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人乎!”昭儀曰:“穿其衣,見其私,足矣。
安在齧人乎?”昭儀素卑事後,不虞見答之暴,熟視不複言。
樊女慝脫簪,叩頭出血,扶昭儀為拜後;昭儀拜,乃泣曰:“姊甯忘共被夜長,苦寒不成寐,使合德雍姊背邪?今日垂得貴,皆勝人,且無外搏。
我姊弟其忍内相搏乎?”後亦泣,持昭儀手,抽紫玉九刍鳥钗為昭儀簪髻,乃罷。
帝微聞其事,畏後不敢問,以問昭儀。
昭儀曰:“後妒我爾!以漢家火德,故以帝為赤龍鳳。
”帝信之,大悅。
帝嘗早獵,觸雪得疾。
陰緩弱不能壯發,每持昭儀足,不勝至欲,辄暴起。
昭儀常轉側,帝不能長持其足。
樊女慝謂昭儀曰:“上餌方士大丹,求盛大不能得,得貴人足一持,暢動。
此天與貴妃大福,甯轉側俾帝就邪。
”昭儀曰:“幸轉側不就,尚能留帝欲,亦如姊教帝持,則厭去矣,安能複動乎?”後驕逸,體微病辄不自飲食,須帝持匕箸,藥有苦口者,非帝為含吐不下咽。
昭儀夜入浴蘭室,膚體光發占燈燭,帝從帏中竊望之;侍兒以白昭儀,昭儀攬巾使撤燭。
他日帝約賜侍兒黃金,使無得言。
私婢不豫約,中出帏值帝,即入白昭儀,昭儀遽隐避。
自是帝從蘭室帏中窺昭儀,多袖金,逢侍兒私婢,辄牽止賜之。
侍兒貪帝金,一出一入不絕,帝使夜從帑益至百餘金。
帝病緩弱,大醫萬方不能救。
求奇藥,嘗得慎恤膠,遺昭儀。
昭儀辄進帝,一丸一幸。
一夕,昭儀醉,進七丸;帝昏夜擁昭儀,居九成帳,笑吃吃不絕。
抵明,帝起禦衣,陰精流輸不禁,有頃,絕倒。
裛衣視帝,餘精出湧,沾污被内。
須臾,帝崩。
宮人以白太後,太後使理昭儀。
昭儀曰:“吾持人主如嬰兒,寵傾天下。
安能斂手掖庭令,争帷帳之事乎?”乃拊膺呼曰:“帝何往乎?”遂嘔血而死。
洛神 太和處士蕭曠,自洛東遊。
至孝義館,夜憩于雙美亭。
時月朗風清,曠善琴,遂取琴彈之。
夜半,調甚苦。
俄聞洛水之上,有長歎者,漸相逼,乃一美人。
曠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
昔陳思王有賦。
子不憶耶?”曠曰:“然。
”曠又問曰:“或聞洛神,即甄皇後謝世。
陳思王遇其魂于洛濱,遂為《感甄賦》。
後覺事之不正,改為《洛神賦》。
托意于宓妃,有之乎?”女曰:“妾即甄後也,為慕陳思王之才調,文帝怒而幽死。
後精魂遇王洛水之上,叙其冤抑,因感而賦之。
覺事不典,易其題。
乃不謬矣!”俄有雙鬟持茵席,具酒肴而至,謂曠曰:“妾為袁家新婦時,性好鼓琴,每彈至《悲風》及《三峽流泉》,未嘗不盡夕而止。
适聞君琴韻清雅,願一聽之。
”曠乃彈《别鶴操》及《悲風》。
神女長歎曰:“真蔡中郎之俦也!”問曠曰:“陳思王《洛伸賦》如何?”曠曰:“真體物浏湸,為昭明之精選耳!”女微笑曰:“狀妾之舉止,雲‘翩若驚鴻,宛若遊龍。
’得無疏矣!”曠曰:“陳思王之精魂,今安在?”女曰:“現為遮須國王。
”曠曰:“何為遮須國?”女曰:“劉聰子死而複生,語其父曰,有人告某雲,遮須國久無主,待汝父來作主。
即此國是也。
”俄有一青衣引一女曰:“織绡娘子至矣!”神女曰:“洛浦龍王之處女,善織绡于水府。
适令召之爾!”曠因語織绡曰:“近日人世,或傳柳毅靈姻之事,有之乎?”女曰:“十得其四五耳!餘皆飾詞,不可惑也”曠曰:“或聞龍畏鐵,有之乎?”女曰:“龍之神化,雖鐵石金玉,盡可透達,何獨畏鐵乎?畏者,蛟螭輩也。
”談論良久,神女遂命左右傳觞叙語。
情況昵洽,蘭豔動人,缱绻永夕。
曠曰:“遇二仙娥于此。
真所謂雙美亭也。
”忽聞雞鳴,神女乃留詩曰:“玉筋凝腮憶魏宮,朱絲一弄洗清風。
明晨追賞應愁寂,沙渚煙銷翠羽空。
” 織绡詩曰:“織绡泉底少歡娛,更勸蕭郎盡酒壺。
愁見玉琴彈别鶴,又将清淚滴真珠。
