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回
關燈
小
中
大
下拜,辭官而去。
到了臨安,又要高宗用客禮相待。
秦桧疑國書中有冊封之,勸高宗屈己聽受。
高宗道:“朕受太祖、太宗基業,豈可受金人冊封。
”秦桧無言可對,當下由勾龍如淵思了一個法子,命王倫到館中說道:“中國古禮,皇帝居喪,須三年不言,不能見客,國書可交冢宰帶回。
”金使總算答應,由秦桧暫揖大冢宰受了國書,方才糊糊塗塗的混了過去。
秦桧又令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曾開,草答國書,體制與藩屬相似。
曾開不肯起草,秦桧道:“皇上虛執政待君,君盡可拟草。
”曾開道:“開知有義,不知有利。
敢問我朝對待金人,果用盛何禮?”秦桧道:“如高麗待遇本朝。
”曾開正色道:“皇上以盛德當大位,公應強兵備國,尊主保民,奈何忍恥若此?”秦桧勃然怒道:“聖意已決,還有何奏。
公自取盛名而去。
桧但欲保境安民,他非所計。
”曾開始終不肯草诏,自請罷職,且與張壽、晏敦複、魏亶、李稱遜、尹焞、梁汝嘉、樓炤、蘇符等二十人,聯名具疏,極言不可和。
又有樞密院編修胡铨,請斬王倫、秦桧、孫近三人。
語尤激烈,當時稱為名言,連金人也出千金買稿,真可稱是當是的大文章了。
秦桧見了這個奏疏,不覺觸目驚心,恨上加恨!遂彈劾胡铨,狂妄兇悖,鼓衆劫持應置重典。
高宗乃命除胡铨名,編管昭州。
台谏次上奏論救,秦桧也迫于公論,改監廣州監。
倉統制王庶言金不可和,疊上七疏,面陳六次,且與秦桧辯論,笑說道:“公不記東都抗節,力拒異知姓的時候麼?”秦桧且且慚!王庶遂累怒求去,出疏潭州。
李綱在福州,張浚在永州,皆疏請拒絕和議,均不服。
嶽飛已奉诏還鄂,上言:“金人不足信,和議不足恃。
相臣謀國不臧,恐贻譏後世。
”這明明指斥秦桧,秦桧十分懷恨! 史館校勘範如圭,因金人已歸河南地,請速派谒陵使,上慰祖靈。
高宗乃命判大宗正事士褭,兵部侍郎張濤,赴河南修奉陵寝。
又命王倫為東京留守,周聿為陝西宣谕使,方庭實為三京宣谕使。
王倫到了汴京,接收了河南、陝西地方。
庭實至西京,見祖宗陵寝,皆被發掘,哲宗陵寝,且至暴露。
方庭實解衣複蓋,回奏高宗。
奏桧又惡他切直,另派路元迪為南京留守,孟庚兼東京留守,李利用權留守西京。
權吏部尚書晏敦複與秦桧反對。
桧餌以利祿,晏敦複道:“性同姜桂,到老愈辣,請勿再言。
”秦桧遂奏知高宗,将他出知衢州。
宗室士褭,與張濤往谒陵寝,道出蔡穎。
河南百姓,夾道歡迎,都喜極泣下道:“久隔王化,不圖今日又為宋民。
” 士褭沿路撫慰,到了柏城,披荊原莽,随處修葺,向諸陵一一祭谒,禮畢而回。
張濤亦相,偕同歸入朝複命。
張濤奏道:“金人入寇,禍及山陵,即使他日滅金,亦不足雪此恥辱。
陛下無恃和議,遂忘國仇。
”高宗垂問諸陵有無損壞之外?“張濤不答,但叩首道:”萬世不可忘此仇!“高宗默然無語。
秦桧又恨他語言激烈,出知成都府。
未幾,吳玠卒于蜀。
吳玠疾革時,受命為四川宣撫使,扶病接诏,至是去世。
蜀人感念吳玠保境之功,立詞祭享,永遠不絕。
李綱亦卒于福州,綱忠義之名,聞于遐迩。
金人亦知其名,每遇宋使,必問李綱安否?始終不見用于朝,赍恨而殁。
