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酒酣,忽取首下,置案上抑搔之,從容仍屬之頸。
翹一足,令鳳拉置榻上,曰:“久不乘騎,髀肉複生。
脫之頗輕快。
”又飲數觞,摟鳳共寝。
鳳以纖翹鈎案,抵死力拒;将軍拽之,劃然中斷,亦一兩截人也。
罵曰:“賤婢屢拒,明當碎割。
”遂息燈寝。
陶駭絕,不暇呼仆,覓騎即行。
見道旁酒肆數十人轟飲,遂入少憩,告以所見。
衆笑曰:“此何足異。
”遂各取首下。
陶驚絕仆地。
移時仆尋至,救之始蘇。
問仆何能來?仆曰:“方就寝,忽鳳隔窗喚曰:‘汝主人去矣,可急往覓;夜深徑黑,恐有不測也。
晤主人時,囑善保重。
若晤虞山王子良,但雲翠筠日望其來,遲則憔悴死矣。
’因入房覓主,主無蹤迹,跟尋至此。
”陶抵都,病月餘。
始能出門。
偶飲天橋酒肆,訪知虞山王子良,告以故。
王因言:“筠,太倉名妓,與有齧臂盟。
尋蹤北上,至臨清,遭王倫亂,死于兵。
常示夢囑覓遺骸,至今未果。
”言畢,大哭曰:“我負心,我負心!”蓋王以屢困場屋,遷延十數年,不能踐舊約。
與受此苦也。
李老 恒山李老,農家者流,有地數頃,稱小康。
中年生一子,名曰壹;稍長,附學讀書,督課極嚴。
壹時年十二,遊戲誤學,畏父訓責,竊資逃去。
李老夫婦情急,懸金以購,搜索無所不至,迄無影響。
其母哀痛迫切,幾至輕生。
李老猶以“年齒正強,可望生育”慰之。
然婦已思之成疾,屢勸置妾延嗣,李老不忍。
光陰迅速,瞬逾十年,年将古稀,仍無所出。
宗族之貧者,鹹思争繼,哓哓不休,益厭苦之。
自度精力尚強、且值旱澇不勻之歲,聞韓、魏間售子女者,直甚廉,李老攜百金往投人牙,以清錢五十貫擇得端莊少女,大稱心懷。
女叩翁姓名、籍貫,實告之。
訝曰:“妾與翁同姓、同鄉,異哉!”老曰:“同姓或有之,鄉則路隔五百裡,難言同也。
”女曰:“幼聞吾父言鑿鑿,雲系姓李,名壹,恒出人。
因逃學出家為人義子。
親父母在乎否乎?念誦涕泣,妾與母時慰勸之。
”李老亦訝曰:“據妝言,确是吾子矣,汝當為吾孫女。
幸言之,早速赴爾家驗之;雖相隔十餘年,聲音笑貌,應不改也。
”遂偕女至村,呼其父出,果李老子也。
哭述所由,雲逃出後,惘惘南奔,資用告絕,乞食村中。
有老父同姓,畜為義子,為我娶妻,連生四子二女。
義父母相繼殁,逢此儉歲,故賣女度日耳,李老大悅,命子貨其家具,攜其子孫男女八人歸。
其妻孤苦伶仃,抱病而聞夫歸,忽然子孫滿堂,不覺躍然而起。
鐵簪子 渦陽農家子鄭鴻,妻官氏,年四十,孿生子,面貌舉止絲毫無異,惟衣以青綠分伯仲。
伯名,仲名。
為穎州刑案吏,娶殷氏,婚匝月,即束裝之穎。
未婚在家,事定省,供樵汲,遂廢呻畢;而态度雅潔,人皆目為文學士,忘其為農家流也。
偶荷鋤入山,于石隙拾得古鐵簪,上有文曰:“莫子作鐵簪,熔金精,滌邪穢,朝百靈,辟水火,禦刀兵,绾我短發,光日星。
”愛其潔樸,藏之于帻。
歸詢村學究。
曰:“此仙人莫月鼎之遺物也。
”正玩弄,突接兄瑤家書雲:“被仇案牽,控坐舞弊收獄;乞仲氏來急原難,死無憾。
”大恸,婉告翁媪,售産措百金,徒步往。
至,則兄果困缧绁,賂監者始入,抱持哭失聲。
出則傭于缙紳家,得值供囚飯,泣訴諸執事,訟終不能解。
一日,攜酒漿饋兄,瑤對之哽咽曰:“倚闾望固足恸,新婚别亦難堪耳。
” 思良久,慨然曰:“此谳量不至死,不過羁時日,幸兄弟面目同,願代兄囚。
”爰以半金啖獄卒,餘付兄。
乃釋兄而系己,臨别告兄曰:“歸緻老親阿嫂珍重,毋以為念;倘瘐死,有夢寐好相見也。
”瑤歸,詭雲故,已擇地葬。
一家聞之哭,鄰裡無老稚涕。
瑤由是日擁豔妻,不再作刀筆吏。
性最勤,監禁中,晨起必灑掃神堂無點塵。
獄吏憐愛之,且微審其代兄囚,尤義之,脫锒铛,補充頭人,司擊柝,始無大苦。
而所司益勤,夜下鈴環巡,高唱哀哀警衆眠。
一夕微倦,依壁稍合眸,心驚,斜視東壁槐樹下,有毛物逡巡出,脫皮如蛻,化作白衫美女子,肌膚雪映,雲鬓鴉垂,自卷其皮壓石砌下。
然後望月稽首拜,口吐玻璃丸五,仰首微噓,丸上下續斷,陸離閃灼,激月光成五色雲。
炊許,丸一一入咽,依舊衣皮入槐根下。
心審為狐,秘不告人。
