔭襲守備武職官,年方二十歲。
這日接得狄爺書信,他思量父母去世,又無弟兄叔伯,不免承命完娶了,好代内助,維持家業,是以一諾允承,擇了良辰吉日,娶了狄小姐,忙亂數天,不用煩言。
他二人年少夫妻,小姐又賢慧和順,夫妻自是恩愛。
這張文家與狄府同縣,時常來探望嶽家,時狄公子年已八歲,郎舅相得,言談極盡其歡。
張文見小舅雖然年少,生得堂堂一表,氣概與衆不同,必不在于人下,甚是喜歡。
話休煩絮。
一天狄爺早起,打個寒噤,覺得身子欠安,染了一病。
母子驚慌,延醫調治,皆雲不治。
這日,張文夫婦同到狄府,看見狄爺奄奄一息,料想此病不起,母子四人暗暗垂淚,不敢高聲哭泣。
小姐暗對秋公子含淚道:“兄弟呵,你今年幼,倘爹爹有甚差池,倚靠何人?”公子含淚道:“姐姐,這是小弟命該吃苦。
”姐弟相對談論,愈加悲切。
不表姐弟傷心,忽一天狄爺命人與他穿着冠帶朝服,衆家人不知其故,孟夫人早會其意。
又見狄爺兩目一睜,也知辭世之苦,淚絲一滾,呼道:“賢妻子女,就此永别了。
”說完,瞑目而逝。
孟夫人母子哀恸悲切,一家大小哭聲凄慘,張文含淚勸解嶽母道:“不必過哀,且料理喪事要緊。
”當日公子年幼,未懂事情,喪事均由張文代為料理,忙了數天,方才殡葬了狄爺。
這狄爺在日,身為武職,并非文員有财帛的。
況他為人正直,私毫不苟,焉有重資遺後,無非借些舊日田園度日。
是以身後,一貧如洗,小公子隻得倚靠園中蔬菜之類與母苦度。
虧得張文時常來往照管,公子年幼,真是伶仃孤苦。
轉眼又是一陽複始,家家戶戶慶賀新年,獨有那公子母子寂寥過歲。
忽一日天正中午,狂風大作,呼呼響振,烏雲滿天,又聞平空水浪洶湧之聲,一鄉中人高聲喧叫:“不好了!如何有此大水滔滔湧進,想必地陷天崩了!”母子聽了大驚,正要趕出街中,不想水勢奔騰,已湧進内堂,平地忽高三尺,一陣狂風白浪滔天,母子漂流,各分一處。
原來此地向有洪水之患,這次竟将西河一縣變成汪洋,不分大小屋宇,登時沖成白地,數十萬生靈,俱葬魚腹。
當日公子年方九歲,母子在波浪中分離。
按下孟夫人不表,單言公子被浪一沖,早已吓得昏迷不醒,那裡顧得娘親,耳邊忽聞狂風一卷,早已吹起空中;又開不得雙目,隻聽得風聲中呼呼作響,不久身已定了。
慌忙定睛四面一看,隻見山岩寂靜,左邊青松古樹,右邊鶴鹿仙禽,茅屋内石台石椅,幽雅無塵,看來乃仙家之地。
心中不明其故,見此光景,心下隻自驚疑,發覺洞裡有一位老道人,生得童顔鶴發,三绺長須,身穿道衣,方巾草履,浩然仙氣不凡。
公子一見慌忙拜跪,口稱:“仙長,想來搭救弟子危途也。
”老道人聽了,呵呵笑道:“公子,若非貧道救你,早已喪身水府了。
你今水難雖離,但休想回轉故鄉了。
” 不知公子有何話說,何日回歸故土,且看下回分解。
寇宮娥回宮複禀劉後不提。
且說是晚劉後與郭槐定計,又要了結李娘娘。
至三更時候,待衆宮娥睡去,然後下手。
有寇宮娥早知其謀,急忙奔至碧雲宮,報知李娘娘,李後聞言大驚。
寇宮娥說:“娘娘不可遲緩了。
倘若多延一刻,脫逃不及了!幸太子得陳公公救去,脫離虎口,今奴婢偷盜得金牌一面,娘娘可速扮為内監,但往南清宮狄娘娘處權避一時,待聖上回朝以後,再伸奏冤情。
”當下李後十分感激,說:“吾李氏受你大恩,既救了吾兒,又來通知奸人焚宮,今日無可報答,且受吾全禮,待來生銜環結草,以酬大恩。
但今一别,未蔔死生,你如此高情俠義,令我難忍分離。
”言罷倒身下拜。
寇宮娥慌忙跪下道:“娘娘不要折殺奴婢,且請起,作速改妝,逃離此難,待聖上還朝,自有會期。
但須保重玉體,不可日久愁煩。
”說完,李後急忙忙改妝,黑夜中逃出内宮,一時不知去向,後文自有交待。
是晚火焚碧雲宮,半夜中宮娥太監,三宮六院,驚慌無措,及至天明,方才救滅。
