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關燈
小
中
大
知成闵是故意打着韓字旗幟,前來救應的,遂與他合兵追殺,直至三十裡外,俘獲馬匹器械,不計其數,方才收軍而回。
成闵自行返報世忠。
世忠已抵淮上,大敗聶兒孛堇。
金兵渡淮遁去。
世忠獲勝回營,成闵進谒,方知承州也得勝仗,遂報捷臨安,群臣相率稱賀!高宗道:“世忠忠勇!朕知其必成大功。
”沈與術道:“自建炎以來,我朝将士,未嘗與金人迎敵。
今日世忠之捷,可謂中興第一功了!” 高宗道:“朕當格外優獎,以示鼓勵。
”于是賜世忠得絹帛馬匹,部将解元、成闵俱加官秩。
趙鼎又勸高宗親征,高宗也覺膽大起來,居然下诏親征,命孟矼為行宮留守,克日督兵臨江。
趙鼎退值,僚屬喻樗問道:“六龍臨江,兵氣百倍。
但公自料此舉,果保萬全麼?”趙鼎慨然道:“中國累年退避,士氣沮喪,敵氣益驕,義不可以再屈。
因此勸駕親征,至若成敗,隻可聽之天命,哪裡能夠預料呢?”喻樗道:“既然如此,公應先籌歸路。
張德遠素有重望,若令宣撫江淮荊浙福建,募諸道兵赴阙,他的來路就是朝廷的歸路了。
原來,德遠是張浚的表字,現居住福州,所以喻樗提起他來。
趙鼎也深以為然,入見高宗,請用張浚。
乃召浚為資政殿學士,張浚入朝,高宗言及親征一事。
張浚竭贊成,遂下手诏,為浚辨誣,複命知樞密院事。
張浚退朝,往見趙鼎道:“此行舉措,頗和人心。
”趙鼎笑道:“這乃喻子才的功勞,他尚思推賢任能,鼎敢蒙蔽麼?”張浚謙謝!趙鼎道:“公既複任,理應執殳赴敵,為王前驅了。
”張浚道:“浚受國厚恩,焉敢偷安。
明日即為陛辭,出赴江上。
”趙鼎大喜!拊浚背道:“如此方可杜人口實呢!”張浚遂即告别,即人辭高宗,赴江上視師。
高宗也啟跸臨安,劉錫、楊沂中,率禁兵護駕,途中饬劉光世移軍太平州,為韓世忠聲援。
光世與世忠有宿嫌,不願移兵,遣人諷趙鼎道:“相公奉命入蜀,何事為他人任患。
” 世忠也寄語道:“趙丞相真是敢為。
”趙鼎請高宗遣使功免韓、劉,且面奏道:“陛下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若稍加退縮,人心立渙,長江雖險,不足恃了。
”高宗即命禦史魏亶,往谕韓、劉。
劉光世始移軍太平州,高宗亦至平江,下诏暴劉豫罪,整饬六軍,欲渡江決戰。
趙鼎恐勝負難必,入谏道:“敵衆遠來,利在速戰,驟與争鋒,恐屬非計,且逆豫尚遣其子,豈可以至尊親自出馬。
”高宗方止。
金齊又合兵攻廬州。
令嶽飛往援。
飛命牛臯為先鋒,徐慶為副。
牛臯到了城下,見僞齊兵圍住城北,金兵還陸續前來。
牛臯便一馬當先,遙呼金将道:“敵将聽着,我乃嶽元帥部下先鋒,牛臯是也。
能戰即來,可與我鬥三百合。
”金将大吃一驚,回首顧視,果見嶽字旗幟,飛揚城南,乃不戰而退。
僞齊兵見金人退去,也就潰走。
嶽飛到來,向牛臯道:“快快追去,我若不追,就此退去,他又來了。
”牛臯遂追殺三十餘裡。
金、齊兩軍,還疑嶽飛親來,沒命的退潰,自相踐踏,死者不可勝計。
金兵回屯泗州竹墩鎮,撻懶領泗州軍,兀術領竹墩鎮軍,為韓世忠所扼,贻書币約戰期。
世忠令麾下王愈,及兩個伶人,報以橘茗,且傳言張樞密已在鎮江,頒下文書,命決戰期。