明夜月更朗,度必出,漏靜伏瞰之。
少頃,果如前狀,置皮安妥,微步下階,戲如故。
出攫皮坐身下,俟物戲正酣,抽柝徐擊,聲登登。
女子大驚,急收丸,索衣不可得,向拜,不為動,憤怒欲用武。
忽瞰頭上鐵簪有寶光如電,跪而哀之曰:“妾九尾狐也,大丹已成,飛升不遠;惜鞟尚不能遽去,乞賜還,當如願奉報。
”曰:“吾聞爾輩得一丹,必蠱一少年死,有之乎?”曰:“誠有之。
然妾幼遵《希夷五禽經》,不須惑人。
凡惑人者,光冷淡如青磷;運氣者,光燦爛如寶珠,是可辨耳。
”曰:“汝但不惑人,仆亦不須此。
”即擲皮與,女喜而再拜曰:“君仁人也,試問何所求。
”曰:“仆亦無所求,但日困犴狴,如籠鳥井蛙;頗羨道侶,來去自由耳。
”女聞之,即吐出一丸,授使吞服。
掬掌凝視,果赤如火球,一喘息,丸即飛入口,宛熱湯澆胸鬲,奇暖莫名,欲揖而謝之,女已飄忽去。
翌晨大病,皮縷縷欲裂,骨震震有聲,吐瀉,極頹憊。
醫官診雲:“疴劇,恐莫瘳。
”獄吏言于大府,拔牢籠,更驿役,谕愈即差遣。
困處驿館中,展轉土坐,一燈熒熒,忽女子悄然掩入,曰:“二郎憊耶?日昨所贈者百年物,星月之精也,世俗人服之,肢節寸寸換,慎勿誤為玻”袖出一丹,小如豆,與之服,果頓清醒。
遂伏枕拜女,詢“何日可生還?”曰:“豈但生還,尚有意外喜。
然妾尚奉求一物。
”問:“何物?”曰:“時未至,不預告也。
”問姓氏,曰:“有急難時,但呼花吉祥雲娘子,妾即至矣。
”言已趨出,病霍然。
晨起,刍秣雖勞,較之囹圄猶逸也。
且雙瞳炯炯若曙星,凡書卷之未謀面者,一見了然。
偶侍太守遊西湖,遇道士授以秘笈,朱文丹篆,皆風禽奇遁之學。
問何名?曰:“歸問雲娘子自知。
”月餘,女偶至,以道士詢。
曰:“有緣哉。
渠名古丈夫,不易以秘法示人。
”明晨,郡署突遭回祿,妖鳥呼嘻咄,烈焰四圍,太守倉卒奔出,僅以身免。
官吏窘急,鹹雲印在内廨案上,燦燦者,是誰能一攫出? 随衆汲水,聞女在耳畔悄聲曰:“二郎可先取印出,是一好機會。
”曰:“火烈,奈何?”曰:“君髻上鐵簪不畏火。
”聞之,遂聳身飛入,焰果紛讓,雙手捧印出呈太守,千萬人子不咋舌。
太守悲曰:“印出矣。
尚有嬌女樓居晨妝,有能救出者,即以妻之,無食言!”曰:“諾。
”再飛入,火已逼摟,見兩紅衣人夾女坐,出索将绾。
入大叱,紅衣人曰:“鐵簪真人來救渠,姑舍去。
”負女急奔出,回觀妝樓已成煨燼。
火熄,倦卧不能起。
丙夜,女來賀曰:“公冶出獄,又作新郎,何太喜耶?然太守焚署,終不了事。
後圃英石作舞鶴者,下有窖藏可取出,助彼丈人峰。
”漫應之。
次日,太守集議賠補,頗以囊橐慮。
入以女言告,試往掘,果盈坎皆黃白數千金。
不日興工,署更鼎新焉。
太守為釋罪,置酒祖餞;然絕不言姻事,色忸怩而口嗫嚅。
微窺太守意,慨然曰:“某待罪得放歸田裡,與骨肉聚首,願已足矣,敢望非分乎!”太守曰:“君子達人,不妨明告:弱息嬌惰慣,恐不願嫁田客郎,且幼已許字同裡年家子。
倉卒一言不足信,葭莩無已,願奉千金為君家大人壽。
”遜謝,力卻不敢受。
明即備車馬送之歸。
下車入門,一家皆狂奔嘩噪,驚以為鬼。
婉陳所以,衆始審之诳。
入見二老均瞿铄。
忽禦人赍木匣于庭曰:“官府留贈汝。
” 欲追诘之,而禦已馳遠。
視封頲甚固,啟之,皆金珠,數符千金。
獻翁媪,一室感喜。
惟則愧而逃遁,杳無迹。
翁媪悲曰:“汝生回,吾心慰;汝兄逃,吾心仍不能慰,奈何?”曰:“兄行行即歸耳。
”索水碗,抽鐵簪畫水,再四旋碗口,須臾,潑于庭,而兄果貿貿返。
握手心酸,悲喜交集。
蓋兄逸去,方覓渡船至中流,忽回旋無定向,抵岸,過小橋,一童子導之行,曰:“夕陽堕矣,大郎俗覓宿,前有客館甚清潔。
”随之入門,宛然逆旅,再一凝神,則自家也。
大駭,不敢言,然心益愧恧。
又見多金,思獨鲸吞。
置毒餅中,與食,旋腹暴痛,面青紫,口籲籲若牛喘,父母奔視,窘無計。
蓦憶,大呼:“雲娘子!” 女應聲至,掀簾入,笑曰:“二郎病耶?急含鐵簪于口,可愈。
” 抽簪銜少時,女自後蓦擊其背,大咳,哇出毒餅,猶突躍地上。
女辭别,挽之。
女笑曰:“二娘事亦大累人,蹇修不易為也。
”趨出,頓杳。
