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八十二回驚潰變苻離喪師通和議燕京訂約卻說金主亮,聽得外面大喊快殺無道昏君,不禁驚惶失色!
連忙回身,覓取兵器,不料背後叢矢攢射,一箭已中頸項,呼痛倒地。
延安少尹納合幹魯布納哈塔幹喇布大步搶進,連砍數刀,見他手足尚能動彈,取帶将他勒死。
衆将士又把李通、徒單永年、大慶山等一班助惡的人,齊齊拿下,所有攜帶的妃嫔,也牽了出來,綁在一處,砍成肉醬,然後把金主亮的屍體,用衣襟裹起,積薪縱火,燒成飛灰。
耶律元宜,自為左領軍副大都督,遣兵往汴京,殺死亮後徒單氏,太子光英,然後退兵三十裡,遣使赴鎮江議和,楊存中拒絕來使,于是荊襄江淮的金兵,盡行北返。
那曹國公烏祿,便做了金國的皇帝,改名為雍,年号大定;追尊父訛裡朵為睿宗皇帝,自遼陽移都燕京;廢亮為海陵炀王,複故主亶帝号,尊為熙宗;命高忠建為招詳宋國使,并告即位。
是時高宗駕幸建康,張浚拜迎道左,衛士見了,皆以手加額,歡躍異常;入城後,虞允文從京口來朝。
高宗對陳俊卿道:“允文文武兼資,可謂今的裴度了!” 因命為川陝宣谕使。
高宗欲仍還臨安,禦史吳芾,請留建康,以圖恢複。
高宗哪裡肯從,托言欽宗神主應袝太廟,遂回臨安。
恰值劉锜病殁,诏贈開府儀同三司,賜銀三百兩,帛三百匹,予谥武穆。
金使高忠建,已至臨安。
廷議遣使報聘,并賀即位。
工部侍郎張闡請慎選使臣,正敵國禮,高宗亦以為然,乃谕廷臣道:“往日主和,為梓宮太後計,故屈己卑詞,亦所不顧。
今兩國既已絕好,宜正名分,劃境界,改定歲币朝儀。
”陳康伯轉告金使,高忠建不肯答應,且因兩淮州郡,由成闵李顯忠收複,抗言相責。
康伯道:“棄好背盟,咎在金,不在宋。
”說得高忠建無言可對。
高宗乃命洪邁為賀登極使,交與國書,改去臣構字樣,直稱宋帝。
洪邁至燕,金閤門見國書不依前式,命他改革,且逼他外自稱陪臣。
邁堅執不從,被鎊于使館三日,水漿不通,不屈如故。
金人欲拘住使臣,幸得張浩說:“使臣無罪。
”才得南返。
此是後事,暫按不提。
且說高宗駕回臨安,以年老倦勤,意欲禅位。
陳康伯請先正名,因立玮為太子,改名為眘,且追封太子父子稱為秀王。
未幾,有诏命太子即皇帝位,自稱太上皇帝,後稱太上皇後,退居德壽宮。
太子眘遜讓再三,高宗不許,又出禦紫宸殿,面谕群臣,始退入内;侍臣擁太子出殿,至禦座旁,側立不坐,侍臣扶掖至七八次,乃略就座,宰相率百官拜賀,太子又起立。
輔臣升殿固請,太子道:“君父有命,敢不謹遵。
自恐無德,不克當此大位。
” 禮成退朝,高宗移居德壽宮,太子自整袍履,步出祥曦門,冒雨扶辇。
随行至宮門,尚未止步。
高宗再三命退,并令左右扶掖以進,顧謂群臣道:“付托得人,我無憂了!”越日,頒诏大赦,以即位禮成,告天地宗廟社稷,是為孝宗。
孝宗聞張浚重名,召他入朝。
張浚陛見,極為敬禮,賜坐于旁,改容說道:“久聞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幸有以教朕。
”張浚對道:“人生所恃,以心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濟。
古人所謂天即是理,秉理處事,自然賞罰舉措,毋有不當,人心皆歸,仇敵亦服了。
“孝宗悚然道:”朕當永記此言。
