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這次出師,并不由三省樞密院決議,及兵已調發,史浩方才得知,心下不快!
面語辭職。
待禦史王十朋,劾浩懷奸誤國等八罪,遂罷知紹興府。
十朋再疏論劾,乃斥令奉祠。
李顯忠從濠梁渡淮,兵至陡溝。
金右翼都統蕭琦,趨拐子馬來戰。
顯忠率兵猛擊,蕭琦敗走,進克靈壁。
邵宏淵圍攻虹縣,日久不下,顯忠令靈壁降卒,往虹縣曉谕禍福。
金将蒲察徒穆、大同仁,皆出降。
邵宏淵因自恥無功,心懷嫉妒;顯忠乘勝至宿州,大敗金兵,宏淵方才到來。
顯忠請宏淵閉門休士,明日并力攻城,宏淵默然不應,顯忠乃知宏淵不可恃。
次日,誓衆登城,軍士血蒲而上,城已将破;宏淵部兵,猶閑立濠外,大呼促進,方進渡濠而過。
攻下宿州,捷報至臨安,孝宗大喜!授顯忠淮南京東河北招讨使,宏淵為副。
宏淵欲發倉庫犒賞,顯忠不允,隻以現錢犒士,軍中始有怨言。
偵騎報稱金副元帥纥石烈志甯,率萬餘人,自睢陽來攻。
顯忠道:“區區萬餘人,怕他什麼。
”遂置酒高會,不以為意。
次日,金兵蜂擁而至。
顯忠登城遙望,不下十萬之衆。
便道:“這何止萬餘人呢?”後得探報,乃是金帥勃撤博索自汴京率步十萬前來攻城。
顯忠約宏淵并力出戰。
宏淵道:“金兵甚銳,不如退守。
”顯忠道:“我隻知有進,不知有退。
”遂親督部下出戰。
有部将李福、李保忽然倒退。
顯忠手斬二人,号于軍中道:“如有不前進者,以此二人為例。
”諸将奮進,殺退金兵。
次日,勃撤添兵而來,顯忠駐軍城外,用克敵弓射退金兵。
時天方盛暑,軍士皆解甲喘息,宏淵周圍巡視,顧語衆兵道:“天氣酷署,尋一清涼地方,搖扇納涼,尚且不堪,況在烈日中被甲苦戰麼?”因此,人心搖動,無複鬥志。
到了夜間,中軍統制周宏,鳴鼓大噪,揚言敵至,與邵世雍、劉侁等,引部下遁去。
未幾,統制左士淵等,又遁去。
顯忠乃移兵入城,統制張訓通等,又相繼而遁。
金人乘虛薄城,顯忠尚竭力抵禦,斬首二千餘級,擊退攻城之兵。
顯忠歎道:“若諸軍互相犄角,自城外夾擊,敵兵可盡,敵師可擒,奈何離心離德,自失機會呢?”宏淵聞之,反揚言敵兵二十萬來攻,不退必有不測,徑自率軍而去。
顯忠仰天長歎道:“蒼天!蒼天!尚不欲平定中原麼,為何阻撓至此!”不得已,乘夜退走,行至苻離,全軍大潰。
後人有詩一首,詠張浚不能擇将,至有苻離之潰道:忠勇有餘識不明,孝宗空自倚長城;大功竟敗垂成日,從此中原永陸沉。
張浚聞得苻離兵潰,所有數十年積貯之器械軍資,抛棄殆盡,不禁撫膺太息! 上疏自劾。
一班主和黨人,自然振振有詞,劾論張浚。
孝宗尚不為動,賜浚手書道:“今日邊事,倚卿為重,不可遂畏人言,遽生退志,朕當與卿全始全終。
”張浚得手書,益加奮勉,乃令劉寶為鎮江都統制,親自渡淮入泗州,招撫将士,複退還揚州,令魏勝守海州,陳敬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招徕河北忠義壯士,練成勁旅。
建康、鎮江兩處軍隊,共有兩萬四千人,又招淮南健兒,江西群盜,練成萬弩營,也有一萬餘人,令陳敬兼領,駐紮泗州。
