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姓,請拜為姑。
王武人,喜于奉承,許之,且願任饔飨。
周遂寓居園亭,因得以兄妹之禮見鸾,情愈親密。
而曹姨居間,以盟主自任,先立婚誓,始訂幽期。
從此綢缪無間,恩逾夫婦。
約半載,周司教升任去,生托病獨留。
又半載餘,而司教引疾還鄉,生聞之,欲謀歸觐,而心戀鸾,情不能自割。
鸾察其意,因置酒勸駕。
且曰:“君戀私情而忘公義,不惟君失子道,累妾亦失婦道矣。
” 曹姨亦曰:“今暮夜之期,原非久計,公子不如暫歸故鄉,且觐雙親。
倘于定省之間,兼議婚姻之事,早完誓願,豈不美乎?” 周猶豫未決,鸾使曹姨竟以生欲歸省為言于王,王緻赆餞行。
生不得已,始束裝。
是夜,鸾邀生再伸前誓,且詢生居止,以便通信。
明日,生歸。
而司教已與同裡一富家議姻,生始頗不欲,巳聞其女甚美,貪财慕色,頓忘前誓。
未幾畢姻,夫婦相得甚歡,不複知鸾為何人矣。
鸾久不得生耗,念之成疾,每得便郵,屢以書招之,俱不報。
父欲為鸾擇配,鸾不可,必欲俟生的信。
乃以重賂遣衛卒孫九,專往吳江緻書,附古風一篇,其略雲:“憶昔清明佳節時,與君邂逅成相知。
嘲風弄月頻來往,撥動風情無限思。
侯門曳斷千金索,攜手挨肩遊畫閣。
好把青絲結死生,盟山誓海情不保白雲渺渺草青青,才子思親欲别情。
頓覺桃臉無春色,愁聽傳書雁幾聲。
君行雖不排鸾馭,勝似征蠻父兄去。
悲悲切切斷腸聲,執手牽衣理前誓。
與君成就鸾鳳友,切莫蘇城戀花柳。
自君之去妾攢眉,脂粉慵調發如帚。
姻緣兩地相思重,雪月風花誰與共。
可憐夫婦正當年,空使梅花蝴蝶夢。
臨風對月無歡好,凄涼枕上魂颠倒。
一宵忽夢汝娶親,來朝不覺愁顔老。
盟言願作神雷電,九天玄女相傳遍,隻歸故裡未歸泉,何故音容難相見?才郎意假妾意真,再馳驿使陳丹心。
可憐三七羞花貌,寂寞香閨思不禁。
”曹姨亦作書,備述女甥相思之苦,相望之切。
孫九至吳江,得生居于延陵橋下,知生再娶,乃候面,方緻其情,生一語不答,入而複出,以昔日羅帕并誓書封還,使鸾勿念。
孫九憤然而去,逢人訴之,故生薄幸之名,播于吳下。
孫九還報鸾,鸾制《絕命詩》三十六首,複為《長恨歌》數千言,備述合離之事,語甚憤激。
欲再遣孫九,孫怒不肯行。
鸾久蓄抱石投崖之意,特不忍自泯沒以死,故有待耳。
偶值其父有公牍,當投吳江縣,勾本衛逃軍,乃取從前唱和之詞并今日《絕命詩》、《長恨歌》,彙成一帙,合同婚書二紙,總作一緘,入于公牍中,用印發郵,乃父不知也。
其晚,鸾沐浴更衣,取昔日羅帕自缢而死。
吳江令發封,得鸾詩,大以為奇,為聞于直詣樊公祉。
公祉見之忿然,深惜鸾才,而恨廷章之薄幸,命司理密訪其人,榜殺之。
聞者無不稱快。
司教亦以憂死。
章台柳 按許堯佐《章台柳傳》,天寶中,昌黎韓翊有詩名,性頗落拓,羁滞貧苦。
有李生者,與翊友善,家累千金,負氣愛才。
愛姬曰柳氏,豔絕一時,喜談谑,善讴詠。
李生居之别第,與翊為宴歌之地,而館翊于其側。
翊素知名,其所候問,皆當時之彥。
柳氏自門窺之,謂其侍者曰:“韓夫子豈長貧賤者乎?” 遂屬意焉。
李生素重翊,無所吝惜。
後知其意,乃具膳請翊飲。
酒酣,李生曰:“柳夫人容色非常,韓秀才文章特異。
欲以柳薦枕于韓君,可乎?”翊驚栗,避席曰:“蒙君之恩,解衣辍食久之。
豈宜奪所愛乎?”李堅請之。
柳氏知其意誠,乃再拜,引衣接席。
李坐翊于客位,引滿極歡。
李生又以資三十萬,佐翊之費。
翊仰柳氏之色,柳氏慕翊之才,兩情皆獲,喜可知也。
明年,禮部侍郎楊度擢翊上第,屏居間歲。
柳氏謂翊曰:“榮名及親,昔人所尚。
豈宜以濯浣之賤,稽采蘭之美乎?”翊由是省家于清池。
歲餘乏食,鬻妝具以自給。
天寶末,盜覆二京,士女奔駭。
柳氏以豔獨異,且懼不免,乃剪發毀形,寄迹法靈寺。
是時侯希逸自平廬節度淄青,素藉翊名,請為書記。
洎宣皇帝以神武返正,翊乃遣使間行,求柳氏,以練囊盛麸金,題之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
”柳氏捧金嗚咽,左右凄恻,答之曰:“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别。
一葉随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無何,有蕃将沙吒利者,初立功,竊知柳氏之色,劫以歸第,寵之專房。
及希逸除左仆射,入觐,翊得從行。
至京師,已失柳氏所止,歎想不已。
偶于龍首岡,見蒼頭以駮牛駕辎軿,從兩女奴。
