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七十五回勇吳璘力障隴蜀智劉锜計守順昌話說嶽飛到了任所,一心要除去劉豫。
恰巧軍中獲得金人間謀,嶽飛假作酒醉,誤認為劉豫使人,佯斥道:“汝主劉豫,曾有書約我,誘殺金邦四太子,如何到現在還沒有消息?今且貸汝一死,可為我帶一信去告知汝主,不可再遲了。
”金使要保住自己性命,見嶽飛認錯了人,便将錯就錯的連聲答應。
嶽飛寫了蠟書,令其歸報劉豫,還再三囑咐他,不可洩漏。
金使得了此書,勿勿逃回,報告兀術,并将蠟書陳上。
兀術看了書,拍案大怒!立刻入奏金主,請廢劉豫。
那兀術也是慣用兵的大将,生性異常狡猾。
嶽飛的行為,明明是個反間計,如何兀術竟不識得,中了此計,請廢劉豫呢? 原來金人從前立劉豫為齊帝,本是撻懶受着劉豫的重賄,替他運動粘沒喝,方得成事。
粘沒喝本來久駐雲中,到得金主亶即位,召入為相,高慶裔也随他入朝,授為尚書左丞相。
獨薄盧虎與二人不合,屢在暗中謀害。
高慶裔識破機謀,即勸粘沒喝乘勢篡位,好将蒲盧虎除去。
粘沒喝憚不敢發。
未幾,高慶裔犯贓下獄,粘沒喝乞金主貸他一死,金主不許。
及至臨刑,粘沒喝親往法場和他訣别,高慶裔哭道:“公若早聽我言,豈有今申助。
”沒喝恚恨已極,遂絕食縱飲而死。
劉豫失了奧援,又因屢請金人援助,屢次敗歸。
兀術等一班人,都說劉豫無用,久存廢立之意,所以此次得了嶽飛的蠟書,也不細加參詳,立即入白金主,請廢劉豫。
事有湊巧,恰值劉豫遣使前來,請立劉麟為太子,并乞師南侵。
金主便與兀術商議,假作起兵南下,直到汴京,先召劉麟議事。
劉麟至軍,兀術便将他拿下,自引輕騎入城。
劉豫尚習射講武殿,兀術從東華門下馬,呼劉豫出外。
劉豫下殿相見。
兀術把他扯至宣德門,喝令左右押去,囚在金明池。
次日召集百官,宣召廢了劉豫,改置行台尚書省,命張孝純權行台左丞相,胡沙虎為汴京留守,李俦為副,諸軍盡令歸農,聽宮人出嫁,且用鐵騎數千,圍了僞宮,抄掠一空。
撻懶也引兵到此,劉豫又向他乞憐。
撻懶責備他道:“從前趙氏少帝出宮,百姓燃頂煉臂,号泣盈塗;如今你廢為庶人,并無一個人哀憐!你自己試想,可以做汴京之主麼?”劉豫無言可答,惟有俯首涕泣。
兀術又逼劉豫的家屬,徙臨臨潢。
嶽飛聞得金人中計,廢了劉豫,又約同韓世忠上疏,請乘勢北征。
高宗此時已着了秦桧的迷,一心主和,哪裡還肯北伐。
适值王倫南還,入見高宗,說是金人許歸梓宮及韋太後,且允歸河南地。
高宗大喜道:“若金人能從朕所求,此外都不用計較了。
”因遣王倫再往金,奉迎梓宮,又議還宮臨安,遂自建康啟跸,還至臨安。
首相趙鼎,也受了秦桧的籠力,絡薦他可以大用,遂任秦桧為尚書右仆射,兼知樞院事。
吏部侍郎晏敦複歎道:“奸人入相,恢複無望了。
”同僚尚多不信,都謂敦複失言。
哪知秦桧入相,果然老老實實的提出和議,事反與趙鼎對也。
趙鼎至此,方知其奸。
未幾,王倫同了金使,前來入見高宗,備言金願修好,歸還河南、陝西。
高宗大悅!慰勞甚殷,待到金使退去,對群臣道:“先帝梓宮,有了還期,稍遲還屬無妨。
母後春秋已高,朕急欲迎歸侍奉,因此不惜屈己修和。
”廷臣聞言,多以和議為計。
