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七十三回複襄漢嶽家軍施威保江淮韓太尉克敵卻說吳玠馳至饒鳳關,遣人以黃柑赴金營,遣撤離喝。
撤離喝大驚!以杖擊地道:“爾來何速?真令人不解了!”遂督軍進攻。
一人先登,二人擁後,前仆後繼,更番疊上。
吳玠命衆軍弓弩齊施,又運大石推壓,相持六晝夜,屍積如山,關城矗立,分毫無損。
撤離喝乃潛募死士,間道出祖溪關,繞至後面,登高啖饒鳳關,力加攻打。
諸軍腹背受敵,不能招架,隻得潰退。
金兵遂入洋州。
劉子羽約吳玠守定軍山,吳玠以為難守,退保西縣。
劉子羽也隻得盡焚興元積儲,退屯三泉。
撤離喝馳入興元,進至金牛鎮,四川大震。
劉子羽從兵不滿三百,糧食又盡,與士卒取草芽木甲裹腹,一面緻書吳玠,誓死決别。
吳玠已往仙人關,得子羽的書信,尚無救援之意。
愛将楊政,大聲道:“節使不可負劉待制,否則政等亦舍卻節使,自去逃生了。
”吳玠方從間道去會劉子羽,子羽留吳玠同守三泉。
吳玠答道:“關外乃西蜀門戶,不可輕棄,留兵千人,助守三泉,仍去扼守仙人關。
” 子羽自吳玠行後,巡閱形勢,劃策保守。
附近有譚毒山,峭壁陡絕,險峻異常,山上卻寬平有水,遂督兵建立營壘。
壘剛築就,金兵大隊已來,相距僅隔數裡。
劉子羽反不慌不忙,将胡床移對壘口,親自坐在那裡,端然不動。
諸将皆泣請道:“此非待制坐處。
”子羽道:“死生有命,我應死于此地,雖走無益,你們休要驚慌!要死大家同死,恐怕倒未必死哩。
”語還未畢,金兵蜂屯蟻聚而來,仰頭瞧見子羽,全冠戎裝,從容不迫,端然正坐。
金兵不解其故,報知主帥。
撤離喝親來視也,疑心是誘敵之計,又四下廋望。
見山勢高入天際,四面生成的峭壁,猿猱也難上下。
就使用箭仰面射去,也覺吃力萬分,況且未必命中,當即揮兵退去。
子羽見金兵退盡,方才回營。
諸将見他有此膽識,愈加敬服。
撤離喝退歸鳳翔,遣使人十輩,往招子羽來降。
子羽斬其九人,留下一人放令回去,當面對他說道:“回去告知主帥,要來便來,我願與他決一死戰,豈肯投降。
” 那個來使,吓得心驚膽裂,抱着頭逃了回去,把子羽的話,告知撤離喝。
撤離喝疑他有備,不敢輕進,又值糧運不濟,殺馬而食。
吳玠與劉子羽,又派遣遊騎四出,擾其營寨,把個撤離喝鬧得寝食不安,隻得收兵回去。
劉子羽聞得金兵将退,約了吳玠,出兵追擊。
金兵一齊起了歸心,誰肯舍了性命,前來抵敵,遂将所有辎重,盡行棄去,四散奔回,墜澗墜溪而死的,不可勝計。
王彥乘勢恢複了金、均、房三州。
到了次年,金人對于陝西心還不死,兀術、撤離喝與劉豫部将劉夔,三路連合,攻破了和尚原,進取仙人關。
吳玠已先令其弟吳琳,設寨于關右,号稱殺金平。
金兵鑿崖開道,沿嶺東下,誓必破關。
吳玠守第一隘,吳琳守第二隘。
金兵用雲梯,用撓鈎,用火箭,想盡了攻關之法,終究不能攻下,反死了無數士卒。
吳玠兄弟帶領諸将,以旗紫白為号,殺入金營,金陣大亂。
金将被箭刺傷一目,金兵乃乘夜遁去。
吳玠又令王浚等,埋伏河池,扼敵歸路,又得勝仗。
那兀術等人,都垂頭喪氣,逃回鳳翔。
從此,吳玠兄弟,名揚隴蜀。
金齊諸将,不敢再犯。
捷報到了行在,有诏授吳玠為川陝宣撫副使,吳琳為定國軍承宣使。
且說呂頤浩入相以後,與張浚雖然沒有什麼嫌隙,卻也沒甚感情。
秦桧此時又參知政事,暗中力主和議,很與張浚反對,再加張浚鎮守陝西三年,功勞皆出自吳玠兄弟,更令秦桧有話可說,因此張浚很為高宗所不悅。
那秦桧外面很覺忠誠,内裡卻藏着一團奸詐,時常大言道:“我有二策,可使天下太平。
”同僚問他是何妙策,他又說未登相位,言亦無益。
高宗也道他果有奇謀,即授為尚書右仆射。
秦桧入陳妙策,乃是“南人自南,北人自北”的兩句言語,便算是妙策了。
