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小青傳
小青者,虎林某生姬也,家廣陵。
與生同姓,故諱之,僅一小青字雲。
姬夙根穎異。
十歲,遇一老尼,授《心經》,一再過了了,覆之不失一字。
尼曰:“是兒早慧福薄,願乞作弟子。
即不爾,無令識字,可三十年活耳。
”家人以為妄,嗤之。
母本女塾師,随就學。
所遊多名閨,遂得精涉諸技,妙解聲律。
江都固佳麗地,或諸閨彥雲集,苕戰手語,衆偶紛然。
姬随變酬答,悉出意表,人人惟恐失姬。
雖素閑儀則,而風期逸豔,綽約自好,其天性也。
年十六,歸生。
生豪公子也,性嘈唼憨跳不韻。
婦更奇妒,姬曲意下之,終不解。
一日,随遊天竺。
婦問曰:“吾聞西方佛無量,而世多尊禮大士者何?”姬曰:“以其慈悲耳!”婦知諷已,笑曰:“吾當慈悲汝!”乃徙之孤山别業,誡曰:“非吾命而郎至,不得入!非吾命而郎手劄至,亦不得入!”姬自念彼置我間地,必密伺短長,借莫須有事魚肉我,以故深自斂戢。
婦或出遊,呼與同舟,遇兩堤間馳騎挾彈遊冶少年,諸女伴指點谑躍,倏東倏西,姬淡然凝坐而已。
婦之戚屬某夫人者,才而賢,嘗就姬學奕,絕愛憐之。
因數取巨觞觞婦,響婦已醉,徐語姬曰:“船有樓,汝伴我一登。
”比登樓,遠眺久之。
撫姬背曰:“好光景,可惜!無自苦,章台柳亦倚紅樓盼韓郎走馬,而子作蒲團空觀邪?”姬曰:“賈平章劍鋒可畏也。
”夫人笑曰:“子誤矣:平章劍鈍,女平章及利害耳!”居頃之,顧左右寂無人,從容諷曰:“子才韻色藝無雙,豈當堕羅刹國中。
吾雖非女俠,力能脫子火坑。
頃言章台事,子非會心人邪,天下豈少韓君平。
且彼視子去,拔一眼中釘耳。
縱能容子,子遂向黨将軍帳下作羔酒侍兒乎?”姬謝曰:“夫人體矣。
吾幼夢手折一花,随風片片着水,命止此矣!夙孽未了,又生他想,彼冥曹姻緣薄,非吾如意珠,徒供群口畫描耳!”夫人歎曰:“子言亦是,吾不子強。
雖然,好自愛。
彼或好言飲食汝,乃更可慮。
即旦夕所須,第告我。
”相顧泣下沾衣。
恐他婢竊聽,徐拭淚還坐。
尋别去。
夫人每向宗戚語之,聞者酸鼻雲。
姬自是幽憤凄怨,俱托之詩或小詞。
而夫人後亦從宦遠方,無與同調者,遂郁郁感疾,歲餘益深。
婦命醫來,乃遣婢以藥至,姬佯感謝。
婢出,擲藥床頭,笑曰:“吾固不願生,亦當以淨體皈依,作劉安雞犬,豈汝一杯鸩能斷送乎!”然病益不支,水粒俱絕,日飲梨汁一小盞許。
益明妝冶服,擁襟欹坐。
或呼琵琶婦唱盲詞自遣。
雖數暈數醒,終不蓬首偃卧也。
忽一日,語老妪曰:“可傳語冤孽郎,覓一良畫師來。
”師至,命寫照。
寫畢,攬鏡熟視,曰:“得吾形似矣,未盡吾神也!”姑置之。
又易一圖,曰:“神是矣,而風态未流動也!若見我而目端手壯,太矜持故也。
”姑置之。
命捉筆于傍,而自與妪指顧語笑,或扇茶铛,或簡書,或自整衣褶,或代調丹璧諸色,縱其想會。
須臾圖成,果極妖纖之緻。
笑曰:“可矣!”師去,取圖供榻前,焚香設梨酒奠之,曰:“小青,小青,此中豈有汝緣分乎?” 撫兒,淚潸潸如雨,一恸而絕。
時年十八耳,日向暮,生始踉跄來。
披帷見容光藻逸,衣态鮮好,如生前無病時。
忽長号頓足,嘔血升餘。
徐檢得詩一卷,遺像一幅。
又一緘寄某夫人。
啟視之,叙緻惋痛。
後書一絕句。
生痛呼曰:“吾負汝! 吾負汝!”婦聞恚甚,趨索圖。
乃匿第三圖,僞以第一圖進,立焚之。
又索詩,詩至亦焚之。
及再檢草稿,業散失荊而姬臨卒時,取花钿數事,贈妪之小女。
襯以二紙,正其詩稿。
得九絕句,一古詩,一詞,并所寄某夫人者,共十二篇。
古詩雲:“雪意閣雲雲不流,舊雲正壓新雲頭。
米颠颠筆落窗外,松岚秀處當我樓。
垂簾隻愁好景少,卷簾又怕風缭繞。
簾卷簾垂底事難,不情不緒誰能曉。
爐煙漸庾剪聲小,又是孤鴻唳悄悄。
” 絕句雲:“稽首慈雲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
