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獨飛。
長恨桃源諸女伴,等閑花裡送郎歸。
” 封訖,召阍媪令達于象。
象覽書及詩,以煙意稍切,喜不自持。
但靜室焚香,虔禱以俟。
忽一日将夕,阍媪促步而至,笑且拜曰:“趙郎願見神仙杏?”趙驚,連問之,傳煙語曰:“今夜功曹府直,可謂良時。
妾家後庭,郎君之前垣也。
不渝惠好,專望來儀。
方寸萬重,悉俟晤語。
”既曛黑,象乃跻梯而登。
煙已令重榻而下。
既下,見煙靓妝盛服,立于花下。
拜訖,俱以喜極不能言。
乃相攜自後門入房中,背盌解幌,盡缱绻之意焉。
及曉鐘初動,複送象于垣下。
煙執象泣曰:“今日相遇,乃前生姻緣耳!勿謂妾無玉潔松貞之志,放蕩如斯,直以郎之風調不能自顧,願深鑒之。
”象曰:“揖希世之貌,見出入之心,已誓幽衷,永奉歡狎。
”言訖,象逾垣而歸。
明日,托阍媪贈煙詩,曰:“十洞三清雖路阻,有心還得傍瑤台。
瑞香風引思深夜,知是蕊宮仙馭來。
”煙覽詩微笑,複贈象詩曰:“相思隻怕不相識,相見還愁卻别君。
願得化為松上鶴,一雙飛去入雲行。
”封付阍媪,仍令語象曰:“賴妾有小小篇詠,不然,君作幾許大才面目?”茲不盈句,常得一期于後庭矣。
展微密之思,罄宿昔之心,以為魚鳥不知,神人相助。
或景物寓日,歌詩寄情,來往更繁,不能悉載。
如是者周歲。
無何,煙數以細過撻其女奴,奴陰銜之。
乘間盡以告公業。
公業曰:“汝慎言,我當伺察之。
”後至直日,乃僞陳狀請假。
迨如常入直,遂潛于裡門。
街鼓既作,匍伏而歸。
循牆至後庭,見煙方倚戶微吟,象則據垣斜睇。
公業不勝其憤,挺前欲擒,象覺跳去,搏之,得其半襦。
乃入室,呼煙诘之。
煙色動聲戰,而不以實告。
公業愈怒,縛之大柱,鞭楚血流。
但雲:“生得相親,死亦無恨。
”深夜,公業怠而假寐。
煙呼其所愛女仆曰:“與我一杯水。
”水至,飲盡而絕。
公業起,将複笞之,已死矣。
乃解縛,舉至閣中,連呼之,聲言煙暴疾至殒。
後數日,窆于北邙。
而裡巷間皆知其強死矣。
象因變服易名,遠竄江、浙間。
洛陽才士,有崔、李二生,常與武掾遊處。
崔賦詩,末句雲:“恰似傳花人飲散,空床抛下最繁枝。
”其夕,夢飛煙謝曰:“妾貌雖不逮桃李,而零落過之。
捧君佳什,愧仰無已。
” 李生詩末句雲:“豔魄香魂如有在,還應羞見墜樓人。
”其夕,夢煙戟手而言曰:“士有百行,君得全乎?何至矜片言苦相诋斥?當屈君于地下面證之。
”數日,李生卒,時人異焉。
崔護妻 孟蓕《本事詩》:博陵崔護,資質甚美,而孤潔寡合。
舉進士下第。
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花木叢萃,寂若無人。
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也?”護以姓氏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
”女入,以杯水至。
開門設床命坐。
獨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屬殊厚。
妖姿媚态,綽有餘妍。
崔以言挑之,不對。
彼此目注者久之。
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
崔亦眷盼而歸。
爾後絕不複至。
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
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
崔因題詩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後數日,偶至都城南,複往尋之。
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
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耶?”曰:“是也。
”又哭曰:“君殺吾女!”崔驚怛,莫知所答。
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适人。
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
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在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玻遂絕食數日而死。
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
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殺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請入哭之,尚俨然在床。
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複活。
老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梁夫人 按《宋史·韓世忠傳》:世忠妻梁氏及子亮為苗傅所質,防守嚴密。
朱勝非绐傅曰:“今白太後,遣二人慰撫世忠,則平江諸人益安矣。
”于是召梁氏入,封安國夫人,俾迓世忠,速其勤王。
梁氏疾驅出城,一日夜會世忠于秀州。
兀術入侵,世忠以前軍駐青龍鎮,中軍駐江灣,後軍駐海口,俟敵歸邀擊之。
金兵至,世忠已先屯焦山寺。
兀術遣使通問,約日大戰,許之。
戰将十合,梁夫人親執桴鼓,金兵終不得渡,盡歸所掠。
建康六年,授世忠武甯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
世忠披草萊,立軍府,與士同力役。
夫人梁親織薄為屋。
按《鎮江府志》:梁氏,京口娼也。
嘗五更入府候賀朔。
忽于廊柱下見一虎蹲卧,鼻息齁齁然,亟走出。
複往視之,乃一卒也。
因問其姓名為韓世忠,心異之,密告其母,謂定非凡人。
乃邀至家,具酒食,深相結納,資以金帛,約為夫婦。
世忠後立殊功,為中興名将,遂封安國夫人。
親執桴鼓,敵不能濟,俘獲甚衆。
尋又邀兀術于黃天蕩,幾成擒矣,一夕鑿河遁去。
梁疏言世忠失機縱敵,乞加罪責,舉朝為之動色。
紅拂 張說《虬髯客傳》:隋炀帝之幸江都也。
命司空楊素守西京。
素驕貴,又以時亂,天下之權重望崇者,莫我若也。
奢貴自奉,禮異人臣。
