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
關燈
小
中
大
餘玠斬首,懸首桅樯,宣示罪狀。
部衆互相驚詫!但也不敢為亂。
有統制姚世安,要想繼王夔之任,運動戌州都統,贻書保薦。
餘玠因軍營中舉代最為弊害,複書不允,且調騎兵四千至雲頂山下,另命都統往代姚世安。
那姚世安卻與謝方叔暗中結合,遣人向臨安求助。
謝方叔竟奏請理宗,調餘玠入都授為資政殿學士。
原來餘玠鎮蜀以都統張實治軍旅,安撫使王惟忠治财賦,監撫朱文炳治賓客,諸事皆有常度。
寶慶以來,治蜀的阃師,要推餘玠為第一。
但是一切軍政便宜行事,未免專擅,就是平日奏事,語句中也不加檢點,理宗心内甚為不快!因此謝方叔一經奏請,即行調回,另任知鄂州餘晦為四川制置使。
餘玠方因姚世安擁兵拒代,意欲進讨,忽接召回的诏命,心中郁郁不樂!又聞得謝方叔進讒,更加憂悶,餘晦還沒有抵蜀,餘玠早已暴卒。
有人說是因為憂讒畏譏,深恐回朝之後不能免禍,所以仰藥自盡的。
餘玠死後,蜀人皆悲悼不置!侍禦史吳燧反劾論餘玠聚斂罔利七罪。
理宗不加查察,竟命籍餘玠家産犒師赈邊,并責其子孫認錢三千萬,追比數年,方得繳清。
餘晦赴鎮,令都統甘閏,率兵數萬築城于紫金山。
蒙古将汪德臣簡選精騎,銜枚夜進,襲擊甘閏部兵。
甘閏得蒙古兵前來,立即奔逃,全軍大潰,所建新城遂為蒙古奪去。
理宗接得甘閏敗報,還不肯調去餘晦。
參政徐清叟,本與謝方叔同排餘玠,此時又啟奏理宗道:“朝廷命令,不行西蜀,已是十二年了,今天斃餘玠,正是陛下大有為的機會,如何以素無行檢,輕儇浮薄的餘晦充任制使,臣恐五十四州軍民,必緻解體。
就是蒙古聞之,也要竊笑中國無人了!”理宗遂召還餘晦,命李曾伯繼任。
那餘晦,小名再五,安撫使王惟忠聞得餘晦鎮蜀不禁歎道:“餘再五也來鎮蜀,大事去了。
”餘晦聞得此言,心中大怒! 遂誣陷王惟忠私通敵國,有诏逮捕惟忠下大理獄。
推勘官陳大方力加谏鍊,罪應斬首。
惟忠臨刑,高呼大方之名道:“我死之後,當上訴天阍,必不令陳大方久居人世。
”果然惟忠受刑以後,大方也就死了。
其時蒙古藩王忽必烈,命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統帥大兵進攻大理,虜了國王段智興;又攻吐蕃,國王蘇固圖驚駭乞降,忽必烈又轉圖西蜀。
理宗還安享承平,改元寶祐。
賈貴妃已是病死,閻婉容晉封貴妃。
内侍董宋臣,因與閻貴妃互相聲援,遂得理宗信任,奉命管辦祐聖觀。
董宋臣引誘理宗,大興土木,建梅堂,造芙蓉閣,改造香蘭亭,擅奪民田,假公濟私,民怨沸騰。
理宗日事淫樂,董宋臣還恐理宗察出自己的隐弊,便引了許多娼優入宮,蠱惑理宗,使之縱情聲色,無暇問及政事。
不但所作的弊端,不至發覺,還可以任所欲為,肆無忌憚,因此臨安人士都稱董宋臣為董閣羅。
監察禦史洪天錫彈劾宋臣,也不見報;又有内侍盧允升,亦因夤緣閻貴妃,深得主眷與宋臣狼狽為奸。