“遂加封張浚為魏國公,宣撫江淮。
張浚勸孝宗萬不可專恃和議,須圖恢複,請出舟師由海道搗山東,命諸将進取中原。
孝宗也以為然。
無如有個潛邸舊臣,姓史,名浩,曾為翰林學士,暗預樞密。
他上言官軍西讨,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若離蜀太遠,不是保蜀,反是亡蜀了。
于是朝廷又拟棄秦鳳三路,川陝宣谕使虞允文,遙谏不從,反罷知夔州,并召吳璘班師,因此秦鳳、熙河、永興三路,新複的十三州三軍,又為金人奪去。
孝宗于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即位,次年改元隆興。
以史浩為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樞密院。
诏宰執以下,各定應敵之策以聞。
廷臣皆主戰,獨史浩主和。
正在争議不決,金主雍已遣仆散忠義為都元帥,赴汴京;節制諸軍馬纥石烈志甯為副元帥,駐軍淮陽,預備南下,纥石烈志甯贻書張浚,要索海泗唐鄧商各州之地,所有往來通問,悉照熙宗時款式;否則請會兵相見。
發書之後,又令蒲察徒穆富察圖們、大同仁屯虹縣,蕭琦屯靈壁,積糧修城,擇日出發。
張浚得金書,即行入陳,極力主戰,勸孝宗幸建康,振作士氣,勿墜敵人狡謀。
孝宗展覽後,即召張浚入朝。
浚請乘敵未發,先搗虹縣及靈壁。
孝宗倒也點頭答應,獨史浩奏道:“帝王山師,當策萬全,如何可以冒昧嘗試。
”張浚竭力與辯,孝宗道:“魏公既銳意恢複,朕豈肯姑息偷安。
”張浚拜謝而退。
孝宗決意興師,對陳俊卿道:“朕倚魏公如長城,不容搖奪。
”遂以兵馬全權,付與張浚。
浚乃開府江淮,令李顯忠出濠州,趨靈壁;邵宏淵出泗州,趨虹縣。
延安少尹納合幹魯布納哈塔幹喇布大步搶進,連砍數刀,見他手足尚能動彈,取帶将他勒死。
衆将士又把李通、徒單永年、大慶山等一班助惡的人,齊齊拿下,所有攜帶的妃嫔,也牽了出來,綁在一處,砍成肉醬,然後把金主亮的屍體,用衣襟裹起,積薪縱火,燒成飛灰。
耶律元宜,自為左領軍副大都督,遣兵往汴京,殺死亮後徒單氏,太子光英,然後退兵三十裡,遣使赴鎮江議和,楊存中拒絕來使,于是荊襄江淮的金兵,盡行北返。
那曹國公烏祿,便做了金國的皇帝,改名為雍,年号大定;追尊父訛裡朵為睿宗皇帝,自遼陽移都燕京;廢亮為海陵炀王,複故主亶帝号,尊為熙宗;命高忠建為招詳宋國使,并告即位。
是時高宗駕幸建康,張浚拜迎道左,衛士見了,皆以手加額,歡躍異常;入城後,虞允文從京口來朝。
高宗對陳俊卿道:“允文文武兼資,可謂今的裴度了!” 因命為川陝宣谕使。
高宗欲仍還臨安,禦史吳芾,請留建康,以圖恢複。
高宗哪裡肯從,托言欽宗神主應袝太廟,遂回臨安。
恰值劉锜病殁,诏贈開府儀同三司,賜銀三百兩,帛三百匹,予谥武穆。
金使高忠建,已至臨安。
廷議遣使報聘,并賀即位。
工部侍郎張闡請慎選使臣,正敵國禮,高宗亦以為然,乃谕廷臣道:“往日主和,為梓宮太後計,故屈己卑詞,亦所不顧。
今兩國既已絕好,宜正名分,劃境界,改定歲币朝儀。
”陳康伯轉告金使,高忠建不肯答應,且因兩淮州郡,由成闵李顯忠收複,抗言相責。
康伯道:“棄好背盟,咎在金,不在宋。
”說得高忠建無言可對。
高宗乃命洪邁為賀登極使,交與國書,改去臣構字樣,直稱宋帝。
洪邁至燕,金閤門見國書不依前式,命他改革,且逼他外自稱陪臣。