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谒,未嘗不踞床而見,令美人捧出。
侍婢羅列,頗僭于上。
末年愈甚,無複知所負荷,有扶危持颠之心。
一日,衛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獻奇策。
素亦踞見。
公前揖曰:“天下方亂,英雄競起。
公為帝室重臣,須以收羅豪傑為心,不宜踞見賓客。
”素斂容而起,謝公,與語,大悅,收其策而退。
當公之騁辯也,一妓有殊色,執紅拂,立于前,獨目公。
公既去,而執拂者臨軒指吏曰:“問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公具以對。
妓誦而去。
公歸逆旅。
其夜五更初,忽聞叩門而聲低者,公起問焉。
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公問誰。
曰:“妾,楊家之紅拂妓也。
”公遽延入。
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素面畫衣而拜。
公驚答拜。
曰:“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無如公者。
絲蘿非獨生,願托喬木,故來奔耳。
”公曰:“楊司空枚重京師,如何?”曰:“彼屍居餘氣,不足畏也。
諸妓知其無成,去者衆矣。
彼亦不甚逐也。
計之詳矣,幸無疑焉。
”問其姓。
曰:“張。
”問其伯仲之次。
曰:“最長。
”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
公不自意獲之,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
而窺戶者無停履。
數日,亦聞追訪之聲,意亦非峻。
乃雄服乘馬排闼而去。
崔莺莺 《會真記》: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内秉堅孤,非禮不可入。
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将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
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知者诘之。
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兇行。
餘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識之。
無幾何,張生遊于蒲。
蒲之東十餘裡,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
适有崔氏孀婦,将歸長安,路出于蒲,亦止茲寺。
崔氏婦,鄭女也。
張出于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從母。
是歲,渾蠨薨于蒲。
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軍,軍人因喪而擾,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産甚厚,多奴仆。
旅寓惶駭,不知所托。
先是,張與蒲将之黨有善,請吏護之,遂不及于難。
十餘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總戎節,令于軍,軍由是戢。
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馔以命張,中堂宴之。
複謂張曰:“姨之孤婺未亡,提攜幼稚。
不幸屬師徒大潰,實不保其身。
弱子幼女,猶君之生。
豈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禮奉見,冀所以報恩也。
”命其子,曰歡郎,可十餘歲,容甚溫美。
次命女:“出拜爾兄,爾兄活爾。
”久之,辭疾。
鄭怒曰:“張兄保爾之命。
不然,爾且擄矣。
能複遠嫌乎?” 久之,乃至。
常服啐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斷紅而已。
顔色豔異,光輝動人。
張驚,為之禮。
因坐鄭旁,以鄭之抑而見也,凝睇怨絕,若不勝其體者。
問其年紀。
鄭曰:“今天子甲子歲之七月,終今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張生稍以詞導之,不對。
終席而罷。
張自是惑之,願緻其情,無由得也。
崔之婢曰紅娘。
生私為之禮者數四,乘間遂道其衷。
婢果驚沮腆然而奔。
張生悔之。
翼日,婢複至。
張生乃羞而謝之,不複雲所求矣。
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洩。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
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張曰:“餘始自孩提,性不苟合。
或時纨绮間居,曾莫流盼。
不為當年,終有所蔽。
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
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于枯魚之肆矣。
爾其謂我何?”婢曰:“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
下人之謀,固難入矣。
然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
不然,則無由也。
”張大喜,立綴《春詞》二首以授之。
是夕,紅娘複至,持彩箋以授張,曰:“崔所命也。
”題其篇曰《明月三五夜》。
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張亦微喻其旨。
是夕,歲二月旬有四日矣。
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
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逾焉。
