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關燈
,不下數萬枝,用以射敵,又出奇兵邀擊,金人方始遁去。

    仆散揆聞得纥石烈子仁失利,因思通好罷兵,覓得韓琦五世孫元靓,命他往見邱崈。

      邱崈問其來意?元靓道:“兩國啟釁,兵争不已。

    北朝皆說出自韓太師主意,現在相州的宗族墳墓,都不能保全了,隻得潛蹤南行,來依太師。

    ”邱崈問及金軍情形?元靓便吐露議和修好之意。

    邱崈乃令人護送過淮,命求全帥文書,方可議和。

     元靓去後,重又持了仆散揆書函來約議和款。

    侂胄已亟谷通和,遂命邱偭主持和議。

    崈乃令劉佑持書往見仆散揆,請通好罷兵。

     仆散揆要求稱臣割地,獻出首禍,方肯通知。

    劉佑回來複命,邱崈又命王文前去,說是用兵全是蘇師旦、鄧友龍、皇甫斌等的意思,現在這幾個人一齊貶谪,可以不必再議。

    仆散揆冷笑道:“韓侂胄無意用兵,蘇師旦等敢胡行?此言明是欺我了。

    ”仍令王文歸報,邱崈又遣使複往,許還淮北流民及本年歲币。

     仆散揆始允暫時停戰,自和州退屯下蔡,再議和。

      韓侂胄聞得金人要罪魁禍首,恐怕和議難成,遣人催侂吳曦出戰,希望他戰勝之後,容易議和。

    吳曦已得了姚巨源的報告,說是金人已許封為蜀王,令他按兵不動,吳曦即令部将王喜等退兵。

    金将蒲察貞,入和尚原,下西和州,乘勝入大散關。

     吳曦節節退讓,直至置口,由金将完顔綱遣人前來,令他繳出诰敕,吳曦盡行交付。

    完顔綱方傅金主诏命,遣馬良顯赍送冊印,封吳曦為蜀王。

    曦秘密拜受,回至興州,召集僚屬說道:“東南失守,車駕已幸四明,此處恐不能保。

    現在金使招降,封我蜀王。

    我意不如從權,免得川境又遭塗炭。

    ”部吏王翼、楊骙之道:“東南并無失敗之信,副使此言,從何而來?即使東南危急,也應效忠國家;否則相公八十年忠孝門庭,一旦掃地了。

    ”吳曦變色道:“我意已決,你們不用多言。

    ”乃令任辛奉表至金,獻全蜀地圖,及吳氏譜牒;又贻書程松,說是金人欲得階、成、和、鳳四州,方允議和,公可守則守,不可則即去。

    程松尚在興元,聞報大驚!又聽得金兵大至,倉皇失措,越米倉山西行,道徑阆州,順流至重慶,緻書吳曦,竟稱之為蜀王,乞金買舟南行。

    吳曦匣封金帛,遣使緻饋。

    程松見匣,疑心為劍,慌忙奔逃。

    吏役追及,言是赆儀。

    程松方敢啟視,見是金寶,大喜緻謝!買舟兼程而行,及出峽,乃西向掩淚道:“我今朝方得保住頭顱了。

    ”後人有詩詠此事道:鹵簿圖成出北門,赆儀匄得向南奔;蜀王曾為頭顱計,莫望西州掩淚痕。

     邱崈聞得吳曦謀反,上疏請勉成和議,并言金人指韓侂胄首謀,緻書金師,請免系名韓。

    韓侂胄見疏大怒!罷邱崈職,命張岩代任,且欲封吳曦為蜀王,令其反正禦金。

    诏尚未發,吳曦已自稱蜀王了。

    吳曦既受金封,令部将利吉,引金兵入鳳州,并上四州版圖,以錢山為界,将興州作為行宮。

    乘黃幄,置左纛,改元,設列百官,遣董正至成都,修築宮殿,準備移居。

    遣人告知伯母趙氏,趙氏大怒!拒絕來使不許進内。

    又轉告叔母劉氏。

    劉氏日夜号泣,罵不絕口。

    吳曦扶令她往。

    族子僎為興元統制,授到僞檄,心甚不平。

    吳曦即得意非凡,分部兵十萬,十軍各置統帥。

    令祿祈、房大勳、戍萬州,泛舟下江陵,聲稱約金人攻襄陽,傳檄四路,募兵圖宋。

    改興州為德興府,以随軍轉運使安丙為丞相長史,權行都省事。

    安丙陽奉陰違,俟隙而動。

    又召權大安軍楊震仲。

    震仲仰藥自盡。

    從弟吳睍,勸他引用名士,收拾人心。

     無如累下征召,士大夫皆不屑就征。

    陳威披剃為僧;史次泰塗目為瞽;李道傅、鄧性甫等,皆棄官而去。

    權漢州事劉當可、知簡州李大全、高州巡檢郭靖,均不屈自殺。

    知成都府楊輔,棄城而去。

    監興州合江倉楊巨源,志在讨逆,暗與吳曦部将張林、朱邦甯及義士朱福等,深相結納,共圖舉義。

    眉州人程夢錫,探得巨源等密謀,往告安丙。

    丙方稱疾不視事;得報,令夢錫以書招巨源,延入寝室。

    巨源劈口問道:“先生甘心做逆賊的丞相長史麼?”安丙流淚道:“目前兵将皆不足與謀,必得豪傑之士,始可滅賊。

    ”巨源起立道:“非先生不能主此事,非巨源不能了此事。

    ”安丙轉悲為喜!與巨源共商誅賊之策。

     适值興州中原正将李好義,亦結合軍士李貴,進士楊君玉、李坤辰、李彪,共計數十人,意欲舉事。

    李好義對衆人說道:“此乃報效國家,救拔西蜀生靈之舉。

     惟恐誅賊後,任非其人,一變未息,一變複生,終究不了。

    我意應奉安運使為主,方無後患。

    ”大衆贊成此議。

    好義乃令坤辰,往約巨源。

    巨源立即來見,互相約定,還報安丙。

    丙即出視事。

    楊君玉與白子申,同草密诏,内有數語道:“惟幹戈省厥躬,既昧聖賢之戒。

    雖犬馬識其主,乃甘夷虜之臣。

    邦有常刑,罪在不赦。

    ”草诏既成,到了半夜,好義領七十四人,潛至僞宮,欲誅吳曦。

     未知能成事否?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