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人而迎之,内一老臾挽舟,若不為意。

    韋氏怒而唾之。

    臾回顧曰:“我昔水府活汝性命,不以為德,今反生怒。

    ”韋氏乃悟。

    恐悸,召叟登舟,拜而進酒果,叩頭曰:“吾之父母,當在水府,可省觐否?”曰:“可。

    ” 須臾,舟楫似沒于波,然無所苦。

    俄到往時之水府,大小倚舟号恸,訪其父母。

    父母居止,俨然第舍,與人世無異。

    韋氏詢其所須,父母曰:“所溺之物,皆能至此,但無火化,所食唯菱芡耳。

    ”持白金器數事而遺女曰:“吾此無用處,可以贈爾,不得久停。

    ”促其相别,韋氏遂哀恸别其父母。

    臾以筆大書韋氏巾曰:“昔日江頭菱芡人,蒙君數飲松醪春。

    活君家室以為報,珍重長沙鄭德瞞。

    ”書訖,叟遂為仆侍數百輩,自舟迎歸府舍。

    俄頃,舟卻出于湖畔。

    一舟之人,鹹有所睹。

    德瞞詳詩意,方悟水府老叟,乃昔日鬻菱芡者。

    歲餘,有秀才崔希周投詩卷于德瞞,内有《江上夜拾得芙蓉詩》,即韋氏所投德瞞紅箋詩也。

    德瞞疑待,乃诘希周,對曰:“數年前,泊輕舟于鄂渚。

    江上月明,時當未寝,有微物觸舟,芳馨襲鼻,取而視之,乃一束芙蓉也。

    因而制詩,既成,諷詠良久,敢以實對。

    ”德瞞歎曰:“命也。

    ”然後更不敢越洞庭。

    德瞞官至刺史。

     劉翠翠 按《剪燈新話》:翠翠,姓劉氏,淮安民間女也。

    生而穎悟,能通詩書。

    父母不奪其志,就令入學。

    同學有金氏子,名定,與同歲,亦聰明俊雅。

    諸生戲之曰:“同歲者當為夫婦。

    ” 二人亦私自許。

    金生贈翠翠詩曰:“十二闌幹七寶台,春風随處豔陽開。

    東園桃樹西園柳,何不移來一處栽?”翠翠和之曰:“平生每恨祝英台,懷抱何為不早開?我願東君勤用意,早移花樹向陽栽。

    ”已而,翠翠年長,不複至學。

    父母為其議親,辄悲泣不食。

    以情問之,初不肯言。

    久乃曰:“西家金定,妾已許之矣!若不相從,有死而已,誓不登他門也!”父母不得已而聽焉。

    遂蔔日結婚,凡币帛之類,羔雁之屬皆女家自備。

     迎婿入門,二人相見,喜可知矣。

    是夕,翠翠于枕畔作《臨江仙》一阕贈生,曰:“曾向書窗同筆硯,故人今作新人。

    洞房花燭十分春。

    汗沾蝴蝶粉,身惹麝香塵。

    殢雨尤雲渾未慣,枕邊眉黛羞颦。

    輕憐痛惜莫辭頻。

    願郎從此始,日近日相親。

    ” 生遂次韻曰:“記得書齋同筆硯,親人不是他人,扁舟來訪武陵春。

    仙居鄰紫府,人世隔紅塵。

    海誓山盟心已許,幾翻淺笑深颦。

    向人猶自語頻頻。

    意中無别意,親外有誰親。

    ”二人相得之樂,雖翡翠之在赤霄,鴛鴦之遊綠水,未足喻也。

