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所獲纏頭以巨萬計,尚忍取汝聘金耶?雖然得汝才三年,已三興雀角,屢振而屢颠之,豈惟兒有厭心,即餘亦豈樂此不疲者?惟目前償馀債券,尚不下千金,累兒更耐歲餘辛苦,冀有弋獲。
既完夙券,不可不稍有赢餘。
弓家郎誠憨直,然家有結發人,後變難測。
此兒終身事,不可無日久計。
隻可使人仰我眉睫,不可使我落人肘後。
必得橐中物,進退方為有據。
脫有不虞,須敷子母終老。
今且與弓郎訂約,待諸事摒擋略盡,亦無費弓郎百珠,但得名花有主,餘亦得所休暇足矣。
不然,不惟兒無退步,即殘朽骨。
亦恐葬身無地也。
” 弓與桂,俱以所言當意,于是桂解金鳳钗,弓解鴛鴦玉佩,鸨母主婚,以曹媪執柯,各質信物,為齧臂盟,相與要期而别。
自是兩地鴻魚。
往來不絕,雖睽違經歲,猶得時慰離。
及将赴秋闱,接到郵筒,知桂近況頗适,舊欠償清外,公私儲蓄,尚可數千金。
弓意甚惬,惟期指日佳音,以完鸾鳳。
由是加功馴練,早趕闱場,文思敏捷,注意高魁。
既而飛騎傳人,報條無我,嗒焉沮喪,垂首來歸。
不謂人事無常,彩雲易散。
正當燥傷懷之際,忽接郡中訃音,則桂已埋香半月矣。
時苦閨人掣肘,不獲憑棺一恸,深所疚心,惟日向暗陬中垂涕而已。
明年,引以歲試至郡,其鸨母已另買雛姬,重新絲竹。
尋吊芳魂,而黃土一抔,鞠為茂草矣。
查女 萬曆間,倭寇之亂,緣日本國王正妃卒,王思中華女子豔麗,遣将入寇,沿海擄掠。
至鹽官州,猝不及備,官吏棄城逃竄。
有查氏女者,年已及笄,慧中秀外,久失恃。
聞寇至,請父兄同衆奔避,曰:“女兒足弱,不能追随,途中慮有牽顧,俱罹于禍。
莫若女自為計,決不贻羞,恐亦不至遽死也。
”寇急,父兄迫之,堅持不行,父兄泣舍而去。
女平日閱《本草》,見有藥名鬧揚花者,服之即死,周時可醒,預已市得。
遂密縫上下衣,研藥為末,以俟。
聞寇入城,遽吞之斃。
倭入室,見女顔色如生,撫之溫軟,冀可救活,且容貌傾城,不忍舍去,負之入舟。
逾時而蘇,見身卧海舶。
諸女環泣,細詢之,知同被難者。
女慰之曰:“毋徒恐怖,能從我謀,似可脫難。
”諸女密商之,女授以計。
緣倭将為王覓妃,故無敢犯諸女。
及舟抵日本,倭将見美女無恙,歡欣鼓舞,以獻國王。
王見查氏女,遂其所欲,命通事告以正妃之意。
女曰:“我中華人,願與中華女子為伍。
王若能盡出本國宮女,而以同來諸女為宮人,則惟所命。
”王以其嬌弱女子,何能為,喜允之。
命扶入宮,開合歡宴。
女同諸女酌酒勸王,密以前藥入酒。
王遽吞之,不覺眩暈,意謂醉矣,擁女入大内,欲褫其衣。
正枚梧間,王瞠目流涎而倒,不知人事。
女搜得兵符,喚諸女同山外廷,傳通事,谕诿将曰:“王聞悉我家有經寸珠,能定飓風,命我去取作鎮國之寶。
爾諸将速備巨舟偕往!”倭将驗兵符,信之,遣一旅,同諸女揚帆西歸。
次日王不視朝,王弟潛入大内探之,見王僵卧于寝,弑之,自立。
世子怒,各興其黨,互相攻擊。
其國大亂,故無追者。
女至鹽官城下,已有警備,命通事喚城上長官,女告以故。
官狐疑未決,女請喚其父來,認之确,缒入城。
告長官大備酒肉,納以前藥,遣使谕倭衆曰:“王妃取寶即回,先以酒肉犒爾等,其各飽餐以待。
” 衆皆樂,醉飽而倒,使者骈戳之。
以諸女歸。
官不廢一矢,而得倭首級,遂報大捷。
旌查女之門,而各官晉秩有差。
陳恭人 繼室陳氏,金陵儒家女也。
同治戊辰,普潤勷壽州戎幕,聞其賢,聘為側室。
其明年,淮上軍告遣,乃攜還颍州。
諸娣姒見其親操井臼,善事正嫡,交口稱之。
是年,普潤以積勞保知縣,将入都,而慮劉恭人病日深,陳氏妊将彌月也,計弗果。
陳氏毅然以家事自任,敦促就道,無戚容。
比返,而呱呱者已三月矣,視之女也,左腕有青暈,訝之。
既久,諸娣姒乃言,未産前數日,陳氏代劉恭人栉,值癫作,擲錫盎中腹。
胎逆上,屢暈絕,急治得無恙。
而陳氏始終無愠色,囑家人勿以告。
其善侍劉恭人多類此。
普潤既引比見,以知縣待補河南。
既赴開封,劉恭人欽其賢,悉以家事畀之,事無不理。
普潤谳局十年,得以盡心研鞫者,良由于此。
光緒戊寅、己卯間,河南饑,饔飧不給。
陳氏每脫簪易米,供普潤暨劉恭人馔,己則率家人食糠秕,不以為苦。
及普潤勷赈事,得薪資,陳氏辄留其半助災需。
嗣随任商水唐縣,歲以所蓄奁資,施衣藥,濟窮民無告者。
其敬事好善也如此。
辛巳冬,劉恭人病笃。
殁之前夕,忽清豁異常度,命陳氏代栉沐,執其手告普潤曰:“姬人無失德,請以為繼,願君勿複娶也。
