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關燈
第七十八回刺奸相義士喪命遇行都太師驚心卻說大理寺奉了高宗之命,審問假帝姬的案子,不過一堂,便審問得清清楚楚,複奏上去。

    高宗覽了供詞,方知假柔福帝姬,全由老尼教導了到來的。

    當下即命将老尼也拘捕了來,又加以審訊。

    老尼無詞可辯,假帝姬一家,已是确鑿無疑,遂即将假帝姬與老尼,一同斬首于東市。

    市士褭雖為驸馬,并不知情,隻削奪了驸馬都尉的爵位。

    後人有詩詠假帝姬一事道:一朝銮馭報歸期,因識環環僞帝姬;多被番人笑顔子,怪她宮事教尼師。

      假帝姬伏誅,高宗乃葬徽宗皇帝、顯肅皇後永固陵懿,即節皇後亦從旁袝葬。

     葬事既畢,秦桧等乃上表請立繼後。

    其時宮中,吳嫔禦已升為貴妃。

    她自随着高宗航海,箭射将保護聖駕,高宗很佩服她的膽識,更兼讀書萬卷,翰墨絕人,後宮裡雖有潘貴妃、張貴妃、劉貴妃,與她名位相埒,哪裡及得來她的寵遇。

    但劉貴妃也風雅絕倫,不特善于吟詠,且精通繪事,嘗畫并蒂芙蓉,着色鮮妍,精妙無比,且自題一絕于上道:秋風落盡故宮槐,池上芙蓉并蒂開;留得君王不歸去,鳳凰山下起樓台。

     這詩畫傳出,當時稱為雙絕。

    高宗見了,也很為贊美!遂由尚衣夫人,升為婉儀。

    未幾,又進為貴妃。

    此時群臣議奏,請高宗擇立繼後,惟吳貴妃、劉貴妃最有希望。

      高宗卻因吳貴妃初生時,已有侍康的夢兆,十分屬意于吳貴妃;更兼吳貴妃性情委婉,自韋太後南返後,亦能先意承順,侍奉無虧,深合慈意,因此韋太後亦甚垂愛。

    故高宗決意立吳貴妃為繼後,乃于紹興十三年,閏四月,冊立為後,所有禮節,悉如舊儀。

     初,吳後嘗與張貴妃同侍高宗,兩人名位相等,不判低昂。

     紹興二年,張貴妃因元懿太子夭逝,後宮均無所出,因請高宗援仁宗時曹皇後故事,取宗子入宮撫養。

    高宗準其所請,诏令伯字号宗子,挑選十人入宮,以便簡擇。

    吳後時為貴妃,亦請擇一子撫養。

    高宗乃于十人中,選取一胖一癯,留于宮内,餘悉遣出。

    癯饞名伯琮,系太祖七世孫,為秦王德芳後裔,父名子偁,曾封左朝奉大夫,在留宮中,賜名曰瑷,年僅六歲,由張貴妃撫養。

    胖者名伯玖,系太祖七世孫,父名子彥,年方七歲,賜名曰璩,由吳貴妃撫養。

      高宗欲試驗二子天資優劣,性情如何,嘗召至禦前,仔細端詳。

    瑷、璩二子,奉召趨至,叉手侍立。

    高宗見二人,品貌均皆清秀,難分高下,正要垂詢數語,以判優劣。

    忽有一貓躍至禦前,蹲伏案側。

    瑷視若無物,仍然植立;璩卻趨前,舉足蹴貓。

    高宗道:“此貓有何過失,偶然蹲此,亦無阻于人;必欲蹴之,可知性情嚴刻,難當大任了。

    ”遂命璩出宮甯家。

    單留瑗于宮内,育為養子;越年,授和州防禦使。

    未幾,張貴妃病殁,遂歸吳貴妃撫養。

    瑗性恭儉,好讀書,天資聰穎,尤知禮節;問安定省以外,惟閉戶誦讀,絕無小兒嬉戲之态。

    高宗頗為鐘愛,累歲加封,至吳貴妃正位中宮時,已進封為普安郡王。

    吳後對高宗道:“‘普安’二字,乃天日之表。

    妾為陛下慶得人了。

    ”高宗聞言,亦複欣然!後人有詩詠高宗擇宗子撫養道:難将胖瘦定官家,總屬天潢貌似花;從此中興開七葉,狸奴偏是判龍蛇。

     先是同知樞密院事李回,參知政事張宇,皆上言太祖傳弟不傳子,德并堯舜。

     陛下宜效法太祖,庶足以昭格天命。

    高宗聽了這兩人的話,倒也很為感動,意欲明降谕旨,立普安郡王瑷為皇嗣。

    偏是那秦桧,欲取悅高宗,奏稱臣有二策:第一策是不可迎還淵聖,以免帝位搖動;第二策是待後宮生育皇子,再立儲君,以免傳統外支。

    那高宗也不自己思想,自從在揚州,聞得金人兵來,吃了一驚,倉皇奔逃,已同下了蠶室,受過腐刑一般,後宮哪裡還能生育皇嗣;聽了秦桧的兩條計策,正合私意,竟把立皇嗣的事情,又擱了起來,後來韋太後回國,把欽宗托帶的金環,交付高宗,并述欽宗的言語,高宗很現不悅之色,連韋太後也不便再說了。

     秦桧又因與趙鼎、張浚不合,意欲暗中加害。

    平日檢閱趙鼎奏章,有請立皇儲之語,便嗾令中丞詹大方,劾趙鼎心懷詭計,妄圖徼福。

    高宗竟将趙鼎徙至吉陽軍。

     趙鼎自出知紹興府,累為秦桧所劾,貶往潮州安置,閉門謝客,絕口不談時事。

    至是又徙吉陽軍,趙鼎謝表,有“白首何歸,怅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四語,又觸動了秦桧之怒!不覺冷笑道:“此老倔強猶昔,看他還能逃得出我的手麼?”未幾,有彗星于出東方,選人康倬上書說:“彗現乃是常事,毫不足畏。

    ” 秦桧特擢康倬為京官,且請高宗特頒大赦,仰體天意,除舊布新。

    高宗從之,特下赦令。

     其時,故相張浚,由永州赦回,提舉臨安洞霄宮,改充萬壽觀使;後因和議告成,太後回朝,推恩加封為國公。

    浚以秦桧攬權,屢次要奏陳時弊,隻是老母計氏,年已衰頹,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