達于西廂,則戶半開矣。
紅娘寝于床。
生因驚之。
紅娘駭曰:“郎何以至?”張因绐之曰:“崔氏之箋召我也。
爾為我告之。
”無幾,紅娘複來,連曰:“至矣,至矣!”張生且喜且駭,必謂獲濟。
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見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緻淫逸之詞: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
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 誠欲寝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
明之于母,則背人之惠,不祥。
将寄于婢仆,又懼不得發其真誠。
是用托短章、願自陳啟。
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
非禮之動,能不愧心。
特願以禮自持。
無及于亂!”言畢,翻然而逝。
張自失者久之。
複逾而出,于是絕望。
數夕,張生臨軒獨寝,忽有人覺之。
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唾何為哉!”并枕重襲而去。
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
然而修謹以俟。
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
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不複同矣。
是夕,旬有八日也。
斜月晶瑩,幽輝半床。
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
有頃,寺鐘鳴,天将曉。
紅娘促去。
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
張生辨色而興,目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于茵席而已。
是後又十餘日,杳不複知。
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未畢,而紅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
自是複容之。
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謂西廂者,兒一月矣。
張生常诘鄭氏之情。
則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
無何,張生将之長安,先以情谕之。
崔氏宛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
将行之再夕,不可複見,而張生遂西下。
數月,複遊于蒲,會于崔氏者又累月。
崔氏甚工刀劄,善屬文。
求索再三,終不可見。
往往張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覽。
大略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于酬對。
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
時愁豔幽邃,恒若不識,喜愠之容,亦罕形見。
異時獨夜操琴,愁弄凄恻。
張竊聽之。
求之,則終不複鼓矣。
以是愈惑之。
張生俄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
當去之夕,不複自言其情愁歎于崔氏之側。
崔已陰知将訣矣,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
愚不敢恨。
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
則殁身之誓,其有終矣。
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無以奉甯。
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顔,所不能及。
今且往矣,既君此誠。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複知其是曲也。
左右皆逴欷。
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連,趨歸鄭所,遂不複至。
明旦而張行。
明年,文戰不勝,張遂止于京。
因贻書于崔,以廣其意。
崔氏緘報之詞,粗載于此,曰:“捧覽來問,撫愛過深。
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緻耀首膏唇之飾。
雖荷殊恩,誰複為容!睹物增懷,但積悲歎耳。
伏承便于京中就業,進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
命也如此,知複何言!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
于喧嘩之下,或勉為語笑,閑宵自處,無不淚零。
乃至夢寐之間,亦多感咽。
離憂之思,綢缪缱绻,暫若尋常。
幽會未終,驚魂已斷。
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
一昨拜辭,倏逾舊歲。
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
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時。
鄙薄之志,無以奉酬。
至于終始之盟,則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
婢仆見誘,遂緻私誠。
兒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
及薦寝席,義盛意深。
愚陋之情,永謂終托。
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緻有自獻之羞,不複明侍巾帻。