翊偶随之。
自車中問曰:“得非韓員外乎?某乃柳氏也。
”使女奴竊言失身沙吒利,阻同車者,請诘旦幸相待于道政裡門。
及期而往,以輕素結玉合,實以香膏,自車中授之,曰:“當遂永訣,願置誠念。
”乃回車,以手揮之,輕袖搖搖,香車辚辚,目斷意迷,失于驚塵。
翊大不勝情。
會淄青諸将合樂酒樓,使人請翊。
翊強應之,然意色皆喪,音韻凄咽。
有虞侯許俊者,以材力自負,撫劍言曰:“必有故,願一效用。
” 翊不得已,具以告之。
俊曰:“請足下數字,當立緻之。
”乃衣缦胡,佩雙鞬,從一騎,徑造沙吒利之第。
候其出行裡餘,乃被衽執辔,犯關排闼,急趨而呼曰:“将軍中惡,使召夫人!” 仆侍辟易,無敢仰視。
遂升堂,出翊劄示柳氏,挾之跨鞍馬,逸塵斷鞅,倏忽而至。
引裾而前曰:“幸不辱命!”四座驚歎。
柳氏與翊執手涕泣,相與罷酒。
是時沙吒利恩寵殊等,翊、俊懼禍,乃詣希逸。
希逸大驚曰:“吾平生所為事,俊乃能爾乎?” 遂獻狀曰:“檢校尚書金部員外郎兼禦史韓翊,久列參佐,累彰勳效,頃從鄉賦。
有妾柳氏,阻絕兇寇,依止名尼。
今文明撫運,遐迩率化。
将軍沙吒利兇恣撓法,憑恃微功,驅有志之妾,幹無為之政。
臣部将兼禦史中丞許俊,族本幽、薊,雄心勇決,卻奪柳氏,歸于韓翊。
義切中抱,雖昭感激之誠,事不先聞,固乏訓齊之令。
”尋有诏,柳氏宜還韓翊,沙吒利賜錢二百萬。
柳氏歸翊。
翊後累遷至中書舍人。
桂華 按《泾林雜記》:唐伯虎名寅,字子畏,才高氣雄,藐視一世,而落拓不羁,弗修邊幅,每遇花酒會心處,辄忘形海其詩畫特為時珍重。
錫山華虹山學士尤所推服,彼此神交有年,尚未觌面。
唐往茅山進香,道出無錫,計還棹時,當往詣華傾倒。
晚泊河下,登岸閑行,偶見乘輿東來,女從如雲,有丫環貌尤豔麗。
唐不覺心動,潛尾其後。
至一高門,衆擁而入。
唐凝盼怅然,因訪居民,知是華學士府。
唐歸舟,神思迷惑,輾轉不寐。
中夜忽生一計,若夢魇狀,被發狂呼。
衆驚起問故,唐曰:“适夢中見一天神,朱發獠牙,手持金杵雲:‘進香不虔,聖帝見譴,令我擊汝。
’持杵欲下,予叩頭哀乞再三。
雲:‘姑且恕爾,可隻身持香,沿途禮拜,至山謝罪,或可幸免。
不則禍立降矣。
’予驚醒戰悚。
今當遵神教,獨往還願。
汝輩可操舟速回,勿溷乃公為也。
”即微服持包傘,奮然登岸,疾行而去。
有追随者,大怒逐回。
潛至華典中,見主櫃者,卑詞降氣曰:“小子吳縣人,頗善書,欲投府上寫帖,幸為引進。
” 即取筆書數行于一紙授之。
主者持進白華,呼之入。
見儀表俊偉,字畫端楷,頗有喜色,問:“平日習何業?”曰:“幼讀儒書,頗善作文。
屢試不得進學,流落至此。
願備書記之末。
” 公曰:“若爾可作吾大官伴讀。
”賜名華安,送至書館。
安得進身,潛訪前所見丫環,雲名桂華,乃公所素寵愛者,計無所出。
居久之,偶見郎君文義有未妥處,私加改竄,或為代作。
師喜其徒日進,持文誇華。
華曰:“此非孺子所及,必倩人耳。
” 呼子诘之,弗敢隐。
因山題試安,援筆立就。
舉文呈華,手有枝指。
華閱之,詞意兼美,益喜甚,留為親随,俾掌文房。
凡往來書劄,悉令裁複,鹹當公意。
未兒,主典者告殂,華命安暫攝,出納惟慎,毫忽無私。
公欲令即代,而嫌其未婚,難以重托,呼媒為擇婦。
安聞,潛乞于公素所知厚者雲:“安蒙主公提拔,複謀為置室,恩同天地。
第不欲重費經營,或以侍兒見配可耳。
”所知因為轉達,華曰:“婢媵頗衆,可令自擇。
”安遂微露,欲得桂華。
公初有難色,而重違其意,擇日成婚。
另飾一室,供帳華侈。
合卺之夕,相得甚歡。
居數日,兩情益投,唐遂吐露情實,雲:“吾唐解元也,慕爾姿容,屈身就役。
今得諧所願,此天緣也。
然此地豈宜久羁,可潛遁歸蘇,彼不吾測,當圖諧老耳。
”女欣然願從,遂買小舟,乘夜遄發。
天曉,家人見安房門封鎖。
啟視室中,衣飾細軟,俱各登記,毫無所齲華沉思莫測其故,令人遍訪,杳無形迹。
年餘,華偶至阊門,見書坊中坐一人,形極類安。
從者以告,華令物色之,唐尚在坊,持文翻閱,手亦有枝指。
仆尤駭異,詢問何人。
旁雲:“此唐伯虎也。
”歸以告華,遂持刺往谒。
唐出迎,坐定,華審視再三,果克肖。
茶至而指露,益信為安無疑。
奈難以直言,躊躇未發。
唐命酒對酌,半酣,華不能忍,因縷述安去來始末以探之。
唐但唯唯。
華又雲,“渠貌與指頗似公,不識何故?”唐又唯唯,而不肯承。
華愈狐疑,欲起别去。
唐曰:“幸少從容,當為公剖之。
” 酒複數行,唐命童秉燭前導,入後堂,請新娘出拜。
珠珞重遮,不露嬌面,拜畢,唐攜女近華,令熟視之,笑曰,“公言華安似不佞,不識桂華亦似此女否?”乃相與大笑而别。