願為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并蒂蓮。
”“春衫血淚點輕紗,吹入林逋處士家。
嶺上梅花三百樹,一時應變杜鵑花。
”“新妝竟與畫圖争,知在昭陽第幾名。
庾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西陵芳草騎辚辚,内信傳來喚踏春。
杯酒自澆蘇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間看牡丹亭。
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何處雙禽集畫闌,朱朱翠翠似青鸾。
如今幾個憐文彩,也向秋風鬥羽翰。
”“脈脈溶溶豔豔波,芙蓉睡醒欲如何?妾映鏡中花映水,不知秋思落誰多?”“盈盈金谷女班頭,一曲骊珠衆伎收。
直得樓前身一死,季倫原是解風流。
”“鄉心不畏兩峰高,咋夜慈親入夢遙。
說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廣陵潮。
”其《天仙子》詞雲:“文姬遠嫁昭君塞,小青又續風流債。
也虧一陣黑罡風,火輪下抽身快,單單别别清涼界。
原不是鴛鴦一派,休算做相思一概。
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着衫又撚雙裙帶。
”與某夫人書雲:“玄玄叩首瀝血,緻啟夫人台座下。
關頭祖帳,回隔人天。
官舍良辰,當非寂度。
馳情感往,瞻睇慈雲。
分燠噓寒,如依膝下。
糜身百體,未足雲酬。
娣娣姨姨無恙。
猶憶南樓元夜,看燈諧谑。
姨指畫屏中一憑欄女,曰:‘是娆娆兒倚風獨盼,恍惚有思,當是阿青。
’妾亦笑指一姬曰:‘此執拂狡鬟,偷近郎側,将無似娣。
’于時角彩尋歡,纏纏徹曙。
” 甯複知風流雲散,遂有今日乎!往者仙槎北渡,斷梗南栖,信語哮聲,日焉三至。
漸乃微辭舍吐,亦如尊旨雲雲。
竊揆鄙衷未見其可,夫屠肆菩心,餓狸悲鼠,此直供其換馬,不即辱以當爐,去則弱絮風中,住則幽蘭霜裡。
蘭因絮果,現孽誰深。
若便祝發空門,洗妝浣慮,而豔思绮語,觸緒紛來。
正恐蓮性雖胎,荷絲難殺,又未易言此也。
乃至遠笛哀秋,孤燈聽雨,雨殘笛歇,谡谡松聲。
羅衣壓肌,鏡無幹影,晨淚鏡潮,夕淚鏡汐。
今茲雞骨,殆複難支。
痰灼肺然,見粒而嘔,錯情易意,悅憎不馴。
老母娣弟,天涯問絕。
嗟乎!未知生樂,焉知死悲!憾促歡淹,無乃非達。
妾少受天穎,機警靈速,豐茲啬彼,理讵能雙。
然而神爽有期,故未應寂寂也。
至其淪忽。
亦匪自今,結缡以來,有宵靡旦,夜台滋味,諒不殊斯。
何必紫玉成煙,白花飛蝶,乃謂之死哉! 或軒車南返,駐節維揚。
老母惠存,如妾之受。
阿泰可念,幸終垂憫。
疇昔珍贈,悉令見殉。
寶钿繡衣,福星所賜,可以超輪消劫耳!然小六娘竟期相矣,不憂無伴。
附呈一絕,亦是鳥死鳴哀!其詩集、小像,托陳媪好藏,覓便馳寄。
“身不自保,何有于零膏冷翠乎!他時放船堤下,探梅山中,開我西閣門,坐我綠陰床,訪生平于響像,見空帏之寂。
是邪?非邪?其人斯在。
嗟乎!夫人冥明異路,永從此辭,玉腕珠顔,行就塵土,興思及此,恸也何如!玄玄叩首叩首上。
” 後附絕句,雲:“百結回腸寫淚痕,重來唯有舊朱門。
夕陽一片桃花影,知是亭亭倩女魂。
”生之戚某,集而刻之,名曰《焚餘》。
張山來曰:紅顔薄命,千古傷心。
讀至送鸩焚詩處,恨不粉妒婦之骨以飼狗也。
又曰:小青事或謂原無其人,合小青二字乃情也。
及讀吳□《紫雲歌》,其小序曰:“馮紫雲,為小青女弟,歸會稽馬髦伯。
”則又似實有此人矣。
即此傳亦不知誰氏手筆?吾友殷日戒仿佛憶為支小白作,未知是否?無從指實,姑阙疑焉。