所謂二娘者,筝娘也;筝娘者,穎郡李太守女也。
李太守,洛陽人,妻殁,遺二子一女。
太守留二子于家,攜妾與女之任。
女見父背盟,且聞将訂姓于大姓,憤往說父,曰:“兒聞為女子,事人以身;今身已負鄭郎背,奈何又他适?且鄭有德于吾家,背之恐不祥。
請父憐女,仍踐前日言。
”太守怒曰:“渠農人,将随之饁耕田間耶!”曰:“父以農人為賤乎?鄭郎即貧為丐兒,尚随之去,矧饁耕尚有冀阙風。
”太守終不聽,女泣曰:“父讀書成進士,即不知楚女季芊嫁鐘建故事乎?”痛哭,憤不食。
夜深,易男子裝,攜婢竊馬竄郊野。
忽一白衫女子,策黑衛前行,頻回顧,問曰:“官人将何之?”曰:“渦水。
”曰:“省識渦人鄭二郎名者乎?” 曰:“仆正尋渠,文字交耳。
”曰:“大佳,鄭吾中表弟也。
裙钗獨行不便,乞官人挈帶可乎?”曰:“善。
”行四五日,徑抵村門。
白衫女子指曰:“此即二郎家。
君先入,妾尚欲迂西鄰姨母家。
”筝娘下騎,婢扶之入,蓦與遇,驚詢何處貴人下顧草野?泣曰:“妾穎太守女李筝娘也。
”登堂縷述颠末,太息曰:“仆近已勘破泡幻,拟絕世緣;卿哪患無金龜婿,何事苦糾纏?”曰:“君自糾纏,奚怨妾也?凡為女子,皆當遠丈夫。
郎于烈焰中負妾出,是天欲殺之,而郎生之。
既生而棄之,可謂之仁乎?妾義無他适,千辛萬苦至此。
若憎妾陋,甯甘妾媵,不願更節操。
”引之拜翁媪,見其豔麗,驚為天人。
女伏叩曰:“賢郎曾負兒于背,乞舅姑憐鑒。
”翁媪曰:“得兒為婦,向複何言?誠恐尊人偵至。
累及犬子。
”曰:“南山之石可爛,北海之波可竭;頭可斷,此身不可轉。
刀鋸鼎镬,兒自任之,無預賢郎事也。
”翁命媪為改妝,夜随媪眠,自攜同寝,雲俟風聲定,再擇吉。
喜,策馬往郡自首,将傾。
其仇聞訟解,尚切齒,時欲得而甘心,突遇諸途,即嗾仆毆之,怒詈,挾歸,扃土室,苦更勝于系牢獄。
聞之,即仗劍往援,不可得,訴于太守。
太守正失女,尋無耗,聞言,疑已成嘉禮。
無如何,遣兵役索出,交,曰:“小女已遣奉箕帚,令兄救出陷阱,君之德已酬矣!嗣後請勿往來。
贻五馬羞。
”曰:“某呼籲于郡父母,非呼助于妻父母也!”憤攜兄歸,即日成花燭,拚與太守絕。
筝娘事舅姑至孝,毫無貴介氣,事嫂亦得體,日課婢仆耕織,井井皆有條。
曰:“古有神仙眷,卿知之耶?稚川移居,藍橋覓杵,伯陽拔宅,載在典冊,不乏其人。
未審卿意其仙眷那?俗偶耶?”曰:“妾聞諺雲:‘嫁雞随雞,嫁狗随狗。
’夫子倡而新婦随之。
獨活之草,不足揚新芬,同宮之繭,庶可成治理。
郎既慕白雲,妾亦非慕軟紅塵者。
”曰:“善。
” 即授以仙法。
明為夫婦,而暗實道伴來。
年餘,生子女各一。
喜與筝娘曰:“吾無憂矣。
”又年餘,翁媪偕亡,哀毀盡禮。
窀穸始安,哓哓欲析居。
曰:“二老屍骨未寒,即瓜分其産,可乎?”怒詈且撻,殷氏亦時于閨中馳惡聲,均忍受。
筝娘曰:“妾與郎所以滞迹塵世者,為高堂耳。
今已矣,複何戀?”曰:“諾。
”晨起祭木主,辭别哥嫂,攜一仆一婢,僅駕空車辚辚向西去。
數年後,李太守竟以墨敗,籍沒削職回鄉裡。
時妾已殁,茕茕自憐。
道出高山,遇響馬賊剪徑。
正危急,見一古裝羽士,仗劍自高峰絕頂飛下,賊鹹彼靡逃逸,視羽士非他,鄭也。
殷殷拜車下,執半子禮甚恭,自雲山居不遠,堅乞過從。
至岩壑奇特處,有極大閥閱,春深銅面,個個浮漚。
門以内,畫棟文疏,邃偉麗。
仆從如雲,妾媵如花。
登其堂則彜鼎圖書、棋枰茗具鹹備。
東壁設一大白玉盎,大如甕,内浸赤玉蓮花,綠玉蓮葉,長七尺餘;西壁設一水晶瓶,内插珊瑚樹,長九尺餘,襯一鳥尾,金翠燦爛,非鳳非孔雀,不得主名,長七尺餘,瓶更瑩澈,内外可鑒。
中設瑤琴,镌字曰“鈞天清閟”。
四壁繪六合内外七十二洞天福地圖。
與外舅寒暄未已,忽諸姬傳報夫人出,環佩珊珊,霹裳月;視之,果筝娘也。
女拜問起居,泣曰:“兒不孝,背父潛逃,今實無顔相見。
”太守默默不能答,涔涔淚沾襟。
霎時,燈燭輝映,舉室通明。
開筵勸餐,水陸雜治,内多奇品,鮮能知味。
随來仆夫,亦有犒賞。
痛飲極歡。
旋有美婢入報花吉祥雲娘子至,肅入一美人,夫婦讓高坐。
美人對太守略斂衽曰:“向在長者宇下,何圖于此處觌面?”又顧筝娘曰:“妹子尚記并辔引導時乎?太翁來當興師問罪!”筝娘曰:“姊姊厚德,愚夫婦刻不忘,何罪之可問也。