蕭山縣尉丁大全,本為貴戚侍婢之夫,面帶藍色,人皆稱之為藍貌鬼,性善鑽營,以财帛饋董、盧二内侍,托他們在閻貴妃前寬容,并進獻許多金珠。
閻貴妃心内自然歡喜,極力援引,不上幾日,便擢為右司谏,除殿中侍禦史。
時陳大方以夤緣宮禁,除右正言。
胡大昌亦因閻貴妃之援授侍禦史。
都人目此三人,為三不吠犬。
恰值四川地震,浙閩大水,臨安雨土、洪天錫力陳陰陽消長之理,論劾董、盧兩内侍,疏至六七上,皆如石沉大海一般,絕無消息,洪天錫解職自去。
宗正寺丞趙宗蟠,緻書責備謝方叔與洪天錫,朋比為奸。
理宗遂免方叔職,奪洪天錫官階,右丞相吳潛已免職奉祠,理宗仍任董槐為右丞相。
董槐,定遠人氏,久任外職,頗著政績,及入為參政,亦遇事敢言,不畏強禦。
既任右丞相,懇請澄清宦途,改革弊政,入奏理宗,極陳三害:一是戚裡不奉法;二是執法大吏擅威福;三是皇城司不檢士。
力請除此三害。
理宗尚是疑信參半,那班小人,聞知此事早巳深恨董槐,要想将他除去。
那丁大全,深恐祿位不能保全,密令心腹,與董槐交歡。
董槐正色言道:“自古大臣無私交,我隻知竭誠為國,不知交結,請速為我謝丁君。
”大全得報,老羞成怒,日夜伺隙,預備攻擊。
董槐又論劾大全,不應重任。
理宗道:“大全并未毀卿,願卿勿疑。
”董槐頓首道:“臣與大全并無嫌怨,不過因其奸邪。
臣若不言,是負陛下拔擢之思,今陛下既信任大全,臣難與共事,願陛下賜歸田裡。
”理宗不悅道:“卿亦未免太激了。
”董槐退出。
丁大全上疏參劾董槐,理宗還沒有批答。
大全竟用台檄,調兵百餘名,露刃圍相府,逼董槐入大理寺。
未知董槐為奸所害否?且看下回分解。
部衆互相驚詫!但也不敢為亂。
有統制姚世安,要想繼王夔之任,運動戌州都統,贻書保薦。
餘玠因軍營中舉代最為弊害,複書不允,且調騎兵四千至雲頂山下,另命都統往代姚世安。
那姚世安卻與謝方叔暗中結合,遣人向臨安求助。
謝方叔竟奏請理宗,調餘玠入都授為資政殿學士。
原來餘玠鎮蜀以都統張實治軍旅,安撫使王惟忠治财賦,監撫朱文炳治賓客,諸事皆有常度。
寶慶以來,治蜀的阃師,要推餘玠為第一。
但是一切軍政便宜行事,未免專擅,就是平日奏事,語句中也不加檢點,理宗心内甚為不快!因此謝方叔一經奏請,即行調回,另任知鄂州餘晦為四川制置使。
餘玠方因姚世安擁兵拒代,意欲進讨,忽接召回的诏命,心中郁郁不樂!又聞得謝方叔進讒,更加憂悶,餘晦還沒有抵蜀,餘玠早已暴卒。
有人說是因為憂讒畏譏,深恐回朝之後不能免禍,所以仰藥自盡的。
餘玠死後,蜀人皆悲悼不置!侍禦史吳燧反劾論餘玠聚斂罔利七罪。
理宗不加查察,竟命籍餘玠家産犒師赈邊,并責其子孫認錢三千萬,追比數年,方得繳清。
餘晦赴鎮,令都統甘閏,率兵數萬築城于紫金山。
蒙古将汪德臣簡選精騎,銜枚夜進,襲擊甘閏部兵。
甘閏得蒙古兵前來,立即奔逃,全軍大潰,所建新城遂為蒙古奪去。
理宗接得甘閏敗報,還不肯調去餘晦。
參政徐清叟,本與謝方叔同排餘玠,此時又啟奏理宗道:“朝廷命令,不行西蜀,已是十二年了,今天斃餘玠,正是陛下大有為的機會,如何以素無行檢,輕儇浮薄的餘晦充任制使,臣恐五十四州軍民,必緻解體。