”曠答二女詩曰:“紅蘭吐豔間夭桃,自喜尋芳歎已遭。
珠鵲橋從此斷,遙天空恨碧雲高。
”神女遂出明珠、翠羽二物,贈曠曰:“此乃陳思王賦雲‘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故有斯贈,以成《洛神賦》之詠也。
”龍女出輕绡一匹,贈曠曰:“若有胡人購之,非萬金不可。
”神女曰:“君有奇骨,當出世。
但淡味薄俗,清襟養真,妾當為陰助。
” 言訖,超然蹑虛而去,無所睹矣!後曠寶其珠绡,多遊嵩嶽,友人嘗遇之。
今遁世不複見。
有外山王 明成祖文皇帝,既有天下,惡靖難諸忠,戮及十族;薄海疑懼,盜賊蜂起。
帝竊患之,嘗密使爪士,偵察四方;又手招疆臣,随時剿撫兼施,并許便宜行事。
其英謀睿斷,多史冊未載。
兒時聞野老言:帝初定鼎燕京,山東巡撫某公入觐,陛辭,帝賜畫一軸。
某公旋任,展視之。
見所畫大海汪洋,重巒疊山獻,中有樓閣,似是宮殿,并無題詠款識。
公朝夕思索畫意,忽然有悟。
麾下某遊擊,短小精悍,素習機警。
公召至,屏去左右,出另紙仿畫一幀,授之曰:“此中有綠林之豪,訪之最确,汝其為我生緻之。
宜秘宜速。
功成不吝厚賞,不則勿歸也。
”公令素嚴,某不敢辭,貿貿然袖畫歸。
泣别妻子,至登、萊;孑身浮誨,聽其所之。
值飓風漂舟,次一山下;舍舟裹糇上山,欲窮其境。
經旬,見前山樹木陰翳中,隐隐有樓閣形勢,與畫略肖。
疾行十餘裡,至其處,見宮殿一所,巍然類王者居。
門外白石鋪地,潔無纖塵。
壯夫百數十人,超距擊刺,氣象雄猛。
見某,叱問何來?内一人曰:“勿多言,第拘去,請夫人處分。
” 遂以索反接其手,驅入四重門内,絷諸檐梧。
某惴惴不知何處,自分身死異域,即亦不畏。
俄聞呵殿聲,傳言夫人升殿,命将某帶進問話。
又入一重門,見大殿左右,武夫數十人皆躬擐甲胄,佩刀劍,屏息侍立。
上坐一女子,年二十以來,珠冠繡袍,顔色姣豔,叱問:“何物奸宄,敢犯秘境,汝有幾首,不畏死耶?”某伏地泣陳:“身系客商,遭風覆舟;無意誤犯,罪該萬死!”女子又問:“邦族?”某謂:“晉産。
”女子喜曰:“我亦晉産,與汝有桑梓之誼,合是天意。
”命左右釋其縛,并令更衣授食,謂:“在此少住,俟主人翁來,籌送汝歸。
” 某頓首謝。
左右導至客房,供給精美。
惟見諸人行蹤詭秘,無從诘其端緒。
時切憂疑,吉兇不能自決。
一夜漏二下,将就枕,忽兩婢秉燭叩門,傳夫人命,召某入内室。
見夫人頻蹙危坐,某屈膝欲拜。
夫人急止之,并賜隅坐。
夫人問曰:“汝知此為何地?此間主人翁為何如人耶?”某對曰:“不知。
”夫人曰:“主人某甲,固海盜之魁也。
此山名有外山,人民多穴居,房舍甚少;物産豐饒,家給戶足,向無統屬。
主人翁近以威脅之,令歲供賦稅。
此山縱橫四萬餘裡,主人宮室凡三十二處,每處或歲一二至,或間歲一至。
主人初号有外山主,近号有外山王。
其人孔武有力,日行可二千餘裡。
明能察遠,身不在此,此間事纖未俱知;即君此來,當已備悉。
”因問某:“究為何事?質言勿隐。
”某窺夫人意不惡,遂以直告。
夫人歎曰:“我家大同城内,父富有巨萬。
以春日郊遊,被主人飛劫至此。
今年二十有七,已閱十一寒暑矣。
他日君歸,能為寄語父母,感且沒齒。
”某起立曰:“倘托夫人福庇,萬一生還,敢不如命!”夫人曰:“主人去此年餘,默計旦夕且至。
汝見時,須道其實。
主人尚質,稍涉虛言,恐察及隐情,則齑粉矣。
切記勿忘!”囑畢,仍命前婢送其歸寝。
亡何,西南風大作,聞衆嘩言:“大王行且至矣!”蓋某甲制鐵甲一領,能避五兵,上綴鐵鈴一百八顆,名曰鐵鈴甲。
每披甲,順風淩空行,五十裡即聞其聲,使人預知有備。
鈴顆重一十二兩。
摘鈴擊人,百步之外,百不失一,亦絕技也。
時天色微默,新月東上,某伏暗地窺之。
見鋪毯張幔,燦列燈燭;夫人華妝,率衆環跽門外。