沒身永恨,含歎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如或達士略倩,舍小從大,以先配為醜行,以要盟為可欺。
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委露,猶托清塵。
存沒之誠,言盡于此。
臨紙嗚咽,情不能申。
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
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
兼亂絲一絢,文竹茶堿子一枚。
此數物不足見珍。
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沮痕在竹,愁緒萦絲。
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
心迩身遐,拜會無期。
幽憤所锺,千裡神合。
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
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
”張生發其書于所知,由是時人多聞之。
所善楊巨源好屬詞,因為賦《崔娘詩》一絕雲:“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俏初。
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河南元稹亦續生《會真詩》三十韻,詩曰:“微月透簾栊,瑩光度碧空。
遙天初缥缈,低樹漸蔥胧。
龍吹過庭竹,鸾歌拂井桐。
羅绡垂薄霧,環響輕風。
绛節随金母,雲心捧玉童。
更深人悄悄,晨會雨蒙蒙。
珠瑩光文履,花明隐繡龍。
瑤钗行彩鳳,羅帔掩丹虹。
言自瑤華蒲,将朝碧玉宮。
因遊洛城北,偶向宋家東。
戲調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蟬影動,回步玉塵蒙。
轉面流花雪,登床抱绮叢。
鴛鴦交頸舞,翡翠合歡籠。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氣清蘭蕊馥,膚潤玉肌豐。
無力慵移腕,多嬌愛斂躬。
汗流珠點點,發亂綠蔥蔥。
方喜千年會,俄聞五夜窮。
留連時有恨,缱绻意難終。
慢臉含愁态,芳詞誓素衷。
贈環明運合,留結表心同。
啼粉流宵鏡,殘燈遠暗蟲。
華光猶苒苒,旭日漸口童口童。
乘鹜還歸洛,吹蕭亦上嵩。
衣香猶染麝,枕膩尚殘紅。
幂幂臨塘草,飄飄思渚蓬。
素琴鳴怨鶴,清漢望歸鴻。
海闊誠難渡,天高不易沖。
行雲無處所,蕭史在樓中。
”張之友聞之者莫不聳異之,然而張志亦絕矣。
稹特與張厚,因征其詞。
張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則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
然而一女子敗之。
潰其衆,屠其身,至今為天下眀笑。
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于時坐者皆為深歎。
後歲餘,崔已委身于人,張亦有所娶。
适經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見。
夫語之,而崔終不為出。
張怨念之誠,動于顔色。
崔知之,潛賦一章,詞曰:“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竟不之見。
後數日,張生将行,又賦一章以謝絕雲:“棄置令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将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自是,絕不複知矣。
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
予嘗于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
貞元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裡第,語及于是。
公垂卓然稱異,遂為《莺莺歌》以傳之。
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王嬌鸾 按《情史類略》:天順間,有臨安衛王指揮,以從征廣西苗蠻違限被參,降調河南南陽衛千戶。
王有二女:長嬌鸾,次嬌鳳。
鳳已嫁,惟鸾從行。
鸾幼通書史,王之文移,俱屬代筆,鐘愛甚至。
王之妻周氏,有妹嫁于曹,貧而寡,迎使伴鸾,呼為曹姨。
值清明節,鸾與曹姨率諸婢戲秋千于後園。
忽聞人聲,驚視,則牆處有美少年窺視稱羨。
鸾大驚走匿,遺羅帕于地,生逾垣拾去。
方展玩間,旋有侍女來園尋覓。
周折數次,生笑曰:“物入人手,尚何覓耶?”侍女曰:“郎君收得,乞以見還。
”生曰:“此帕誰人之物?”侍兒曰:“鸾姐,主人愛女也。
”生曰:“若鸾姐自來,當即奉壁。
”侍女叩生姓氏,并家遠近。
生曰:“周姓,廷章名,蘇州吳江人也。
父為本學司教,随任于此。
與尊府隻一牆之隔。
久聞尊姐精于文事,仆有小詩,煩為一緻。
如得報言,帕可還矣。
”女急于得帕,允之。
生逾垣而出,少頃複至,以桃花箋疊成方勝,授女,女返命。
鸾發緘,得一絕雲:“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殷勤寄取相思句,拟作紅絲入洞房。
”鸾微笑,亦取箋答詩雲:“妾身一點玉無暇,産自侯門将相家。
靜裡有親同對月,閑中無事獨看花。
碧梧隻許來奇鳳,翠竹那容入老鴉?寄語異鄉孤另客,莫将心事亂如麻!”侍兒捧詩至園,則生已候于牆缺矣。
自此詩句往返數次,侍女得賂,喜于傳送,不複言羅帕之事。
适端陽節,王治酒園中家宴,生往來牆外,恨不得一與席末。
是晚,生複寄一絕雲:“配成彩線思同結,傾就蒲觞拟共斟。
霧隔湘江歡不見,錦葵空有向陽心。
”鸾閱詩嗟歎。
不意為曹姨所窺,細叩從來。
鸾與姨素厚,因備述之。
姨曰:“周生江南之秀,門戶相敵,何不遣媒禮聘,成百年之眷乎?”鸾點頭稱是。
遂答詩。
末有“多情果有相憐意,好倩冰人片語傳”之句。
生乃僞托父命,求婚于王。
王亦雅重生,但愛女不欲遠嫁他鄉,遲疑未許。
生遂設計,托以衙齋窄狹,假衛署後園肄業,且以周夫人同