凡屬要害,皆築寨堡,遇有可以容水設險之地,又積置水匮,增置江淮戰艦數百艘,刀槍鋒利,旌旗鮮明,金人知不可犯,乘夜潛遁。
于是淮北、山東來歸者陸續不絕。
金将蕭琦,原是故遼望族,也願帶領舊部來歸。
金人大震! 無如朝廷又興和議。
湯思退複入為醴泉觀使,右正言尹穑,阿附思退,劾論張浚。
孝宗至此,也不免動疑,降授浚為特進樞密使,宣撫江淮南西路。
湯思退進任尚書右仆射兼樞密使。
未幾,又得金帥纥右烈志甯來書,仍複要索如前,思退勸孝宗和金。
參政趙葵亦附和思退。
工部侍郎張闡,獨奮然道:“敵來議和,還是畏我呢?愛我呢?不過是騙我罷了;臣以為不當議和。
”孝宗道:“朕意亦是如此,且随宜應付,再作計較。
”遂命盧仲賢如金帥,赍書回複,謂:“海、唐、泗、鄧四州,乃正隆渝盟之後,未奉使之前所得;至于歲币一層,當兩淮凋敝之際,征取恐不足數。
”仲賢陛辭,孝宗面谕,勿許四州。
湯思退卻在朝堂守候,叫他允割四州。
張浚上言:“盧仲賢恐緻辱國。
”孝宗因已派定,隻得由他前去。
仲賢到了宿州,仆散忠義力加恫吓,仲賢竟不敢措詞,但答稱歸當禀白。
忠義又付以文書,要求四款:一、南北通書,改稱叔侄。
二、割讓海、泗、唐、鄧四州。
三、歲納銀币如舊額。
四、送交叛臣及還中原歸附人民。
仲賢回朝,将書陳入。
孝宗甚悔以仲賢為使。
張浚遣子栻入朝,奏稱仲賢辱國罪狀,請加懲處。
孝宗乃下仲賢獄,責其擅許四州,削奪官職,竄于郴州。
湯思退惟恐和議不成,又奏遣王之望為金國通問使,龍大淵為副,暗囑之望,許割四州,惟求減歲币半數。
之望等行後,右正言陳良翰奏言:“朝議未決,之望遽行,恐辱國更比仲賢為甚;應亟追還之望,
待禦史王十朋,劾浩懷奸誤國等八罪,遂罷知紹興府。
十朋再疏論劾,乃斥令奉祠。
李顯忠從濠梁渡淮,兵至陡溝。
金右翼都統蕭琦,趨拐子馬來戰。
顯忠率兵猛擊,蕭琦敗走,進克靈壁。
邵宏淵圍攻虹縣,日久不下,顯忠令靈壁降卒,往虹縣曉谕禍福。
金将蒲察徒穆、大同仁,皆出降。
邵宏淵因自恥無功,心懷嫉妒;顯忠乘勝至宿州,大敗金兵,宏淵方才到來。
顯忠請宏淵閉門休士,明日并力攻城,宏淵默然不應,顯忠乃知宏淵不可恃。
次日,誓衆登城,軍士血蒲而上,城已将破;宏淵部兵,猶閑立濠外,大呼促進,方進渡濠而過。
攻下宿州,捷報至臨安,孝宗大喜!授顯忠淮南京東河北招讨使,宏淵為副。
宏淵欲發倉庫犒賞,顯忠不允,隻以現錢犒士,軍中始有怨言。
偵騎報稱金副元帥纥石烈志甯,率萬餘人,自睢陽來攻。
顯忠道:“區區萬餘人,怕他什麼。
”遂置酒高會,不以為意。
次日,金兵蜂擁而至。
顯忠登城遙望,不下十萬之衆。
便道:“這何止萬餘人呢?”後得探報,乃是金帥勃撤博索自汴京率步十萬前來攻城。
顯忠約宏淵并力出戰。
宏淵道:“金兵甚銳,不如退守。
”顯忠道:“我隻知有進,不知有退。
”遂親督部下出戰。
有部将李福、李保忽然倒退。
顯忠手斬二人,号于軍中道:“如有不前進者,以此二人為例。
”諸将奮進,殺退金兵。
次日,勃撤添兵而來,顯忠駐軍城外,用克敵弓射退金兵。
時天方盛暑,軍士皆解甲喘息,宏淵周圍巡視,顧語衆兵道:“天氣酷署,尋一清涼地方,搖扇納涼,尚且不堪,況在烈日中被甲苦戰麼?”因此,人心搖動,無複鬥志。