但聞空際鈴聲琅琅,自遠漸近。
約二刻許,一莽男子自空而下。
紫而虬髯,貙目鳥喙。
脫去鐵甲,内着繡褲裆,足着吉莫靴,仗劍,昂然觀衆,略一點首,夫人率衆環拜,歡呼簇擁入門。
殿下鼓樂伧伫,肆筵設席。
某甲上坐,夫人跪進三爵,起坐左側侍飲。
少選,庖人進蒸豚;甲拔佩劍,脔切大嚼。
徐問别後事,夫人唯唯以對。
又問:“有遠人來未?”夫人謂某月日有某至此。
甲笑謂:“我固早料及之。
”即命某來問話。
某至,但長揖不跪。
甲問:“汝居何官?”某憶夫人所囑,直答曰:“忝官遊擊,殊不稱職。
” 又問:“汝來何為也?”曰:“巡撫某公,慕大王威名,欲一望見顔色;故使末将為緻殷勤。
”甲冷笑曰:“此燕藩之命,某公焉足知我?”某曰:“末将實奉某公令,不知其他。
”甲曰:“汝膽亦非小弱,居然不遠而至。
豈謂我劍不利也?”某對曰:“某公将令素嚴,大王所知也。
明知違令死,奉令而犯虎威亦死,等死也。
違令其死速,奉令而乞憐于大王。
倘憐末将之死,肯賜一行,以大王神威,行止可以自由,某公又将奈之何?且大王若去,某公方将結納之不暇,豈敢有他圖哉。
果爾,則大王不過一舉趾,而末将即可因之不死;他日餘生,皆出大王之賜矣。
惟大王憐之!”甲沉思久之,曰:“汝且退,容細思之。
”某拜謝而出,甲亦罷席。
越數日,某見甲曾不述及前事,亦不敢促迫,姑耐候之。
一日,忽聞甲大宴賓客,為某祖餞。
某竊自慶。
頃之,使者來召,某喜從而去。
見甲冠服立阼階,某至,笑執其手,迎入大殿。
殿中凡設數十席,所謂三十二夫人,及部下謀士武夫,濟濟畢集。
甲一一指姓道名,某俱與為禮。
中一席,某坐客位,甲坐主位,餘席按班環坐。
甲飛三巨觥相酬,甲飲訖,乃掀髯謂衆曰:“我忝據此山十餘年矣,本期與爾曹共圖大事。
今燕藩其署粗定,已洞悉我底蘊,我複何望?茲某巡撫使某來通殷勤,是必燕藩所指授。
已許同某一行,我其不歸也矣。
”夫人及衆聞之,皆掩面而泣。
甲曰:“我意已決,業許之矣。
爾曹毋得多言!惟與爾曹約,此去如某巡撫執禮甚恭,則已;不然,我匝月必歸,再作别計。
或未知鹿死誰手?如匝月不歸,諸夫人等,俱聽自便;所環子女玉帛,爾曹可瓜分之。
或入海,或入山,各自為計。
慎勿系念瞻顧,徒自取苦也。
”衆默默相視,不置一詞,俱飲不盡歡而散。
越日,甲召某登舟,并戒衆勿送。
比至舟中,則大同之夫人在焉。
甲指謂某曰:“是與君同鄉,煩為寄語其父母,好好安置,渠所攜金玉珠寶,一生吃着不荊”某姑漫應之,問甲:“共有幾子?”甲謂:“諸夫人類生而不育,今有娠者尚八人,然我躬不閱,遑恤我後,君亦何必多問也?”某深歎其豁達,于是相與沿途共覽山川形勝。
甲喟然歎曰:“實不相欺,我初據此山,聞燕藩抗命,屢欲興一旅之師,前往問罪。
既思故王出亡,神器有主,一家之物,仍歸一家。
天命有歸,豈人力所可争哉?”及将至登、萊,乃謂某曰:“計日達岸,煩君先馳報巡某公,須從我三事,可則行,否則止。
”某請其說。
則曰:“一,我登岸後,某公須率所屬文武郊迎于五十裡外。
一,我此去即于巡撫署栖止,進署時,我乘輿,某公騎馬作先導,洞開重門,由中道直入宅門。
一,飲食務極豐腆,每日須擇好梨園,演劇侑觞,所需犒賞,不得少吝。
隻此三事,可則行,否則止。
”某曰:“諾。
”達岸,即先馳報;尋複命,曰:“某公聞大王至,大喜;所約三事,無不惟命是聽。
”進署後,某公果執禮甚恭,曲盡綢缪。
甫匝月,甲忽謂某公曰:“聞諸公子甚佳,願請一見。
”公即令六子出拜。
甲一一相之,曰:“某清貴,某方面;某民社;某部曹,某卿貳;惟四公子頭角峥嵘,勳業在公之上。
”指所佩劍曰:“此出自吳大帝冢中,當日六劍之一,所謂流星者是也。
當以相贈。
”公為稱謝。
甲笑謂四公子曰:“今夜與老夫抵足如何?”公笑曰:“童子何知?合當遣事長者。