兀術道:“聞得張樞密已貶嶺南,何從來此,你不要欺我!” 王愈即出張浚移文與看,兀術顔色大變,半晌方才說道:“你國遣使議和,魏良臣剛從北返,我朝正議冊封你國為藩屬,如何又要與我争戰呢?”王愈道:“我國本願與貴國和好,所以屢遣使命,一再謀和。
無如貴國逼人太甚,劫我二帝,奪我兩河三鎮,心還不足,尚欲逞兵江淮,冊立逆臣為帝。
試問,如此行為還能和好麼? 從古以來,得國雖由天定,也有一半出于人謀,人定未必不能勝天。
且與貴國決一勝負,未必貴國總是赢,我國總是輸的。
”兀術被他說得無詞可對,便道:“要戰就戰,我朝怕你們不成。
”說罷,遂令王愈退歸。
韓世忠還整備軍兵,要與金人決戰。
誰料到了次日,探卒來報,金、齊人馬,一齊乘夜遁去。
世忠令兵亟追,收獲僞齊所棄許多辎重,那人馬已經去遠,追趕不上,也就收兵回營。
你道金人為何夜遁?原來這時是紹興四年,暮冬的時候,天氣嚴寒,雨雪甚大,金人饷道不通,殺馬代糧,士卒皆出怨言。
兀術見部衆已無鬥志,且聞得張浚複任樞密,宋軍又複守禦得法,不能深入。
況且金主晟,病已危笃,恐生内變,因此亟亟回去。
金兵既去,劉麟、劉預如何還敢停留,連重辎也不及攜帶,抛棄逃走。
報到平江,高宗對趙鼎道:“此次将士用命,各路守将皆肯效力,卿之功也!”趙鼎道:“此皆斷自宸衷,臣何力之有。
但敵兵雖去,他日未必不來,還須博采群言,為善後的計才好。
”高宗點首稱是,即命回跸臨安,并下诏在臨安建築太廟,方有中興的氣象。
後人有詩詠這次的戰事道:将相齊驅卻敵回,中興氣象已崔巍,當年不用秦丞相,拭目中原大業恢。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成闵自行返報世忠。
世忠已抵淮上,大敗聶兒孛堇。
金兵渡淮遁去。
世忠獲勝回營,成闵進谒,方知承州也得勝仗,遂報捷臨安,群臣相率稱賀!高宗道:“世忠忠勇!朕知其必成大功。
”沈與術道:“自建炎以來,我朝将士,未嘗與金人迎敵。
今日世忠之捷,可謂中興第一功了!” 高宗道:“朕當格外優獎,以示鼓勵。
”于是賜世忠得絹帛馬匹,部将解元、成闵俱加官秩。
趙鼎又勸高宗親征,高宗也覺膽大起來,居然下诏親征,命孟矼為行宮留守,克日督兵臨江。
趙鼎退值,僚屬喻樗問道:“六龍臨江,兵氣百倍。
但公自料此舉,果保萬全麼?”趙鼎慨然道:“中國累年退避,士氣沮喪,敵氣益驕,義不可以再屈。
因此勸駕親征,至若成敗,隻可聽之天命,哪裡能夠預料呢?”喻樗道:“既然如此,公應先籌歸路。
張德遠素有重望,若令宣撫江淮荊浙福建,募諸道兵赴阙,他的來路就是朝廷的歸路了。
原來,德遠是張浚的表字,現居住福州,所以喻樗提起他來。
趙鼎也深以為然,入見高宗,請用張浚。
乃召浚為資政殿學士,張浚入朝,高宗言及親征一事。
張浚竭贊成,遂下手诏,為浚辨誣,複命知樞密院事。
張浚退朝,往見趙鼎道:“此行舉措,頗和人心。
”趙鼎笑道:“這乃喻子才的功勞,他尚思推賢任能,鼎敢蒙蔽麼?”張浚謙謝!趙鼎道:“公既複任,理應執殳赴敵,為王前驅了。
”張浚道:“浚受國厚恩,焉敢偷安。
明日即為陛辭,出赴江上。
”趙鼎大喜!拊浚背道:“如此方可杜人口實呢!”張浚遂即告别,即人辭高宗,赴江上視師。