”曰:“妹既不忘,乞假妹夫鐵簪绾三四日,即返璧,可邀金允否?”問:“何用?”曰:“我輩功成,須得古聖神仙佛一遺物佩之,方可朝木公,谒金母。
三入太行尋堯琴,兩赴湘水覓舜鳥,四登會稽求禹劍,均為毒龍所守,不可得。
無奈何,始來奉假耳。
” 聞,即持贈曰:“請為瓊報,無事珠還。
”美人起拜謝,興辭,冉冉至中庭,霹靂遽逝。
客去,視太守已醉眠榻上;亦詣内,留筝娘坐候之。
晨光透入,太守醒,筝娘已具盥栉進,告父曰:女聊齋志異·“阿婿尚醉眠,不及送翁行,遣兒候于此。
奉丹藥一丸、黃金百镒、古錦百端為壽。
”太守戀戀,問筝娘:“何時得歸甯?” 曰:“天涯海角如幾席耳。
萍迹無賃,不能預訂。
”問:“何囑?”曰:“父歸,脫宦情,了孽債;積盛德,光後賢。
”禦人催行,惘惘遽别。
行四五裡,登嶺回眺,猶見筝娘癡立與諸婢指點狀。
又二年,太守長子貴,思妹甚殷,适奉旨祭嵩山,細搜澗谷,每遇樵豎行腳,辄以鄭問,鹹雲不識。
忽逢一道士,問如前,道士驚曰:“禁聲。
何遽唐突,妄呼鄭真人諱? 我輩僅敢呼鐵簪子耳。
筝夫人所善雲娘子,朝天回,帝授昆侖第五耕福洞天都總管。
不久,書來招,真人全家拔宅去,同往仙山。
貴人向何處尋姻娅?”問道士名氏,曰:“仆,古丈夫也。
”言迄不見。
鹿女泉 佛經有鹿女,而江北古迹中亦有鹿女丹泉,嘗訪之,乃井也,在人家院中,亦無碑志可考。
偶晤甓湖釣叟,雲:“五代時,此處為優缽羅庵。
庵之僧名大楞,募化修飾,焚修其中,雖近市,而幽寂若深山,環植名花,搘以怪石,供禅悅。
朝夕手汲井中泉,加灌溉,養盆魚,哺籠鳥,已覺勞勞。
一陝客更贻一白鹿,雌者,曰:‘此物極馴,不忍戕之。
乞和尚收錄法座下,或被佛蔭,蔔長生也。
’僧亦受。
其聲呦呦,角觺觺,為松關點綴,善視之。
旋一閩僧,名真悟,貌權奇,衣邋遢,飛錫五台回,挂褡于庵。
與楞語内典,參箭鋒,頗首肯,惟睹花草,動辄揮之以手曰:‘速遣去。
’楞曰:‘如來雖說空寂,然亦不禁生機。
不然,則獅象龍虎其贅疣耶!’曰:‘彼能空寂,則一切無罷礙。
雖有獅象龍虎,如無獅象龍虎,始可有獅象龍虎。
吾師道行淺薄,若徑取生機,則為欲為愛,魔障恐些子塵化為無量苦也。
’楞不語。
明日,真掉臂去。
久之,鹿更馴,銜落葉供爨,庭草代鋤。
僧出則候門,僧歸則侍立。
僧敬佛,則屈兩足若跪拜,僧諷經,則翹雙耳聽且鳴。
尤奇者,僧晨夕小溺處,有白石闆,面微凹,鹿日以舌就溺迹舐之。
僧心異,終愛其馴,不之怪。
又二年,鹿忽皤腹,常懶眠,不似前番勤,久之,腹愈皤。
僧恐其風露清冷,為潔耳室幽僻處,藉篙如裀,俾鹿寝,朝暮親哺之。
一日,打包往神居山,踽踽獨行。
途中心憶鹿腹皤似孕,然絕無雄偶,奚成?憂之。
明夕即歸,啟扃,見彩雲如縷,香風四流,自鹿室中出。
篝火往觇視,鹿正娩雛,貌甚苦惱,不敢看,而意良不忍。
親為禱于佛,乞慈悲,代忏悔。
少時,雛堕地,呱呱若嬰兒聲。
再往觇視,果一好女子,白如瓠,眉目端麗妍秀,鹿方代砥秋身上血。
僧大驚異,恐凍煞,急裂袈裟裹之,付鹿哺乳。
向晨頲戶,潛于質肆,購舊襁褓歸,衣鹿女。
恐外人見之,詫造黑白,堵室之門,不能通。
鑿一窦,通己榻後,親為送飲食,掃不潔。
年餘,鹿女稍長大,從不啼哭,日依鹿母嬉。
見僧呀呀如欲語,僧亦愛如掌珍。
時以果餌與之食,更為制衣衫。
凡鹿母鞠育所不到者,僧為之。
一日,鹿母病,僧審視之,鹿崩角若叩首,并嗅女再四,又翹首視僧,若托孤狀。
僧解其意,颔其首,鹿瞑目遽斃。
其女淚涔涔,亦不啼。
僧即瘗鹿于室,諷經超薦焉。
鄰有詢鹿者,雲逸去已久。
女由是依僧如父,日坐暗室,趺坐母瘗處,目若瞑。
夜閉戶,女出司灑掃。
僧偶于燈下教之讀,過目成誦,間亦參語錄,解妙谛。
僧偶紉破衲,女凝睇久之,即能工刺繡,常于燈下繡佛前幡,蓋極工巧奪。
夜來時,女已荏苒十三齡,未嘗見一人,忽語僧曰:‘兒非人間人,将騰霄上漢,為王母青鳥使,奈何日閉暗室如地獄?’僧泫然曰:‘兒鹿産也,出見人,恐賈老僧禍。
近吾尤憂之甚,倘一朝無常至,爾将何依?’女曰:‘不然,師遍集檀越比邱優婆夷等詣庵,為佛會,兒出見人,自有