”是夕,果使同寝。
平明甲起,喚四公子曰:“為我謝爾翁,吾事畢矣。
” 拔所佩劍曰:“請以相贈。
”遂自刭而死,撒手以劍授公子;頭雖斷,而身不仆。
四公子大駭,趨以告公;公喜,以禮殡殓之。
據實入告,帝大喜;爵某公以國公,某遊擊超擢總戍,并予伯爵。
大同夫人以父母命,歸某遊擊。
後四公子,由詞館出入将相;以征虜功,封爵國公。
餘公子所官,亦俱如甲言。
吳生 唐盧龍節度使李公,精星學推算,窮通壽夭,百不爽一。
有愛女美且慧,公推算當封夫人。
非公侯之命,不許占鳳;故及笄猶未字也。
有吳生者,固世家子。
素遊惰,而性儇巧;涎欲系援,又不敢遽通媒妁。
密以百錢賄日者,為捏造一極貴之格,書于紅箋。
乘公出行。
故犯鹵簿。
公怒叱虞候拘至輿前,厲聲問故。
生叩頭曰:“小人以貧困不能自存,特占休咎于日者,謂貴不可言。
自念一寒至此,何由發迹?緣俯觀所評命紙,沉吟猶豫,不虞節钺忽臨,緻誤冒犯,罪萬死。
”公索評箋,推之良然,顔色頓霁;詳诘世族,大喜。
命載之後車歸,為薰沐更衣。
問:“娶妻否?”對曰:“以貧故,尚未婚配。
”公益喜,遂筮吉以愛女妻之。
一介措大,一旦坐享富麗,頓增驕蹇。
左右之人,妒而且恨,交谮于公。
久之,公亦察其無他能,陰悔而厭薄之。
欲殺之,苦無其法。
會吐蕃大入寇,朝廷憂之,诏各路節度使舉将才。
公遂抗疏,特薦婿吳生,固世家子,素習韬略,可勝将帥之任。
疏上,召生告之。
生知借刀殺已,然不敢辭;且佯喜再拜,深謝汲引。
及禦旨下,生拜辭公,内與妻訣。
女固賢淑,以父将不利于婿,心殊不慊,乃勉生曰:“男兒志在四方,死生有命,此行安知非福?努力為之,不立功歸,勿相見也。
君其懋哉!”生曰:“諾。
”既至戍所,谕部曲将弁,诘旦登場閱武;有不至者,殺無赦。
至期,一一閱畢,各厚犒之。
且笑謂諸将弁曰:“爾曹各有所長,果同心戮力,蠢爾蕃虜,何難殄滅。
幕府少不更事,頗好馳馬試劍;敢獻薄技,以助諸君一笑!”佥曰:“唯唯。
願幸寓目!”少選,數健兒共舁一大刀至,約重千鈞。
生乃着戎服,跨駿馬,持所舁大刀,下抑上揚,左蕩右決,輕如揮扇,易若折枝。
舞畢下馬,毫不竭力。
合營羅拜,歡聲雷動,賀曰:“公神威,真天人也!” 生命以刀懸諸營門,擇日撻伐。
初,生閱武時,吐蕃潛遣諜者偵之。
見生舞刀,大驚,舌挢幾不能下,深夜,悄就營門舉之,直如蚍蜉撼樹,牢不能動。
諜報吐蕃聞之,相顧失色,君臣籌議,以為不早自量力,強與交綏,是螳臂當車,徒自取死。
急上表謝罪,歲歲朝貢,永誓不反。
捷聞,朝廷嘉悅。
以李公所薦得人,晉左仆射,封代國公。
以生征虜有功,授嶺南節度使,封萬戶候;妻封涼國夫人。
至是生得官歸,遂為翁婿夫婦如初。
後女問生,始知前所舞大刀,以木片飾錫箔為之;又預如式鑄千鈞鐵刀,使懸營門,故令其諜者偵報,以懾其心,而投誠輸款也。
裡乘子曰:或謂吳生一生工于用詐:始也以詐得婦,卒也以詐得功。
亦何狡狯乃爾也。
予謂必其命應如此,故天牖其衷,福至心靈。
向使吐蕃之役,應變無謀,則翁将借刀以殺其婿,夫且不能終有其妻。
匪寇婚媾,能不為生危乎?方入贅時,公雖信命,竟不免為人言所搖;賴女也能賢,安命不貳,安知非福?一言幸中,果爾塞上捷聞;朝中命下,翁既徼寵,妻亦分榮。
自是生得官歸,遂為翁婿夫婦如初。
是蓋有幸存焉。
予舊過盧生祠,見題壁詩甚夥,類皆豔羨盧生得遇呂仙,作此一場好夢。
予謂盧生若無封侯骨,何能入夢?因口占三絕,以調侃之。
有雲:“盧生自有封侯骨,才得邯鄲夢一常”即此意也。
武侯嘗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天即命也。
否則,命之不猶,而妄希非分。
天下之百般奸巧,百般窮者,豈少也哉?況就用兵而論,所謂兵不厭詐。
此事即采入智囊,亦奚不可?