    未及一載,張士誠兄弟起兵高郵,盡陷淮東諸郡。

    翠為其部下将李将軍者所掠。

    至正末,士誠納款元朝,願奉正朔。

    道途始通,行李無阻。

    生于是辭别内外父母,願求其妻。

    星霜屢移,囊橐又竭,然而此心終不少阻。

    草行露宿,丐乞于人,僅而得達湖州。

     則李将軍方貴重用事,威焰隆赫。

    生伫立門牆,躊躇窺向,将進而未能,欲言而不敢。

    阍者怪而問焉,生曰:“仆淮安人也。

     喪亂以來,聞有一妹在于貴府,今不遠千裡至此,欲求一見,非有他也。

    ”阍者曰:“然則汝何名姓?妹年貌若幹?吾得一聞,以審虛實。

    ”生曰:“仆姓劉,名金定。

     妹名翠翠,識字能文,當失去時年始十七,以歲月計之,今則二十有四矣!”阍者聞之,曰:“府中果有劉氏者,淮安人也。

    年二十餘,識字善為詩,性又慧巧。

    本使寵之專房。

     汝言信不虛,吾将告之于内,汝且止此以待。

    ”遂奔走入告,須臾,令生入見。

    将軍坐于廳上,生再拜而起,具述其曲。

     将軍武人也,信而不疑。

    即命内豎告于翠翠,曰:“汝兄自鄉中來此,當出見之。

    ”翠翠承命而出,以兄妹之禮見于廳前。

     不能措一詞,悲咽而已。

    将軍曰:“汝即遠來,道途疲倦,且于吾門下休息。

    吾當徐為之所。

    ”即贈新衣一襲,設帷帳于門西小館,令生處焉。

    翌日,謂生曰:“汝妹既能識字,汝亦通書否?”生告以業儒,将軍大喜,委以記室。

     生性既溫和,益自簡束。

    應上接下,鹹得其歡。

    代書回簡,曲盡其意。

    将軍大以為得人,待之甚厚。

    然而生之來此,本為求訪其妻。

    自廳前一見之後,不可再得。

    閨閣深遠,内外頗嚴,欲達一意,終無間可乘。

    荏苒數月,時及授衣,西風夕起,白露為霜。

    生獨處空齋,終夜不寐,乃成一詩曰:“好花移入玉闌幹,春色無緣得再看。

    樂處豈知愁處苦,别時雖易見時難! 何年塞上重歸馬?此夜庭中獨舞鴦。

    霧閣雲煙深幾許,可憐辜負月團圓。

    ”詩成,題于片紙,拆布衣之領而縫之。

    以百錢納于小豎,屬其持入付于吾妹,令其縫紉将以禦寒。

    小豎如言。

     翠翠解其意,拆衣而詩見,大加傷感,吞聲而泣。

    别為一詩,亦縫于衣領之内,付出還生。

    詩曰:“一自鄉關動戰鋒;舊愁新恨幾重重;腸雖已斷情難斷,生不相從死亦從。

    長使德言藏破鏡,終教子建賦遊龍,綠珠碧玉心中事,今日誰知也到侬。

    ” 生得詩,知其以死許之,無複緻望。

    但愈加抑郁,遂感成疾。

     翠翠聞之,請于将軍,始得一至床前問候。

    而生病已亟矣。

    翠翠以臂扶生而起,生引首側視,凝淚滿眶,長籲一聲,奄然死于其手。

    将軍憐之,葬于道場山麓。

    翠翠送殡而歸,是夜得疾,不複飲藥,展轉衾席,将及一月。