長恨桃源諸女伴,等閑花裡送郎歸。
” 封訖,召阍媪令達于象。
象覽書及詩,以煙意稍切,喜不自持。
但靜室焚香,虔禱以俟。
忽一日将夕,阍媪促步而至,笑且拜曰:“趙郎願見神仙杏?”趙驚,連問之,傳煙語曰:“今夜功曹府直,可謂良時。
妾家後庭,郎君之前垣也。
不渝惠好,專望來儀。
方寸萬重,悉俟晤語。
”既曛黑,象乃跻梯而登。
煙已令重榻而下。
既下,見煙靓妝盛服,立于花下。
拜訖,俱以喜極不能言。
乃相攜自後門入房中,背盌解幌,盡缱绻之意焉。
及曉鐘初動,複送象于垣下。
煙執象泣曰:“今日相遇,乃前生姻緣耳!勿謂妾無玉潔松貞之志,放蕩如斯,直以郎之風調不能自顧,願深鑒之。
”象曰:“揖希世之貌,見出入之心,已誓幽衷,永奉歡狎。
”言訖,象逾垣而歸。
明日,托阍媪贈煙詩,曰:“十洞三清雖路阻,有心還得傍瑤台。
瑞香風引思深夜,知是蕊宮仙馭來。
”煙覽詩微笑,複贈象詩曰:“相思隻怕不相識,相見還愁卻别君。
願得化為松上鶴,一雙飛去入雲行。
”封付阍媪,仍令語象曰:“賴妾有小小篇詠,不然,君作幾許大才面目?”茲不盈句,常得一期于後庭矣。
展微密之思,罄宿昔之心,以為魚鳥不知,神人相助。
或景物寓日,歌詩寄情,來往更繁,不能悉載。
如是者周歲。
無何,煙數以細過撻其女奴,奴陰銜之。
乘間盡以告公業。
公業曰:“汝慎言,我當伺察之。
”後至直日,乃僞陳狀請假。
迨如常入直,遂潛于裡門。
街鼓既作,匍伏而歸。
循牆至後庭,見煙方倚戶微吟,象則據垣斜睇。
公業不勝其憤,挺前欲擒,象覺跳去,搏之,得其半襦。
乃入室,呼煙诘之。
煙色動聲戰,而不以實告。
公業愈怒,縛之大柱,鞭楚血流。
但雲:“生得相親,死亦無恨。
”深夜,公業怠而假寐。
煙呼其所愛女仆曰:“與我一杯水。
”水至,飲盡而絕。
公業起,将複笞之,已死矣。
乃解縛,舉至閣中,連呼之,聲言煙暴疾至殒。
後數日,窆于北邙。
而裡巷間皆知其強死矣。
象因變服易名,遠竄江、浙間。
洛陽才士,有崔、李二生,常與武掾遊處。
崔賦詩,末句雲:“恰似傳花人飲散,空床抛下最繁枝。
”其夕,夢飛煙謝曰:“妾貌雖不逮桃李,而零落過之。
捧君佳什,愧仰無已。
” 李生詩末句雲:“豔魄香魂如有在,還應羞見墜樓人。
”其夕,夢煙戟手而言曰:“士有百行,君得全乎?何至矜片言苦相诋斥?當屈君于地下面證之。
”數日,李生卒,時人異焉。
崔護妻 孟蓕《本事詩》:博陵崔護,資質甚美,而孤潔寡合。
舉進士下第。
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花木叢萃,寂若無人。
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也?”護以姓氏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
”女入,以杯水至。
開門設床命坐。
獨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屬殊厚。
妖姿媚态,綽有餘妍。
崔以言挑之,不對。
彼此目注者久之。
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
崔亦眷盼而歸。
爾後絕不複至。
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
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
崔因題詩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後數日,偶至都城南,複往尋之。
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
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耶?”曰:“是也。
”又哭曰:“君殺吾女!”崔驚怛,莫知所答。
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适人。
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
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在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玻遂絕食數日而死。
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
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殺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請入哭之,尚俨然在床。
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複活。
老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梁夫人 按《宋史·韓世忠傳》:世忠妻梁氏及子亮為苗傅所質,防守嚴密。
朱勝非绐傅曰:“今白太後,遣二人慰撫世忠,則平江諸人益安矣。
”于是召梁氏入,封安國夫人,俾迓世忠,速其勤王。
梁氏疾驅出城,一日夜會世忠于秀州。
兀術入侵,世忠以前軍駐青龍鎮,中軍駐江灣,後軍駐海口,俟敵歸邀擊之。
金兵至,世忠已先屯焦山寺。
兀術遣使通問,約日大戰,許之。
戰将十合,梁夫人親執桴鼓,金兵終不得渡,盡歸所掠。
建康六年,授世忠武甯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
世忠披草萊,立軍府,與士同力役。
夫人梁親織薄為屋。
按《鎮江府志》:梁氏,京口娼也。
嘗五更入府候賀朔。
忽于廊柱下見一虎蹲卧,鼻息齁齁然,亟走出。
複往視之,乃一卒也。
因問其姓名為韓世忠,心異之,密告其母,謂定非凡人。
乃邀至家,具酒食,深相結納,資以金帛,約為夫婦。
世忠後立殊功,為中興名将,遂封安國夫人。
親執桴鼓,敵不能濟,俘獲甚衆。
尋又邀兀術于黃天蕩,幾成擒矣,一夕鑿河遁去。
梁疏言世忠失機縱敵,乞加罪責,舉朝為之動色。
紅拂 張說《虬髯客傳》:隋炀帝之幸江都也。
命司空楊素守西京。
素驕貴,又以時亂,天下之權重望崇者,莫我若也。
奢貴自奉,禮異人臣。
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谒,未嘗不踞床而見,令美人捧出。