邁堅執不從,被鎊于使館三日,水漿不通,不屈如故。
金人欲拘住使臣,幸得張浩說:“使臣無罪。
”才得南返。
此是後事,暫按不提。
且說高宗駕回臨安,以年老倦勤,意欲禅位。
陳康伯請先正名,因立玮為太子,改名為眘,且追封太子父子稱為秀王。
未幾,有诏命太子即皇帝位,自稱太上皇帝,後稱太上皇後,退居德壽宮。
太子眘遜讓再三,高宗不許,又出禦紫宸殿,面谕群臣,始退入内;侍臣擁太子出殿,至禦座旁,側立不坐,侍臣扶掖至七八次,乃略就座,宰相率百官拜賀,太子又起立。
輔臣升殿固請,太子道:“君父有命,敢不謹遵。
自恐無德,不克當此大位。
” 禮成退朝,高宗移居德壽宮,太子自整袍履,步出祥曦門,冒雨扶辇。
随行至宮門,尚未止步。
高宗再三命退,并令左右扶掖以進,顧謂群臣道:“付托得人,我無憂了!”越日,頒诏大赦,以即位禮成,告天地宗廟社稷,是為孝宗。
孝宗聞張浚重名,召他入朝。
張浚陛見,極為敬禮,賜坐于旁,改容說道:“久聞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幸有以教朕。
”張浚對道:“人生所恃,以心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濟。
古人所謂天即是理,秉理處事,自然賞罰舉措,毋有不當,人心皆歸,仇敵亦服了。
“孝宗悚然道:”朕當永記此言。
“遂加封張浚為魏國公,宣撫江淮。
張浚勸孝宗萬不可專恃和議,須圖恢複,請出舟師由海道搗山東,命諸将進取中原。
孝宗也以為然。
無如有個潛邸舊臣,姓史,名浩,曾為翰林學士,暗預樞密。
他上言官軍西讨,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若離蜀太遠,不是保蜀,反是亡蜀了。
于是朝廷又拟棄秦鳳三路,川陝宣谕使虞允文,遙谏不從,反罷知夔州,并召吳璘班師,因此秦鳳、熙河、永興三路,新複的十三州三軍,又為金人奪去。
孝宗于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即位,次年改元隆興。
以史浩為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樞密院。
诏宰執以下,各定應敵之策以聞。
廷臣皆主戰,獨史浩主和。
正在争議不決,金主雍已遣仆散忠義為都元帥,赴汴京;節制諸軍馬纥石烈志甯為副元帥,駐軍淮陽,預備南下,纥石烈志甯贻書張浚,要索海泗唐鄧商各州之地,所有往來通問,悉照熙宗時款式;否則請會兵相見。
發書之後,又令蒲察徒穆富察圖們、大同仁屯虹縣,蕭琦屯靈壁,積糧修城,擇日出發。
張浚得金書,即行入陳,極力主戰,勸孝宗幸建康,振作士氣,勿墜敵人狡謀。
孝宗展覽後,即召張浚入朝。
浚請乘敵未發,先搗虹縣及靈壁。
孝宗倒也點頭答應,獨史浩奏道:“帝王山師,當策萬全,如何可以冒昧嘗試。
”張浚竭力與辯,孝宗道:“魏公既銳意恢複,朕豈肯姑息偷安。
”張浚拜謝而退。
孝宗決意興師,對陳俊卿道:“朕倚魏公如長城,不容搖奪。
”遂以兵馬全權,付與張浚。
浚乃開府江淮,令李顯忠出濠州,趨靈壁;邵宏淵出泗州,趨虹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