高宗不覺動怒!趙鼎從容奏道:“陛下與為不共戴天之欲仇,如今屈己議和,無非力梓宮乃迎還太後起見,但以此意慰谕群臣,自可少息衆議了。
”高宗從之,桧切下谕,廷議始息。
惟趙鼎本意不欲議和,參知政事劉大中,也與趙鼎同一意見。
秦桧深惡二人,特薦蕭振為侍廷史,令劾劉大中,竟至免職。
趙鼎對同僚道:“蕭振之意,并不在大中,不過借大中開手罷了。
”蕭振聽見了,也對人說道“趙丞相可謂知機,不待論劾,便能自審去就,豈非智士麼?”未幾,殿中侍禦史張戒,劾責給事中勾濤。
勾濤上疏自辯,且言張戒劾臣,系趙鼎主使,又言趙鼎内結台谏,外連諸将,意不可測。
趙鼎乃引疾求罷,高宗命為忠武軍節度使,出知紹興府。
秦桧率僚屬餞行。
趙鼎一幾與去。
秦桧更加懷恨,力反趙鼎所為,決計主和。
每逢入朝,百僚俱退,秦桧必留身置對,說是諸臣首鼠兩端,不可與議。
陛下若欲主和,請專與臣議,勿使諸臣與聞。
高宗道:“朕獨委卿主持便了。
”秦桧道:“臣恐不便,還請陛下三思。
”過了二三日,秦桧又留身獨對。
高宗仍為前言,秦桧還請高宗再思;又過了二三日,高宗始終不改前言,方出文字,請決計議和。
中書舍人勾龍如淵對秦桧道:“相公主和,乃是天下大計。
中外不能明了,多生異議。
為相公計,何不擇人為台谏,盡去異黨。
衆論自然一緻,和議就可成了。
”秦桧大喜! 即薦勾龍如淵為中丞,遇有異譏,立上彈章。
又引孫近為參知政事,孫近事事皆順着桧的意旨,便是孝子順孫,也不過如此。
其時,金主遣張通古、蕭哲為江南招谕使與王倫偕來,願歸河南、陝西的侵地;到了泗州,要所過州縣,用臣禮相見,平江知府向子謅,不肯
恰巧軍中獲得金人間謀,嶽飛假作酒醉,誤認為劉豫使人,佯斥道:“汝主劉豫,曾有書約我,誘殺金邦四太子,如何到現在還沒有消息?今且貸汝一死,可為我帶一信去告知汝主,不可再遲了。
”金使要保住自己性命,見嶽飛認錯了人,便将錯就錯的連聲答應。
嶽飛寫了蠟書,令其歸報劉豫,還再三囑咐他,不可洩漏。
金使得了此書,勿勿逃回,報告兀術,并将蠟書陳上。
兀術看了書,拍案大怒!立刻入奏金主,請廢劉豫。
那兀術也是慣用兵的大将,生性異常狡猾。
嶽飛的行為,明明是個反間計,如何兀術竟不識得,中了此計,請廢劉豫呢? 原來金人從前立劉豫為齊帝,本是撻懶受着劉豫的重賄,替他運動粘沒喝,方得成事。
粘沒喝本來久駐雲中,到得金主亶即位,召入為相,高慶裔也随他入朝,授為尚書左丞相。
獨薄盧虎與二人不合,屢在暗中謀害。
高慶裔識破機謀,即勸粘沒喝乘勢篡位,好将蒲盧虎除去。
粘沒喝憚不敢發。
未幾,高慶裔犯贓下獄,粘沒喝乞金主貸他一死,金主不許。
及至臨刑,粘沒喝親往法場和他訣别,高慶裔哭道:“公若早聽我言,豈有今申助。
”沒喝恚恨已極,遂絕食縱飲而死。
劉豫失了奧援,又因屢請金人援助,屢次敗歸。
兀術等一班人,都說劉豫無用,久存廢立之意,所以此次得了嶽飛的蠟書,也不細加參詳,立即入白金主,請廢劉豫。
事有湊巧,恰值劉豫遣使前來,請立劉麟為太子,并乞師南侵。
金主便與兀術商議,假作起兵南下,直到汴京,先召劉麟議事。
劉麟至軍,兀術便将他拿下,自引輕騎入城。
劉豫尚習射講武殿,兀術從東華門下馬,呼劉豫出外。