侍婢羅列,頗僭于上。
末年愈甚,無複知所負荷,有扶危持颠之心。
一日,衛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獻奇策。
素亦踞見。
公前揖曰:“天下方亂,英雄競起。
公為帝室重臣,須以收羅豪傑為心,不宜踞見賓客。
”素斂容而起,謝公,與語,大悅,收其策而退。
當公之騁辯也,一妓有殊色,執紅拂,立于前,獨目公。
公既去,而執拂者臨軒指吏曰:“問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公具以對。
妓誦而去。
公歸逆旅。
其夜五更初,忽聞叩門而聲低者,公起問焉。
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公問誰。
曰:“妾,楊家之紅拂妓也。
”公遽延入。
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素面畫衣而拜。
公驚答拜。
曰:“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無如公者。
絲蘿非獨生,願托喬木,故來奔耳。
”公曰:“楊司空枚重京師,如何?”曰:“彼屍居餘氣,不足畏也。
諸妓知其無成,去者衆矣。
彼亦不甚逐也。
計之詳矣,幸無疑焉。
”問其姓。
曰:“張。
”問其伯仲之次。
曰:“最長。
”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
公不自意獲之,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
而窺戶者無停履。
數日,亦聞追訪之聲,意亦非峻。
乃雄服乘馬排闼而去。
崔莺莺 《會真記》: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内秉堅孤,非禮不可入。
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将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
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知者诘之。
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兇行。
餘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識之。
無幾何,張生遊于蒲。
蒲之東十餘裡,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
适有崔氏孀婦,将歸長安,路出于蒲,亦止茲寺。
崔氏婦,鄭女也。
張出于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從母。
是歲,渾蠨薨于蒲。
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軍,軍人因喪而擾,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産甚厚,多奴仆。
旅寓惶駭,不知所托。
先是,張與蒲将之黨有善,請吏護之,遂不及于難。
十餘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總戎節,令于軍,軍由是戢。
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馔以命張,中堂宴之。
複謂張曰:“姨之孤婺未亡,提攜幼稚。
不幸屬師徒大潰,實不保其身。
弱子幼女,猶君之生。
豈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禮奉見,冀所以報恩也。
”命其子,曰歡郎,可十餘歲,容甚溫美。
次命女:“出拜爾兄,爾兄活爾。
”久之,辭疾。
鄭怒曰:“張兄保爾之命。
不然,爾且擄矣。
能複遠嫌乎?” 久之,乃至。
常服啐容,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斷紅而已。
顔色豔異,光輝動人。
張驚,為之禮。
因坐鄭旁,以鄭之抑而見也,凝睇怨絕,若不勝其體者。
問其年紀。
鄭曰:“今天子甲子歲之七月,終今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張生稍以詞導之,不對。
終席而罷。
張自是惑之,願緻其情,無由得也。
崔之婢曰紅娘。
生私為之禮者數四,乘間遂道其衷。
婢果驚沮腆然而奔。
張生悔之。
翼日,婢複至。
張生乃羞而謝之,不複雲所求矣。
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洩。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
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張曰:“餘始自孩提,性不苟合。
或時纨绮間居,曾莫流盼。
不為當年,終有所蔽。
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
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于枯魚之肆矣。
爾其謂我何?”婢曰:“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
下人之謀,固難入矣。
然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
不然,則無由也。
”張大喜,立綴《春詞》二首以授之。
是夕,紅娘複至,持彩箋以授張,曰:“崔所命也。
”題其篇曰《明月三五夜》。
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張亦微喻其旨。
是夕,歲二月旬有四日矣。
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
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逾焉。
達于西廂,則戶半開矣。
紅娘寝于床。
生因驚之。
紅娘駭曰:“郎何以至?”張因绐之曰:“崔氏之箋召我也。
爾為我告之。