    一旦,告将軍曰:“妾棄家相從,已得八載,流離外郡,舉眼無親。

    止有一兄,今又死矣!病必不能起,乞埋骨兄側,使黃泉之下,庶有依托,不至作他鄉孤鬼也!”言盡而卒。

    将軍不違其志,竟附葬于生墳左,宛然東西二丘焉。

     柳鸾英 按《異政錄》:萊州閻瀾與柳某善,有腹婚之約。

    及誕,閻得男子曰自珍,柳得女曰鸾英,遂結夙契。

    柳登進士,仕至布政,而瀾止由貢得教職以死,家貪不能娶。

    柳欲背盟,鸾英泣告其母曰:“身雖未往,心已相諾。

    他圖之事,有死而已。

    ” 母白于父,父佯應之而未許。

    鸾英度父終渝此盟,乃密懇鄰媪,往告自珍曰:“有私蓄,諸君以某日至後圃挾歸,姻事可成。

     遲則為他人先矣。

    ”自珍聞之,喜不自抑,遂與其師之子劉江、劉海具言其故。

    江、海密計,設酒賀珍,醉之于學舍。

    兄弟如期詣柳氏。

    鸾英依圃門而望,時天将暮,便以付之。

    而小婢識非閻生,曰:“此劉氏子也。

    ”鸾英亦覺其異,罵之曰:“狗奴何以詐取我财!速還則已,不然,當告官治汝。

    ”江、海恐事洩,遂殺鸾英及婢而去。

    自珍夜半醉醒,自悔失約,急起,走詣柳氏圃門。

    時月色黑,直入圃中,踐血屍而踬,嗅之,腥氣。

    懼而歸,衣皆沾血,不敢以告家人。

    達曙,柳氏覺女被殺,而不知主名。

    官為遍訊,及鄰媪,遂首女結約事,逮自珍至,血衣尚在,一詞不容辨,論死。

    會禦史許公進巡至此,夜夢一無首女子泣曰:“妾柳鸾英也,身為賊劉江、劉海所殺,反坐吾夫。

    幸公哀辨此獄,妾死不朽矣。

    ”因忽驚覺。

    達曙,召自珍密問之,自珍具述江、海留飲事。

    公僞為見鬼自述之狀,即捕二兇訊之,叩頭款服,誅于市。

    遂釋自珍。

    為女建坊曰“貞節”以表之。

    珍後登鄉薦。

    時人為之作傳記。

     王瓊奴 按《泾林雜記》:瓊奴,姓王氏,字潤真,常山人。

    二歲而父殁。

    母童氏,攜瓊奴适富人沈必貴。

    沈無子,愛之過己生。

     年十四,雅善歌詞,兼通音律。

    言、德、工、容,四者鹹備,遠近争求納聘焉。

    時同裡有徐從道、劉均玉者,請婚尤切。

    徐子苕郎,劉子漢老,皆儀容秀整,且與瓊奴同年。

    徐華胄而清貧,劉暴富而白屋。

    猶豫遲疑,莫之能定。

     一日,謀于族人之有識者,曰:“擇婿為重教之治,具召二生而自試之。

    ”乃于二月花晨,張筵會客,裡中名勝,鹹集于庭。

    均玉、從道亦各攜子而至。

    漢老雖人物整然,而登降揖讓,未免矜持,苕郎則衣冠樸素,舉止自如。

    沈之族長有耕雲者,号知人,一見二生,已默識其優劣矣。

    乃指壁間所挂“惜花春起早”、“愛月夜眠遲”、“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四畫,使二生詠之。