普依祠 粵東女子,往往于未嫁之先,拜結姊妹,誓以十女盡嫁,方與夫同房,名曰金蘭盟。
後若有先嫁者,朝拜花燭,夕拒歡床;其夫欲諧伉俪,結束衣束,坐以待旦。
三朝即吵歸甯,與之歸則豫,否,或投水,或懸梁,或餒或刎,舍此一命而後己。
死之日,群姊妹哭盡喪,設牌醮薦,誓不出嫁。
亦有一女死而九女俱死者。
此等惡風,父母雖嚴加訓誨,而不能革其癡心;有司雖剀切示誡,而不能挽其惡習。
惟聞香山小黃圃司翟小尹,調理茲土,見石岩上、樹萌下,類多木主,風雨飄零,蝼蟻剝蝕,詢之甲長,曰:“誰家木主,雖無子孫,亦有族姓,胡為任其抛擲郊野也?”甲長曰:“此乃金蘭會中之女也。
一誓千金,之死靡他。
當其死時,結盟姊妹以其有義而隆祀之。
迨後姊妹俱亡,歲時伏臘,誰記憶之? 其兄弟子侄皆厭惡之,于是棄諸郊野。
日積月累,故有如是之多也。
”翟小尹性本慈祥,始聞其言,深為痛恨,繼想其形,心起側怛。
爰損廉創建小祠,饬役于治裡之中,盡檢而入之于祠,名曰普依。
陳肴設醮,且為文以祭之曰:“女歸男室,遵禮守常;輕夫重盟,背經壞綱,焉有十女齊作鴛鴦?一言為誓,鐵石心腸,亦知許字,命在高堂。
朝拜花燭,夕拒歡床;保茲潔體,結束衣裳。
欲歸不與,秉隙懸梁,衆女聞之,同赴陌常烈非所烈,例難表揚;封窆而已,了此癡腸。
既無夫婦,何冀後昌,雖設神主,歲時何望?無怪日久,棄茲道旁;号風嘯雨,情殊可傷。
昔因倔強,今有湊涼;九原抱恨,追悔莫償。
我心恻然,爰創小堂:孤魂無主,憑式有方;默醒愚昧,安樂中央。
謹具庶馐,束帛焚香;靈其鑒茲,來格來享。
敢告。
”翟小尹複為置産,添設春秋臘底三祭。
此嘉慶十九年事也,迄今已四載矣。
鄉鄰無複有投水缢死事。
昔者吾友常雲:“某處有房一所,盛傳有缢死鬼,無人敢居。
一生曰:‘吾素不畏鬼。
’整衾宿焉。
睡至三更,聽飒飒有風,視燈火轉碧,燈前立有豔妝絕色婦人。
心思是房久空,婦從何來?此即人雲缢死鬼也,吾當瞷其如何迷人?逾時,婦近帳前。
生啟帳出,假作哀苦狀。
鬼即持竹圈一,令由圈中視之,内有樓閣殿宇,畫棟雕梁,奇榭曲欄,靈池碧沼,真勝地也。
鬼令入,生以手進。
鬼曰:‘樂豈手能取乎?’生挑左足進。
鬼曰:‘伸頸而入,則樂得矣!’生曰:‘子以愚而受害,緻有不散之冤;吾不受子之餌,替子消冤也。
’鬼忽不見,但聞空中啼哭而去。
由是此房竟為潔室。
此乃生之點醒其愚,而冤魂始散也。
”今讀翟小尹祭文,句句皆點醒語,故冤魂自散。
魂散則不為祟于鄉,亦不輾轉覓替,何複有橫死之事?可知陰陽一體,無不可以感格之矣。
姚家婦 饒平姚姓,有婦某氏,芳容韶齒,風雅絕倫,伉俪甚笃。
舉一子,而夫已亡。
會閩中有花會之局,以宋時嘯聚三十六人,日标一名,視資本之多寡,勝負總以三十倍為準,由閩蔓延至饒。
婦聞之,欣欣然有喜色,冀得重資。
不數月,而家業無存。
忽想對門屠家有千餘金,人亦倜傥,不如借貸,以為翌日賭本。
遂詣屠門而告曰:“貸予五十金,局勝則加息相還,否則身與子歸君矣。
”屠素知婦賢,且利其色,好事者又從旁慫恿之,署券而去。
婦歸,夜至夫冢哭而祝曰:“花會害予衣食無資。
君若有靈,幸以魂夢相助,不然,明日妻與子俱屬他人矣。
” 祝畢,恍若夢夫曰:“子之心予知之矣,明午,予陰助之,可盡出借銀賭之,當勝。
惟将來不免官非耳。
”天明,婦如其言,果獲大勝。
婦将銀加倍還屠氏。
屠氏大嘩曰:“前乃聘金,并非借用。
”頗有強取之意,即鳴之于官。
時饒平某令訊其始末,問婦意,婦曰:“願守節耳。
”判曰:借銀而加倍取息,藉借而強奪人妻,惡等照例法難寬宥。
将屠重責枷示,追銀入官。
起券給婦,嚴禁花會,以除民患。
又訓婦曰:“婦人以安室為善,茲爾混入賭場,亦有不合,念情願守節,心尚可嘉,姑免從法。
”免之。
劉妪 劉妪者,所出姓氏及其夫名皆不得知,但相傳籍隸無極雲。
初,妪對門黃姓,家資豐厚。
有女,幼字保定柳芳華之子和為妻。
柳亦素封,迨芳華死,家遂貧。