到了夜間,中軍統制周宏,鳴鼓大噪,揚言敵至,與邵世雍、劉侁等,引部下遁去。
未幾,統制左士淵等,又遁去。
顯忠乃移兵入城,統制張訓通等,又相繼而遁。
金人乘虛薄城,顯忠尚竭力抵禦,斬首二千餘級,擊退攻城之兵。
顯忠歎道:“若諸軍互相犄角,自城外夾擊,敵兵可盡,敵師可擒,奈何離心離德,自失機會呢?”宏淵聞之,反揚言敵兵二十萬來攻,不退必有不測,徑自率軍而去。
顯忠仰天長歎道:“蒼天!蒼天!尚不欲平定中原麼,為何阻撓至此!”不得已,乘夜退走,行至苻離,全軍大潰。
後人有詩一首,詠張浚不能擇将,至有苻離之潰道:忠勇有餘識不明,孝宗空自倚長城;大功竟敗垂成日,從此中原永陸沉。
張浚聞得苻離兵潰,所有數十年積貯之器械軍資,抛棄殆盡,不禁撫膺太息! 上疏自劾。
一班主和黨人,自然振振有詞,劾論張浚。
孝宗尚不為動,賜浚手書道:“今日邊事,倚卿為重,不可遂畏人言,遽生退志,朕當與卿全始全終。
”張浚得手書,益加奮勉,乃令劉寶為鎮江都統制,親自渡淮入泗州,招撫将士,複退還揚州,令魏勝守海州,陳敬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招徕河北忠義壯士,練成勁旅。
建康、鎮江兩處軍隊,共有兩萬四千人,又招淮南健兒,江西群盜,練成萬弩營,也有一萬餘人,令陳敬兼領,駐紮泗州。
凡屬要害,皆築寨堡,遇有可以容水設險之地,又積置水匮,增置江淮戰艦數百艘,刀槍鋒利,旌旗鮮明,金人知不可犯,乘夜潛遁。
于是淮北、山東來歸者陸續不絕。
金将蕭琦,原是故遼望族,也願帶領舊部來歸。
金人大震! 無如朝廷又興和議。
湯思退複入為醴泉觀使,右正言尹穑,阿附思退,劾論張浚。
孝宗至此,也不免動疑,降授浚為特進樞密使,宣撫江淮南西路。
湯思退進任尚書右仆射兼樞密使。
未幾,又得金帥纥右烈志甯來書,仍複要索如前,思退勸孝宗和金。
參政趙葵亦附和思退。
工部侍郎張闡,獨奮然道:“敵來議和,還是畏我呢?愛我呢?不過是騙我罷了;臣以為不當議和。
”孝宗道:“朕意亦是如此,且随宜應付,再作計較。
”遂命盧仲賢如金帥,赍書回複,謂:“海、唐、泗、鄧四州,乃正隆渝盟之後,未奉使之前所得;至于歲币一層,當兩淮凋敝之際,征取恐不足數。
”仲賢陛辭,孝宗面谕,勿許四州。
湯思退卻在朝堂守候,叫他允割四州。
張浚上言:“盧仲賢恐緻辱國。
”孝宗因已派定,隻得由他前去。
仲賢到了宿州,仆散忠義力加恫吓,仲賢竟不敢措詞,但答稱歸當禀白。
忠義又付以文書,要求四款:一、南北通書,改稱叔侄。
二、割讓海、泗、唐、鄧四州。
三、歲納銀币如舊額。
四、送交叛臣及還中原歸附人民。
仲賢回朝,将書陳入。
孝宗甚悔以仲賢為使。
張浚遣子栻入朝,奏稱仲賢辱國罪狀,請加懲處。
孝宗乃下仲賢獄,責其擅許四州,削奪官職,竄于郴州。
湯思退惟恐和議不成,又奏遣王之望為金國通問使,龍大淵為副,暗囑之望,許割四州,惟求減歲币半數。
之望等行後,右正言陳良翰奏言:“朝議未決,之望遽行,恐辱國更比仲賢為甚;應亟追還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