翹一足,令鳳拉置榻上,曰:“久不乘騎,髀肉複生。
脫之頗輕快。
”又飲數觞,摟鳳共寝。
鳳以纖翹鈎案,抵死力拒;将軍拽之,劃然中斷,亦一兩截人也。
罵曰:“賤婢屢拒,明當碎割。
”遂息燈寝。
陶駭絕,不暇呼仆,覓騎即行。
見道旁酒肆數十人轟飲,遂入少憩,告以所見。
衆笑曰:“此何足異。
”遂各取首下。
陶驚絕仆地。
移時仆尋至,救之始蘇。
問仆何能來?仆曰:“方就寝,忽鳳隔窗喚曰:‘汝主人去矣,可急往覓;夜深徑黑,恐有不測也。
晤主人時,囑善保重。
若晤虞山王子良,但雲翠筠日望其來,遲則憔悴死矣。
’因入房覓主,主無蹤迹,跟尋至此。
”陶抵都,病月餘。
始能出門。
偶飲天橋酒肆,訪知虞山王子良,告以故。
王因言:“筠,太倉名妓,與有齧臂盟。
尋蹤北上,至臨清,遭王倫亂,死于兵。
常示夢囑覓遺骸,至今未果。
”言畢,大哭曰:“我負心,我負心!”蓋王以屢困場屋,遷延十數年,不能踐舊約。
與受此苦也。
李老 恒山李老,農家者流,有地數頃,稱小康。
中年生一子,名曰壹;稍長,附學讀書,督課極嚴。
壹時年十二,遊戲誤學,畏父訓責,竊資逃去。
李老夫婦情急,懸金以購,搜索無所不至,迄無影響。
其母哀痛迫切,幾至輕生。
李老猶以“年齒正強,可望生育”慰之。
然婦已思之成疾,屢勸置妾延嗣,李老不忍。
光陰迅速,瞬逾十年,年将古稀,仍無所出。
宗族之貧者,鹹思争繼,哓哓不休,益厭苦之。
自度精力尚強、且值旱澇不勻之歲,聞韓、魏間售子女者,直甚廉,李老攜百金往投人牙,以清錢五十貫擇得端莊少女,大稱心懷。
女叩翁姓名、籍貫,實告之。
訝曰:“妾與翁同姓、同鄉,異哉!”老曰:“同姓或有之,鄉則路隔五百裡,難言同也。
”女曰:“幼聞吾父言鑿鑿,雲系姓李,名壹,恒出人。
因逃學出家為人義子。
親父母在乎否乎?念誦涕泣,妾與母時慰勸之。
”李老亦訝曰:“據妝言,确是吾子矣,汝當為吾孫女。
幸言之,早速赴爾家驗之;雖相隔十餘年,聲音笑貌,應不改也。
”遂偕女至村,呼其父出,果李老子也。
哭述所由,雲逃出後,惘惘南奔,資用告絕,乞食村中。
有老父同姓,畜為義子,為我娶妻,連生四子二女。
義父母相繼殁,逢此儉歲,故賣女度日耳,李老大悅,命子貨其家具,攜其子孫男女八人歸。
其妻孤苦伶仃,抱病而聞夫歸,忽然子孫滿堂,不覺躍然而起。
鐵簪子 渦陽農家子鄭鴻,妻官氏,年四十,孿生子,面貌舉止絲毫無異,惟衣以青綠分伯仲。
伯名,仲名。
為穎州刑案吏,娶殷氏,婚匝月,即束裝之穎。
未婚在家,事定省,供樵汲,遂廢呻畢;而态度雅潔,人皆目為文學士,忘其為農家流也。
偶荷鋤入山,于石隙拾得古鐵簪,上有文曰:“莫子作鐵簪,熔金精,滌邪穢,朝百靈,辟水火,禦刀兵,绾我短發,光日星。
”愛其潔樸,藏之于帻。
歸詢村學究。
曰:“此仙人莫月鼎之遺物也。
”正玩弄,突接兄瑤家書雲:“被仇案牽,控坐舞弊收獄;乞仲氏來急原難,死無憾。
”大恸,婉告翁媪,售産措百金,徒步往。
至,則兄果困缧绁,賂監者始入,抱持哭失聲。
出則傭于缙紳家,得值供囚飯,泣訴諸執事,訟終不能解。
一日,攜酒漿饋兄,瑤對之哽咽曰:“倚闾望固足恸,新婚别亦難堪耳。
” 思良久,慨然曰:“此谳量不至死,不過羁時日,幸兄弟面目同,願代兄囚。
”爰以半金啖獄卒,餘付兄。
乃釋兄而系己,臨别告兄曰:“歸緻老親阿嫂珍重,毋以為念;倘瘐死,有夢寐好相見也。
”瑤歸,詭雲故,已擇地葬。
一家聞之哭,鄰裡無老稚涕。
瑤由是日擁豔妻,不再作刀筆吏。
性最勤,監禁中,晨起必灑掃神堂無點塵。
獄吏憐愛之,且微審其代兄囚,尤義之,脫锒铛,補充頭人,司擊柝,始無大苦。
而所司益勤,夜下鈴環巡,高唱哀哀警衆眠。
一夕微倦,依壁稍合眸,心驚,斜視東壁槐樹下,有毛物逡巡出,脫皮如蛻,化作白衫美女子,肌膚雪映,雲鬓鴉垂,自卷其皮壓石砌下。
然後望月稽首拜,口吐玻璃丸五,仰首微噓,丸上下續斷,陸離閃灼,激月光成五色雲。
炊許,丸一一入咽,依舊衣皮入槐根下。
心審為狐,秘不告人。
明夜月更朗,度必出,漏靜伏瞰之。
少頃,果如前狀,置皮安妥,微步下階,戲如故。
出攫皮坐身下,俟物戲正酣,抽柝徐擊,聲登登。