”陳氏聞其語,涕泣不自安。
越日,劉恭人卒,陳氏視棺衾維謹。
自陳氏來侍十數年,生七女,存其三。
壬午夏,乃舉一男,家慶幸。
彌月後,諸從子亟請正嫡位,陳氏以劉恭人服未阕,持不可。
其自處卑抑也又如此。
甲申春,普潤患肝疾危甚,陳氏侍湯藥,備極憂勞。
告天乞身代,潛割左臂肉,和藥進,病乃痊。
秋所生子,殇于唐署。
陳氏當形神俱瘁之餘,複增恸悼,而病機已伏于此矣。
乙酉冬,普潤以病假回剩次年夏四月,長女将遣嫁,族尚阝鹹集,請踐劉恭人遺言;乃告廟成禮,以普潤官封恭人如例。
恭人既正位時,以宗祧為憂,複勸納鮑氏姬為側室;而恭人痛子情深,居恒郁郁。
丁亥春回唐,履舊地,疾時作。
庚寅莅溫縣,增劇。
壬辰春旋省,嫁仲女。
适鮑氏姬于六月舉一男,恭人喜不自勝,而厥疾仍弗瘳。
秋改官江蘇,偕之行,舟抵蘇州,而恭人病竟不起矣。
傷哉!阜陽李普潤再識于蘇州胥門官舍。
郭元振 代國公郭元振,開元中不第,自晉之汾。
夜行陰晦失道,久而絕遠,有燈火之光,以為人居宅。
徑往尋之,八、九裡,有宅門院宇甚峻。
入門,廊下及堂上,燈燭熒煌,牢馔羅列,若嫁女之家,而悄無人。
公系馬西廊前,曆階而升,徘徊堂上,不知其何處也。
俄聞堂上東閣,有女子哭聲,嗚咽不已。
公問曰:“堂中泣者,人耶,鬼耶?何陳設如此,無人而獨泣?” 曰:“妾此鄉之祠,有烏将軍者,能禍福人。
每歲求偶于鄉人,必擇處女之美者而嫁焉。
妾雖陋拙,父利鄉人之五百缗,潛以應眩今夕鄉人之女,并為遊宴者到是,醉妾此室,共鎖而去,以适于将軍者也。
今父母棄之就死,而今惴惴哀懼。
君誠人耶?能相救免,畢身為掃除之婦,以奉指使。
”公大憤曰:“其來當何時?”曰:“二更。
”公曰:“吾忝為大丈夫,必力救之。
若不得,當殺身以殉汝,終不使汝枉死于淫鬼之手也。
”女泣少止。
于是坐于西階上,移其馬于堂北,令一仆峙立于前,若為傧而待之。
未幾,火光照耀,車馬骈阗。
二紫衣吏,入而複走出,曰:“相公在此。
”逡巡,二黃衫吏,入而出,亦曰:“相公在此。
”公私心獨喜曰:“吾當為宰相,必勝此鬼矣。
”既而将軍漸下,導吏複告之。
将軍曰:“入。
”有戈劍弓失,引翼以入,即東階下。
公使仆前曰:“郭秀才見。
”遂行揖。
将軍曰:“秀才安得到此?” 曰“聞将軍今夕嘉禮,願為小相耳。
”将軍者喜而延坐,與對食,言笑極歡。
公囊中有利刃,思欲刺之。
乃問曰:“将軍曾食鹿脯乎?”曰:“此地難遇。
”公曰:“某有少許珍者,得自禦廚,願削以獻。
”将軍者大悅。
公乃起取鹿脯,并小刃,因削之,置一小器,令自取之。
将軍喜,引手取之,不疑其他。
公伺其機,乃投其脯,捉其腕而斷之。
将軍失聲而走。
導從之吏,一時驚散。
公執其手,脫衣纏之。
令仆夫出望之,寂無所見。
乃啟門謂泣者曰:“将軍之腕,已在此矣。
尋其血蹤。
死亦不久。
汝既獲免,可出就食。
”泣者乃出,年可十七八,而甚佳麗,拜于公前曰:“誓為仆妾。
”公勉谕焉。
天方曙,開視其手,則豬蹄也,俄聞哭泣之聲漸近,乃女之父母兄弟及鄉中耆老,相與舁榇而來,将收屍以備殡殓。
見公及女,乃生人也,鹹驚以問之。
公具以告焉。
鄉老共怒公殘其神,曰:“烏将軍,此鄉鎮神,鄉人奉之久矣。
歲配以女,才無他虞。
此禮不設,即風雨雷暴為虐。
奈何失路之客,而傷我神明?緻暴于人,此鄉何負!當殺公以祭烏将軍,不爾,亦縛送本縣。
” 揮少年将令執公。
公谕之曰:“爾徒老于年,而未老于事。
我天下之達理者,爾衆其聽我言。
夫神,承天而為鎮也,不若諸侯受命于天子,而強理天下乎?”曰:“然。
”公曰:“使諸侯漁色于國中,天子不怒乎?殘虐于人,天子不伐乎?誠使爾呼将軍者,其神明也,神固有豬蹄乎?且淫妖之獸,天地之罪畜也!我執正以誅之,豈不可乎?爾曹無正人。
使爾少年之女,年年橫死于妖畜,積罪動天。
安知天下不使我雪焉!從吾言,當為爾除之,永無聘禮之患,如何?”鄉人悟而喜之曰:“願從命。
”公乃令數百人,執弓矢、刀槍、鍬之屬,相随尋血而行。
才行二十裡,血入大墳穴中,因圍而屬斤之,應手漸大如甕口。
公令束薪燃火,投入照之,其中若大室。
見一大豬,無前左蹄,血卧其地,突煙走出,斃于圍中。
鄉人翻共相慶,會錢以酬公。
公不受,曰:“吾為人除害,非鬻獵者。
”得救之女,辭其父母親族曰:“多幸為人,托質血肉,閨闱未出,固無可殺之罪。