華歸,厚具妝奁贈女,遂締姻好雲。
綠珠 按宋樂史《綠珠傳》:綠珠者。
姓粱,白州博白縣人。
州則南昌郡,古越地,秦象郡,漢會浦縣地。
唐武德初,削平蕭銑。
于此置南州,尋改為白州,取白江為名,州境有博白山,博白江,盤龍洞,房山,雙角山,大荒山。
山上有池,池中有婢妾魚。
綠珠生雙角山下,美而豔。
越俗以珠為上寶,生女為珠娘,生男為珠兒。
綠珠之字由此而稱。
晉石祟為交趾采訪使,以真珠三斛緻之。
崇有别廬在河南金谷澗,澗中有金水自太白源來。
崇即川阜置圓館。
綠珠能吹笛,又善舞,崇以《明妃曲》教之,而自制新詩曰:“我本良家子。
将适單于庭。
辭别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禦流涕别,轅馬悲且鳴。
哀郁傷五内,涕泣沾珠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
延伫于穹廬,加我阏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父子見陵辱,對之慚且驚。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願假飛鴻翼,乘之以遐征。
飛鴻不我顧,伫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朝華不足歡。
甘與秋草并。
傳語後世後人:遠嫁難為情。
”崇又作《懊惱曲》以贈綠珠。
崇之美豔者千餘人,擇數十人妝飾一等,使同侍之,不相分别。
刻玉為倒龍,镂金為鳳凰钗,結袖繞楹而舞。
欲有所召者,不呼姓名。
悉聽聲,視钗色;聲輕者居前。
钗色豔者居後。
以為行次而進。
趙王倫亂常,賊類孫秀使人求綠珠。
崇方登涼觀,臨清水。
婦女侍側。
使者以告,崇出侍婢數百人以示之,皆蘊蘭麝而被羅绮。
曰:“任所擇。
”使者曰:“君侯服禦麗則麗矣,然受命指索綠珠,不知孰是?”崇勃然曰:“吾所愛,不可得也。
”秀因是谮倫族之。
收兵忽至,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獲罪。
”綠珠曰:“願效死于君前!”崇因止之,于是墜樓而死。
崇棄東市。
時人名其樓曰綠珠樓。
樓在步庚裡,近狄泉,在王城東。
綠珠有弟子宋祎,有國色,善吹笛。
後入晉明帝宮中。
今白州有一派水,自雙角山出,合容州江,呼為綠珠江。
亦猶歸州有昭君灘,昭君村,昭君場,吳有西施谷,脂粉塘,蓋取美人出處為名。
又有綠珠井,在雙角山下。
耆老傳雲:“汲此井飲者,誕女必多美麗。
裡闾有識者,以美色無益于國,以巨石填之。
爾後雖有産女端妍者,而七竅四肢多不完具。
”異哉!山水之使然。
昭君村生女皆炙破其面,故白居易詩曰:“不取往者戒,恐贻來者冤。
至今村女面,燒灼成瘢痕。
”又以不完具而惜焉。
牛僧儒《周秦行記》雲:“夜宿薄太後廟,見戚夫人,王嫱,太真妃,潘淑妃,各賦詩言志。
别有善笛女子,短鬓窄袖具帶,貌甚美,與潘氏偕來。
太後以接坐居之,令吹笛,往往亦及酒。
太後顧而謂曰:‘識此否?石家綠珠也。
潘妃養作妹。
’太後曰:‘綠珠豈能無詩乎?’綠珠拜謝,作曰:‘此日人非昔日人,笛聲空怨趙王倫。
紅殘钿碎花樓下,金谷千年更不春。
’太後曰:‘牛秀才遠來,今日誰人與伴?’綠珠曰:‘石衛尉性嚴忌。
今有死,不可及亂。
’”然事雖詭怪,聊以解頤。
噫,石崇之敗,雖自綠珠始,亦其來有漸矣。
崇常刺荊州,劫奪遠使,沈殺客商,以緻巨富。
又遺王恺鸩鳥,共為鸩毒之事。
有此陰謀,加以每邀客宴集,令美人行酒,客飲不盡者,使黃門斬美人。
王丞相與大将軍嘗共訪崇,丞相素不能飲,辄自勉強,至于沉醉。
至大将軍,故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君子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崇心不義,舉動殺人,烏得無報也。
非綠珠無以速石崇之誅,非石崇無以顯綠珠之名。
綠珠之墜樓,侍兒之有貞節者也。
比之于古,則有曰六出。
六出者,王進賢侍兒也。
進賢,晉愍太子妃。
洛陽亂,石勒掠進賢渡孟津,欲妻之。
進賢罵曰:“我皇太子婦,司徒公女。
胡羌小子,敢幹我乎?”言畢投河。
六出曰:“大既有之,小亦宜然。
”複投河中。
又有窈娘者,武周時喬知之寵婢也。
盛有姿色,特善歌舞。
知之教讀書,善屬文,深所愛幸。
時武承嗣驕貴,内宴酒酣,迫知之将金玉賭窈娘。
