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牛臯複鎮汝軍,楊再興複河南長水縣,自率軍攻克蔡州、王貴、郝政、董先等複虢州,及盧氏縣,獲糧十五萬石,降敵衆數萬,再進軍唐州,毀去劉豫兵營。
此時,趙鼎與張浚不洽,力請罷職,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未幾,忠訓郎何藓自金回,報告道:“道君皇帝及鄭太後相繼崩駕。
”高宗不覺大恸道:“隆祐太後,不幸前已崩逝,所望的是太上帝後,得迎奉還朝,稍盡于職,哪知又崩逝異域,抱恨終天。
”遂命持服守制。
百官接連上表,請以日易月,高宗乃勉從衆請,宮中仍服喪三年。
原來,那隆祐太後,崩于紹興元年四月,享年五十九,喪祭均用母後臨朝禮,所以追上尊谥,亦用四字,稱為昭慈獻烈皇太後,後又改“獻烈” 為“聖獻”。
道君皇帝之死,實在紹興五年四月,鄭太後去世,與道君隻隔四月,兩人俱殁于五國城。
高宗服孟後喪,是臨時即服的,服生父嫡母喪,直待何藓自金南歸,方才得知,所以距離喪期,已是兩年了。
當下追尊太上道君皇帝尊号曰徽宗;鄭太後尊谥曰顯肅;高宗生母韋賢妃,也從徽宗北去。
建炎初年,遙尊為宣和皇後,至是因鄭太後已崩,又遙尊為皇太後。
高宗常對左右道:“宣和太後,春秋已高,朕日夜紀念,不遑居處,屢欲屈己議和,以便迎養,無如金人不許,令朕無法。
現在上皇太後梓宮未返,不得不遣使奉迎,金人若肯歸我梓宮并宣和太後,朕亦何妨稍屈呢?“遂召王倫入朝,命為奉迎梓宮使,臨行時面谕道:”現聞金邦執政,由撻懶專權。
卿可轉告撻懶,還我梓宮,歸我母後。
朕當不惜屈己修和,且河南一帶與其付于劉豫;不若仍舊還我,卿其善言,無廢朕命。
“王倫奉命而去。
張浚聞得又要議和,入朝谏阻,且請命諸大将,率領三軍,發哀成服,北向複仇。
高宗哪裡肯聽,且動了議和的念頭,又複思起秦桧,仍舊起用。
适值嶽飛自鄂入觊,高宗從容問道:“卿得良馬否?”嶽飛答道:“臣本有二馬,材足緻遠,不幸相繼已死。
今所乘馬,日行不過百裡,已力竭汗喘,實屬弩鈍無用。
可見良材是不易得的。
”高宗點首稱善。
面除飛為太尉,繼授宣撫使,命王德、郦瓊兩軍,受飛節制,且谕德、瓊兩人道:“聽飛号令,如朕親行。
”嶽飛又疏陳規複大略,高宗覽奏時批答道:“卿能如此,朕複何憂!一切進止,朕不遙制。
”未幾,又召嶽飛至寝閣,殷殷面谕道:“中興事一以委卿。
”飛感謝而出,欲圖大舉。
那秦桧見嶽飛如此信任,自己的和議萬難成功,便在暗中掣肘,百端饞間。
張浚又欲令王德、郦瓊往撫淮西,節制從前劉光世軍隊。
高宗自覺為難,命嶽飛往都督府議事。
嶽飛奉命,往見張浚。
浚向嶽飛道:“王德為淮西軍所服,今欲任之為都統,再命呂祉以都督府參謀,助德管轄。
太尉以為何如?”嶽飛道:“德與郦瓊,素不相下。
一旦德出瓊上,必緻相争。
呂參謀未習軍旅,恐難服衆。
”張浚又道:“張浚何如?”嶽飛複道:“張宣撫為飛舊帥,飛本不敢多言。
但為國家計,恐張宣撫暴急寡謀,尤為瓊所不服。
”張浚面色稍變,徐徐答道:“楊沂中當高出二人了。
”嶽飛又道:“沂中雖勇,與王德相等,怎能控駁此軍。
”張浚禁不住冷笑道:“我固知非太尉不可。
” 嶽飛正色道:“都督以正道問飛,不敢不直陳所見。
飛何嘗欲得此軍呢?”張浚心中不悅!嶽飛立刻辭出,上章告假,乞請終喪,令張憲暫揖軍事,竟歸廬山,在母墓旁築廬守制。
