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先命一使往議,改定原約,再行通問未遲。
”孝宗乃饬之望,待命境上,毋得亟往;改命胡昉,為金國通向所審議官;一面令廷臣會議和金得失。
陳康伯道:“金人要索四事,其中以欲得四州,最關重大,乞召張浚還朝咨議。
”湯思退等俱言和為上計。
虞允文已調任湖北京西宣谕使,胡铨亦召為起居郎,與監察禦史閻安中,皆力谏不可議和;監南嶽廟朱熹,應召入對,亦言非戰無以複仇,非守無以制勝。
孝宗默然,湯思退暗中讒間,止除熹為武學博士。
未幾得報,使臣胡防,為金人執住。
孝宗遂召王之望等還朝,命張浚巡視江淮,整繕兵備。
湯思退不勝焦灼,請孝宗禀陳上皇,再定大計。
孝宗批答道:“金人無禮于此,卿尚欲議和麼?況今日國勢,非秦桧時可比。
卿乃日夕言知,比秦桧尚且不如。
”思退得批大駭! 恰巧胡昉已由金主雍釋放回來,令其傳報宋廷,妥商和議。
思退暗唆王之望,與戶部侍郎錢端禮等,奏稱國防未固,國帑已虛,願以苻離為鑒,易戰言和。
孝宗乃令之望、端禮二人,宣谕兩淮,召張浚入供相識。
端禮到了淮上,竟入奏有“名曰守備,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治”諸語。
張浚還至平江,上表乞休,共至八次。
孝宗乃授浚少師,兼保定軍節度使,判南福州。
浚行至餘幹,積郁成疾而卒。
訃聞于朝,孝宗思浚忠義,初贈太保,進贈太師,予谥忠獻。
張浚既死,湯思退将所有守備,盡行撤除,一意主和,奏請遣宗正少卿魏杞使金,拟定國書,稱侄大宋皇帝再拜,奉書于叔大金皇帝,歲币二十萬,孝宗面谕魏杞,赴金議和、第一正名,第二退師,第三減歲币,第四不發還歸附人。
魏杞又條陳十七事道:“倘若金人如此要求,若何對付?”孝宗随事許可,始叩首辭行道:“臣此去敢不盡力;倘金人要索無厭,請陛下從速加兵。
” 魏杞行後,湯思退還恐和議不成,竟令孫造,暗往金軍,勸用重兵脅和,因此金帥仆散忠義等,又要南下。
宋廷聞報,又不免驚惶起來。
湯思退還帥令嗾史尹穑,劾罷反對和議的官員二十餘人。
忽有诏下,命思退都督江淮軍馬。
思退慌忙入朝固辭,乃命楊存中代任。
存中方才受命,忽報金兵已下楚州,魏勝戰死;存中馳至淮上,連防守也幾乎來不及。
原來,魏杞行至金軍,金帥仆散忠義索觀國書。
魏杞道:“國書乃禦手親封,須見過金主,方可廷授。
”忠義料不如式,又要商、秦各州,及歲币二十萬。
魏杞遣人奏聞,孝宗從思退言,許割四州,歲币如二十萬之數,再易國書,交魏杞赍往。
仆散忠義等還不滿意,由清河口入攻楚州,以緻魏勝陣亡,都統制劉寶,棄城而遁,楚州遂陷,江淮大震。
幸而楊存中星夜前往,檄調諸将,互相應援,邊防稍固。
無如金人得步進步,入濠州,拔滁州,都統制王彥,又複遁去。
朝議幾欲查淮渡江,獨楊存中堅持不可,并追咎兩淮守備,無故撤除,緻有此變。
孝宗始追悔誤信思退之言,台官知道孝宗之意,劾論思退,主和誤國,鈎引敵人之罪,因此落職,谪居永州。
太學生張觀等七十四人,伏阙上書,極言湯思退、王之望、尹穑三人,奸邪誤國,招緻敵人,乞速誅三人,以謝天下。
孝宗雖未見允,湯思退得了此信,不勝憂懼!走至信州,發顫數日而死。