知之不勝,便使人就家強載以歸。
知之怨悔,作《綠珠篇》以叙其怨。
詞曰:“石家新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
此日可憐無複比,此時可愛得人情。
君家閨閣欲窺難,嘗将歌舞使人看。
富貴雄豪非分理,驕矜勢力橫相幹。
辭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面傷紅粉。
百年離别在高樓,一旦紅顔為君荊”知之私囑承嗣家閹奴傳詩于竊娘。
窈娘得詩悲泣,投井而死。
承嗣令汲出,于衣中得詩,鞭殺閹奴,諷吏羅織知之,以至殺焉。
悲夫,二子以愛姬示人,掇喪身之禍。
所謂倒持太阿,授人以柄。
《易》曰:“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其此之謂乎。
其後詩人題歌舞妓者,皆以綠珠為名。
庚肩吾曰:“蘭堂上客至,绮席清弦撫。
自作明君辭,還教綠珠舞。
”李元操雲:“绛樹搖歌扇,金谷舞筵開。
羅袖拂歸客,留歡醉玉杯。
”江總雲:“綠珠含淚舞,孫秀強相邀。
” 綠珠之沒,已數百年矣,詩人尚詠之不已,其故何哉?蓋一婢子,不知書而能感主恩,憤不顧身,其志烈懔懔,誠足使後人仰慕歌詠也。
至有享厚祿,盜高位,亡仁義之性。
懷反覆之情,暮四朝三,惟利是務,節操反不若一婦人,豈不愧哉。
今為此傳,非徒述美麗,窒禍源。
且欲懲戒辜恩背義之類也。
季倫死後十日,趙王倫敗。
左衛将軍趙泉斬孫秀于中書。
軍士趙駿剖秀心食之。
倫因金墉城,賜金屑酒。
倫慚,以巾覆面曰:“孫秀誤我也。
”飲金屑而死。
皆夷家族。
南陽生曰,“此乃假天之報怨。
不然,何枭夷之立見乎?” 韋氏 按《鄭德瞞傳》:貞元中,湘潭尉鄭德瞞,家居長沙,有親表居江夏,每歲一往省焉。
中間涉洞庭。
曆湘潭,多遇老叟棹舟而鬻菱芡,雖白發而有少容。
德瞞與語,多及玄解。
诘曰:“舟無糗糧,何以為食?”叟曰:“菱芡耳。
”德瞞好酒,長挈松醪春,過江夏,遇叟無不飲之,叟飲亦不甚愧荷。
德瞞抵江夏,将返長沙。
駐舟于黃鶴樓下。
傍有鹾賈韋生者,乘巨舟,亦抵于湘譚,其夜與鄰舟告别飲酒。
韋生有女,居于舟之舵橹,鄰女亦來訪别,二女同處笑語。
夜将半,聞江中有秀才吟詩曰:“物觸輕舟心自知,風恬浪靜月光微。
夜深江上解愁思,擡得紅蕖香惹衣。
”鄰舟女善筆劄,因睹韋氏妝奁中有紅箋一幅,取而題所聞之句,亦吟哦良久,然莫曉誰人所制也。
及旦,東西而去。
德瞞舟與韋氏舟同離鄂渚,信宿,及暮又同宿至洞庭之畔,與韋生舟楫頗以相近。
韋氏美麗豔,瓊英膩雲,蓮蕊瑩波。
露濯蕣姿,月鮮珠彩,于水窗中垂釣,德瞞因窺見之,甚悅。
遂似紅绡一尺,上題詩曰:“纖手垂鈎對水窗,紅蕖秋色豔長江。
既能解投交甫,更有明珠乞一雙。
”強以紅绡惹其鈎,女因收得,吟玩久之,然雖諷讀,即不能曉其義,女不工刀劄,又恥無所報,遂以鈎絲而投夜來鄰舟女所題紅箋者,德瞞謂女所制,疑思頗悅,喜暢可知,然莫曉詩之意義,亦無計遂其款曲。
由是女以所得紅绡系臂,自愛惜之。
明月清風,韋舟遽張帆而去。
風勢将緊,波濤恐人,德瞞小舟,不敢同越,然意殊恨恨。
将暮,有漁人語德瞞曰:“向者賈客巨舟,已全家殁于洞庭矣。
”德瞞大駭,神思恍惚,悲婉久之,不能排抑。
将夜,為《吊江姝詩》二首,曰:“湖面狂風且莫吹,浪花初綻月光微。
沉潛暗想橫波淚,得共鲛人相對垂。
”又曰:“洞庭風軟荻花秋,新沒青蛾細浪愁。
淚滴白蘋君不見,月明江上有輕鷗。
”詩成酹而投之。
精貫神癨,至誠感應,遂感水神,持詣水府。
府君覽之,召溺者數輩,曰:“誰是鄭生所愛?” 而韋氏亦不能曉其來由。
有主者搜臂,見紅绡而語府君。
曰:“德瞞異日自吾邑之明宰;況囊有義相及,不可不曲活爾命。
” 因召主者攜韋氏送鄭生。
韋氏視府君,乃一老叟也。
逐主者疾趨,而無所礙;道将盡,睹一大池,碧水汪然,遂為主者推堕其中,或沉或浮,亦甚困苦。
時已三更,德瞞未寝,但吟紅箋之詩,悲而益苦。
忽覺有物觸舟,然舟人已寝;德瞞遂秉炬照之,見衣服彩繡,似是人,忽驚而拯之,乃韋氏也,系臂紅绡尚在。
德瞞喜驟。
良久,女蘇息,及曉方能言,乃說府君感君而活我命。
德瞞曰:“府君何人也?”終不省悟。
遂納為室,感其異也。
将歸長抄,後三年,德瞞常調選,欲謀醴陵令。
韋氏曰:“不過作巴陵耳。
”德瞞曰:“子何以知?”韋氏曰:“向者水府君言是吾邑之明宰。
洞庭乃屬巴陵,此可驗矣。
”德瞞志之。
選果得巴陵令。
及至巴陵縣,使人迎韋氏,舟楫至洞庭側,值逆風不進。