高宗也啟跸臨安,劉錫、楊沂中,率禁兵護駕,途中饬劉光世移軍太平州,為韓世忠聲援。
光世與世忠有宿嫌,不願移兵,遣人諷趙鼎道:“相公奉命入蜀,何事為他人任患。
” 世忠也寄語道:“趙丞相真是敢為。
”趙鼎請高宗遣使功免韓、劉,且面奏道:“陛下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若稍加退縮,人心立渙,長江雖險,不足恃了。
”高宗即命禦史魏亶,往谕韓、劉。
劉光世始移軍太平州,高宗亦至平江,下诏暴劉豫罪,整饬六軍,欲渡江決戰。
趙鼎恐勝負難必,入谏道:“敵衆遠來,利在速戰,驟與争鋒,恐屬非計,且逆豫尚遣其子,豈可以至尊親自出馬。
”高宗方止。
金齊又合兵攻廬州。
令嶽飛往援。
飛命牛臯為先鋒,徐慶為副。
牛臯到了城下,見僞齊兵圍住城北,金兵還陸續前來。
牛臯便一馬當先,遙呼金将道:“敵将聽着,我乃嶽元帥部下先鋒,牛臯是也。
能戰即來,可與我鬥三百合。
”金将大吃一驚,回首顧視,果見嶽字旗幟,飛揚城南,乃不戰而退。
僞齊兵見金人退去,也就潰走。
嶽飛到來,向牛臯道:“快快追去,我若不追,就此退去,他又來了。
”牛臯遂追殺三十餘裡。
金、齊兩軍,還疑嶽飛親來,沒命的退潰,自相踐踏,死者不可勝計。
金兵回屯泗州竹墩鎮,撻懶領泗州軍,兀術領竹墩鎮軍,為韓世忠所扼,贻書币約戰期。
世忠令麾下王愈,及兩個伶人,報以橘茗,且傳言張樞密已在鎮江,頒下文書,命決戰期。
兀術道:“聞得張樞密已貶嶺南,何從來此,你不要欺我!” 王愈即出張浚移文與看,兀術顔色大變,半晌方才說道:“你國遣使議和,魏良臣剛從北返,我朝正議冊封你國為藩屬,如何又要與我争戰呢?”王愈道:“我國本願與貴國和好,所以屢遣使命,一再謀和。
無如貴國逼人太甚,劫我二帝,奪我兩河三鎮,心還不足,尚欲逞兵江淮,冊立逆臣為帝。
試問,如此行為還能和好麼? 從古以來,得國雖由天定,也有一半出于人謀,人定未必不能勝天。
且與貴國決一勝負,未必貴國總是赢,我國總是輸的。
”兀術被他說得無詞可對,便道:“要戰就戰,我朝怕你們不成。
”說罷,遂令王愈退歸。
韓世忠還整備軍兵,要與金人決戰。
誰料到了次日,探卒來報,金、齊人馬,一齊乘夜遁去。
世忠令兵亟追,收獲僞齊所棄許多辎重,那人馬已經去遠,追趕不上,也就收兵回營。
你道金人為何夜遁?原來這時是紹興四年,暮冬的時候,天氣嚴寒,雨雪甚大,金人饷道不通,殺馬代糧,士卒皆出怨言。
兀術見部衆已無鬥志,且聞得張浚複任樞密,宋軍又複守禦得法,不能深入。
況且金主晟,病已危笃,恐生内變,因此亟亟回去。
金兵既去,劉麟、劉預如何還敢停留,連重辎也不及攜帶,抛棄逃走。
報到平江,高宗對趙鼎道:“此次将士用命,各路守将皆肯效力,卿之功也!”趙鼎道:“此皆斷自宸衷,臣何力之有。
但敵兵雖去,他日未必不來,還須博采群言,為善後的計才好。
”高宗點首稱是,即命回跸臨安,并下诏在臨安建築太廟,方有中興的氣象。
後人有詩詠這次的戰事道:将相齊驅卻敵回,中興氣象已崔巍,當年不用秦丞相,拭目中原大業恢。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