和不能具婚資,且難度日,徒步詣黃,冀其念翁婚之情而周恤之。
誰知黃聞柳貧,早有悔心,見和往彼,囑阍者拒不納。
保定至無極,相距數百裡。
和之來,未裹三日糧,衣敝履穿,彳亍門外,冷風刺骨,饑火燒心,進退無路,惟欲覓死。
妪見之,問其所來,和告之故。
妪憐而留于家,具食焉。
又詣黃所,謂黃曰:“貧富命也。
富者有時而貧,貧者遂不複富哉?柳郎為君家婿,不能因其貧而改婚于女。
今迢迢遠來,理宜收恤,若以貧而棄之,則為不義,且難逃鄉鄰物議。
予睹柳郎,境況雖苦,而相貌清秀,厄運退,自有佳境也。
君即不訂婚期,亦宜贈資以遣之。
”反複開導,黃終不聽。
妪歸檢箧中所獲錢三百,授令歸。
黃女知父有悔婚意,恒涕泣不食,誓不他适。
後黃遭盜劫,室中席卷一空。
不逾年,又涉大訟,家遂蕭條。
謀質女于西賈,議聘金五十,已交納矣。
女聞之,夜遁,垢面乞食而赴保定,詣夫家與和合卺焉。
黃覓女無耗,質财已散用過半,西賈疑其匿女吞金,欲扭黃赴官。
黃有口難辯,隻得券宅作償而後己。
和自女合婚後,家忽暴富,且登賢書,車馬盈門,較昔年父在猶烜赫也。
念妪舊德,爰命駕詣無極,報以百金;衣裝華麗,仆馬美都,道溢街巷。
黃夫婦聞之,懊悔自傷。
恐其來訂婚期,女已無存,從何答應,閉戶不敢出窺。
妪初不知女已歸和也,亦防其倩妪傳語,訂期迎娶。
遂殺雞為黍,沽酒話舊。
細述黃氏家貧,質女于賈,女遁無迹,深為欷,和但側目而聽,亦不實告,促妪治裝,載以俱歸,入門見女,大駭。
女緬陳其詳,妪曰:“有此美志,應有此善報也。
”女又為妪制新衣,上下華好。
留數目,遣仆馬送之歸。
妪詣黃報女耗,黃私喜女有下落,而無顔見婿,且難入女之門也。
因令妻僞為賣花者,偕妪至和家。
母女相見,而不敢使和知。
一日,黃妻方與女坐,和入,不及走避,和怒叱詈。
妪急進曰:“此老身爪葛,賣花者。
”和始霁顔令坐。
妪急同黃妻回家。
其妻怨夫之不應質女于賈也,緻女不敢認母,終日嘈嘈。
妪念黃妻之無他也,再過和,再三勸導,始由妪引黃夫婦偕至保定,而認翁婿焉。
籲!未來之事難定也。
若以目前之境而定終身,則失之遠矣,故史載朱翁子、蘇秦二傳,專就其貧苦輕視之狀後,叙富貴谄迎之況,以醒當世之昏迷。
和之事蓋近之矣,故記之。
夏夫人 夫人夏姓,東昌人,适同邑虞小思,虞以貿易,衣食粗可溫飽,後以子貴,封夫人。
邑有王心齋,宦裔也。
有女紉針,自襁褓中論婚于同邑傅孝廉之子阿卯為妻,後孝廉移居,官于閩,音耗久淪,王貧無以為生,貸金于鄰居富室黃氏,作小負販。
途中遇寇,資盡掠去。
黃積算子母約三十金,黃豔王女紉針,謂王曰:“貸已久矣,當速還!能償即償之,不能,以女紉針質作妾。
”王妻範氏聞之,即攜女赴母家,求救于兩弟。
兩弟置不理。
範氏偕女大哭于途。
過虞氏之門,值夏自外來,憫其哀而問之。
範嗚咽以陳。
夏邀至室,知母子尚未朝食,便為具餐,且許代謀償金,訂以三日。
範母子感泣而歸。
越二日,夏典質兼至,方滿其數,未敢告諸其夫。
至夜,裹金置枕上,以待次日範來相付。
誰知盜入,他無所亡,惟紉金去。
夏思既無以應範之急,若令夫知,必遭辱詈,冤難申訴,即自經死。
其夫駭,妻之死由何異?思平日伉俪之情頗笃,并無龃龉之事,甯與鄰居饒舌?正在查問間,适範至,驚泣。
虞詢知其詳,方知有措金之事。
紉針聞夏之死也,晝夜不食不寝,哭不絕聲。
夏既殡,紉針出而哭諸墓,一恸遂絕。
忽然天雨大雷,擊破夏棺;夏蘇,紉針亦蘇。
而北村有馬大者,被雷擊斃,背有字雲:“偷夏氏金賊。
”村人鳴于官。
官赴驗殓畢,搜其家,得二十金;又械其妻,追足三十金,給虞領歸。
夏仍如數付範,償黃貸訖。
紉針留居夏室事夏,恩愛過于所生。
無何,阿卯入閩籍,領鄉薦,回裡成婚。
後通籍貴官,迎養夏氏,且教其子弟讀書,成進士。
人以為天道之昭昭也,而吾為不然。
夏一夫人,而能聞難必解,見危必救,一言之下,雖千籌百計,必欲踐其諾而後己,是真文夫所為。