德瞞使傭篙工者五
王武人,喜于奉承,許之,且願任饔飨。
周遂寓居園亭,因得以兄妹之禮見鸾,情愈親密。
而曹姨居間,以盟主自任,先立婚誓,始訂幽期。
從此綢缪無間,恩逾夫婦。
約半載,周司教升任去,生托病獨留。
又半載餘,而司教引疾還鄉,生聞之,欲謀歸觐,而心戀鸾,情不能自割。
鸾察其意,因置酒勸駕。
且曰:“君戀私情而忘公義,不惟君失子道,累妾亦失婦道矣。
” 曹姨亦曰:“今暮夜之期,原非久計,公子不如暫歸故鄉,且觐雙親。
倘于定省之間,兼議婚姻之事,早完誓願,豈不美乎?” 周猶豫未決,鸾使曹姨竟以生欲歸省為言于王,王緻赆餞行。
生不得已,始束裝。
是夜,鸾邀生再伸前誓,且詢生居止,以便通信。
明日,生歸。
而司教已與同裡一富家議姻,生始頗不欲,巳聞其女甚美,貪财慕色,頓忘前誓。
未幾畢姻,夫婦相得甚歡,不複知鸾為何人矣。
鸾久不得生耗,念之成疾,每得便郵,屢以書招之,俱不報。
父欲為鸾擇配,鸾不可,必欲俟生的信。
乃以重賂遣衛卒孫九,專往吳江緻書,附古風一篇,其略雲:“憶昔清明佳節時,與君邂逅成相知。
嘲風弄月頻來往,撥動風情無限思。
侯門曳斷千金索,攜手挨肩遊畫閣。
好把青絲結死生,盟山誓海情不保白雲渺渺草青青,才子思親欲别情。
頓覺桃臉無春色,愁聽傳書雁幾聲。
君行雖不排鸾馭,勝似征蠻父兄去。
悲悲切切斷腸聲,執手牽衣理前誓。
與君成就鸾鳳友,切莫蘇城戀花柳。
自君之去妾攢眉,脂粉慵調發如帚。
姻緣兩地相思重,雪月風花誰與共。
可憐夫婦正當年,空使梅花蝴蝶夢。
臨風對月無歡好,凄涼枕上魂颠倒。
一宵忽夢汝娶親,來朝不覺愁顔老。
盟言願作神雷電,九天玄女相傳遍,隻歸故裡未歸泉,何故音容難相見?才郎意假妾意真,再馳驿使陳丹心。
可憐三七羞花貌,寂寞香閨思不禁。
”曹姨亦作書,備述女甥相思之苦,相望之切。
孫九至吳江,得生居于延陵橋下,知生再娶,乃候面,方緻其情,生一語不答,入而複出,以昔日羅帕并誓書封還,使鸾勿念。
孫九憤然而去,逢人訴之,故生薄幸之名,播于吳下。
孫九還報鸾,鸾制《絕命詩》三十六首,複為《長恨歌》數千言,備述合離之事,語甚憤激。
欲再遣孫九,孫怒不肯行。
鸾久蓄抱石投崖之意,特不忍自泯沒以死,故有待耳。
偶值其父有公牍,當投吳江縣,勾本衛逃軍,乃取從前唱和之詞并今日《絕命詩》、《長恨歌》,彙成一帙,合同婚書二紙,總作一緘,入于公牍中,用印發郵,乃父不知也。
其晚,鸾沐浴更衣,取昔日羅帕自缢而死。
吳江令發封,得鸾詩,大以為奇,為聞于直詣樊公祉。
公祉見之忿然,深惜鸾才,而恨廷章之薄幸,命司理密訪其人,榜殺之。
聞者無不稱快。
司教亦以憂死。
章台柳 按許堯佐《章台柳傳》,天寶中,昌黎韓翊有詩名,性頗落拓,羁滞貧苦。
有李生者,與翊友善,家累千金,負氣愛才。
愛姬曰柳氏,豔絕一時,喜談谑,善讴詠。
李生居之别第,與翊為宴歌之地,而館翊于其側。
翊素知名,其所候問,皆當時之彥。
柳氏自門窺之,謂其侍者曰:“韓夫子豈長貧賤者乎?” 遂屬意焉。
李生素重翊,無所吝惜。
後知其意,乃具膳請翊飲。
酒酣,李生曰:“柳夫人容色非常,韓秀才文章特異。
欲以柳薦枕于韓君,可乎?”翊驚栗,避席曰:“蒙君之恩,解衣辍食久之。
豈宜奪所愛乎?”李堅請之。
柳氏知其意誠,乃再拜,引衣接席。
李坐翊于客位,引滿極歡。
李生又以資三十萬,佐翊之費。
翊仰柳氏之色,柳氏慕翊之才,兩情皆獲,喜可知也。
明年,禮部侍郎楊度擢翊上第,屏居間歲。
柳氏謂翊曰:“榮名及親,昔人所尚。
豈宜以濯浣之賤,稽采蘭之美乎?”翊由是省家于清池。
歲餘乏食,鬻妝具以自給。
天寶末,盜覆二京,士女奔駭。
柳氏以豔獨異,且懼不免,乃剪發毀形,寄迹法靈寺。
是時侯希逸自平廬節度淄青,素藉翊名,請為書記。
洎宣皇帝以神武返正,翊乃遣使間行,求柳氏,以練囊盛麸金,題之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
”柳氏捧金嗚咽,左右凄恻,答之曰:“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别。
一葉随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無何,有蕃将沙吒利者,初立功,竊知柳氏之色,劫以歸第,寵之專房。
及希逸除左仆射,入觐,翊得從行。
至京師,已失柳氏所止,歎想不已。
偶于龍首岡,見蒼頭以駮牛駕辎軿,從兩女奴。
翊偶随之。
自車中問曰:“得非韓員外乎?某乃柳氏也。
”使女奴竊言失身沙吒利,阻同車者,請诘旦幸相待于道政裡門。
