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回

關燈
第八十八回玉津園權奸伏誅斡難河蒙古崛起卻說李好義徒衆七十四人,乘夜來至僞宮,等到天色微明,司阍的人開了門。

     好義打頭闖入,大呼:“奉朝廷密诏,以安長史為四川宣撫使,令我們讨賊,有敢抗拒的,加以滅族之罪。

    ”吳曦的衛兵,約有一千餘人,聞得朝廷有诏書到來,一齊抛棄兵刃,四散而去。

    楊巨源同了好義,乘馬捧诏,口稱奉了使命,直進内室,來至寝門。

    吳曦剛要開門逃走,李貴舉刀攔住道:“叛賊往哪裡走。

    ”随手一刀,砍中吳曦面頰,還忍着痛,直撲李貴,一同倒地。

    王換急舉利斧,砍入吳曦腰内,李貴方得從地躍起,用刀砍下吳曦首級,好義提了首級,馳報安丙。

      丙即出廳,宣讀诏書,人民歡呼!聲動天地。

    安丙又命人持了吳曦首級,撫定城中,盡收吳曦黨羽,一一斬首。

    當下推安丙權四川宣撫使,楊巨源參贊軍事,函吳曦首級,及違制法物,與所受之金人冊印,一齊赍送臨安。

    安丙自稱矯制平賊,應受處分。

    總計吳曦僭逆,隻得四十一日。

    首級到了都城,入獻太廟,并徇市三日,有诏誅吳曦妻子,奪曦、珽官爵,遷吳璘子孫出蜀,存璘廟祀。

     吳珽在曦十餘歲時,曾向他詢問志向,吳曦已有背逆不臣的言語。

    吳珽大怒,以腳蹴之,仆于火爐裡面,面目焦黑,家中人皆稱他為吳巴子。

    後來調任趙蜀,出塞校獵,至月上始返,偶然擡頭,見月中有個人影,也騎着馬,拿着鞭子,和自己的形狀一般無二。

    向左右詢問,可見月中人影?左右皆稱盡都瞧見,所說的狀貌,且與吳曦所見并無二緻。

    因此私念道:“我命中注定大貴,月中必是我的前身了。

    ” 遂即揚鞭,對定月中的人,作拱揖狀,月中人也揚鞭答禮,所以叛逆之謀愈加堅決。

      從事郎錢恐之,夜間夢見吳曦,向神祠祈禱,用銀杯為珓,方擲于地。

    神已起立,向曦說道:“公有何疑,事情已交付于安子文了。

    ”曦尚未解,神又道:“安子文之才,足以辦理此事。

    ”鞏之醒後,大為奇詫!人告于曦,曦以子文為安丙之字,即召安丙為丞相長史,豈知竟為安丙所圖。

     宋廷自得四川平逆之報,遂遣人至金軍,商議通好。

    仆散揆決意要罪首謀,因此議仍未決。

    即而仆散揆病殁,金主乃命左丞相完顔宗浩繼任,與宋議和。

    韓侂胄因屢次使命,均未議成,遂征求使才,得蕭山丞、方信儒,命為國信所參議官,前赴金營。

    信儒到了濠州,金将纥石烈子仁,要他縛送首謀,信儒不肯答應。

    纥石烈子仁竟将他捆綁了,置于獄中,命兵士露刃環守,斷絕了飲食,逼他答應五項條款。

     信儒神色不動,徐徐答道:“反俘歸什尚可答應,縛送首謀,從來無此辦法。

    至于稱藩割地,更非臣子所敢言了。

    ”纥石烈子仁大怒道:“你不要性命麼?”信儒道:“我奉使出國門時,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纥石烈子仁倒也無法可施,隻得解了信儒之縛,令他赴汴,去見完顔宗浩。

    完顔宗浩也堅執五項條款。

    信儒與他争辯,說得完顔宗浩無言可答,隻得給了回書,令他返報宋廷,決定和戰事宜。

     信儒帶了書信回來,朝廷又添派了林拱辰為通謝使,同了信儒,赍帶國書誓草,且許通謝錢一百萬缗,再赴汴京,見了完顔宗浩。

    宗浩怒道:“你不能曲折建白,鄧帶了誓書到來難道不怕死麼?”信儒絕不為動。

    旁邊的将士也說道:“這不是犒軍可以了事的,須得另議條款。

    ”信儒道:“歲币不可再增,所以把通謝錢作代。

      現在貴國得步進步,我惟有一死報國。

    ”  正在争論之際,恰值安丙出兵,收得了大散關。

    完彥宗浩遂命信儒持複書回去。

     書中說是若能稱臣,即在江淮間取中為界,若欲世為子國,即盡割大江為界,并斬首謀來獻,添歲币五萬兩匹,犒師銀一千萬兩,方允議和。

     信儒回至臨安,晉谒韓侂胄。

    侂胄詢問金帥有何言語,信儒道:“金人要求五項條款:一割兩淮;二增歲币;三索歸附人;四要犒軍費;那第五條卻不敢明言。

    ”  侂胄道:“但說不防。

    ”信儒徐徐說道:“五是要太師的頭顱。

    ”侂胄不禁變色,拂袖徑起;奏請甯宗,削奪信儒官秩三級,居住臨江軍。

    一面仍議出兵,撤回兩淮宣撫使張岩,以趙淳為兩淮置制使,鎮守江淮。

    自停止和議,重行宣戰之議起。

    那江淮一帶的百姓,已受過塗炭,死于鋒镝者,不計其數;聽得還要再戰,人心未免驚恐起來。

    禮部侍郎史彌遠,便以危急情形入陳,請誅韓侂胄以安國家。

    這史彌遠乃是史浩之子,以淳熙十四年舉進士第,累遷至禮部侍郎,兼任資善殿直谏。

    侂胄欲啟兵端,史彌遠力持反對,奏言不可輕戰。

    至是重又請誅侂胄,甯宗不從。

     楊後卻與史彌遠暗中交通,且因與韓侂胄,夙有嫌隙,欲乘機報複,遂囑皇子榮王嚴曮,彈劾曮胄。

    那榮王曮,為燕王德昭九世孫,本名與願。

    慶元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