今日貪錢五十萬,以嫁妖獸,忍鎖而去,豈人所宜?若非郭公之仁勇,甯有今日?是妾死于父母,而生于郭公也!請從郭公,不複以舊鄉為念矣。
”泣拜而從公。
公多歧慰喻,止之不獲,遂納為側室。
生子數人。
公之貴也,皆任大官之位。
事已前定,雖主遠地而鰃于鬼神,終不能害,明矣。
薛靈芸 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
父名邺,為酇鄉亭長,母陳氏,随邺舍于亭傍。
居生窮賤,至夜,每聚鄰婦夜績,以麻蒿自照。
靈芸年至十五,容貌絕世,鄰中少年夜來竊窺,終不得見。
鹹熙元年,谷習出守常山郡,聞亭長有美女而家甚貧。
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宮。
習以千餘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
靈芸聞别父母,欷累日,淚下沾衣。
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
既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
帝以文車十乘迎之,車皆镂金為輪辋,丹畫其毂,轭前有雜寶為龍鳳,銜百子鈴,锵锵和鳴,響于林野。
駕青色骈蹄之牛,日行三百晨。
此牛,屍屠國所獻,足如馬蹄也。
道側燒石葉之香,此石重疊,狀如雲母,其光氣辟惡厲之疾。
此香腹題國所進也。
靈芸未至京師數十裡,膏燭之光,相續不滅,車徒咽路,塵起蔽于星月,時人謂為“塵宵”。
又築土為台,基高三十丈,列燭于台下,名曰“燭台”,遠望如列星之墜地。
又于大道之傍,一裡一銅表,高五尺,以志裡數。
故行者歌曰:“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阙望崔嵬。
清風細雨雜香來,土上出金火照台。
”此七字是妖辭也。
為銅表志裡數于道側,是土上出金之義。
以燭置台下,則火在土下之義。
漢火德王,魏土德王,火伏而土興,土上出金,是魏滅而晉興也。
靈芸未至京師十裡,帝乘雕玉之辇,以望車徒之盛,嗟曰:“昔者言‘朝為行雲,幕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幕。
”改靈芸之名曰夜來,入宮後承寵愛。
外國獻火珠龍鸾之钗。
帝曰:“明珠翡翠尚不能勝,況乎龍鸾之重!”乃止不進。
夜來妙于針工,雖處于深帷之内,不用燈燭之光,裁制立成。
非夜來縫制,帝則不服,宮中号為“針神”也。
謝小娥 小娥,姓謝氏,豫章人,估客女也。
生八歲,喪母,嫁曆陽俠士段居貞。
居貞負氣重義,交遊豪浚小娥父蓄巨産,隐名商賈間,常與段婿同舟貨,往來江湖。
時小娥年十四,始及笄。
父與夫俱為盜所殺,盡掠金帛。
段之弟兄,謝之生侄,與童仆輩數十,悉沉于江。
小娥亦傷胸折足,漂流水中,為他船所獲,經夕而活。
因流轉乞食至上元縣,依妙果寺尼淨悟之室。
初,父之死也,小娥夢父謂曰:“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
” 又數日,複夢其夫謂曰:“殺我者,禾中走,一日夫。
”小娥不自解悟,常書此語,廣求智者辨之,曆年不能得。
元和八年春,餘罷江西從事,扁舟東下,淹泊建業,登瓦官寺閣。
有僧齊物者,重賢好學,與餘善。
因告餘曰:“有孀婦名小娥者,每來寺中,示我十二字謎語,某不能辨。
”餘遂請齊公書于紙,乃憑檻書空,凝思默慮。
坐客未倦,予悟其文。
令寺童疾召小娥前至,詢訪其由。
小娥嗚咽良久,乃曰:“我父及夫,皆為賊所殺。
迩後嘗夢父告曰:‘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
’又夢夫告曰:‘殺我者,禾中走,一日夫。
’歲久無人悟之。
”餘曰:“若然者,吾審詳矣。
殺汝父是申蘭,殺汝夫是申春。
且車中猴,車字去上下各一畫,是申字,又申屬猴,故曰車中猴。
草下是門,門中有東,乃蘭字也。
又,禾中走是穿田過,亦是申字也。
一日夫者,夫上更一畫,下有日,是春字也。
殺汝父是申蘭,殺汝夫是申春,足可明矣。
”小娥恸哭再拜,書申蘭申春四字于衣中,誓将訪殺二賊,以複其冤。
娥因問餘姓氏官族,垂涕而去。
爾後小娥便為男子服,傭保于江湖間。
歲餘,至浔陽郡,見竹戶上有紙榜子,雲“召傭者。
”小娥乃應召詣門,問其主,乃申蘭也。