孝宗乃用陳康伯為尚書左仆射,錢端禮簽書樞密院事,虞允文同簽書樞密院事,且命王之望勞師江上。
之望為思退私黨,專以割地畀金為事。
端禮與之望同謀,奏派國信所通事王抃,赴金軍議和;又檄令諸将,不得輕進。
至言官劾退之望,王抃己得金帥複書,核準和議了。
這次的和約,共有三款:一、兩國境界如前約。
二、宋以叔父禮事金,宋主得自稱皇帝。
三、歲納銀币,照原約各減五萬,計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孝宗因南北修和,改元乾道,罷江淮都督府,撤銷兩淮、陝西、河東宣撫招讨使。
未幾,陳康伯病殁,賜谥文恭。
以虞允文參知政事,王剛中同知樞密院事。
未幾,剛中複殁,以洪适簽書樞密院事。
到了暮春時節,魏杞自金回國,入見孝宗,說是已與金正敵國禮了。
原來,魏杞毅然道:“南朝皇帝,不愧神聖。
現今豪傑并起,共思敵忾;北朝用兵,能保必勝麼?不過為生靈計,能彼此息兵安民,方免塗炭,所以命杞前來修好。
若北朝果允踐盟,幸勿再加指責,迫人所難。
”張恭愈入奏主,金主禦殿,面見魏杞。
杞仍如前言,金主雍道:“朕亦志在安民,所以谕令息兵,此後當各照新約,固守勿替,朕亦不再苛求了。
”杞乃稱謝,彼此簽了和約。
既不發還叛人,也沒有再受冊封,再上誓表,惟海、泗、唐、鄧四州及大散關外新得之地,一律歸金。
金主雍乃召仆散忠義等歸去,隻留六萬人戍邊,且将所得宋朝歲币,分賞諸軍。
魏杞使事已畢,亦即回國。
孝宗聞他詳報,亦甚欣慰!從此南北修好,國家無事。
孝宗便一意侍奉上皇,竭盡孝思了。
未知如何侍奉上皇?且看下回分解。
”孝宗乃饬之望,待命境上,毋得亟往;改命胡昉,為金國通向所審議官;一面令廷臣會議和金得失。
陳康伯道:“金人要索四事,其中以欲得四州,最關重大,乞召張浚還朝咨議。
”湯思退等俱言和為上計。
虞允文已調任湖北京西宣谕使,胡铨亦召為起居郎,與監察禦史閻安中,皆力谏不可議和;監南嶽廟朱熹,應召入對,亦言非戰無以複仇,非守無以制勝。
孝宗默然,湯思退暗中讒間,止除熹為武學博士。
未幾得報,使臣胡防,為金人執住。
孝宗遂召王之望等還朝,命張浚巡視江淮,整繕兵備。
湯思退不勝焦灼,請孝宗禀陳上皇,再定大計。
孝宗批答道:“金人無禮于此,卿尚欲議和麼?況今日國勢,非秦桧時可比。
卿乃日夕言知,比秦桧尚且不如。
”思退得批大駭! 恰巧胡昉已由金主雍釋放回來,令其傳報宋廷,妥商和議。
思退暗唆王之望,與戶部侍郎錢端禮等,奏稱國防未固,國帑已虛,願以苻離為鑒,易戰言和。
孝宗乃令之望、端禮二人,宣谕兩淮,召張浚入供相識。
端禮到了淮上,竟入奏有“名曰守備,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治”諸語。
張浚還至平江,上表乞休,共至八次。
孝宗乃授浚少師,兼保定軍節度使,判南福州。
浚行至餘幹,積郁成疾而卒。
訃聞于朝,孝宗思浚忠義,初贈太保,進贈太師,予谥忠獻。
張浚既死,湯思退将所有守備,盡行撤除,一意主和,奏請遣宗正少卿魏杞使金,拟定國書,稱侄大宋皇帝再拜,奉書于叔大金皇帝,歲币二十萬,孝宗面谕魏杞,赴金議和、第一正名,第二退師,第三減歲币,第四不發還歸附人。