豈以一雷擊
與生同姓,故諱之,僅一小青字雲。
姬夙根穎異。
十歲,遇一老尼,授《心經》,一再過了了,覆之不失一字。
尼曰:“是兒早慧福薄,願乞作弟子。
即不爾,無令識字,可三十年活耳。
”家人以為妄,嗤之。
母本女塾師,随就學。
所遊多名閨,遂得精涉諸技,妙解聲律。
江都固佳麗地,或諸閨彥雲集,苕戰手語,衆偶紛然。
姬随變酬答,悉出意表,人人惟恐失姬。
雖素閑儀則,而風期逸豔,綽約自好,其天性也。
年十六,歸生。
生豪公子也,性嘈唼憨跳不韻。
婦更奇妒,姬曲意下之,終不解。
一日,随遊天竺。
婦問曰:“吾聞西方佛無量,而世多尊禮大士者何?”姬曰:“以其慈悲耳!”婦知諷已,笑曰:“吾當慈悲汝!”乃徙之孤山别業,誡曰:“非吾命而郎至,不得入!非吾命而郎手劄至,亦不得入!”姬自念彼置我間地,必密伺短長,借莫須有事魚肉我,以故深自斂戢。
婦或出遊,呼與同舟,遇兩堤間馳騎挾彈遊冶少年,諸女伴指點谑躍,倏東倏西,姬淡然凝坐而已。
婦之戚屬某夫人者,才而賢,嘗就姬學奕,絕愛憐之。
因數取巨觞觞婦,響婦已醉,徐語姬曰:“船有樓,汝伴我一登。
”比登樓,遠眺久之。
撫姬背曰:“好光景,可惜!無自苦,章台柳亦倚紅樓盼韓郎走馬,而子作蒲團空觀邪?”姬曰:“賈平章劍鋒可畏也。
”夫人笑曰:“子誤矣:平章劍鈍,女平章及利害耳!”居頃之,顧左右寂無人,從容諷曰:“子才韻色藝無雙,豈當堕羅刹國中。
吾雖非女俠,力能脫子火坑。
頃言章台事,子非會心人邪,天下豈少韓君平。
且彼視子去,拔一眼中釘耳。
縱能容子,子遂向黨将軍帳下作羔酒侍兒乎?”姬謝曰:“夫人體矣。
吾幼夢手折一花,随風片片着水,命止此矣!夙孽未了,又生他想,彼冥曹姻緣薄,非吾如意珠,徒供群口畫描耳!”夫人歎曰:“子言亦是,吾不子強。
雖然,好自愛。
彼或好言飲食汝,乃更可慮。
即旦夕所須,第告我。
”相顧泣下沾衣。
恐他婢竊聽,徐拭淚還坐。
尋别去。
夫人每向宗戚語之,聞者酸鼻雲。
姬自是幽憤凄怨,俱托之詩或小詞。
而夫人後亦從宦遠方,無與同調者,遂郁郁感疾,歲餘益深。
婦命醫來,乃遣婢以藥至,姬佯感謝。
婢出,擲藥床頭,笑曰:“吾固不願生,亦當以淨體皈依,作劉安雞犬,豈汝一杯鸩能斷送乎!”然病益不支,水粒俱絕,日飲梨汁一小盞許。
益明妝冶服,擁襟欹坐。
或呼琵琶婦唱盲詞自遣。
雖數暈數醒,終不蓬首偃卧也。
忽一日,語老妪曰:“可傳語冤孽郎,覓一良畫師來。
”師至,命寫照。
寫畢,攬鏡熟視,曰:“得吾形似矣,未盡吾神也!”姑置之。
又易一圖,曰:“神是矣,而風态未流動也!若見我而目端手壯,太矜持故也。
”姑置之。
命捉筆于傍,而自與妪指顧語笑,或扇茶铛,或簡書,或自整衣褶,或代調丹璧諸色,縱其想會。
須臾圖成,果極妖纖之緻。
笑曰:“可矣!”師去,取圖供榻前,焚香設梨酒奠之,曰:“小青,小青,此中豈有汝緣分乎?” 撫兒,淚潸潸如雨,一恸而絕。
時年十八耳,日向暮,生始踉跄來。
披帷見容光藻逸,衣态鮮好,如生前無病時。
忽長号頓足,嘔血升餘。
徐檢得詩一卷,遺像一幅。
又一緘寄某夫人。
啟視之,叙緻惋痛。
後書一絕句。
生痛呼曰:“吾負汝! 吾負汝!”婦聞恚甚,趨索圖。
乃匿第三圖,僞以第一圖進,立焚之。
又索詩,詩至亦焚之。
及再檢草稿,業散失荊而姬臨卒時,取花钿數事,贈妪之小女。
襯以二紙,正其詩稿。
得九絕句,一古詩,一詞,并所寄某夫人者,共十二篇。
古詩雲:“雪意閣雲雲不流,舊雲正壓新雲頭。
米颠颠筆落窗外,松岚秀處當我樓。
垂簾隻愁好景少,卷簾又怕風缭繞。
簾卷簾垂底事難,不情不緒誰能曉。
爐煙漸庾剪聲小,又是孤鴻唳悄悄。
” 絕句雲:“稽首慈雲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
願為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并蒂蓮。