    漢老恃富,懶事詩書,聞命睢盱,久而不就。

    苕郎從容染翰,頃刻而成。

    其詠“惜花春起早”雲:“胭脂曉破湘桃萼,露重荼蘼香雪落;媚紫濃遮刺繡窗,嬌紅斜映秋千索。

    ”“辘轳驚夢起身來,梳雲未暇臨妝台,笑呼侍女秉明燭,先照海棠開未開?”“愛月夜眠遲”雲:“香肩半軃金钗卸,寂寂重門鎖深夜,素魄初離碧海壖,清光已透朱簾罅。

    ”“徘徊不語依闌于,參橫鬥落鳳露寒,嬌娃低語喚歸寝,猶過薔薇架後看。

    ”“掬水月在手”雲:“銀塘水滿蟾光吐,嫦娥夜入馮夷府,蕩漾明珠若可扪,分明兔穎如堪數。

    ”“美人自挹濯春蔥,忽訝冰輪在掌中;女伴臨流笑相語,指尖擎出廣寒官。

    ”“弄香花滿農”雲:“鈴聲響處東風急,紅紫叢邊久凝立,素手攀條恐刺傷,金蓮怯步嫌苔濕。

    ”“幽芳撷罷掩蘭堂,馥郁馨香滿繡房,蜂蝶紛紛入窗戶,飛來飛去繞羅裳。

    ” 均玉見漢老一辭莫措,大以為恥,父子竟不終席而返。

    于是四座合詞稱美,而苕郎之婚議遂成。

    既納聘,必貴以愛婿故,招置館中。

    偶童氏小恙,瓊奴方侍藥,而苕郎入問疾,避弗及,乃相見于母榻前。

    見瓊姿容絕世,出而私喜。

    封紅箋一幅,使婢送于瓊。

    瓊拆之,空紙也。

    因笑成一絕,以答苕,曰:“茜色霞箋照面勻,玉郎何事太多情;風流不是無佳句,兩字相思寫不成。

    ”苕郎持歸,以誇漢老。

    漢老方恨其奪己配也,以白均玉。

    均玉不咎子之無學,反切齒于徐、沈,誣以陰事,俱不得白。

    徐戍遼陽,沈戍嶺表,全家俱往。

    訣别之際,黯然銷魂,觀者無不下淚。

    自此南北,各不相聞。

    已而必貴謝世,家事零落。

    惟童氏母女在,蕭然茅店,賣酒路旁。

    雖患難之中,瓊奴無複昔時容态;而青年粹質,終異常人。

    有吳指揮者悅之。

    欲娶為妾。

    童氏以既聘辭。

    吳知故,遣媒謂曰:“徐郎遼海從戍,死生未蔔;縱幸無恙,安能至此成婚乎?”瓊不聽,吳以勢淩之。

    童氏懼,與瓊謀曰:“苕去五載,音問杳然;汝之身事,終恐荒唐矣。

    矧他鄉孤寡,其何策以拒彼彪悍乎?”瓊泣曰:“徐本為兒遭禍,背之不仁,兒有死耳!”因賦《滿庭芳》詞,以自誓雲:“彩鳳分群,文失侶,紅雲路隔天合。

    舊時院落,畫棟積塵埃。

    漫有玉京離燕,向東風似訴悲哀。

    主人去,卷簾恩重,空屋亦歸來。

    泾陽燃悴女,不逢柳毅,書信難裁。

    歎金钗脫股,寶鏡離台,萬裡遼陽,郎去也,甚日重回?丁香樹,含花到死,肯傍别人開!”是夜,自缢于房中,母覺而解救,良久方蘇。

    吳指揮者聞之怒,使麾下碎其釀器,逐去他居,欲折困之。

    時有老驿使杜君,亦常山人,必貴存日,頗與相善,憐童氏孤苦,假以驿廊一間而安焉。

    一日,客有戎服者三四人投驿中。

    杜君問所從來,其人曰:“吾侪遼東某衛總小旗,差往南海取軍,暫此假宿耳。

    ”值童氏偶出簾下,中一少年,特淳謹,不類武卒,數往還相視,而凄側之色可掬。

    童氏心動,因出而問之。

    對曰:“苕,姓徐,浙江常山人。

    幼時,父嘗聘同裡沈必貴女。

    未婚,而兩家坐事谪戍,不相聞者數年矣。

    适因入驿,見媽媽狀貌酷與外類,故不覺感怆,非有他也。

    ”童氏複問:“沈家今在何處?厥女何名?”曰:“名瓊奴,字潤真。

    聯姻時年方十四,以今計之,當十九矣。

    第知戌海南,忘其所寓州郡,難以尋覓。

    ”童氏入語瓊奴,瓊曰:“若然,夫也。

    ”明日召至室中,細問之,果苕郎,今改名子闌矣,尚未娶。

    童氏大哭曰:“吾即汝丈母。

    汝丈人已死,吾母女流落于此,出萬死已得再生,不圖今日再能相見!”遂白于杜及苕之伴。

    衆口嗟歎,以為前緣。

    杜君乃率錢備禮,與苕畢婚。

    合卺之夕,喜不勝悲。

    瓊訴其哀懷,因誦杜少陵“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之句。

    苕撫之曰:“毋傷,姑俟來年,挈爾同歸遼東耳。

    ”既而苕同伴有丁總旗者,忠厚人也,謂苕曰:“君方燕爾,莫便抛離;勾軍之行,吾輩分任之。