張浚聞嶽飛已去,愈加憤怒!即命張宗元權宣撫判官,監制嶽軍。
一面令王德為淮西都統;郦瓊為副;呂祉為淮西軍統制。
哪知王德等到了淮西,果然不出嶽飛所料,互相龃龉。
郦瓊等竟縛了呂祉,往投劉豫去了。
張浚聞得此報,方悔不信嶽飛之言,緻有此變,遂引咎自劾,力求去位。
高宗問道:“卿去後,秦桧可繼任麼?” 張浚道:“臣前日嘗以桧為才,近與共事,始知桧實暗昧。
”高宗道:“既如此,不若再任趙鼎。
”張浚頓首道:“陛下得人了。
”即下诏命趙鼎為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罷張浚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吳國宮,并撤除都督府。
秦桧本望入相,又為張浚所沮,心内十分忿恨!遂唆令言官劾論張浚,高宗又為所惑,拟加貶谪。
值趙鼎請降诏完撫淮西,高宗道:“待谪了張浚,朕當下诏罪己。
”趙鼎道:“張浚母老,且有勸王功。
”高宗不待說畢,即道:“功罪自不相掩。
朕惟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罷了。
”趙鼎退後,竟由内旨批出,谪張浚于嶺南。
趙鼎持批不下,并約同僚奏解,次日入朝,代張浚辯白。
高宗怒尚未息。
趙鼎頓首道:“張浚之罪,不過失策,人之謀慮,總思萬全,若一挫失,即緻諸死地。
他人皆視為畏途,雖有奇謀秘計,亦不敢言了。
此事關系大局,臣非獨為張浚。
願陛下察之。
”張守亦為乞免,乃降張浚為秘書少監,分司西京,居住永州。
張浚去位,高宗愈加思念嶽飛,促召還期。
嶽飛力辭。
不許。
隻得趨朝待罪。
高宗慰谕有加,命出駐江州,授應淮浙。
嶽飛抵任,便想出一條妙計,使金人廢去劉豫。
未知是何妙計,且聽下回分解。
此時,趙鼎與張浚不洽,力請罷職,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未幾,忠訓郎何藓自金回,報告道:“道君皇帝及鄭太後相繼崩駕。
”高宗不覺大恸道:“隆祐太後,不幸前已崩逝,所望的是太上帝後,得迎奉還朝,稍盡于職,哪知又崩逝異域,抱恨終天。
”遂命持服守制。
百官接連上表,請以日易月,高宗乃勉從衆請,宮中仍服喪三年。
原來,那隆祐太後,崩于紹興元年四月,享年五十九,喪祭均用母後臨朝禮,所以追上尊谥,亦用四字,稱為昭慈獻烈皇太後,後又改“獻烈” 為“聖獻”。
道君皇帝之死,實在紹興五年四月,鄭太後去世,與道君隻隔四月,兩人俱殁于五國城。
高宗服孟後喪,是臨時即服的,服生父嫡母喪,直待何藓自金南歸,方才得知,所以距離喪期,已是兩年了。
當下追尊太上道君皇帝尊号曰徽宗;鄭太後尊谥曰顯肅;高宗生母韋賢妃,也從徽宗北去。
建炎初年,遙尊為宣和皇後,至是因鄭太後已崩,又遙尊為皇太後。
高宗常對左右道:“宣和太後,春秋已高,朕日夜紀念,不遑居處,屢欲屈己議和,以便迎養,無如金人不許,令朕無法。
現在上皇太後梓宮未返,不得不遣使奉迎,金人若肯歸我梓宮并宣和太後,朕亦何妨稍屈呢?“遂召王倫入朝,命為奉迎梓宮使,臨行時面谕道:”現聞金邦執政,由撻懶專權。
卿可轉告撻懶,還我梓宮,歸我母後。
朕當不惜屈己修和,且河南一帶與其付于劉豫;不若仍舊還我,卿其善言,無廢朕命。
“王倫奉命而去。
張浚聞得又要議和,入朝谏阻,且請命諸大将,率領三軍,發哀成服,北向複仇。
高宗哪裡肯聽,且動了議和的念頭,又複思起秦桧,仍舊起用。