”無幾,紅娘複來,連曰:“至矣,至矣!”張生且喜且駭,必謂獲濟。
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
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見托。
奈何因不令之婢,緻淫逸之詞: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
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 誠欲寝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
明之于母,則背人之惠,不祥。
将寄于婢仆,又懼不得發其真誠。
是用托短章、願自陳啟。
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
非禮之動,能不愧心。
特願以禮自持。
無及于亂!”言畢,翻然而逝。
張自失者久之。
複逾而出,于是絕望。
數夕,張生臨軒獨寝,忽有人覺之。
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唾何為哉!”并枕重襲而去。
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
然而修謹以俟。
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
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不複同矣。
是夕,旬有八日也。
斜月晶瑩,幽輝半床。
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
有頃,寺鐘鳴,天将曉。
紅娘促去。
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
張生辨色而興,目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于茵席而已。
是後又十餘日,杳不複知。
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未畢,而紅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
自是複容之。
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謂西廂者,兒一月矣。
張生常诘鄭氏之情。
則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
無何,張生将之長安,先以情谕之。
崔氏宛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
将行之再夕,不可複見,而張生遂西下。
數月,複遊于蒲,會于崔氏者又累月。
崔氏甚工刀劄,善屬文。
求索再三,終不可見。
往往張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覽。
大略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于酬對。
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
時愁豔幽邃,恒若不識,喜愠之容,亦罕形見。
異時獨夜操琴,愁弄凄恻。
張竊聽之。
求之,則終不複鼓矣。
以是愈惑之。
張生俄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
當去之夕,不複自言其情愁歎于崔氏之側。
崔已陰知将訣矣,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
愚不敢恨。
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
則殁身之誓,其有終矣。
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無以奉甯。
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顔,所不能及。
今且往矣,既君此誠。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複知其是曲也。
左右皆逴欷。
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連,趨歸鄭所,遂不複至。
明旦而張行。
明年,文戰不勝,張遂止于京。
因贻書于崔,以廣其意。
崔氏緘報之詞,粗載于此,曰:“捧覽來問,撫愛過深。
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緻耀首膏唇之飾。
雖荷殊恩,誰複為容!睹物增懷,但積悲歎耳。
伏承便于京中就業,進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
命也如此,知複何言!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
于喧嘩之下,或勉為語笑,閑宵自處,無不淚零。
乃至夢寐之間,亦多感咽。
離憂之思,綢缪缱绻,暫若尋常。
幽會未終,驚魂已斷。
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
一昨拜辭,倏逾舊歲。
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
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時。
鄙薄之志,無以奉酬。
至于終始之盟,則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
婢仆見誘,遂緻私誠。
兒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
及薦寝席,義盛意深。
愚陋之情,永謂終托。
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緻有自獻之羞,不複明侍巾帻。
沒身永恨,含歎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如或達士略倩,舍小從大,以先配為醜行,以要盟為可欺。