    君善撫室,于此相待。

    ”苕置灑餞别。

    諸人既去,吳指揮者緝之,愈怒。

    以逃軍為名,捕苕于獄,杖殺之,藏屍于窯内。

    亟令媒恐童氏曰:“彼已死,可絕念矣。

    吾将擇日,舁轎相迎,如複拒違,定加毒手。

    ”瓊奴使母諾之。

    媒去,謂母曰:“兒不死,必為狂暴所辱。

    将俟夜引決矣。

    ”母亦無如之何。

    是晚,忽監察禦史傅公到驿,瓊奴仰天呼曰:“吾夫之冤雪矣!”乃具狀以告。

    傅公即抗章上聞,得旨鞠問,而求屍未得。

    正谳訊間,羊角風自廳前而起。

    公祝之曰:“逝魂有知,導吾以往。

    ”言訖,風即旋轉,前引馬首,徑奔窯前,吹起炭灰而屍見。

    委官驗視,傷痕宛然。

    吳遂伏辜。

    公命州官葬苕于郭外。

    瓊奴哭送,自沉于冢側池中。

    因命葬焉。

    公言于朝。

    下禮部旌其冢曰“賢義婦之墓”。

    童氏亦官給衣廪,優養終身焉。

     虢國失人 按樂史《太真外傳》:貴妃有姊三人,皆豐碩修整,工于谑浪,巧會旨趣。

    每入宮中,移晷方出。

    天寶七載,封大姨為韓國夫人,三姨為虢國夫人,八姨為秦國夫人。

    同日拜命,皆月給錢十萬,為脂粉之資。

    虢國不施妝粉,自炫美豔,常素面朝天。

    當時杜甫有詩雲:“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顔色,淡掃娥眉朝至尊。

    ”又賜虢國照夜玑,秦國七葉冠;蓋希代之珍,其恩寵如此。

     莫邪 按《吳地記》:阖闾使幹将鑄劍。

    采五山之精,合五金之英;使童女三百人祭爐神,鼓橐。

    金銀不銷,鐵汁不下。

    其妻莫邪曰:“鐵汁不下,有何計?”幹将曰:“先師歐冶鑄劍,不銷,以女人聘爐神,當得之。

    ”莫邪聞語,竄入爐中。

     鐵汁出,遂成二劍。

    雄号“幹将”,作龜文,雌号“莫邪”,鳗文。

    餘鑄得三千,并号“幹将莫邪”。

     李氏女 按《搜神記》: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裡。

    其正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

    土俗常懼。

    東治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不得禍。

    或與人夢,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都尉令長,并共患之。

    然氣厲不息。

    共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

    蛇出,吞食之。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爾時複募索未得。

    将樂縣李誕家,有六女,無男。

    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

    寄曰:“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

    女無缇萦濟父之功,既不能供養,消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亡。

    賣寄之身,可得少錢。

    ”父母終不聽。

    寄自潛發,不可禁止。

    乃行,請好劍及咋蛇犬。

    先做數石米輒,用蜜灌之,以置穴口。

    蛇夜便出,頭大如穂,目如二尺鏡,聞輒香氣,先啖食之。

    寄便放犬,犬就噬咋,寄從後斫得數劍,蛇因踴出,至庭而死。

    寄入視其穴,得九女髑髅,悉舉出,緩步而歸。

    越王聞之,聘寄為後,拜其父為将樂令,母及姊皆有賞賜。

    自是東治無複妖邪之物,其歌謠至今存焉。

     西河少女 按《汾陽縣志》:西河少女,神仙伯山甫甥。

    漢遣使者經西河于城東,見女子笞一老翁。

    翁頭發皓白,跪而受杖。