安在齧人乎?”昭儀素卑事後,不虞見答之暴,熟視不複言。
樊女慝脫簪,叩頭出血,扶昭儀為拜後;昭儀拜,乃泣曰:“姊甯忘共被夜長,苦寒不成寐,使合德雍姊背邪?今日垂得貴,皆勝人,且無外搏。
我姊弟其忍内相搏乎?”後亦泣,持昭儀手,抽紫玉九刍鳥钗為昭儀簪髻,乃罷。
帝微聞其事,畏後不敢問,以問昭儀。
昭儀曰:“後妒我爾!以漢家火德,故以帝為赤龍鳳。
”帝信之,大悅。
帝嘗早獵,觸雪得疾。
陰緩弱不能壯發,每持昭儀足,不勝至欲,辄暴起。
昭儀常轉側,帝不能長持其足。
樊女慝謂昭儀曰:“上餌方士大丹,求盛大不能得,得貴人足一持,暢動。
此天與貴妃大福,甯轉側俾帝就邪。
”昭儀曰:“幸轉側不就,尚能留帝欲,亦如姊教帝持,則厭去矣,安能複動乎?”後驕逸,體微病辄不自飲食,須帝持匕箸,藥有苦口者,非帝為含吐不下咽。
昭儀夜入浴蘭室,膚體光發占燈燭,帝從帏中竊望之;侍兒以白昭儀,昭儀攬巾使撤燭。
他日帝約賜侍兒黃金,使無得言。
私婢不豫約,中出帏值帝,即入白昭儀,昭儀遽隐避。
自是帝從蘭室帏中窺昭儀,多袖金,逢侍兒私婢,辄牽止賜之。
侍兒貪帝金,一出一入不絕,帝使夜從帑益至百餘金。
帝病緩弱,大醫萬方不能救。
求奇藥,嘗得慎恤膠,遺昭儀。
昭儀辄進帝,一丸一幸。
一夕,昭儀醉,進七丸;帝昏夜擁昭儀,居九成帳,笑吃吃不絕。
抵明,帝起禦衣,陰精流輸不禁,有頃,絕倒。
裛衣視帝,餘精出湧,沾污被内。
須臾,帝崩。
宮人以白太後,太後使理昭儀。
昭儀曰:“吾持人主如嬰兒,寵傾天下。
安能斂手掖庭令,争帷帳之事乎?”乃拊膺呼曰:“帝何往乎?”遂嘔血而死。
洛神 太和處士蕭曠,自洛東遊。
至孝義館,夜憩于雙美亭。
時月朗風清,曠善琴,遂取琴彈之。
夜半,調甚苦。
俄聞洛水之上,有長歎者,漸相逼,乃一美人。
曠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
昔陳思王有賦。
子不憶耶?”曠曰:“然。
”曠又問曰:“或聞洛神,即甄皇後謝世。
陳思王遇其魂于洛濱,遂為《感甄賦》。
後覺事之不正,改為《洛神賦》。
托意于宓妃,有之乎?”女曰:“妾即甄後也,為慕陳思王之才調,文帝怒而幽死。
後精魂遇王洛水之上,叙其冤抑,因感而賦之。
覺事不典,易其題。
乃不謬矣!”俄有雙鬟持茵席,具酒肴而至,謂曠曰:“妾為袁家新婦時,性好鼓琴,每彈至《悲風》及《三峽流泉》,未嘗不盡夕而止。
适聞君琴韻清雅,願一聽之。
”曠乃彈《别鶴操》及《悲風》。
神女長歎曰:“真蔡中郎之俦也!”問曠曰:“陳思王《洛伸賦》如何?”曠曰:“真體物浏湸,為昭明之精選耳!”女微笑曰:“狀妾之舉止,雲‘翩若驚鴻,宛若遊龍。
’得無疏矣!”曠曰:“陳思王之精魂,今安在?”女曰:“現為遮須國王。
”曠曰:“何為遮須國?”女曰:“劉聰子死而複生,語其父曰,有人告某雲,遮須國久無主,待汝父來作主。
即此國是也。
”俄有一青衣引一女曰:“織绡娘子至矣!”神女曰:“洛浦龍王之處女,善織绡于水府。
适令召之爾!”曠因語織绡曰:“近日人世,或傳柳毅靈姻之事,有之乎?”女曰:“十得其四五耳!餘皆飾詞,不可惑也”曠曰:“或聞龍畏鐵,有之乎?”女曰:“龍之神化,雖鐵石金玉,盡可透達,何獨畏鐵乎?畏者,蛟螭輩也。
”談論良久,神女遂命左右傳觞叙語。
情況昵洽,蘭豔動人,缱绻永夕。
曠曰:“遇二仙娥于此。
真所謂雙美亭也。
”忽聞雞鳴,神女乃留詩曰:“玉筋凝腮憶魏宮,朱絲一弄洗清風。
明晨追賞應愁寂,沙渚煙銷翠羽空。
” 織绡詩曰:“織绡泉底少歡娛,更勸蕭郎盡酒壺。
愁見玉琴彈别鶴,又将清淚滴真珠。
”曠答二女詩曰:“紅蘭吐豔間夭桃,自喜尋芳歎已遭。
珠鵲橋從此斷,遙天空恨碧雲高。