及期而往,以輕素結玉合,實以香膏,自車中授之,曰:“當遂永訣,願置誠念。
”乃回車,以手揮之,輕袖搖搖,香車辚辚,目斷意迷,失于驚塵。
翊大不勝情。
會淄青諸将合樂酒樓,使人請翊。
翊強應之,然意色皆喪,音韻凄咽。
有虞侯許俊者,以材力自負,撫劍言曰:“必有故,願一效用。
” 翊不得已,具以告之。
俊曰:“請足下數字,當立緻之。
”乃衣缦胡,佩雙鞬,從一騎,徑造沙吒利之第。
候其出行裡餘,乃被衽執辔,犯關排闼,急趨而呼曰:“将軍中惡,使召夫人!” 仆侍辟易,無敢仰視。
遂升堂,出翊劄示柳氏,挾之跨鞍馬,逸塵斷鞅,倏忽而至。
引裾而前曰:“幸不辱命!”四座驚歎。
柳氏與翊執手涕泣,相與罷酒。
是時沙吒利恩寵殊等,翊、俊懼禍,乃詣希逸。
希逸大驚曰:“吾平生所為事,俊乃能爾乎?” 遂獻狀曰:“檢校尚書金部員外郎兼禦史韓翊,久列參佐,累彰勳效,頃從鄉賦。
有妾柳氏,阻絕兇寇,依止名尼。
今文明撫運,遐迩率化。
将軍沙吒利兇恣撓法,憑恃微功,驅有志之妾,幹無為之政。
臣部将兼禦史中丞許俊,族本幽、薊,雄心勇決,卻奪柳氏,歸于韓翊。
義切中抱,雖昭感激之誠,事不先聞,固乏訓齊之令。
”尋有诏,柳氏宜還韓翊,沙吒利賜錢二百萬。
柳氏歸翊。
翊後累遷至中書舍人。
桂華 按《泾林雜記》:唐伯虎名寅,字子畏,才高氣雄,藐視一世,而落拓不羁,弗修邊幅,每遇花酒會心處,辄忘形海其詩畫特為時珍重。
錫山華虹山學士尤所推服,彼此神交有年,尚未觌面。
唐往茅山進香,道出無錫,計還棹時,當往詣華傾倒。
晚泊河下,登岸閑行,偶見乘輿東來,女從如雲,有丫環貌尤豔麗。
唐不覺心動,潛尾其後。
至一高門,衆擁而入。
唐凝盼怅然,因訪居民,知是華學士府。
唐歸舟,神思迷惑,輾轉不寐。
中夜忽生一計,若夢魇狀,被發狂呼。
衆驚起問故,唐曰:“适夢中見一天神,朱發獠牙,手持金杵雲:‘進香不虔,聖帝見譴,令我擊汝。
’持杵欲下,予叩頭哀乞再三。
雲:‘姑且恕爾,可隻身持香,沿途禮拜,至山謝罪,或可幸免。
不則禍立降矣。
’予驚醒戰悚。
今當遵神教,獨往還願。
汝輩可操舟速回,勿溷乃公為也。
”即微服持包傘,奮然登岸,疾行而去。
有追随者,大怒逐回。
潛至華典中,見主櫃者,卑詞降氣曰:“小子吳縣人,頗善書,欲投府上寫帖,幸為引進。
” 即取筆書數行于一紙授之。
主者持進白華,呼之入。
見儀表俊偉,字畫端楷,頗有喜色,問:“平日習何業?”曰:“幼讀儒書,頗善作文。
屢試不得進學,流落至此。
願備書記之末。
” 公曰:“若爾可作吾大官伴讀。
”賜名華安,送至書館。
安得進身,潛訪前所見丫環,雲名桂華,乃公所素寵愛者,計無所出。
居久之,偶見郎君文義有未妥處,私加改竄,或為代作。
師喜其徒日進,持文誇華。
華曰:“此非孺子所及,必倩人耳。
” 呼子诘之,弗敢隐。
因山題試安,援筆立就。
舉文呈華,手有枝指。
華閱之,詞意兼美,益喜甚,留為親随,俾掌文房。
凡往來書劄,悉令裁複,鹹當公意。
未兒,主典者告殂,華命安暫攝,出納惟慎,毫忽無私。
公欲令即代,而嫌其未婚,難以重托,呼媒為擇婦。
安聞,潛乞于公素所知厚者雲:“安蒙主公提拔,複謀為置室,恩同天地。
第不欲重費經營,或以侍兒見配可耳。
”所知因為轉達,華曰:“婢媵頗衆,可令自擇。
”安遂微露,欲得桂華。
公初有難色,而重違其意,擇日成婚。
另飾一室,供帳華侈。
合卺之夕,相得甚歡。
居數日,兩情益投,唐遂吐露情實,雲:“吾唐解元也,慕爾姿容,屈身就役。
今得諧所願,此天緣也。
然此地豈宜久羁,可潛遁歸蘇,彼不吾測,當圖諧老耳。
”女欣然願從,遂買小舟,乘夜遄發。
天曉,家人見安房門封鎖。
啟視室中,衣飾細軟,俱各登記,毫無所齲華沉思莫測其故,令人遍訪,杳無形迹。
年餘,華偶至阊門,見書坊中坐一人,形極類安。
從者以告,華令物色之,唐尚在坊,持文翻閱,手亦有枝指。
仆尤駭異,詢問何人。
旁雲:“此唐伯虎也。
”歸以告華,遂持刺往谒。
唐出迎,坐定,華審視再三,果克肖。
茶至而指露,益信為安無疑。
奈難以直言,躊躇未發。
唐命酒對酌,半酣,華不能忍,因縷述安去來始末以探之。
唐但唯唯。
華又雲,“渠貌與指頗似公,不識何故?”唐又唯唯,而不肯承。
華愈狐疑,欲起别去。
唐曰:“幸少從容,當為公剖之。
” 酒複數行,唐命童秉燭前導,入後堂,請新娘出拜。
珠珞重遮,不露嬌面,拜畢,唐攜女近華,令熟視之,笑曰,“公言華安似不佞,不識桂華亦似此女否?”乃相與大笑而别。
華歸,厚具妝奁贈女,遂締姻好雲。
綠珠 按宋樂史《綠珠傳》:綠珠者。
姓粱,白州博白縣人。