     使者怪,問之。

    答曰:“此妾兒也。

    昔妾舅氏伯山甫,得神仙之道,隐居華山;愍妾多病,授以神藥,漸複少容。

    今此兒不肯服藥,緻此衰老。

    行不及,故與杖耳。

    ”使者問年。

     答曰:“妾年百一十歲,兒年七十矣。

    ”此女尋入華山。

     木蘭 按鄒之麟《女俠傳》:木蘭,陝人也。

    代父戍邊十二年,人不知其為女。

    歸賦戍邊詩一篇。

    君子曰:“若木蘭者,亦壯而廉矣。

    使載之《列女傳》,缇萦、曹娥将遜之,蔡姬當低頭愧汗,不敢比肩矣。

    ”按《風陽府志》:隋,木蘭,魏氏。

    毫城東魏村人。

    隋恭帝時,北方可汗多事,朝廷募兵,策書十二卷,且坐以名。

    木蘭以父當往而老羸,弟妹俱稚,即市鞍馬,整甲胄,請于父代戍。

    曆十二年,身接十有八陣。

    樹殊勳,人終不知其女子。

    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觐。

     及還,釋戎服,衣舊裳。

    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于朝。

    召赴阙,納之宮中。

    曰:“臣無愧君之禮。

    ”以死拒之。

    帝驚憫,贈将軍,谥孝烈。

    昔鄉人歲以四月八日緻祭,蓋孝烈生辰雲。

     王長卿妻 按《甲乙剩言》:長卿,新安人,能詩。

    其内人精于紩繡。

     嘗觀其繡佛,纖密絢爛;而發絲眉目,光相衣紋,俨若道玄運管。

    餘所見宋繡最多,此繡當不多讓,即謂之針王可也。

    王行甫、汪明生諸君,多以篇詠重之。

    第性嚴妒,長卿往朔方谒周中丞,慮有外私,使向繡佛前,受邪淫戒而去。

     張從恩繼室某氏 按《洛陽舊聞記》:張相諱從恩,繼室某氏,河東人,有容色,慧黠多伎藝。

    十四五,失身于軍校,為側室。

    洎軍校替歸洛下,與之偕來。

    至上黨,得病,因舁之而進。

    至北小紀,厥病且甚,湯飲不能下。

    自辰至西,痢百餘度,形骸骨立,臭穢狼藉,不可向迩。

    軍校厭之,遂棄之道周而去。

     不食者數日,行路為之傷嗟。

    道旁有一土龛可容數人,蓋樵童牧豎避風雨之處也。

    過客憫之,為舁至土窟中。

    又數日,病漸愈。

    衣服悉為暴客所褫,但以敗葉亂草蔽形而已。

    漸起行,至店中,日求丐餘食,夜即宿逆旅檐下。

    一日,有老妪謂曰:“觀爾非求乞者也。

    我處非遠,可三百許步。

    ”即攜之而往。

     姥為之洗沐,衣以故舊衣,日進粥飲蔬飯而已。

    不數月,平複如故,顔狀豔麗,殆神仙中人也。

    忽有士子過小紀,知之,求見。

    贈姥彩絹五十匹,載之而去。

    偕往襄陽僦居。

    會襄帥安大王從進叛,左右殺士子,納其妻。

    從進敗,為亂兵所得,送至都監張相寨内。

    張相即從恩也。

    張相共獲婦凡十餘人,獨寵待士子之妻。

    張之正室亡,遂以為繼室。

    後封郡夫人。

    治家嚴整,動有禮法。

    及張加使相,進封大國夫人。

    壽終于洛陽第。

     開元宮人 按孟蓕《本事詩》:開元中,賜邊軍纩衣,制于宮中。

     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詩曰:“沙場征戍客。

    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共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後生緣。

    ”兵土以詩白帥,帥進呈。

    玄宗以詩遍示宮中,曰:“作者勿隐,不汝罪也。

    ”有一宮人,自言萬死。

    上深憫之,遂以嫁得詩者,謂曰:“吾與汝結今生緣。

    ”邊人感泣。

     采娘 《桂苑叢談》:鄭代,肅宗時為潤州刺史。

    兄侃,嫂張氏,女年十六,名采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