蘭引歸,娥心憤貌順,在蘭左右,甚見親愛。
金帛出入之數,無不委娥,已二歲餘,競不知娥之女人也。
先是謝氏之金寶錦繡衣物器具,悉掠在蘭家,小娥每執舊物,未嘗不暗泣移時。
蘭與春,宗昆弟也。
時春一家住大江北獨樹浦,與蘭往來密洽。
蘭與春同去經月,多獲财帛而歸。
每留娥與蘭妻蘭氏同守家室,酒肉衣服,給娥甚豐。
或一日,春攜文鯉兼酒詣蘭,娥私歎曰:“李君精悟玄鑒,皆符夢言。
此乃天啟其心,志将就矣。
”是夕,蘭與春會群賊,畢至酣飲。
暨諸兇既去,春沉醉,卧于内室,蘭亦露寝于庭。
小娥潛鎖春于内,抽佩刀先斷蘭首,呼号鄰人并至,春擒于内,蘭死于外,獲贓收貨,數至千萬。
初,蘭、春有黨數十,暗記其名,悉擒就戮。
時浔陽太守張公,善其志行,為具其事上旌表,乃得免死。
時元和十二年夏歲也。
複父夫之仇畢,歸本裡。
見親屬。
裡中豪族争求聘,娥誓心不嫁。
遂剪發披褐,訪道于牛頭山,師事大士尼将律師。
娥志堅行苦,霜春雨薪,不倦筋力。
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開元寺。
競以小娥為法号。
不忘本也。
其年夏日,餘始歸長安,途經泗濱,過善義寺谒大德尼令。
操戒新見者數十,淨發鮮帔,威儀雍容,列侍師之左右。
中有一尼問師曰:“此官豈非洪州李判官二十三郎者乎?”師曰:“然。
”曰:“使我獲報家仇,得雪冤恥,是判官恩德也。
”顧餘悲泣。
餘不之識,詢訪其由。
娥對曰:“某名小娥,頃乞食孀婦也,判官時為辨申蘭申春二賊名字,豈不憶念乎?”餘日:“初不相記,今即悟也。
”娥因泣,具寫記申蘭申春,複父夫之仇,志願粗畢,經營終始艱苦之狀。
小娥又謂餘曰:“報判官恩,當有日矣。
”豈徒然哉! 嗟乎,餘能辯二盜之姓名,小娥又能竟複父夫之仇冤,神道不昧,昭然可知。
小娥厚貌深辭,聰敏端特,煉指跛足,誓求真如。
爰自入道,衣無絮帛,齋無鹽酪,非律儀禅理,口無所言。
後數日,告我歸牛頭山,扁舟泛淮,雲遊南國,不複再遇。
君子曰:“誓志不舍,複父夫之仇,節也,傭保雜處,不知女人,貞也。
女子之行,唯貞與節能始終全之而已。
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
”餘備詳前事,發明隐文,暗與冥會,符于人心。
知善不錄,非春秋之義也。
故作傳以旌美之。
李娃 汧國夫人李娃,長安之倡女也,節行瑰奇,有足稱者,故監察禦史白行簡為傳述。
天寶中,有常州刺史荥陽公者,略其名氏,不書。
時望甚崇,家徒甚殷。
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隽朗有詞藻,迥然不群,深為時輩推伏。
其父愛而器之,曰:“此吾家千裡駒也。
”應鄉賦秀才舉,将行,乃盛其服玩車馬之飾,計其京師薪儲之費,謂之曰:“吾觀爾之才,當一戰而霸。
今備二載之用,且豐爾之給,将為其志也。
”生亦自負,視上第如指掌,自毗陵發,月餘抵氏安,居于布政裡,嘗遊東市還,自平康東門入,将訪友于西南。
至鳴珂曲,見一宅,門庭不甚廣,而室宇嚴邃。
阖一扉,有娃方憑一雙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絕代未有。
生忽見之,不覺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
乃詐墜鞭于地,候其從者,敕取之。
累眄于娃,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
竟不敢措辭而去。
生自爾意若有失,乃密征其友遊長安之熟者,以訊之。
友曰:“此狹邪女李氏宅也。
”曰:“娃可求乎?”對曰:“李氏頗贍。
前與之通者多貴戚豪族,所得甚廣。
非累百萬,不能動其志也。
”生曰:“苟患其不諧,雖百萬,何惜。
”他日,乃潔其衣服,盛賓從,而往。
扣其門,俄有侍兒啟扃。
生曰:“此誰之第耶?”侍兒不答,馳走大呼曰:“前時遺策郎也!”娃大悅曰:“爾姑止之。
吾當整妝易服而出。
”生聞之私喜。
乃引至蕭牆間,見一姥垂白上偻,即娃母也。
生跪拜前緻詞曰:“聞茲地有隙院,願稅以居,信乎?”姥曰:“懼其淺陋湫隘,不足以辱長者所處,安敢言直耶。
” 延生于遲賓之館,館宇甚麗。
與生偶坐,因曰:“某有女嬌小,技藝薄劣,欣見賓客,願将見之。
”乃命娃出,明眸皓腕,舉步豔冶。
生遽驚起,莫敢仰視。