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委露,猶托清塵。
存沒之誠,言盡于此。
臨紙嗚咽,情不能申。
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
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
兼亂絲一絢,文竹茶堿子一枚。
此數物不足見珍。
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沮痕在竹,愁緒萦絲。
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
心迩身遐,拜會無期。
幽憤所锺,千裡神合。
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
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
”張生發其書于所知,由是時人多聞之。
所善楊巨源好屬詞,因為賦《崔娘詩》一絕雲:“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俏初。
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河南元稹亦續生《會真詩》三十韻,詩曰:“微月透簾栊,瑩光度碧空。
遙天初缥缈,低樹漸蔥胧。
龍吹過庭竹,鸾歌拂井桐。
羅绡垂薄霧,環響輕風。
绛節随金母,雲心捧玉童。
更深人悄悄,晨會雨蒙蒙。
珠瑩光文履,花明隐繡龍。
瑤钗行彩鳳,羅帔掩丹虹。
言自瑤華蒲,将朝碧玉宮。
因遊洛城北,偶向宋家東。
戲調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蟬影動,回步玉塵蒙。
轉面流花雪,登床抱绮叢。
鴛鴦交頸舞,翡翠合歡籠。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氣清蘭蕊馥,膚潤玉肌豐。
無力慵移腕,多嬌愛斂躬。
汗流珠點點,發亂綠蔥蔥。
方喜千年會,俄聞五夜窮。
留連時有恨,缱绻意難終。
慢臉含愁态,芳詞誓素衷。
贈環明運合,留結表心同。
啼粉流宵鏡,殘燈遠暗蟲。
華光猶苒苒,旭日漸口童口童。
乘鹜還歸洛,吹蕭亦上嵩。
衣香猶染麝,枕膩尚殘紅。
幂幂臨塘草,飄飄思渚蓬。
素琴鳴怨鶴,清漢望歸鴻。
海闊誠難渡,天高不易沖。
行雲無處所,蕭史在樓中。
”張之友聞之者莫不聳異之,然而張志亦絕矣。
稹特與張厚,因征其詞。
張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則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
然而一女子敗之。
潰其衆,屠其身,至今為天下眀笑。
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 于時坐者皆為深歎。
後歲餘,崔已委身于人,張亦有所娶。
适經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見。
夫語之,而崔終不為出。
張怨念之誠,動于顔色。
崔知之,潛賦一章,詞曰:“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竟不之見。
後數日,張生将行,又賦一章以謝絕雲:“棄置令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将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自是,絕不複知矣。
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
予嘗于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
貞元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裡第,語及于是。
公垂卓然稱異,遂為《莺莺歌》以傳之。
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王嬌鸾 按《情史類略》:天順間,有臨安衛王指揮,以從征廣西苗蠻違限被參,降調河南南陽衛千戶。
王有二女:長嬌鸾,次嬌鳳。
鳳已嫁,惟鸾從行。
鸾幼通書史,王之文移,俱屬代筆,鐘愛甚至。
王之妻周氏,有妹嫁于曹,貧而寡,迎使伴鸾,呼為曹姨。
值清明節,鸾與曹姨率諸婢戲秋千于後園。
忽聞人聲,驚視,則牆處有美少年窺視稱羨。
鸾大驚走匿,遺羅帕于地,生逾垣拾去。
方展玩間,旋有侍女來園尋覓。
周折數次,生笑曰:“物入人手,尚何覓耶?”侍女曰:“郎君收得,乞以見還。
”生曰:“此帕誰人之物?”侍兒曰:“鸾姐,主人愛女也。
”生曰:“若鸾姐自來,當即奉壁。
”侍女叩生姓氏,并家遠近。
生曰:“周姓,廷章名,蘇州吳江人也。
父為本學司教,随任于此。
與尊府隻一牆之隔。
久聞尊姐精于文事,仆有小詩,煩為一緻。
如得報言,帕可還矣。
”女急于得帕,允之。
生逾垣而出,少頃複至,以桃花箋疊成方勝,授女,女返命。
鸾發緘,得一絕雲:“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殷勤寄取相思句,拟作紅絲入洞房。
”鸾微笑,亦取箋答詩雲:“妾身一點玉無暇,産自侯門将相家。
靜裡有親同對月,閑中無事獨看花。
碧梧隻許來奇鳳,翠竹那容入老鴉?寄語異鄉孤另客,莫将心事亂如麻!”侍兒捧詩至園,則生已候于牆缺矣。
自此詩句往返數次,侍女得賂,喜于傳送,不複言羅帕之事。
适端陽節,王治酒園中家宴,生往來牆外,恨不得一與席末。
是晚,生複寄一絕雲:“配成彩線思同結,傾就蒲觞拟共斟。
霧隔湘江歡不見,錦葵空有向陽心。
”鸾閱詩嗟歎。
不意為曹姨所窺,細叩從來。
鸾與姨素厚,因備述之。
姨曰:“周生江南之秀,門戶相敵,何不遣媒禮聘,成百年之眷乎?”鸾點頭稱是。
遂答詩。
末有“多情果有相憐意,好倩冰人片語傳”之句。
生乃僞托父命,求婚于王。
王亦雅重生,但愛女不欲遠嫁他鄉,遲疑未許。
生遂設計,托以衙齋窄狹,假衛署後園肄業,且以周夫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