劉豫下殿相見。
兀術把他扯至宣德門,喝令左右押去,囚在金明池。
次日召集百官,宣召廢了劉豫,改置行台尚書省,命張孝純權行台左丞相,胡沙虎為汴京留守,李俦為副,諸軍盡令歸農,聽宮人出嫁,且用鐵騎數千,圍了僞宮,抄掠一空。
撻懶也引兵到此,劉豫又向他乞憐。
撻懶責備他道:“從前趙氏少帝出宮,百姓燃頂煉臂,号泣盈塗;如今你廢為庶人,并無一個人哀憐!你自己試想,可以做汴京之主麼?”劉豫無言可答,惟有俯首涕泣。
兀術又逼劉豫的家屬,徙臨臨潢。
嶽飛聞得金人中計,廢了劉豫,又約同韓世忠上疏,請乘勢北征。
高宗此時已着了秦桧的迷,一心主和,哪裡還肯北伐。
适值王倫南還,入見高宗,說是金人許歸梓宮及韋太後,且允歸河南地。
高宗大喜道:“若金人能從朕所求,此外都不用計較了。
”因遣王倫再往金,奉迎梓宮,又議還宮臨安,遂自建康啟跸,還至臨安。
首相趙鼎,也受了秦桧的籠力,絡薦他可以大用,遂任秦桧為尚書右仆射,兼知樞院事。
吏部侍郎晏敦複歎道:“奸人入相,恢複無望了。
”同僚尚多不信,都謂敦複失言。
哪知秦桧入相,果然老老實實的提出和議,事反與趙鼎對也。
趙鼎至此,方知其奸。
未幾,王倫同了金使,前來入見高宗,備言金願修好,歸還河南、陝西。
高宗大悅!慰勞甚殷,待到金使退去,對群臣道:“先帝梓宮,有了還期,稍遲還屬無妨。
母後春秋已高,朕急欲迎歸侍奉,因此不惜屈己修和。
”廷臣聞言,多以和議為計。
高宗不覺動怒!趙鼎從容奏道:“陛下與為不共戴天之欲仇,如今屈己議和,無非力梓宮乃迎還太後起見,但以此意慰谕群臣,自可少息衆議了。
”高宗從之,桧切下谕,廷議始息。
惟趙鼎本意不欲議和,參知政事劉大中,也與趙鼎同一意見。
秦桧深惡二人,特薦蕭振為侍廷史,令劾劉大中,竟至免職。
趙鼎對同僚道:“蕭振之意,并不在大中,不過借大中開手罷了。
”蕭振聽見了,也對人說道“趙丞相可謂知機,不待論劾,便能自審去就,豈非智士麼?”未幾,殿中侍禦史張戒,劾責給事中勾濤。
勾濤上疏自辯,且言張戒劾臣,系趙鼎主使,又言趙鼎内結台谏,外連諸将,意不可測。
趙鼎乃引疾求罷,高宗命為忠武軍節度使,出知紹興府。
秦桧率僚屬餞行。
趙鼎一幾與去。
秦桧更加懷恨,力反趙鼎所為,決計主和。
每逢入朝,百僚俱退,秦桧必留身置對,說是諸臣首鼠兩端,不可與議。
陛下若欲主和,請專與臣議,勿使諸臣與聞。
高宗道:“朕獨委卿主持便了。
”秦桧道:“臣恐不便,還請陛下三思。
”過了二三日,秦桧又留身獨對。
高宗仍為前言,秦桧還請高宗再思;又過了二三日,高宗始終不改前言,方出文字,請決計議和。
中書舍人勾龍如淵對秦桧道:“相公主和,乃是天下大計。
中外不能明了,多生異議。
為相公計,何不擇人為台谏,盡去異黨。
衆論自然一緻,和議就可成了。
”秦桧大喜! 即薦勾龍如淵為中丞,遇有異譏,立上彈章。
又引孫近為參知政事,孫近事事皆順着桧的意旨,便是孝子順孫,也不過如此。
其時,金主遣張通古、蕭哲為江南招谕使與王倫偕來,願歸河南、陝西的侵地;到了泗州,要所過州縣,用臣禮相見,平江知府向子謅,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