與之拜畢,叙寒燠,觸類妍媚,目所未睹。
複坐,烹茶斟酒,器用甚潔。
久之,日暮
既完夙券,不可不稍有赢餘。
弓家郎誠憨直,然家有結發人,後變難測。
此兒終身事,不可無日久計。
隻可使人仰我眉睫,不可使我落人肘後。
必得橐中物,進退方為有據。
脫有不虞,須敷子母終老。
今且與弓郎訂約,待諸事摒擋略盡,亦無費弓郎百珠,但得名花有主,餘亦得所休暇足矣。
不然,不惟兒無退步,即殘朽骨。
亦恐葬身無地也。
” 弓與桂,俱以所言當意,于是桂解金鳳钗,弓解鴛鴦玉佩,鸨母主婚,以曹媪執柯,各質信物,為齧臂盟,相與要期而别。
自是兩地鴻魚。
往來不絕,雖睽違經歲,猶得時慰離。
及将赴秋闱,接到郵筒,知桂近況頗适,舊欠償清外,公私儲蓄,尚可數千金。
弓意甚惬,惟期指日佳音,以完鸾鳳。
由是加功馴練,早趕闱場,文思敏捷,注意高魁。
既而飛騎傳人,報條無我,嗒焉沮喪,垂首來歸。
不謂人事無常,彩雲易散。
正當燥傷懷之際,忽接郡中訃音,則桂已埋香半月矣。
時苦閨人掣肘,不獲憑棺一恸,深所疚心,惟日向暗陬中垂涕而已。
明年,引以歲試至郡,其鸨母已另買雛姬,重新絲竹。
尋吊芳魂,而黃土一抔,鞠為茂草矣。
查女 萬曆間,倭寇之亂,緣日本國王正妃卒,王思中華女子豔麗,遣将入寇,沿海擄掠。
至鹽官州,猝不及備,官吏棄城逃竄。
有查氏女者,年已及笄,慧中秀外,久失恃。
聞寇至,請父兄同衆奔避,曰:“女兒足弱,不能追随,途中慮有牽顧,俱罹于禍。
莫若女自為計,決不贻羞,恐亦不至遽死也。
”寇急,父兄迫之,堅持不行,父兄泣舍而去。
女平日閱《本草》,見有藥名鬧揚花者,服之即死,周時可醒,預已市得。
遂密縫上下衣,研藥為末,以俟。
聞寇入城,遽吞之斃。
倭入室,見女顔色如生,撫之溫軟,冀可救活,且容貌傾城,不忍舍去,負之入舟。
逾時而蘇,見身卧海舶。
諸女環泣,細詢之,知同被難者。
女慰之曰:“毋徒恐怖,能從我謀,似可脫難。
”諸女密商之,女授以計。
緣倭将為王覓妃,故無敢犯諸女。
及舟抵日本,倭将見美女無恙,歡欣鼓舞,以獻國王。
王見查氏女,遂其所欲,命通事告以正妃之意。
女曰:“我中華人,願與中華女子為伍。
王若能盡出本國宮女,而以同來諸女為宮人,則惟所命。
”王以其嬌弱女子,何能為,喜允之。
命扶入宮,開合歡宴。
女同諸女酌酒勸王,密以前藥入酒。
王遽吞之,不覺眩暈,意謂醉矣,擁女入大内,欲褫其衣。
正枚梧間,王瞠目流涎而倒,不知人事。
女搜得兵符,喚諸女同山外廷,傳通事,谕诿将曰:“王聞悉我家有經寸珠,能定飓風,命我去取作鎮國之寶。
爾諸将速備巨舟偕往!”倭将驗兵符,信之,遣一旅,同諸女揚帆西歸。
次日王不視朝,王弟潛入大内探之,見王僵卧于寝,弑之,自立。
世子怒,各興其黨,互相攻擊。
其國大亂,故無追者。
女至鹽官城下,已有警備,命通事喚城上長官,女告以故。
官狐疑未決,女請喚其父來,認之确,缒入城。
告長官大備酒肉,納以前藥,遣使谕倭衆曰:“王妃取寶即回,先以酒肉犒爾等,其各飽餐以待。
” 衆皆樂,醉飽而倒,使者骈戳之。
以諸女歸。
官不廢一矢,而得倭首級,遂報大捷。
旌查女之門,而各官晉秩有差。
陳恭人 繼室陳氏,金陵儒家女也。
同治戊辰,普潤勷壽州戎幕,聞其賢,聘為側室。
其明年,淮上軍告遣,乃攜還颍州。
諸娣姒見其親操井臼,善事正嫡,交口稱之。
是年,普潤以積勞保知縣,将入都,而慮劉恭人病日深,陳氏妊将彌月也,計弗果。
陳氏毅然以家事自任,敦促就道,無戚容。
比返,而呱呱者已三月矣,視之女也,左腕有青暈,訝之。
既久,諸娣姒乃言,未産前數日,陳氏代劉恭人栉,值癫作,擲錫盎中腹。
胎逆上,屢暈絕,急治得無恙。
而陳氏始終無愠色,囑家人勿以告。
其善侍劉恭人多類此。
普潤既引比見,以知縣待補河南。
既赴開封,劉恭人欽其賢,悉以家事畀之,事無不理。
普潤谳局十年,得以盡心研鞫者,良由于此。
光緒戊寅、己卯間,河南饑,饔飧不給。
陳氏每脫簪易米,供普潤暨劉恭人馔,己則率家人食糠秕,不以為苦。
及普潤勷赈事,得薪資,陳氏辄留其半助災需。
嗣随任商水唐縣,歲以所蓄奁資,施衣藥,濟窮民無告者。
其敬事好善也如此。
辛巳冬,劉恭人病笃。
殁之前夕,忽清豁異常度,命陳氏代栉沐,執其手告普潤曰:“姬人無失德,請以為繼,願君勿複娶也。
”陳氏聞其語,涕泣不自安。
越日,劉恭人卒,陳氏視棺衾維謹。
自陳氏來侍十數年,生七女,存其三。
壬午夏,乃舉一男,家慶幸。