女子大驚,急收丸,索衣不可得,向拜,不為動,憤怒欲用武。
忽瞰頭上鐵簪有寶光如電,跪而哀之曰:“妾九尾狐也,大丹已成,飛升不遠;惜鞟尚不能遽去,乞賜還,當如願奉報。
”曰:“吾聞爾輩得一丹,必蠱一少年死,有之乎?”曰:“誠有之。
然妾幼遵《希夷五禽經》,不須惑人。
凡惑人者,光冷淡如青磷;運氣者,光燦爛如寶珠,是可辨耳。
”曰:“汝但不惑人,仆亦不須此。
”即擲皮與,女喜而再拜曰:“君仁人也,試問何所求。
”曰:“仆亦無所求,但日困犴狴,如籠鳥井蛙;頗羨道侶,來去自由耳。
”女聞之,即吐出一丸,授使吞服。
掬掌凝視,果赤如火球,一喘息,丸即飛入口,宛熱湯澆胸鬲,奇暖莫名,欲揖而謝之,女已飄忽去。
翌晨大病,皮縷縷欲裂,骨震震有聲,吐瀉,極頹憊。
醫官診雲:“疴劇,恐莫瘳。
”獄吏言于大府,拔牢籠,更驿役,谕愈即差遣。
困處驿館中,展轉土坐,一燈熒熒,忽女子悄然掩入,曰:“二郎憊耶?日昨所贈者百年物,星月之精也,世俗人服之,肢節寸寸換,慎勿誤為玻”袖出一丹,小如豆,與之服,果頓清醒。
遂伏枕拜女,詢“何日可生還?”曰:“豈但生還,尚有意外喜。
然妾尚奉求一物。
”問:“何物?”曰:“時未至,不預告也。
”問姓氏,曰:“有急難時,但呼花吉祥雲娘子,妾即至矣。
”言已趨出,病霍然。
晨起,刍秣雖勞,較之囹圄猶逸也。
且雙瞳炯炯若曙星,凡書卷之未謀面者,一見了然。
偶侍太守遊西湖,遇道士授以秘笈,朱文丹篆,皆風禽奇遁之學。
問何名?曰:“歸問雲娘子自知。
”月餘,女偶至,以道士詢。
曰:“有緣哉。
渠名古丈夫,不易以秘法示人。
”明晨,郡署突遭回祿,妖鳥呼嘻咄,烈焰四圍,太守倉卒奔出,僅以身免。
官吏窘急,鹹雲印在内廨案上,燦燦者,是誰能一攫出? 随衆汲水,聞女在耳畔悄聲曰:“二郎可先取印出,是一好機會。
”曰:“火烈,奈何?”曰:“君髻上鐵簪不畏火。
”聞之,遂聳身飛入,焰果紛讓,雙手捧印出呈太守,千萬人子不咋舌。
太守悲曰:“印出矣。
尚有嬌女樓居晨妝,有能救出者,即以妻之,無食言!”曰:“諾。
”再飛入,火已逼摟,見兩紅衣人夾女坐,出索将绾。
入大叱,紅衣人曰:“鐵簪真人來救渠,姑舍去。
”負女急奔出,回觀妝樓已成煨燼。
火熄,倦卧不能起。
丙夜,女來賀曰:“公冶出獄,又作新郎,何太喜耶?然太守焚署,終不了事。
後圃英石作舞鶴者,下有窖藏可取出,助彼丈人峰。
”漫應之。
次日,太守集議賠補,頗以囊橐慮。
入以女言告,試往掘,果盈坎皆黃白數千金。
不日興工,署更鼎新焉。
太守為釋罪,置酒祖餞;然絕不言姻事,色忸怩而口嗫嚅。
微窺太守意,慨然曰:“某待罪得放歸田裡,與骨肉聚首,願已足矣,敢望非分乎!”太守曰:“君子達人,不妨明告:弱息嬌惰慣,恐不願嫁田客郎,且幼已許字同裡年家子。
倉卒一言不足信,葭莩無已,願奉千金為君家大人壽。
”遜謝,力卻不敢受。
明即備車馬送之歸。
下車入門,一家皆狂奔嘩噪,驚以為鬼。
婉陳所以,衆始審之诳。
入見二老均瞿铄。
忽禦人赍木匣于庭曰:“官府留贈汝。
” 欲追诘之,而禦已馳遠。
視封頲甚固,啟之,皆金珠,數符千金。
獻翁媪,一室感喜。
惟則愧而逃遁,杳無迹。
翁媪悲曰:“汝生回,吾心慰;汝兄逃,吾心仍不能慰,奈何?”曰:“兄行行即歸耳。
”索水碗,抽鐵簪畫水,再四旋碗口,須臾,潑于庭,而兄果貿貿返。
握手心酸,悲喜交集。
蓋兄逸去,方覓渡船至中流,忽回旋無定向,抵岸,過小橋,一童子導之行,曰:“夕陽堕矣,大郎俗覓宿,前有客館甚清潔。
”随之入門,宛然逆旅,再一凝神,則自家也。
大駭,不敢言,然心益愧恧。
又見多金,思獨鲸吞。
置毒餅中,與食,旋腹暴痛,面青紫,口籲籲若牛喘,父母奔視,窘無計。
蓦憶,大呼:“雲娘子!” 女應聲至,掀簾入,笑曰:“二郎病耶?急含鐵簪于口,可愈。
” 抽簪銜少時,女自後蓦擊其背,大咳,哇出毒餅,猶突躍地上。
女辭别,挽之。
女笑曰:“二娘事亦大累人,蹇修不易為也。
”趨出,頓杳。
所謂二娘者,筝娘也;筝娘者,穎郡李太守女也。
李太守,洛陽人,妻殁,遺二子一女。
太守留二子于家,攜妾與女之任。