”神女遂出明珠、翠羽二物,贈曠曰:“此乃陳思王賦雲‘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故有斯贈,以成《洛神賦》之詠也。
”龍女出輕绡一匹,贈曠曰:“若有胡人購之,非萬金不可。
”神女曰:“君有奇骨,當出世。
但淡味薄俗,清襟養真,妾當為陰助。
” 言訖,超然蹑虛而去,無所睹矣!後曠寶其珠绡,多遊嵩嶽,友人嘗遇之。
今遁世不複見。
有外山王 明成祖文皇帝,既有天下,惡靖難諸忠,戮及十族;薄海疑懼,盜賊蜂起。
帝竊患之,嘗密使爪士,偵察四方;又手招疆臣,随時剿撫兼施,并許便宜行事。
其英謀睿斷,多史冊未載。
兒時聞野老言:帝初定鼎燕京,山東巡撫某公入觐,陛辭,帝賜畫一軸。
某公旋任,展視之。
見所畫大海汪洋,重巒疊山獻,中有樓閣,似是宮殿,并無題詠款識。
公朝夕思索畫意,忽然有悟。
麾下某遊擊,短小精悍,素習機警。
公召至,屏去左右,出另紙仿畫一幀,授之曰:“此中有綠林之豪,訪之最确,汝其為我生緻之。
宜秘宜速。
功成不吝厚賞,不則勿歸也。
”公令素嚴,某不敢辭,貿貿然袖畫歸。
泣别妻子,至登、萊;孑身浮誨,聽其所之。
值飓風漂舟,次一山下;舍舟裹糇上山,欲窮其境。
經旬,見前山樹木陰翳中,隐隐有樓閣形勢,與畫略肖。
疾行十餘裡,至其處,見宮殿一所,巍然類王者居。
門外白石鋪地,潔無纖塵。
壯夫百數十人,超距擊刺,氣象雄猛。
見某,叱問何來?内一人曰:“勿多言,第拘去,請夫人處分。
” 遂以索反接其手,驅入四重門内,絷諸檐梧。
某惴惴不知何處,自分身死異域,即亦不畏。
俄聞呵殿聲,傳言夫人升殿,命将某帶進問話。
又入一重門,見大殿左右,武夫數十人皆躬擐甲胄,佩刀劍,屏息侍立。
上坐一女子,年二十以來,珠冠繡袍,顔色姣豔,叱問:“何物奸宄,敢犯秘境,汝有幾首,不畏死耶?”某伏地泣陳:“身系客商,遭風覆舟;無意誤犯,罪該萬死!”女子又問:“邦族?”某謂:“晉産。
”女子喜曰:“我亦晉産,與汝有桑梓之誼,合是天意。
”命左右釋其縛,并令更衣授食,謂:“在此少住,俟主人翁來,籌送汝歸。
” 某頓首謝。
左右導至客房,供給精美。
惟見諸人行蹤詭秘,無從诘其端緒。
時切憂疑,吉兇不能自決。
一夜漏二下,将就枕,忽兩婢秉燭叩門,傳夫人命,召某入内室。
見夫人頻蹙危坐,某屈膝欲拜。
夫人急止之,并賜隅坐。
夫人問曰:“汝知此為何地?此間主人翁為何如人耶?”某對曰:“不知。
”夫人曰:“主人某甲,固海盜之魁也。
此山名有外山,人民多穴居,房舍甚少;物産豐饒,家給戶足,向無統屬。
主人翁近以威脅之,令歲供賦稅。
此山縱橫四萬餘裡,主人宮室凡三十二處,每處或歲一二至,或間歲一至。
主人初号有外山主,近号有外山王。
其人孔武有力,日行可二千餘裡。
明能察遠,身不在此,此間事纖未俱知;即君此來,當已備悉。
”因問某:“究為何事?質言勿隐。
”某窺夫人意不惡,遂以直告。
夫人歎曰:“我家大同城内,父富有巨萬。
以春日郊遊,被主人飛劫至此。
今年二十有七,已閱十一寒暑矣。
他日君歸,能為寄語父母,感且沒齒。
”某起立曰:“倘托夫人福庇,萬一生還,敢不如命!”夫人曰:“主人去此年餘,默計旦夕且至。
汝見時,須道其實。
主人尚質,稍涉虛言,恐察及隐情,則齑粉矣。
切記勿忘!”囑畢,仍命前婢送其歸寝。
亡何,西南風大作,聞衆嘩言:“大王行且至矣!”蓋某甲制鐵甲一領,能避五兵,上綴鐵鈴一百八顆,名曰鐵鈴甲。
每披甲,順風淩空行,五十裡即聞其聲,使人預知有備。
鈴顆重一十二兩。
摘鈴擊人,百步之外,百不失一,亦絕技也。
時天色微默,新月東上,某伏暗地窺之。
見鋪毯張幔,燦列燈燭;夫人華妝,率衆環跽門外。
但聞空際鈴聲琅琅,自遠漸近。
約二刻許,一莽男子自空而下。
紫而虬髯,貙目鳥喙。