”“春衫血淚點輕紗,吹入林逋處士家。
嶺上梅花三百樹,一時應變杜鵑花。
”“新妝竟與畫圖争,知在昭陽第幾名。
庾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西陵芳草騎辚辚,内信傳來喚踏春。
杯酒自澆蘇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間看牡丹亭。
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何處雙禽集畫闌,朱朱翠翠似青鸾。
如今幾個憐文彩,也向秋風鬥羽翰。
”“脈脈溶溶豔豔波,芙蓉睡醒欲如何?妾映鏡中花映水,不知秋思落誰多?”“盈盈金谷女班頭,一曲骊珠衆伎收。
直得樓前身一死,季倫原是解風流。
”“鄉心不畏兩峰高,咋夜慈親入夢遙。
說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廣陵潮。
”其《天仙子》詞雲:“文姬遠嫁昭君塞,小青又續風流債。
也虧一陣黑罡風,火輪下抽身快,單單别别清涼界。
原不是鴛鴦一派,休算做相思一概。
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着衫又撚雙裙帶。
”與某夫人書雲:“玄玄叩首瀝血,緻啟夫人台座下。
關頭祖帳,回隔人天。
官舍良辰,當非寂度。
馳情感往,瞻睇慈雲。
分燠噓寒,如依膝下。
糜身百體,未足雲酬。
娣娣姨姨無恙。
猶憶南樓元夜,看燈諧谑。
姨指畫屏中一憑欄女,曰:‘是娆娆兒倚風獨盼,恍惚有思,當是阿青。
’妾亦笑指一姬曰:‘此執拂狡鬟,偷近郎側,将無似娣。
’于時角彩尋歡,纏纏徹曙。
” 甯複知風流雲散,遂有今日乎!往者仙槎北渡,斷梗南栖,信語哮聲,日焉三至。
漸乃微辭舍吐,亦如尊旨雲雲。
竊揆鄙衷未見其可,夫屠肆菩心,餓狸悲鼠,此直供其換馬,不即辱以當爐,去則弱絮風中,住則幽蘭霜裡。
蘭因絮果,現孽誰深。
若便祝發空門,洗妝浣慮,而豔思绮語,觸緒紛來。
正恐蓮性雖胎,荷絲難殺,又未易言此也。
乃至遠笛哀秋,孤燈聽雨,雨殘笛歇,谡谡松聲。
羅衣壓肌,鏡無幹影,晨淚鏡潮,夕淚鏡汐。
今茲雞骨,殆複難支。
痰灼肺然,見粒而嘔,錯情易意,悅憎不馴。
老母娣弟,天涯問絕。
嗟乎!未知生樂,焉知死悲!憾促歡淹,無乃非達。
妾少受天穎,機警靈速,豐茲啬彼,理讵能雙。
然而神爽有期,故未應寂寂也。
至其淪忽。
亦匪自今,結缡以來,有宵靡旦,夜台滋味,諒不殊斯。
何必紫玉成煙,白花飛蝶,乃謂之死哉! 或軒車南返,駐節維揚。
老母惠存,如妾之受。
阿泰可念,幸終垂憫。
疇昔珍贈,悉令見殉。
寶钿繡衣,福星所賜,可以超輪消劫耳!然小六娘竟期相矣,不憂無伴。
附呈一絕,亦是鳥死鳴哀!其詩集、小像,托陳媪好藏,覓便馳寄。
“身不自保,何有于零膏冷翠乎!他時放船堤下,探梅山中,開我西閣門,坐我綠陰床,訪生平于響像,見空帏之寂。
是邪?非邪?其人斯在。
嗟乎!夫人冥明異路,永從此辭,玉腕珠顔,行就塵土,興思及此,恸也何如!玄玄叩首叩首上。
” 後附絕句,雲:“百結回腸寫淚痕,重來唯有舊朱門。
夕陽一片桃花影,知是亭亭倩女魂。
”生之戚某,集而刻之,名曰《焚餘》。
張山來曰:紅顔薄命,千古傷心。
讀至送鸩焚詩處,恨不粉妒婦之骨以飼狗也。
又曰:小青事或謂原無其人,合小青二字乃情也。
及讀吳□《紫雲歌》,其小序曰:“馮紫雲,為小青女弟,歸會稽馬髦伯。
”則又似實有此人矣。
即此傳亦不知誰氏手筆?吾友殷日戒仿佛憶為支小白作,未知是否?無從指實,姑阙疑焉。
普依祠 粵東女子,往往于未嫁之先,拜結姊妹,誓以十女盡嫁,方與夫同房,名曰金蘭盟。
後若有先嫁者,朝拜花燭,夕拒歡床;其夫欲諧伉俪,結束衣束,坐以待旦。