彌月後,諸從子亟請正嫡位,陳氏以劉恭人服未阕,持不可。
其自處卑抑也又如此。
甲申春,普潤患肝疾危甚,陳氏侍湯藥,備極憂勞。
告天乞身代,潛割左臂肉,和藥進,病乃痊。
秋所生子,殇于唐署。
陳氏當形神俱瘁之餘,複增恸悼,而病機已伏于此矣。
乙酉冬,普潤以病假回剩次年夏四月,長女将遣嫁,族尚阝鹹集,請踐劉恭人遺言;乃告廟成禮,以普潤官封恭人如例。
恭人既正位時,以宗祧為憂,複勸納鮑氏姬為側室;而恭人痛子情深,居恒郁郁。
丁亥春回唐,履舊地,疾時作。
庚寅莅溫縣,增劇。
壬辰春旋省,嫁仲女。
适鮑氏姬于六月舉一男,恭人喜不自勝,而厥疾仍弗瘳。
秋改官江蘇,偕之行,舟抵蘇州,而恭人病竟不起矣。
傷哉!阜陽李普潤再識于蘇州胥門官舍。
郭元振 代國公郭元振,開元中不第,自晉之汾。
夜行陰晦失道,久而絕遠,有燈火之光,以為人居宅。
徑往尋之,八、九裡,有宅門院宇甚峻。
入門,廊下及堂上,燈燭熒煌,牢馔羅列,若嫁女之家,而悄無人。
公系馬西廊前,曆階而升,徘徊堂上,不知其何處也。
俄聞堂上東閣,有女子哭聲,嗚咽不已。
公問曰:“堂中泣者,人耶,鬼耶?何陳設如此,無人而獨泣?” 曰:“妾此鄉之祠,有烏将軍者,能禍福人。
每歲求偶于鄉人,必擇處女之美者而嫁焉。
妾雖陋拙,父利鄉人之五百缗,潛以應眩今夕鄉人之女,并為遊宴者到是,醉妾此室,共鎖而去,以适于将軍者也。
今父母棄之就死,而今惴惴哀懼。
君誠人耶?能相救免,畢身為掃除之婦,以奉指使。
”公大憤曰:“其來當何時?”曰:“二更。
”公曰:“吾忝為大丈夫,必力救之。
若不得,當殺身以殉汝,終不使汝枉死于淫鬼之手也。
”女泣少止。
于是坐于西階上,移其馬于堂北,令一仆峙立于前,若為傧而待之。
未幾,火光照耀,車馬骈阗。
二紫衣吏,入而複走出,曰:“相公在此。
”逡巡,二黃衫吏,入而出,亦曰:“相公在此。
”公私心獨喜曰:“吾當為宰相,必勝此鬼矣。
”既而将軍漸下,導吏複告之。
将軍曰:“入。
”有戈劍弓失,引翼以入,即東階下。
公使仆前曰:“郭秀才見。
”遂行揖。
将軍曰:“秀才安得到此?” 曰“聞将軍今夕嘉禮,願為小相耳。
”将軍者喜而延坐,與對食,言笑極歡。
公囊中有利刃,思欲刺之。
乃問曰:“将軍曾食鹿脯乎?”曰:“此地難遇。
”公曰:“某有少許珍者,得自禦廚,願削以獻。
”将軍者大悅。
公乃起取鹿脯,并小刃,因削之,置一小器,令自取之。
将軍喜,引手取之,不疑其他。
公伺其機,乃投其脯,捉其腕而斷之。
将軍失聲而走。
導從之吏,一時驚散。
公執其手,脫衣纏之。
令仆夫出望之,寂無所見。
乃啟門謂泣者曰:“将軍之腕,已在此矣。
尋其血蹤。
死亦不久。
汝既獲免,可出就食。
”泣者乃出,年可十七八,而甚佳麗,拜于公前曰:“誓為仆妾。
”公勉谕焉。
天方曙,開視其手,則豬蹄也,俄聞哭泣之聲漸近,乃女之父母兄弟及鄉中耆老,相與舁榇而來,将收屍以備殡殓。
見公及女,乃生人也,鹹驚以問之。
公具以告焉。
鄉老共怒公殘其神,曰:“烏将軍,此鄉鎮神,鄉人奉之久矣。
歲配以女,才無他虞。
此禮不設,即風雨雷暴為虐。
奈何失路之客,而傷我神明?緻暴于人,此鄉何負!當殺公以祭烏将軍,不爾,亦縛送本縣。
” 揮少年将令執公。
公谕之曰:“爾徒老于年,而未老于事。
我天下之達理者,爾衆其聽我言。
夫神,承天而為鎮也,不若諸侯受命于天子,而強理天下乎?”曰:“然。
”公曰:“使諸侯漁色于國中,天子不怒乎?殘虐于人,天子不伐乎?誠使爾呼将軍者,其神明也,神固有豬蹄乎?且淫妖之獸,天地之罪畜也!我執正以誅之,豈不可乎?爾曹無正人。
使爾少年之女,年年橫死于妖畜,積罪動天。
安知天下不使我雪焉!從吾言,當為爾除之,永無聘禮之患,如何?”鄉人悟而喜之曰:“願從命。
”公乃令數百人,執弓矢、刀槍、鍬之屬,相随尋血而行。
才行二十裡,血入大墳穴中,因圍而屬斤之,應手漸大如甕口。
公令束薪燃火,投入照之,其中若大室。
見一大豬,無前左蹄,血卧其地,突煙走出,斃于圍中。
鄉人翻共相慶,會錢以酬公。
公不受,曰:“吾為人除害,非鬻獵者。
”得救之女,辭其父母親族曰:“多幸為人,托質血肉,閨闱未出,固無可殺之罪。
今日貪錢五十萬,以嫁妖獸,忍鎖而去,豈人所宜?若非郭公之仁勇,甯有今日?是妾死于父母,而生于郭公也!請從郭公,不複以舊鄉為念矣。
”泣拜而從公。
公多歧慰喻,止之不獲,遂納為側室。
生子數人。
公之貴也,皆任大官之位。
事已前定,雖主遠地而鰃于鬼神,終不能害,明矣。