脫去鐵甲,内着繡褲裆,足着吉莫靴,仗劍,昂然觀衆,略一點首,夫人率衆環拜,歡呼簇擁入門。
殿下鼓樂伧伫,肆筵設席。
某甲上坐,夫人跪進三爵,起坐左側侍飲。
少選,庖人進蒸豚;甲拔佩劍,脔切大嚼。
徐問别後事,夫人唯唯以對。
又問:“有遠人來未?”夫人謂某月日有某至此。
甲笑謂:“我固早料及之。
”即命某來問話。
某至,但長揖不跪。
甲問:“汝居何官?”某憶夫人所囑,直答曰:“忝官遊擊,殊不稱職。
” 又問:“汝來何為也?”曰:“巡撫某公,慕大王威名,欲一望見顔色;故使末将為緻殷勤。
”甲冷笑曰:“此燕藩之命,某公焉足知我?”某曰:“末将實奉某公令,不知其他。
”甲曰:“汝膽亦非小弱,居然不遠而至。
豈謂我劍不利也?”某對曰:“某公将令素嚴,大王所知也。
明知違令死,奉令而犯虎威亦死,等死也。
違令其死速,奉令而乞憐于大王。
倘憐末将之死,肯賜一行,以大王神威,行止可以自由,某公又将奈之何?且大王若去,某公方将結納之不暇,豈敢有他圖哉。
果爾,則大王不過一舉趾,而末将即可因之不死;他日餘生,皆出大王之賜矣。
惟大王憐之!”甲沉思久之,曰:“汝且退,容細思之。
”某拜謝而出,甲亦罷席。
越數日,某見甲曾不述及前事,亦不敢促迫,姑耐候之。
一日,忽聞甲大宴賓客,為某祖餞。
某竊自慶。
頃之,使者來召,某喜從而去。
見甲冠服立阼階,某至,笑執其手,迎入大殿。
殿中凡設數十席,所謂三十二夫人,及部下謀士武夫,濟濟畢集。
甲一一指姓道名,某俱與為禮。
中一席,某坐客位,甲坐主位,餘席按班環坐。
甲飛三巨觥相酬,甲飲訖,乃掀髯謂衆曰:“我忝據此山十餘年矣,本期與爾曹共圖大事。
今燕藩其署粗定,已洞悉我底蘊,我複何望?茲某巡撫使某來通殷勤,是必燕藩所指授。
已許同某一行,我其不歸也矣。
”夫人及衆聞之,皆掩面而泣。
甲曰:“我意已決,業許之矣。
爾曹毋得多言!惟與爾曹約,此去如某巡撫執禮甚恭,則已;不然,我匝月必歸,再作别計。
或未知鹿死誰手?如匝月不歸,諸夫人等,俱聽自便;所環子女玉帛,爾曹可瓜分之。
或入海,或入山,各自為計。
慎勿系念瞻顧,徒自取苦也。
”衆默默相視,不置一詞,俱飲不盡歡而散。
越日,甲召某登舟,并戒衆勿送。
比至舟中,則大同之夫人在焉。
甲指謂某曰:“是與君同鄉,煩為寄語其父母,好好安置,渠所攜金玉珠寶,一生吃着不荊”某姑漫應之,問甲:“共有幾子?”甲謂:“諸夫人類生而不育,今有娠者尚八人,然我躬不閱,遑恤我後,君亦何必多問也?”某深歎其豁達,于是相與沿途共覽山川形勝。
甲喟然歎曰:“實不相欺,我初據此山,聞燕藩抗命,屢欲興一旅之師,前往問罪。
既思故王出亡,神器有主,一家之物,仍歸一家。
天命有歸,豈人力所可争哉?”及将至登、萊,乃謂某曰:“計日達岸,煩君先馳報巡某公,須從我三事,可則行,否則止。
”某請其說。
則曰:“一,我登岸後,某公須率所屬文武郊迎于五十裡外。
一,我此去即于巡撫署栖止,進署時,我乘輿,某公騎馬作先導,洞開重門,由中道直入宅門。
一,飲食務極豐腆,每日須擇好梨園,演劇侑觞,所需犒賞,不得少吝。
隻此三事,可則行,否則止。
”某曰:“諾。
”達岸,即先馳報;尋複命,曰:“某公聞大王至,大喜;所約三事,無不惟命是聽。
”進署後,某公果執禮甚恭,曲盡綢缪。
甫匝月,甲忽謂某公曰:“聞諸公子甚佳,願請一見。
”公即令六子出拜。
甲一一相之,曰:“某清貴,某方面;某民社;某部曹,某卿貳;惟四公子頭角峥嵘,勳業在公之上。
”指所佩劍曰:“此出自吳大帝冢中,當日六劍之一,所謂流星者是也。
當以相贈。
”公為稱謝。
甲笑謂四公子曰:“今夜與老夫抵足如何?”公笑曰:“童子何知?合當遣事長者。
”是夕,果使同寝。
平明甲起,喚四公子曰:“為我謝爾翁,吾事畢矣。
” 拔所佩劍曰:“請以相贈。