三朝即吵歸甯,與之歸則豫,否,或投水,或懸梁,或餒或刎,舍此一命而後己。
死之日,群姊妹哭盡喪,設牌醮薦,誓不出嫁。
亦有一女死而九女俱死者。
此等惡風,父母雖嚴加訓誨,而不能革其癡心;有司雖剀切示誡,而不能挽其惡習。
惟聞香山小黃圃司翟小尹,調理茲土,見石岩上、樹萌下,類多木主,風雨飄零,蝼蟻剝蝕,詢之甲長,曰:“誰家木主,雖無子孫,亦有族姓,胡為任其抛擲郊野也?”甲長曰:“此乃金蘭會中之女也。
一誓千金,之死靡他。
當其死時,結盟姊妹以其有義而隆祀之。
迨後姊妹俱亡,歲時伏臘,誰記憶之? 其兄弟子侄皆厭惡之,于是棄諸郊野。
日積月累,故有如是之多也。
”翟小尹性本慈祥,始聞其言,深為痛恨,繼想其形,心起側怛。
爰損廉創建小祠,饬役于治裡之中,盡檢而入之于祠,名曰普依。
陳肴設醮,且為文以祭之曰:“女歸男室,遵禮守常;輕夫重盟,背經壞綱,焉有十女齊作鴛鴦?一言為誓,鐵石心腸,亦知許字,命在高堂。
朝拜花燭,夕拒歡床;保茲潔體,結束衣裳。
欲歸不與,秉隙懸梁,衆女聞之,同赴陌常烈非所烈,例難表揚;封窆而已,了此癡腸。
既無夫婦,何冀後昌,雖設神主,歲時何望?無怪日久,棄茲道旁;号風嘯雨,情殊可傷。
昔因倔強,今有湊涼;九原抱恨,追悔莫償。
我心恻然,爰創小堂:孤魂無主,憑式有方;默醒愚昧,安樂中央。
謹具庶馐,束帛焚香;靈其鑒茲,來格來享。
敢告。
”翟小尹複為置産,添設春秋臘底三祭。
此嘉慶十九年事也,迄今已四載矣。
鄉鄰無複有投水缢死事。
昔者吾友常雲:“某處有房一所,盛傳有缢死鬼,無人敢居。
一生曰:‘吾素不畏鬼。
’整衾宿焉。
睡至三更,聽飒飒有風,視燈火轉碧,燈前立有豔妝絕色婦人。
心思是房久空,婦從何來?此即人雲缢死鬼也,吾當瞷其如何迷人?逾時,婦近帳前。
生啟帳出,假作哀苦狀。
鬼即持竹圈一,令由圈中視之,内有樓閣殿宇,畫棟雕梁,奇榭曲欄,靈池碧沼,真勝地也。
鬼令入,生以手進。
鬼曰:‘樂豈手能取乎?’生挑左足進。
鬼曰:‘伸頸而入,則樂得矣!’生曰:‘子以愚而受害,緻有不散之冤;吾不受子之餌,替子消冤也。
’鬼忽不見,但聞空中啼哭而去。
由是此房竟為潔室。
此乃生之點醒其愚,而冤魂始散也。
”今讀翟小尹祭文,句句皆點醒語,故冤魂自散。
魂散則不為祟于鄉,亦不輾轉覓替,何複有橫死之事?可知陰陽一體,無不可以感格之矣。
姚家婦 饒平姚姓,有婦某氏,芳容韶齒,風雅絕倫,伉俪甚笃。
舉一子,而夫已亡。
會閩中有花會之局,以宋時嘯聚三十六人,日标一名,視資本之多寡,勝負總以三十倍為準,由閩蔓延至饒。
婦聞之,欣欣然有喜色,冀得重資。
不數月,而家業無存。
忽想對門屠家有千餘金,人亦倜傥,不如借貸,以為翌日賭本。
遂詣屠門而告曰:“貸予五十金,局勝則加息相還,否則身與子歸君矣。
”屠素知婦賢,且利其色,好事者又從旁慫恿之,署券而去。
婦歸,夜至夫冢哭而祝曰:“花會害予衣食無資。
君若有靈,幸以魂夢相助,不然,明日妻與子俱屬他人矣。
” 祝畢,恍若夢夫曰:“子之心予知之矣,明午,予陰助之,可盡出借銀賭之,當勝。
惟将來不免官非耳。
”天明,婦如其言,果獲大勝。
婦将銀加倍還屠氏。
屠氏大嘩曰:“前乃聘金,并非借用。
”頗有強取之意,即鳴之于官。
時饒平某令訊其始末,問婦意,婦曰:“願守節耳。
”判曰:借銀而加倍取息,藉借而強奪人妻,惡等照例法難寬宥。
将屠重責枷示,追銀入官。
起券給婦,嚴禁花會,以除民患。
又訓婦曰:“婦人以安室為善,茲爾混入賭場,亦有不合,念情願守節,心尚可嘉,姑免從法。
”免之。
劉妪 劉妪者,所出姓氏及其夫名皆不得知,但相傳籍隸無極雲。
初,妪對門黃姓,家資豐厚。
有女,幼字保定柳芳華之子和為妻。
柳亦素封,迨芳華死,家遂貧。
和不能具婚資,且難度日,徒步詣黃,冀其念翁婚之情而周恤之。
誰知黃聞柳貧,早有悔心,見和往彼,囑阍者拒不納。
保定至無極,相距數百裡。