高宗也常稱他有大臣風度,聞其卒,與吳玠并贈少師。
金人自歸三京,要索日甚。
議久未決,又命王倫赴金議事。
那王倫到了金都,恰值金蒲盧虎謀叛。
這蒲盧虎,自金度恃太宗長子,跋扈異常,竟與撻懶密謀篡弑。
事機洩漏,金主誅蒲盧虎,因撻懶是尊親,又曾建立大功,特赦不問,令為行台左丞相,杜充為行台右丞相。
撻懶大怒道:“我是開國元勳,如何與降臣同列?”又複謀反。
金主遂下诏捕誅撻懶。
撻懶逃走南下,被追兵殺死。
先是許宋議和,還河南、陝西侵地,都是撻懶、蒲盧虎的主張。
金主因此疑他暗結宋朝,故有此議。
适遇王倫又來,遂命執住王倫,命宣勘官耶律紹文訊問私通情事。
王倫答稱并無私通的事情。
耶律紹文道:“你今來此,又有何事?”王倫道:“貴國使臣蕭哲,曾以國書南去,允還梓宮及河南地,天下皆知。
故來通好申議,并無别情。
”耶律紹文道:“你但知有元帥,可知有上國麼?”即将王拘于河間,令副使藍公佐還議歲貢。
正朔,誓書諸事。
其時,高宗刑皇後亦病殁于五國城,金人秘不使聞。
藍公佐回南,高宗從秦桧議,又擢秦桧私黨莫将為工部侍郎,充迎護梓宮及奉迎兩宮。
使莫将方才啟行,哪裡知道金兀術、撤離喝,已經分道入寇。
兀術由黎陽下河南,勢如破竹,連陷各州縣。
東京留守孟庾,南京留守路允迪,不戰而降。
權西京留守李利用棄城逃回,河南又歸金人。
撤離喝由河中赴陝西,入同州,降永興軍,陝西州縣亦繼續陷沒。
金兵進據鳳翔。
驚報疊傳,遠迩震恐!宋廷方命吳世将為四川宣撫使,繼吳玠之任;行至河池,聞得金人已陷鳳翔,亟召諸将會議。
吳璘、孫偓、田晟、楊政陸續到齊。
孫偓首言河池不可守,楊政、田晟亦請退守
到了臨安,又要高宗用客禮相待。
秦桧疑國書中有冊封之,勸高宗屈己聽受。
高宗道:“朕受太祖、太宗基業,豈可受金人冊封。
”秦桧無言可對,當下由勾龍如淵思了一個法子,命王倫到館中說道:“中國古禮,皇帝居喪,須三年不言,不能見客,國書可交冢宰帶回。
”金使總算答應,由秦桧暫揖大冢宰受了國書,方才糊糊塗塗的混了過去。
秦桧又令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曾開,草答國書,體制與藩屬相似。
曾開不肯起草,秦桧道:“皇上虛執政待君,君盡可拟草。
”曾開道:“開知有義,不知有利。
敢問我朝對待金人,果用盛何禮?”秦桧道:“如高麗待遇本朝。
”曾開正色道:“皇上以盛德當大位,公應強兵備國,尊主保民,奈何忍恥若此?”秦桧勃然怒道:“聖意已決,還有何奏。
公自取盛名而去。
桧但欲保境安民,他非所計。
”曾開始終不肯草诏,自請罷職,且與張壽、晏敦複、魏亶、李稱遜、尹焞、梁汝嘉、樓炤、蘇符等二十人,聯名具疏,極言不可和。
又有樞密院編修胡铨,請斬王倫、秦桧、孫近三人。
語尤激烈,當時稱為名言,連金人也出千金買稿,真可稱是當是的大文章了。
秦桧見了這個奏疏,不覺觸目驚心,恨上加恨!遂彈劾胡铨,狂妄兇悖,鼓衆劫持應置重典。
高宗乃命除胡铨名,編管昭州。
台谏次上奏論救,秦桧也迫于公論,改監廣州監。
倉統制王庶言金不可和,疊上七疏,面陳六次,且與秦桧辯論,笑說道:“公不記東都抗節,力拒異知姓的時候麼?”秦桧且且慚!王庶遂累怒求去,出疏潭州。
李綱在福州,張浚在永州,皆疏請拒絕和議,均不服。