薛靈芸 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
父名邺,為酇鄉亭長,母陳氏,随邺舍于亭傍。
居生窮賤,至夜,每聚鄰婦夜績,以麻蒿自照。
靈芸年至十五,容貌絕世,鄰中少年夜來竊窺,終不得見。
鹹熙元年,谷習出守常山郡,聞亭長有美女而家甚貧。
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宮。
習以千餘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
靈芸聞别父母,欷累日,淚下沾衣。
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
既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
帝以文車十乘迎之,車皆镂金為輪辋,丹畫其毂,轭前有雜寶為龍鳳,銜百子鈴,锵锵和鳴,響于林野。
駕青色骈蹄之牛,日行三百晨。
此牛,屍屠國所獻,足如馬蹄也。
道側燒石葉之香,此石重疊,狀如雲母,其光氣辟惡厲之疾。
此香腹題國所進也。
靈芸未至京師數十裡,膏燭之光,相續不滅,車徒咽路,塵起蔽于星月,時人謂為“塵宵”。
又築土為台,基高三十丈,列燭于台下,名曰“燭台”,遠望如列星之墜地。
又于大道之傍,一裡一銅表,高五尺,以志裡數。
故行者歌曰:“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阙望崔嵬。
清風細雨雜香來,土上出金火照台。
”此七字是妖辭也。
為銅表志裡數于道側,是土上出金之義。
以燭置台下,則火在土下之義。
漢火德王,魏土德王,火伏而土興,土上出金,是魏滅而晉興也。
靈芸未至京師十裡,帝乘雕玉之辇,以望車徒之盛,嗟曰:“昔者言‘朝為行雲,幕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幕。
”改靈芸之名曰夜來,入宮後承寵愛。
外國獻火珠龍鸾之钗。
帝曰:“明珠翡翠尚不能勝,況乎龍鸾之重!”乃止不進。
夜來妙于針工,雖處于深帷之内,不用燈燭之光,裁制立成。
非夜來縫制,帝則不服,宮中号為“針神”也。
謝小娥 小娥,姓謝氏,豫章人,估客女也。
生八歲,喪母,嫁曆陽俠士段居貞。
居貞負氣重義,交遊豪浚小娥父蓄巨産,隐名商賈間,常與段婿同舟貨,往來江湖。
時小娥年十四,始及笄。
父與夫俱為盜所殺,盡掠金帛。
段之弟兄,謝之生侄,與童仆輩數十,悉沉于江。
小娥亦傷胸折足,漂流水中,為他船所獲,經夕而活。
因流轉乞食至上元縣,依妙果寺尼淨悟之室。
初,父之死也,小娥夢父謂曰:“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
” 又數日,複夢其夫謂曰:“殺我者,禾中走,一日夫。
”小娥不自解悟,常書此語,廣求智者辨之,曆年不能得。
元和八年春,餘罷江西從事,扁舟東下,淹泊建業,登瓦官寺閣。
有僧齊物者,重賢好學,與餘善。
因告餘曰:“有孀婦名小娥者,每來寺中,示我十二字謎語,某不能辨。
”餘遂請齊公書于紙,乃憑檻書空,凝思默慮。
坐客未倦,予悟其文。
令寺童疾召小娥前至,詢訪其由。
小娥嗚咽良久,乃曰:“我父及夫,皆為賊所殺。
迩後嘗夢父告曰:‘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
’又夢夫告曰:‘殺我者,禾中走,一日夫。
’歲久無人悟之。
”餘曰:“若然者,吾審詳矣。
殺汝父是申蘭,殺汝夫是申春。
且車中猴,車字去上下各一畫,是申字,又申屬猴,故曰車中猴。
草下是門,門中有東,乃蘭字也。
又,禾中走是穿田過,亦是申字也。
一日夫者,夫上更一畫,下有日,是春字也。
殺汝父是申蘭,殺汝夫是申春,足可明矣。
”小娥恸哭再拜,書申蘭申春四字于衣中,誓将訪殺二賊,以複其冤。
娥因問餘姓氏官族,垂涕而去。
爾後小娥便為男子服,傭保于江湖間。
歲餘,至浔陽郡,見竹戶上有紙榜子,雲“召傭者。
”小娥乃應召詣門,問其主,乃申蘭也。
蘭引歸,娥心憤貌順,在蘭左右,甚見親愛。
金帛出入之數,無不委娥,已二歲餘,競不知娥之女人也。
先是謝氏之金寶錦繡衣物器具,悉掠在蘭家,小娥每執舊物,未嘗不暗泣移時。
蘭與春,宗昆弟也。