州則南昌郡,古越地,秦象郡,漢會浦縣地。
唐武德初,削平蕭銑。
于此置南州,尋改為白州,取白江為名,州境有博白山,博白江,盤龍洞,房山,雙角山,大荒山。
山上有池,池中有婢妾魚。
綠珠生雙角山下,美而豔。
越俗以珠為上寶,生女為珠娘,生男為珠兒。
綠珠之字由此而稱。
晉石祟為交趾采訪使,以真珠三斛緻之。
崇有别廬在河南金谷澗,澗中有金水自太白源來。
崇即川阜置圓館。
綠珠能吹笛,又善舞,崇以《明妃曲》教之,而自制新詩曰:“我本良家子。
将适單于庭。
辭别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禦流涕别,轅馬悲且鳴。
哀郁傷五内,涕泣沾珠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
延伫于穹廬,加我阏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父子見陵辱,對之慚且驚。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願假飛鴻翼,乘之以遐征。
飛鴻不我顧,伫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朝華不足歡。
甘與秋草并。
傳語後世後人:遠嫁難為情。
”崇又作《懊惱曲》以贈綠珠。
崇之美豔者千餘人,擇數十人妝飾一等,使同侍之,不相分别。
刻玉為倒龍,镂金為鳳凰钗,結袖繞楹而舞。
欲有所召者,不呼姓名。
悉聽聲,視钗色;聲輕者居前。
钗色豔者居後。
以為行次而進。
趙王倫亂常,賊類孫秀使人求綠珠。
崇方登涼觀,臨清水。
婦女侍側。
使者以告,崇出侍婢數百人以示之,皆蘊蘭麝而被羅绮。
曰:“任所擇。
”使者曰:“君侯服禦麗則麗矣,然受命指索綠珠,不知孰是?”崇勃然曰:“吾所愛,不可得也。
”秀因是谮倫族之。
收兵忽至,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獲罪。
”綠珠曰:“願效死于君前!”崇因止之,于是墜樓而死。
崇棄東市。
時人名其樓曰綠珠樓。
樓在步庚裡,近狄泉,在王城東。
綠珠有弟子宋祎,有國色,善吹笛。
後入晉明帝宮中。
今白州有一派水,自雙角山出,合容州江,呼為綠珠江。
亦猶歸州有昭君灘,昭君村,昭君場,吳有西施谷,脂粉塘,蓋取美人出處為名。
又有綠珠井,在雙角山下。
耆老傳雲:“汲此井飲者,誕女必多美麗。
裡闾有識者,以美色無益于國,以巨石填之。
爾後雖有産女端妍者,而七竅四肢多不完具。
”異哉!山水之使然。
昭君村生女皆炙破其面,故白居易詩曰:“不取往者戒,恐贻來者冤。
至今村女面,燒灼成瘢痕。
”又以不完具而惜焉。
牛僧儒《周秦行記》雲:“夜宿薄太後廟,見戚夫人,王嫱,太真妃,潘淑妃,各賦詩言志。
别有善笛女子,短鬓窄袖具帶,貌甚美,與潘氏偕來。
太後以接坐居之,令吹笛,往往亦及酒。
太後顧而謂曰:‘識此否?石家綠珠也。
潘妃養作妹。
’太後曰:‘綠珠豈能無詩乎?’綠珠拜謝,作曰:‘此日人非昔日人,笛聲空怨趙王倫。
紅殘钿碎花樓下,金谷千年更不春。
’太後曰:‘牛秀才遠來,今日誰人與伴?’綠珠曰:‘石衛尉性嚴忌。
今有死,不可及亂。
’”然事雖詭怪,聊以解頤。
噫,石崇之敗,雖自綠珠始,亦其來有漸矣。
崇常刺荊州,劫奪遠使,沈殺客商,以緻巨富。
又遺王恺鸩鳥,共為鸩毒之事。
有此陰謀,加以每邀客宴集,令美人行酒,客飲不盡者,使黃門斬美人。
王丞相與大将軍嘗共訪崇,丞相素不能飲,辄自勉強,至于沉醉。
至大将軍,故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君子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崇心不義,舉動殺人,烏得無報也。
非綠珠無以速石崇之誅,非石崇無以顯綠珠之名。
綠珠之墜樓,侍兒之有貞節者也。
比之于古,則有曰六出。
六出者,王進賢侍兒也。
進賢,晉愍太子妃。
洛陽亂,石勒掠進賢渡孟津,欲妻之。
進賢罵曰:“我皇太子婦,司徒公女。
胡羌小子,敢幹我乎?”言畢投河。
六出曰:“大既有之,小亦宜然。
”複投河中。
又有窈娘者,武周時喬知之寵婢也。
盛有姿色,特善歌舞。
知之教讀書,善屬文,深所愛幸。
時武承嗣驕貴,内宴酒酣,迫知之将金玉賭窈娘。
知之不勝,便使人就家強載以歸。
知之怨悔,作《綠珠篇》以叙其怨。