嶽飛已奉诏還鄂,上言:“金人不足信,和議不足恃。
相臣謀國不臧,恐贻譏後世。
”這明明指斥秦桧,秦桧十分懷恨! 史館校勘範如圭,因金人已歸河南地,請速派谒陵使,上慰祖靈。
高宗乃命判大宗正事士褭,兵部侍郎張濤,赴河南修奉陵寝。
又命王倫為東京留守,周聿為陝西宣谕使,方庭實為三京宣谕使。
王倫到了汴京,接收了河南、陝西地方。
庭實至西京,見祖宗陵寝,皆被發掘,哲宗陵寝,且至暴露。
方庭實解衣複蓋,回奏高宗。
奏桧又惡他切直,另派路元迪為南京留守,孟庚兼東京留守,李利用權留守西京。
權吏部尚書晏敦複與秦桧反對。
桧餌以利祿,晏敦複道:“性同姜桂,到老愈辣,請勿再言。
”秦桧遂奏知高宗,将他出知衢州。
宗室士褭,與張濤往谒陵寝,道出蔡穎。
河南百姓,夾道歡迎,都喜極泣下道:“久隔王化,不圖今日又為宋民。
” 士褭沿路撫慰,到了柏城,披荊原莽,随處修葺,向諸陵一一祭谒,禮畢而回。
張濤亦相,偕同歸入朝複命。
張濤奏道:“金人入寇,禍及山陵,即使他日滅金,亦不足雪此恥辱。
陛下無恃和議,遂忘國仇。
”高宗垂問諸陵有無損壞之外?“張濤不答,但叩首道:”萬世不可忘此仇!“高宗默然無語。
秦桧又恨他語言激烈,出知成都府。
未幾,吳玠卒于蜀。
吳玠疾革時,受命為四川宣撫使,扶病接诏,至是去世。
蜀人感念吳玠保境之功,立詞祭享,永遠不絕。
李綱亦卒于福州,綱忠義之名,聞于遐迩。
金人亦知其名,每遇宋使,必問李綱安否?始終不見用于朝,赍恨而殁。
高宗也常稱他有大臣風度,聞其卒,與吳玠并贈少師。
金人自歸三京,要索日甚。
議久未決,又命王倫赴金議事。
那王倫到了金都,恰值金蒲盧虎謀叛。
這蒲盧虎,自金度恃太宗長子,跋扈異常,竟與撻懶密謀篡弑。
事機洩漏,金主誅蒲盧虎,因撻懶是尊親,又曾建立大功,特赦不問,令為行台左丞相,杜充為行台右丞相。
撻懶大怒道:“我是開國元勳,如何與降臣同列?”又複謀反。
金主遂下诏捕誅撻懶。
撻懶逃走南下,被追兵殺死。
先是許宋議和,還河南、陝西侵地,都是撻懶、蒲盧虎的主張。
金主因此疑他暗結宋朝,故有此議。
适遇王倫又來,遂命執住王倫,命宣勘官耶律紹文訊問私通情事。
王倫答稱并無私通的事情。
耶律紹文道:“你今來此,又有何事?”王倫道:“貴國使臣蕭哲,曾以國書南去,允還梓宮及河南地,天下皆知。
故來通好申議,并無别情。
”耶律紹文道:“你但知有元帥,可知有上國麼?”即将王拘于河間,令副使藍公佐還議歲貢。
正朔,誓書諸事。
其時,高宗刑皇後亦病殁于五國城,金人秘不使聞。
藍公佐回南,高宗從秦桧議,又擢秦桧私黨莫将為工部侍郎,充迎護梓宮及奉迎兩宮。
使莫将方才啟行,哪裡知道金兀術、撤離喝,已經分道入寇。
兀術由黎陽下河南,勢如破竹,連陷各州縣。
東京留守孟庾,南京留守路允迪,不戰而降。
權西京留守李利用棄城逃回,河南又歸金人。
撤離喝由河中赴陝西,入同州,降永興軍,陝西州縣亦繼續陷沒。
金兵進據鳳翔。
驚報疊傳,遠迩震恐!宋廷方命吳世将為四川宣撫使,繼吳玠之任;行至河池,聞得金人已陷鳳翔,亟召諸将會議。
吳璘、孫偓、田晟、楊政陸續到齊。
孫偓首言河池不可守,楊政、田晟亦請退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