适值嶽飛自鄂入觊,高宗從容問道:“卿得良馬否?”嶽飛答道:“臣本有二馬,材足緻遠,不幸相繼已死。
今所乘馬,日行不過百裡,已力竭汗喘,實屬弩鈍無用。
可見良材是不易得的。
”高宗點首稱善。
面除飛為太尉,繼授宣撫使,命王德、郦瓊兩軍,受飛節制,且谕德、瓊兩人道:“聽飛号令,如朕親行。
”嶽飛又疏陳規複大略,高宗覽奏時批答道:“卿能如此,朕複何憂!一切進止,朕不遙制。
”未幾,又召嶽飛至寝閣,殷殷面谕道:“中興事一以委卿。
”飛感謝而出,欲圖大舉。
那秦桧見嶽飛如此信任,自己的和議萬難成功,便在暗中掣肘,百端饞間。
張浚又欲令王德、郦瓊往撫淮西,節制從前劉光世軍隊。
高宗自覺為難,命嶽飛往都督府議事。
嶽飛奉命,往見張浚。
浚向嶽飛道:“王德為淮西軍所服,今欲任之為都統,再命呂祉以都督府參謀,助德管轄。
太尉以為何如?”嶽飛道:“德與郦瓊,素不相下。
一旦德出瓊上,必緻相争。
呂參謀未習軍旅,恐難服衆。
”張浚又道:“張浚何如?”嶽飛複道:“張宣撫為飛舊帥,飛本不敢多言。
但為國家計,恐張宣撫暴急寡謀,尤為瓊所不服。
”張浚面色稍變,徐徐答道:“楊沂中當高出二人了。
”嶽飛又道:“沂中雖勇,與王德相等,怎能控駁此軍。
”張浚禁不住冷笑道:“我固知非太尉不可。
” 嶽飛正色道:“都督以正道問飛,不敢不直陳所見。
飛何嘗欲得此軍呢?”張浚心中不悅!嶽飛立刻辭出,上章告假,乞請終喪,令張憲暫揖軍事,竟歸廬山,在母墓旁築廬守制。
張浚聞嶽飛已去,愈加憤怒!即命張宗元權宣撫判官,監制嶽軍。
一面令王德為淮西都統;郦瓊為副;呂祉為淮西軍統制。
哪知王德等到了淮西,果然不出嶽飛所料,互相龃龉。
郦瓊等竟縛了呂祉,往投劉豫去了。
張浚聞得此報,方悔不信嶽飛之言,緻有此變,遂引咎自劾,力求去位。
高宗問道:“卿去後,秦桧可繼任麼?” 張浚道:“臣前日嘗以桧為才,近與共事,始知桧實暗昧。
”高宗道:“既如此,不若再任趙鼎。
”張浚頓首道:“陛下得人了。
”即下诏命趙鼎為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罷張浚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吳國宮,并撤除都督府。
秦桧本望入相,又為張浚所沮,心内十分忿恨!遂唆令言官劾論張浚,高宗又為所惑,拟加貶谪。
值趙鼎請降诏完撫淮西,高宗道:“待谪了張浚,朕當下诏罪己。
”趙鼎道:“張浚母老,且有勸王功。
”高宗不待說畢,即道:“功罪自不相掩。
朕惟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罷了。
”趙鼎退後,竟由内旨批出,谪張浚于嶺南。
趙鼎持批不下,并約同僚奏解,次日入朝,代張浚辯白。
高宗怒尚未息。
趙鼎頓首道:“張浚之罪,不過失策,人之謀慮,總思萬全,若一挫失,即緻諸死地。
他人皆視為畏途,雖有奇謀秘計,亦不敢言了。
此事關系大局,臣非獨為張浚。
願陛下察之。
”張守亦為乞免,乃降張浚為秘書少監,分司西京,居住永州。
張浚去位,高宗愈加思念嶽飛,促召還期。
嶽飛力辭。
不許。
隻得趨朝待罪。
高宗慰谕有加,命出駐江州,授應淮浙。
嶽飛抵任,便想出一條妙計,使金人廢去劉豫。
未知是何妙計,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