時春一家住大江北獨樹浦,與蘭往來密洽。
蘭與春同去經月,多獲财帛而歸。
每留娥與蘭妻蘭氏同守家室,酒肉衣服,給娥甚豐。
或一日,春攜文鯉兼酒詣蘭,娥私歎曰:“李君精悟玄鑒,皆符夢言。
此乃天啟其心,志将就矣。
”是夕,蘭與春會群賊,畢至酣飲。
暨諸兇既去,春沉醉,卧于内室,蘭亦露寝于庭。
小娥潛鎖春于内,抽佩刀先斷蘭首,呼号鄰人并至,春擒于内,蘭死于外,獲贓收貨,數至千萬。
初,蘭、春有黨數十,暗記其名,悉擒就戮。
時浔陽太守張公,善其志行,為具其事上旌表,乃得免死。
時元和十二年夏歲也。
複父夫之仇畢,歸本裡。
見親屬。
裡中豪族争求聘,娥誓心不嫁。
遂剪發披褐,訪道于牛頭山,師事大士尼将律師。
娥志堅行苦,霜春雨薪,不倦筋力。
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開元寺。
競以小娥為法号。
不忘本也。
其年夏日,餘始歸長安,途經泗濱,過善義寺谒大德尼令。
操戒新見者數十,淨發鮮帔,威儀雍容,列侍師之左右。
中有一尼問師曰:“此官豈非洪州李判官二十三郎者乎?”師曰:“然。
”曰:“使我獲報家仇,得雪冤恥,是判官恩德也。
”顧餘悲泣。
餘不之識,詢訪其由。
娥對曰:“某名小娥,頃乞食孀婦也,判官時為辨申蘭申春二賊名字,豈不憶念乎?”餘日:“初不相記,今即悟也。
”娥因泣,具寫記申蘭申春,複父夫之仇,志願粗畢,經營終始艱苦之狀。
小娥又謂餘曰:“報判官恩,當有日矣。
”豈徒然哉! 嗟乎,餘能辯二盜之姓名,小娥又能竟複父夫之仇冤,神道不昧,昭然可知。
小娥厚貌深辭,聰敏端特,煉指跛足,誓求真如。
爰自入道,衣無絮帛,齋無鹽酪,非律儀禅理,口無所言。
後數日,告我歸牛頭山,扁舟泛淮,雲遊南國,不複再遇。
君子曰:“誓志不舍,複父夫之仇,節也,傭保雜處,不知女人,貞也。
女子之行,唯貞與節能始終全之而已。
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
”餘備詳前事,發明隐文,暗與冥會,符于人心。
知善不錄,非春秋之義也。
故作傳以旌美之。
李娃 汧國夫人李娃,長安之倡女也,節行瑰奇,有足稱者,故監察禦史白行簡為傳述。
天寶中,有常州刺史荥陽公者,略其名氏,不書。
時望甚崇,家徒甚殷。
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隽朗有詞藻,迥然不群,深為時輩推伏。
其父愛而器之,曰:“此吾家千裡駒也。
”應鄉賦秀才舉,将行,乃盛其服玩車馬之飾,計其京師薪儲之費,謂之曰:“吾觀爾之才,當一戰而霸。
今備二載之用,且豐爾之給,将為其志也。
”生亦自負,視上第如指掌,自毗陵發,月餘抵氏安,居于布政裡,嘗遊東市還,自平康東門入,将訪友于西南。
至鳴珂曲,見一宅,門庭不甚廣,而室宇嚴邃。
阖一扉,有娃方憑一雙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絕代未有。
生忽見之,不覺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
乃詐墜鞭于地,候其從者,敕取之。
累眄于娃,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
竟不敢措辭而去。
生自爾意若有失,乃密征其友遊長安之熟者,以訊之。
友曰:“此狹邪女李氏宅也。
”曰:“娃可求乎?”對曰:“李氏頗贍。
前與之通者多貴戚豪族,所得甚廣。
非累百萬,不能動其志也。
”生曰:“苟患其不諧,雖百萬,何惜。
”他日,乃潔其衣服,盛賓從,而往。
扣其門,俄有侍兒啟扃。
生曰:“此誰之第耶?”侍兒不答,馳走大呼曰:“前時遺策郎也!”娃大悅曰:“爾姑止之。
吾當整妝易服而出。
”生聞之私喜。
乃引至蕭牆間,見一姥垂白上偻,即娃母也。
生跪拜前緻詞曰:“聞茲地有隙院,願稅以居,信乎?”姥曰:“懼其淺陋湫隘,不足以辱長者所處,安敢言直耶。
” 延生于遲賓之館,館宇甚麗。
與生偶坐,因曰:“某有女嬌小,技藝薄劣,欣見賓客,願将見之。
”乃命娃出,明眸皓腕,舉步豔冶。
生遽驚起,莫敢仰視。
與之拜畢,叙寒燠,觸類妍媚,目所未睹。
複坐,烹茶斟酒,器用甚潔。
久之,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