和之來,未裹三日糧,衣敝履穿,彳亍門外,冷風刺骨,饑火燒心,進退無路,惟欲覓死。
妪見之,問其所來,和告之故。
妪憐而留于家,具食焉。
又詣黃所,謂黃曰:“貧富命也。
富者有時而貧,貧者遂不複富哉?柳郎為君家婿,不能因其貧而改婚于女。
今迢迢遠來,理宜收恤,若以貧而棄之,則為不義,且難逃鄉鄰物議。
予睹柳郎,境況雖苦,而相貌清秀,厄運退,自有佳境也。
君即不訂婚期,亦宜贈資以遣之。
”反複開導,黃終不聽。
妪歸檢箧中所獲錢三百,授令歸。
黃女知父有悔婚意,恒涕泣不食,誓不他适。
後黃遭盜劫,室中席卷一空。
不逾年,又涉大訟,家遂蕭條。
謀質女于西賈,議聘金五十,已交納矣。
女聞之,夜遁,垢面乞食而赴保定,詣夫家與和合卺焉。
黃覓女無耗,質财已散用過半,西賈疑其匿女吞金,欲扭黃赴官。
黃有口難辯,隻得券宅作償而後己。
和自女合婚後,家忽暴富,且登賢書,車馬盈門,較昔年父在猶烜赫也。
念妪舊德,爰命駕詣無極,報以百金;衣裝華麗,仆馬美都,道溢街巷。
黃夫婦聞之,懊悔自傷。
恐其來訂婚期,女已無存,從何答應,閉戶不敢出窺。
妪初不知女已歸和也,亦防其倩妪傳語,訂期迎娶。
遂殺雞為黍,沽酒話舊。
細述黃氏家貧,質女于賈,女遁無迹,深為欷,和但側目而聽,亦不實告,促妪治裝,載以俱歸,入門見女,大駭。
女緬陳其詳,妪曰:“有此美志,應有此善報也。
”女又為妪制新衣,上下華好。
留數目,遣仆馬送之歸。
妪詣黃報女耗,黃私喜女有下落,而無顔見婿,且難入女之門也。
因令妻僞為賣花者,偕妪至和家。
母女相見,而不敢使和知。
一日,黃妻方與女坐,和入,不及走避,和怒叱詈。
妪急進曰:“此老身爪葛,賣花者。
”和始霁顔令坐。
妪急同黃妻回家。
其妻怨夫之不應質女于賈也,緻女不敢認母,終日嘈嘈。
妪念黃妻之無他也,再過和,再三勸導,始由妪引黃夫婦偕至保定,而認翁婿焉。
籲!未來之事難定也。
若以目前之境而定終身,則失之遠矣,故史載朱翁子、蘇秦二傳,專就其貧苦輕視之狀後,叙富貴谄迎之況,以醒當世之昏迷。
和之事蓋近之矣,故記之。
夏夫人 夫人夏姓,東昌人,适同邑虞小思,虞以貿易,衣食粗可溫飽,後以子貴,封夫人。
邑有王心齋,宦裔也。
有女紉針,自襁褓中論婚于同邑傅孝廉之子阿卯為妻,後孝廉移居,官于閩,音耗久淪,王貧無以為生,貸金于鄰居富室黃氏,作小負販。
途中遇寇,資盡掠去。
黃積算子母約三十金,黃豔王女紉針,謂王曰:“貸已久矣,當速還!能償即償之,不能,以女紉針質作妾。
”王妻範氏聞之,即攜女赴母家,求救于兩弟。
兩弟置不理。
範氏偕女大哭于途。
過虞氏之門,值夏自外來,憫其哀而問之。
範嗚咽以陳。
夏邀至室,知母子尚未朝食,便為具餐,且許代謀償金,訂以三日。
範母子感泣而歸。
越二日,夏典質兼至,方滿其數,未敢告諸其夫。
至夜,裹金置枕上,以待次日範來相付。
誰知盜入,他無所亡,惟紉金去。
夏思既無以應範之急,若令夫知,必遭辱詈,冤難申訴,即自經死。
其夫駭,妻之死由何異?思平日伉俪之情頗笃,并無龃龉之事,甯與鄰居饒舌?正在查問間,适範至,驚泣。
虞詢知其詳,方知有措金之事。
紉針聞夏之死也,晝夜不食不寝,哭不絕聲。
夏既殡,紉針出而哭諸墓,一恸遂絕。
忽然天雨大雷,擊破夏棺;夏蘇,紉針亦蘇。
而北村有馬大者,被雷擊斃,背有字雲:“偷夏氏金賊。
”村人鳴于官。
官赴驗殓畢,搜其家,得二十金;又械其妻,追足三十金,給虞領歸。
夏仍如數付範,償黃貸訖。
紉針留居夏室事夏,恩愛過于所生。
無何,阿卯入閩籍,領鄉薦,回裡成婚。
後通籍貴官,迎養夏氏,且教其子弟讀書,成進士。
人以為天道之昭昭也,而吾為不然。
夏一夫人,而能聞難必解,見危必救,一言之下,雖千籌百計,必欲踐其諾而後己,是真文夫所為。
豈以一雷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