女見父背盟,且聞将訂姓于大姓,憤往說父,曰:“兒聞為女子,事人以身;今身已負鄭郎背,奈何又他适?且鄭有德于吾家,背之恐不祥。
請父憐女,仍踐前日言。
”太守怒曰:“渠農人,将随之饁耕田間耶!”曰:“父以農人為賤乎?鄭郎即貧為丐兒,尚随之去,矧饁耕尚有冀阙風。
”太守終不聽,女泣曰:“父讀書成進士,即不知楚女季芊嫁鐘建故事乎?”痛哭,憤不食。
夜深,易男子裝,攜婢竊馬竄郊野。
忽一白衫女子,策黑衛前行,頻回顧,問曰:“官人将何之?”曰:“渦水。
”曰:“省識渦人鄭二郎名者乎?” 曰:“仆正尋渠,文字交耳。
”曰:“大佳,鄭吾中表弟也。
裙钗獨行不便,乞官人挈帶可乎?”曰:“善。
”行四五日,徑抵村門。
白衫女子指曰:“此即二郎家。
君先入,妾尚欲迂西鄰姨母家。
”筝娘下騎,婢扶之入,蓦與遇,驚詢何處貴人下顧草野?泣曰:“妾穎太守女李筝娘也。
”登堂縷述颠末,太息曰:“仆近已勘破泡幻,拟絕世緣;卿哪患無金龜婿,何事苦糾纏?”曰:“君自糾纏,奚怨妾也?凡為女子,皆當遠丈夫。
郎于烈焰中負妾出,是天欲殺之,而郎生之。
既生而棄之,可謂之仁乎?妾義無他适,千辛萬苦至此。
若憎妾陋,甯甘妾媵,不願更節操。
”引之拜翁媪,見其豔麗,驚為天人。
女伏叩曰:“賢郎曾負兒于背,乞舅姑憐鑒。
”翁媪曰:“得兒為婦,向複何言?誠恐尊人偵至。
累及犬子。
”曰:“南山之石可爛,北海之波可竭;頭可斷,此身不可轉。
刀鋸鼎镬,兒自任之,無預賢郎事也。
”翁命媪為改妝,夜随媪眠,自攜同寝,雲俟風聲定,再擇吉。
喜,策馬往郡自首,将傾。
其仇聞訟解,尚切齒,時欲得而甘心,突遇諸途,即嗾仆毆之,怒詈,挾歸,扃土室,苦更勝于系牢獄。
聞之,即仗劍往援,不可得,訴于太守。
太守正失女,尋無耗,聞言,疑已成嘉禮。
無如何,遣兵役索出,交,曰:“小女已遣奉箕帚,令兄救出陷阱,君之德已酬矣!嗣後請勿往來。
贻五馬羞。
”曰:“某呼籲于郡父母,非呼助于妻父母也!”憤攜兄歸,即日成花燭,拚與太守絕。
筝娘事舅姑至孝,毫無貴介氣,事嫂亦得體,日課婢仆耕織,井井皆有條。
曰:“古有神仙眷,卿知之耶?稚川移居,藍橋覓杵,伯陽拔宅,載在典冊,不乏其人。
未審卿意其仙眷那?俗偶耶?”曰:“妾聞諺雲:‘嫁雞随雞,嫁狗随狗。
’夫子倡而新婦随之。
獨活之草,不足揚新芬,同宮之繭,庶可成治理。
郎既慕白雲,妾亦非慕軟紅塵者。
”曰:“善。
” 即授以仙法。
明為夫婦,而暗實道伴來。
年餘,生子女各一。
喜與筝娘曰:“吾無憂矣。
”又年餘,翁媪偕亡,哀毀盡禮。
窀穸始安,哓哓欲析居。
曰:“二老屍骨未寒,即瓜分其産,可乎?”怒詈且撻,殷氏亦時于閨中馳惡聲,均忍受。
筝娘曰:“妾與郎所以滞迹塵世者,為高堂耳。
今已矣,複何戀?”曰:“諾。
”晨起祭木主,辭别哥嫂,攜一仆一婢,僅駕空車辚辚向西去。
數年後,李太守竟以墨敗,籍沒削職回鄉裡。
時妾已殁,茕茕自憐。
道出高山,遇響馬賊剪徑。
正危急,見一古裝羽士,仗劍自高峰絕頂飛下,賊鹹彼靡逃逸,視羽士非他,鄭也。
殷殷拜車下,執半子禮甚恭,自雲山居不遠,堅乞過從。
至岩壑奇特處,有極大閥閱,春深銅面,個個浮漚。
門以内,畫棟文疏,邃偉麗。
仆從如雲,妾媵如花。
登其堂則彜鼎圖書、棋枰茗具鹹備。
東壁設一大白玉盎,大如甕,内浸赤玉蓮花,綠玉蓮葉,長七尺餘;西壁設一水晶瓶,内插珊瑚樹,長九尺餘,襯一鳥尾,金翠燦爛,非鳳非孔雀,不得主名,長七尺餘,瓶更瑩澈,内外可鑒。
中設瑤琴,镌字曰“鈞天清閟”。
四壁繪六合内外七十二洞天福地圖。
與外舅寒暄未已,忽諸姬傳報夫人出,環佩珊珊,霹裳月;視之,果筝娘也。
女拜問起居,泣曰:“兒不孝,背父潛逃,今實無顔相見。
”太守默默不能答,涔涔淚沾襟。
霎時,燈燭輝映,舉室通明。
開筵勸餐,水陸雜治,内多奇品,鮮能知味。
随來仆夫,亦有犒賞。
痛飲極歡。
旋有美婢入報花吉祥雲娘子至,肅入一美人,夫婦讓高坐。
美人對太守略斂衽曰:“向在長者宇下,何圖于此處觌面?”又顧筝娘曰:“妹子尚記并辔引導時乎?太翁來當興師問罪!”筝娘曰:“姊姊厚德,愚夫婦刻不忘,何罪之可問也。