”遂自刭而死,撒手以劍授公子;頭雖斷,而身不仆。
四公子大駭,趨以告公;公喜,以禮殡殓之。
據實入告,帝大喜;爵某公以國公,某遊擊超擢總戍,并予伯爵。
大同夫人以父母命,歸某遊擊。
後四公子,由詞館出入将相;以征虜功,封爵國公。
餘公子所官,亦俱如甲言。
吳生 唐盧龍節度使李公,精星學推算,窮通壽夭,百不爽一。
有愛女美且慧,公推算當封夫人。
非公侯之命,不許占鳳;故及笄猶未字也。
有吳生者,固世家子。
素遊惰,而性儇巧;涎欲系援,又不敢遽通媒妁。
密以百錢賄日者,為捏造一極貴之格,書于紅箋。
乘公出行。
故犯鹵簿。
公怒叱虞候拘至輿前,厲聲問故。
生叩頭曰:“小人以貧困不能自存,特占休咎于日者,謂貴不可言。
自念一寒至此,何由發迹?緣俯觀所評命紙,沉吟猶豫,不虞節钺忽臨,緻誤冒犯,罪萬死。
”公索評箋,推之良然,顔色頓霁;詳诘世族,大喜。
命載之後車歸,為薰沐更衣。
問:“娶妻否?”對曰:“以貧故,尚未婚配。
”公益喜,遂筮吉以愛女妻之。
一介措大,一旦坐享富麗,頓增驕蹇。
左右之人,妒而且恨,交谮于公。
久之,公亦察其無他能,陰悔而厭薄之。
欲殺之,苦無其法。
會吐蕃大入寇,朝廷憂之,诏各路節度使舉将才。
公遂抗疏,特薦婿吳生,固世家子,素習韬略,可勝将帥之任。
疏上,召生告之。
生知借刀殺已,然不敢辭;且佯喜再拜,深謝汲引。
及禦旨下,生拜辭公,内與妻訣。
女固賢淑,以父将不利于婿,心殊不慊,乃勉生曰:“男兒志在四方,死生有命,此行安知非福?努力為之,不立功歸,勿相見也。
君其懋哉!”生曰:“諾。
”既至戍所,谕部曲将弁,诘旦登場閱武;有不至者,殺無赦。
至期,一一閱畢,各厚犒之。
且笑謂諸将弁曰:“爾曹各有所長,果同心戮力,蠢爾蕃虜,何難殄滅。
幕府少不更事,頗好馳馬試劍;敢獻薄技,以助諸君一笑!”佥曰:“唯唯。
願幸寓目!”少選,數健兒共舁一大刀至,約重千鈞。
生乃着戎服,跨駿馬,持所舁大刀,下抑上揚,左蕩右決,輕如揮扇,易若折枝。
舞畢下馬,毫不竭力。
合營羅拜,歡聲雷動,賀曰:“公神威,真天人也!” 生命以刀懸諸營門,擇日撻伐。
初,生閱武時,吐蕃潛遣諜者偵之。
見生舞刀,大驚,舌挢幾不能下,深夜,悄就營門舉之,直如蚍蜉撼樹,牢不能動。
諜報吐蕃聞之,相顧失色,君臣籌議,以為不早自量力,強與交綏,是螳臂當車,徒自取死。
急上表謝罪,歲歲朝貢,永誓不反。
捷聞,朝廷嘉悅。
以李公所薦得人,晉左仆射,封代國公。
以生征虜有功,授嶺南節度使,封萬戶候;妻封涼國夫人。
至是生得官歸,遂為翁婿夫婦如初。
後女問生,始知前所舞大刀,以木片飾錫箔為之;又預如式鑄千鈞鐵刀,使懸營門,故令其諜者偵報,以懾其心,而投誠輸款也。
裡乘子曰:或謂吳生一生工于用詐:始也以詐得婦,卒也以詐得功。
亦何狡狯乃爾也。
予謂必其命應如此,故天牖其衷,福至心靈。
向使吐蕃之役,應變無謀,則翁将借刀以殺其婿,夫且不能終有其妻。
匪寇婚媾,能不為生危乎?方入贅時,公雖信命,竟不免為人言所搖;賴女也能賢,安命不貳,安知非福?一言幸中,果爾塞上捷聞;朝中命下,翁既徼寵,妻亦分榮。
自是生得官歸,遂為翁婿夫婦如初。
是蓋有幸存焉。
予舊過盧生祠,見題壁詩甚夥,類皆豔羨盧生得遇呂仙,作此一場好夢。
予謂盧生若無封侯骨,何能入夢?因口占三絕,以調侃之。
有雲:“盧生自有封侯骨,才得邯鄲夢一常”即此意也。
武侯嘗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天即命也。
否則,命之不猶,而妄希非分。
天下之百般奸巧,百般窮者,豈少也哉?況就用兵而論,所謂兵不厭詐。
此事即采入智囊,亦奚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