魏杞又條陳十七事道:“倘若金人如此要求,若何對付?”孝宗随事許可,始叩首辭行道:“臣此去敢不盡力;倘金人要索無厭,請陛下從速加兵。
” 魏杞行後,湯思退還恐和議不成,竟令孫造,暗往金軍,勸用重兵脅和,因此金帥仆散忠義等,又要南下。
宋廷聞報,又不免驚惶起來。
湯思退還帥令嗾史尹穑,劾罷反對和議的官員二十餘人。
忽有诏下,命思退都督江淮軍馬。
思退慌忙入朝固辭,乃命楊存中代任。
存中方才受命,忽報金兵已下楚州,魏勝戰死;存中馳至淮上,連防守也幾乎來不及。
原來,魏杞行至金軍,金帥仆散忠義索觀國書。
魏杞道:“國書乃禦手親封,須見過金主,方可廷授。
”忠義料不如式,又要商、秦各州,及歲币二十萬。
魏杞遣人奏聞,孝宗從思退言,許割四州,歲币如二十萬之數,再易國書,交魏杞赍往。
仆散忠義等還不滿意,由清河口入攻楚州,以緻魏勝陣亡,都統制劉寶,棄城而遁,楚州遂陷,江淮大震。
幸而楊存中星夜前往,檄調諸将,互相應援,邊防稍固。
無如金人得步進步,入濠州,拔滁州,都統制王彥,又複遁去。
朝議幾欲查淮渡江,獨楊存中堅持不可,并追咎兩淮守備,無故撤除,緻有此變。
孝宗始追悔誤信思退之言,台官知道孝宗之意,劾論思退,主和誤國,鈎引敵人之罪,因此落職,谪居永州。
太學生張觀等七十四人,伏阙上書,極言湯思退、王之望、尹穑三人,奸邪誤國,招緻敵人,乞速誅三人,以謝天下。
孝宗雖未見允,湯思退得了此信,不勝憂懼!走至信州,發顫數日而死。
孝宗乃用陳康伯為尚書左仆射,錢端禮簽書樞密院事,虞允文同簽書樞密院事,且命王之望勞師江上。
之望為思退私黨,專以割地畀金為事。
端禮與之望同謀,奏派國信所通事王抃,赴金軍議和;又檄令諸将,不得輕進。
至言官劾退之望,王抃己得金帥複書,核準和議了。
這次的和約,共有三款:一、兩國境界如前約。
二、宋以叔父禮事金,宋主得自稱皇帝。
三、歲納銀币,照原約各減五萬,計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孝宗因南北修和,改元乾道,罷江淮都督府,撤銷兩淮、陝西、河東宣撫招讨使。
未幾,陳康伯病殁,賜谥文恭。
以虞允文參知政事,王剛中同知樞密院事。
未幾,剛中複殁,以洪适簽書樞密院事。
到了暮春時節,魏杞自金回國,入見孝宗,說是已與金正敵國禮了。
原來,魏杞毅然道:“南朝皇帝,不愧神聖。
現今豪傑并起,共思敵忾;北朝用兵,能保必勝麼?不過為生靈計,能彼此息兵安民,方免塗炭,所以命杞前來修好。
若北朝果允踐盟,幸勿再加指責,迫人所難。
”張恭愈入奏主,金主禦殿,面見魏杞。
杞仍如前言,金主雍道:“朕亦志在安民,所以谕令息兵,此後當各照新約,固守勿替,朕亦不再苛求了。
”杞乃稱謝,彼此簽了和約。
既不發還叛人,也沒有再受冊封,再上誓表,惟海、泗、唐、鄧四州及大散關外新得之地,一律歸金。
金主雍乃召仆散忠義等歸去,隻留六萬人戍邊,且将所得宋朝歲币,分賞諸軍。
魏杞使事已畢,亦即回國。
孝宗聞他詳報,亦甚欣慰!從此南北修好,國家無事。
孝宗便一意侍奉上皇,竭盡孝思了。
未知如何侍奉上皇?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