”曰:“妹既不忘,乞假妹夫鐵簪绾三四日,即返璧,可邀金允否?”問:“何用?”曰:“我輩功成,須得古聖神仙佛一遺物佩之,方可朝木公,谒金母。
三入太行尋堯琴,兩赴湘水覓舜鳥,四登會稽求禹劍,均為毒龍所守,不可得。
無奈何,始來奉假耳。
” 聞,即持贈曰:“請為瓊報,無事珠還。
”美人起拜謝,興辭,冉冉至中庭,霹靂遽逝。
客去,視太守已醉眠榻上;亦詣内,留筝娘坐候之。
晨光透入,太守醒,筝娘已具盥栉進,告父曰:女聊齋志異·“阿婿尚醉眠,不及送翁行,遣兒候于此。
奉丹藥一丸、黃金百镒、古錦百端為壽。
”太守戀戀,問筝娘:“何時得歸甯?” 曰:“天涯海角如幾席耳。
萍迹無賃,不能預訂。
”問:“何囑?”曰:“父歸,脫宦情,了孽債;積盛德,光後賢。
”禦人催行,惘惘遽别。
行四五裡,登嶺回眺,猶見筝娘癡立與諸婢指點狀。
又二年,太守長子貴,思妹甚殷,适奉旨祭嵩山,細搜澗谷,每遇樵豎行腳,辄以鄭問,鹹雲不識。
忽逢一道士,問如前,道士驚曰:“禁聲。
何遽唐突,妄呼鄭真人諱? 我輩僅敢呼鐵簪子耳。
筝夫人所善雲娘子,朝天回,帝授昆侖第五耕福洞天都總管。
不久,書來招,真人全家拔宅去,同往仙山。
貴人向何處尋姻娅?”問道士名氏,曰:“仆,古丈夫也。
”言迄不見。
鹿女泉 佛經有鹿女,而江北古迹中亦有鹿女丹泉,嘗訪之,乃井也,在人家院中,亦無碑志可考。
偶晤甓湖釣叟,雲:“五代時,此處為優缽羅庵。
庵之僧名大楞,募化修飾,焚修其中,雖近市,而幽寂若深山,環植名花,搘以怪石,供禅悅。
朝夕手汲井中泉,加灌溉,養盆魚,哺籠鳥,已覺勞勞。
一陝客更贻一白鹿,雌者,曰:‘此物極馴,不忍戕之。
乞和尚收錄法座下,或被佛蔭,蔔長生也。
’僧亦受。
其聲呦呦,角觺觺,為松關點綴,善視之。
旋一閩僧,名真悟,貌權奇,衣邋遢,飛錫五台回,挂褡于庵。
與楞語内典,參箭鋒,頗首肯,惟睹花草,動辄揮之以手曰:‘速遣去。
’楞曰:‘如來雖說空寂,然亦不禁生機。
不然,則獅象龍虎其贅疣耶!’曰:‘彼能空寂,則一切無罷礙。
雖有獅象龍虎,如無獅象龍虎,始可有獅象龍虎。
吾師道行淺薄,若徑取生機,則為欲為愛,魔障恐些子塵化為無量苦也。
’楞不語。
明日,真掉臂去。
久之,鹿更馴,銜落葉供爨,庭草代鋤。
僧出則候門,僧歸則侍立。
僧敬佛,則屈兩足若跪拜,僧諷經,則翹雙耳聽且鳴。
尤奇者,僧晨夕小溺處,有白石闆,面微凹,鹿日以舌就溺迹舐之。
僧心異,終愛其馴,不之怪。
又二年,鹿忽皤腹,常懶眠,不似前番勤,久之,腹愈皤。
僧恐其風露清冷,為潔耳室幽僻處,藉篙如裀,俾鹿寝,朝暮親哺之。
一日,打包往神居山,踽踽獨行。
途中心憶鹿腹皤似孕,然絕無雄偶,奚成?憂之。
明夕即歸,啟扃,見彩雲如縷,香風四流,自鹿室中出。
篝火往觇視,鹿正娩雛,貌甚苦惱,不敢看,而意良不忍。
親為禱于佛,乞慈悲,代忏悔。
少時,雛堕地,呱呱若嬰兒聲。
再往觇視,果一好女子,白如瓠,眉目端麗妍秀,鹿方代砥秋身上血。
僧大驚異,恐凍煞,急裂袈裟裹之,付鹿哺乳。
向晨頲戶,潛于質肆,購舊襁褓歸,衣鹿女。
恐外人見之,詫造黑白,堵室之門,不能通。
鑿一窦,通己榻後,親為送飲食,掃不潔。
年餘,鹿女稍長大,從不啼哭,日依鹿母嬉。
見僧呀呀如欲語,僧亦愛如掌珍。
時以果餌與之食,更為制衣衫。
凡鹿母鞠育所不到者,僧為之。
一日,鹿母病,僧審視之,鹿崩角若叩首,并嗅女再四,又翹首視僧,若托孤狀。
僧解其意,颔其首,鹿瞑目遽斃。
其女淚涔涔,亦不啼。
僧即瘗鹿于室,諷經超薦焉。
鄰有詢鹿者,雲逸去已久。
女由是依僧如父,日坐暗室,趺坐母瘗處,目若瞑。
夜閉戶,女出司灑掃。
僧偶于燈下教之讀,過目成誦,間亦參語錄,解妙谛。
僧偶紉破衲,女凝睇久之,即能工刺繡,常于燈下繡佛前幡,蓋極工巧奪。
夜來時,女已荏苒十三齡,未嘗見一人,忽語僧曰:‘兒非人間人,将騰霄上漢,為王母青鳥使,奈何日閉暗室如地獄?’僧泫然曰:‘兒鹿産也,出見人,恐賈老僧禍。
近吾尤憂之甚,倘一朝無常至,爾将何依?’女曰:‘不然,師遍集檀越比邱優婆夷等詣庵,為佛會,兒出見人,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