詞曰:“石家新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
此日可憐無複比,此時可愛得人情。
君家閨閣欲窺難,嘗将歌舞使人看。
富貴雄豪非分理,驕矜勢力橫相幹。
辭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面傷紅粉。
百年離别在高樓,一旦紅顔為君荊”知之私囑承嗣家閹奴傳詩于竊娘。
窈娘得詩悲泣,投井而死。
承嗣令汲出,于衣中得詩,鞭殺閹奴,諷吏羅織知之,以至殺焉。
悲夫,二子以愛姬示人,掇喪身之禍。
所謂倒持太阿,授人以柄。
《易》曰:“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其此之謂乎。
其後詩人題歌舞妓者,皆以綠珠為名。
庚肩吾曰:“蘭堂上客至,绮席清弦撫。
自作明君辭,還教綠珠舞。
”李元操雲:“绛樹搖歌扇,金谷舞筵開。
羅袖拂歸客,留歡醉玉杯。
”江總雲:“綠珠含淚舞,孫秀強相邀。
” 綠珠之沒,已數百年矣,詩人尚詠之不已,其故何哉?蓋一婢子,不知書而能感主恩,憤不顧身,其志烈懔懔,誠足使後人仰慕歌詠也。
至有享厚祿,盜高位,亡仁義之性。
懷反覆之情,暮四朝三,惟利是務,節操反不若一婦人,豈不愧哉。
今為此傳,非徒述美麗,窒禍源。
且欲懲戒辜恩背義之類也。
季倫死後十日,趙王倫敗。
左衛将軍趙泉斬孫秀于中書。
軍士趙駿剖秀心食之。
倫因金墉城,賜金屑酒。
倫慚,以巾覆面曰:“孫秀誤我也。
”飲金屑而死。
皆夷家族。
南陽生曰,“此乃假天之報怨。
不然,何枭夷之立見乎?” 韋氏 按《鄭德瞞傳》:貞元中,湘潭尉鄭德瞞,家居長沙,有親表居江夏,每歲一往省焉。
中間涉洞庭。
曆湘潭,多遇老叟棹舟而鬻菱芡,雖白發而有少容。
德瞞與語,多及玄解。
诘曰:“舟無糗糧,何以為食?”叟曰:“菱芡耳。
”德瞞好酒,長挈松醪春,過江夏,遇叟無不飲之,叟飲亦不甚愧荷。
德瞞抵江夏,将返長沙。
駐舟于黃鶴樓下。
傍有鹾賈韋生者,乘巨舟,亦抵于湘譚,其夜與鄰舟告别飲酒。
韋生有女,居于舟之舵橹,鄰女亦來訪别,二女同處笑語。
夜将半,聞江中有秀才吟詩曰:“物觸輕舟心自知,風恬浪靜月光微。
夜深江上解愁思,擡得紅蕖香惹衣。
”鄰舟女善筆劄,因睹韋氏妝奁中有紅箋一幅,取而題所聞之句,亦吟哦良久,然莫曉誰人所制也。
及旦,東西而去。
德瞞舟與韋氏舟同離鄂渚,信宿,及暮又同宿至洞庭之畔,與韋生舟楫頗以相近。
韋氏美麗豔,瓊英膩雲,蓮蕊瑩波。
露濯蕣姿,月鮮珠彩,于水窗中垂釣,德瞞因窺見之,甚悅。
遂似紅绡一尺,上題詩曰:“纖手垂鈎對水窗,紅蕖秋色豔長江。
既能解投交甫,更有明珠乞一雙。
”強以紅绡惹其鈎,女因收得,吟玩久之,然雖諷讀,即不能曉其義,女不工刀劄,又恥無所報,遂以鈎絲而投夜來鄰舟女所題紅箋者,德瞞謂女所制,疑思頗悅,喜暢可知,然莫曉詩之意義,亦無計遂其款曲。
由是女以所得紅绡系臂,自愛惜之。
明月清風,韋舟遽張帆而去。
風勢将緊,波濤恐人,德瞞小舟,不敢同越,然意殊恨恨。
将暮,有漁人語德瞞曰:“向者賈客巨舟,已全家殁于洞庭矣。
”德瞞大駭,神思恍惚,悲婉久之,不能排抑。
将夜,為《吊江姝詩》二首,曰:“湖面狂風且莫吹,浪花初綻月光微。
沉潛暗想橫波淚,得共鲛人相對垂。
”又曰:“洞庭風軟荻花秋,新沒青蛾細浪愁。
淚滴白蘋君不見,月明江上有輕鷗。
”詩成酹而投之。
精貫神癨,至誠感應,遂感水神,持詣水府。
府君覽之,召溺者數輩,曰:“誰是鄭生所愛?” 而韋氏亦不能曉其來由。
有主者搜臂,見紅绡而語府君。
曰:“德瞞異日自吾邑之明宰;況囊有義相及,不可不曲活爾命。
” 因召主者攜韋氏送鄭生。
韋氏視府君,乃一老叟也。
逐主者疾趨,而無所礙;道将盡,睹一大池,碧水汪然,遂為主者推堕其中,或沉或浮,亦甚困苦。
時已三更,德瞞未寝,但吟紅箋之詩,悲而益苦。
忽覺有物觸舟,然舟人已寝;德瞞遂秉炬照之,見衣服彩繡,似是人,忽驚而拯之,乃韋氏也,系臂紅绡尚在。
德瞞喜驟。
良久,女蘇息,及曉方能言,乃說府君感君而活我命。
德瞞曰:“府君何人也?”終不省悟。
遂納為室,感其異也。
将歸長抄,後三年,德瞞常調選,欲謀醴陵令。
韋氏曰:“不過作巴陵耳。
”德瞞曰:“子何以知?”韋氏曰:“向者水府君言是吾邑之明宰。
洞庭乃屬巴陵,此可驗矣。
”德瞞志之。
選果得巴陵令。
及至巴陵縣,使人迎韋氏,舟楫至洞庭側,值逆風不進。
德瞞使傭篙工者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