就是蒙古聞之,也要竊笑中國無人了!”理宗遂召還餘晦,命李曾伯繼任。
那餘晦,小名再五,安撫使王惟忠聞得餘晦鎮蜀不禁歎道:“餘再五也來鎮蜀,大事去了。
”餘晦聞得此言,心中大怒! 遂誣陷王惟忠私通敵國,有诏逮捕惟忠下大理獄。
推勘官陳大方力加谏鍊,罪應斬首。
惟忠臨刑,高呼大方之名道:“我死之後,當上訴天阍,必不令陳大方久居人世。
”果然惟忠受刑以後,大方也就死了。
其時蒙古藩王忽必烈,命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統帥大兵進攻大理,虜了國王段智興;又攻吐蕃,國王蘇固圖驚駭乞降,忽必烈又轉圖西蜀。
理宗還安享承平,改元寶祐。
賈貴妃已是病死,閻婉容晉封貴妃。
内侍董宋臣,因與閻貴妃互相聲援,遂得理宗信任,奉命管辦祐聖觀。
董宋臣引誘理宗,大興土木,建梅堂,造芙蓉閣,改造香蘭亭,擅奪民田,假公濟私,民怨沸騰。
理宗日事淫樂,董宋臣還恐理宗察出自己的隐弊,便引了許多娼優入宮,蠱惑理宗,使之縱情聲色,無暇問及政事。
不但所作的弊端,不至發覺,還可以任所欲為,肆無忌憚,因此臨安人士都稱董宋臣為董閣羅。
監察禦史洪天錫彈劾宋臣,也不見報;又有内侍盧允升,亦因夤緣閻貴妃,深得主眷與宋臣狼狽為奸。
蕭山縣尉丁大全,本為貴戚侍婢之夫,面帶藍色,人皆稱之為藍貌鬼,性善鑽營,以财帛饋董、盧二内侍,托他們在閻貴妃前寬容,并進獻許多金珠。
閻貴妃心内自然歡喜,極力援引,不上幾日,便擢為右司谏,除殿中侍禦史。
時陳大方以夤緣宮禁,除右正言。
胡大昌亦因閻貴妃之援授侍禦史。
都人目此三人,為三不吠犬。
恰值四川地震,浙閩大水,臨安雨土、洪天錫力陳陰陽消長之理,論劾董、盧兩内侍,疏至六七上,皆如石沉大海一般,絕無消息,洪天錫解職自去。
宗正寺丞趙宗蟠,緻書責備謝方叔與洪天錫,朋比為奸。
理宗遂免方叔職,奪洪天錫官階,右丞相吳潛已免職奉祠,理宗仍任董槐為右丞相。
董槐,定遠人氏,久任外職,頗著政績,及入為參政,亦遇事敢言,不畏強禦。
既任右丞相,懇請澄清宦途,改革弊政,入奏理宗,極陳三害:一是戚裡不奉法;二是執法大吏擅威福;三是皇城司不檢士。
力請除此三害。
理宗尚是疑信參半,那班小人,聞知此事早巳深恨董槐,要想将他除去。
那丁大全,深恐祿位不能保全,密令心腹,與董槐交歡。
董槐正色言道:“自古大臣無私交,我隻知竭誠為國,不知交結,請速為我謝丁君。
”大全得報,老羞成怒,日夜伺隙,預備攻擊。
董槐又論劾大全,不應重任。
理宗道:“大全并未毀卿,願卿勿疑。
”董槐頓首道:“臣與大全并無嫌怨,不過因其奸邪。
臣若不言,是負陛下拔擢之思,今陛下既信任大全,臣難與共事,願陛下賜歸田裡。
”理宗不悅道:“卿亦未免太激了。
”董槐退出。
丁大全上疏參劾董槐,理宗還沒有批答。
大全竟用台檄,調兵百餘名,露刃圍相府,逼董槐入大理寺。
未知董槐為奸所害否?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