衆人隻言可惜李娘娘遭這火難,那裡知是奸人計謀。
卻說有宮人報知劉後:寇宮娥投水死于金水池中。
劉後與郭槐聞知大驚,說:“不好了!此事必定是他通知李後逃出去。
他既通知李後,太子必不曾溺死。
”但此時又無蹤迹可追,隻得罷了,命人掩埋了寇宮娥。
卻說狄廣自從埋葬了母親,守墓三年,不覺又過幾載,狄爺年已四十八,狄青公子年方七歲,小姐金鸾年已十六。
此時狄爺對夫人言道:“女兒年已長成,前時已許字張參将之子,吾年将五十,來日無多,意欲送女兒完了婚,也了卻心頭大事。
”孟夫人說:“老爺之言不差。
男大須婚,女大須嫁,一定不移之理。
所恨者前時姑娘年長,尚未許字,可憐他青年慘死。
現在我的女兒,不可再誤。
”于是具柬通知張家。
這張參将名張虎,原做本省官,為人正直,與人寡合。
數年前夫婦前後逝世,遺下一子張文,他自父母棄世,得蔭襲守備武職官,年方二十歲。
這日接得狄爺書信,他思量父母去世,又無弟兄叔伯,不免承命完娶了,好代内助,維持家業,是以一諾允承,擇了良辰吉日,娶了狄小姐,忙亂數天,不用煩言。
他二人年少夫妻,小姐又賢慧和順,夫妻自是恩愛。
這張文家與狄府同縣,時常來探望嶽家,時狄公子年已八歲,郎舅相得,言談極盡其歡。
張文見小舅雖然年少,生得堂堂一表,氣概與衆不同,必不在于人下,甚是喜歡。
話休煩絮。
一天狄爺早起,打個寒噤,覺得身子欠安,染了一病。
母子驚慌,延醫調治,皆雲不治。
這日,張文夫婦同到狄府,看見狄爺奄奄一息,料想此病不起,母子四人暗暗垂淚,不敢高聲哭泣。
小姐暗對秋公子含淚道:“兄弟呵,你今年幼,倘爹爹有甚差池,倚靠何人?”公子含淚道:“姐姐,這是小弟命該吃苦。
”姐弟相對談論,愈加悲切。
不表姐弟傷心,忽一天狄爺命人與他穿着冠帶朝服,衆家人不知其故,孟夫人早會其意。
又見狄爺兩目一睜,也知辭世之苦,淚絲一滾,呼道:“賢妻子女,就此永别了。
”說完,瞑目而逝。
孟夫人母子哀恸悲切,一家大小哭聲凄慘,張文含淚勸解嶽母道:“不必過哀,且料理喪事要緊。
”當日公子年幼,未懂事情,喪事均由張文代為料理,忙了數天,方才殡葬了狄爺。
這狄爺在日,身為武職,并非文員有财帛的。
況他為人正直,私毫不苟,焉有重資遺後,無非借些舊日田園度日。
是以身後,一貧如洗,小公子隻得倚靠園中蔬菜之類與母苦度。
虧得張文時常來往照管,公子年幼,真是伶仃孤苦。
轉眼又是一陽複始,家家戶戶慶賀新年,獨有那公子母子寂寥過歲。
忽一日天正中午,狂風大作,呼呼響振,烏雲滿天,又聞平空水浪洶湧之聲,一鄉中人高聲喧叫:“不好了!如何有此大水滔滔湧進,想必地陷天崩了!”母子聽了大驚,正要趕出街中,不想水勢奔騰,已湧進内堂,平地忽高三尺,一陣狂風白浪滔天,母子漂流,各分一處。
原來此地向有洪水之患,這次竟将西河一縣變成汪洋,不分大小屋宇,登時沖成白地,數十萬生靈,俱葬魚腹。
當日公子年方九歲,母子在波浪中分離。
按下孟夫人不表,單言公子被浪一沖,早已吓得昏迷不醒,那裡顧得娘親,耳邊忽聞狂風一卷,早已吹起空中;又開不得雙目,隻聽得風聲中呼呼作響,不久身已定了。
慌忙定睛四面一看,隻見山岩寂靜,左邊青松古樹,右邊鶴鹿仙禽,茅屋内石台石椅,幽雅無塵,看來乃仙家之地。
心中不明其故,見此光景,心下隻自驚疑,發覺洞裡有一位老道人,生得童顔鶴發,三绺長須,身穿道衣,方巾草履,浩然仙氣不凡。
公子一見慌忙拜跪,口稱:“仙長,想來搭救弟子危途也。
”老道人聽了,呵呵笑道:“公子,若非貧道救你,早已喪身水府了。
你今水難雖離,但休想回轉故鄉了。
” 不知公子有何話說,何日回歸故土,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