高宗不禁問道:“你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朕是北人,卻歸何處呢?” 秦桧經此一問,方才無言可答。
自秦桧與呂頤浩并相,桧因不能獨攬大權,欲令頤浩外出,遂授意言官,對高宗說道:“昔周宣王内修外攘,以緻中興。
今二相一同在内,如何對外?“高宗乃命頤浩治外,秦桧治内,嘗臨朝對群臣道:”頤浩治軍旅,秦桧理庶務,兩人各擅其長。
正在卧薪嘗膽的時候,須學文種、範蠡才好。
“頤浩乃請高宗,移至臨安,自至鎮江開府,都督江淮荊浙諸軍。
高宗準奏,駐跸臨安。
秦桧獨相了一年,毫無建白。
起居郎王居正,參他言行不符,素餐屍位。
呂頤浩也令禦史黃龜年,參他專主和議,阻擋國家恢複大計,且植黨營私,招權攬勢,當即免秦桧職,且将奏章榜于朝堂,以示永不複用之意,以朱勝非為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
朱勝非與張浚,宿有嫌隙,日言浚短。
高宗乃命王似為川陝宣撫處置副使。
張浚意不自安,上疏辭職。
遂召浚至臨安,浚奉命南旋。
中丞辛炳、侍禦史常同等,劾浚喪師失地,跋扈不臣請罪,遂罷浚職,居住福州
撤離喝大驚!以杖擊地道:“爾來何速?真令人不解了!”遂督軍進攻。
一人先登,二人擁後,前仆後繼,更番疊上。
吳玠命衆軍弓弩齊施,又運大石推壓,相持六晝夜,屍積如山,關城矗立,分毫無損。
撤離喝乃潛募死士,間道出祖溪關,繞至後面,登高啖饒鳳關,力加攻打。
諸軍腹背受敵,不能招架,隻得潰退。
金兵遂入洋州。
劉子羽約吳玠守定軍山,吳玠以為難守,退保西縣。
劉子羽也隻得盡焚興元積儲,退屯三泉。
撤離喝馳入興元,進至金牛鎮,四川大震。
劉子羽從兵不滿三百,糧食又盡,與士卒取草芽木甲裹腹,一面緻書吳玠,誓死決别。
吳玠已往仙人關,得子羽的書信,尚無救援之意。
愛将楊政,大聲道:“節使不可負劉待制,否則政等亦舍卻節使,自去逃生了。
”吳玠方從間道去會劉子羽,子羽留吳玠同守三泉。
吳玠答道:“關外乃西蜀門戶,不可輕棄,留兵千人,助守三泉,仍去扼守仙人關。
” 子羽自吳玠行後,巡閱形勢,劃策保守。
附近有譚毒山,峭壁陡絕,險峻異常,山上卻寬平有水,遂督兵建立營壘。
壘剛築就,金兵大隊已來,相距僅隔數裡。
劉子羽反不慌不忙,将胡床移對壘口,親自坐在那裡,端然不動。
諸将皆泣請道:“此非待制坐處。
”子羽道:“死生有命,我應死于此地,雖走無益,你們休要驚慌!要死大家同死,恐怕倒未必死哩。
”語還未畢,金兵蜂屯蟻聚而來,仰頭瞧見子羽,全冠戎裝,從容不迫,端然正坐。
金兵不解其故,報知主帥。
撤離喝親來視也,疑心是誘敵之計,又四下廋望。
見山勢高入天際,四面生成的峭壁,猿猱也難上下。
就使用箭仰面射去,也覺吃力萬分,況且未必命中,當即揮兵退去。
子羽見金兵退盡,方才回營。
諸将見他有此膽識,愈加敬服。
撤離喝退歸鳳翔,遣使人十輩,往招子羽來降。
子羽斬其九人,留下一人放令回去,當面對他說道:“回去告知主帥,要來便來,我願與他決一死戰,豈肯投降。
” 那個來使,吓得心驚膽裂,抱着頭逃了回去,把子羽的話,告知撤離喝。
撤離喝疑他有備,不敢輕進,又值糧運不濟,殺馬而食。
吳玠與劉子羽,又派遣遊騎四出,擾其營寨,把個撤離喝鬧得寝食不安,隻得收兵回去。
劉子羽聞得金兵将退,約了吳玠,出兵追擊。
金兵一齊起了歸心,誰肯舍了性命,前來抵敵,遂将所有辎重,盡行棄去,四散奔回,墜澗墜溪而死的,不可勝計。
王彥乘勢恢複了金、均、房三州。
到了次年,金人對于陝西心還不死,兀術、撤離喝與劉豫部将劉夔,三路連合,攻破了和尚原,進取仙人關。
吳玠已先令其弟吳琳,設寨于關右,号稱殺金平。
金兵鑿崖開道,沿嶺東下,誓必破關。
吳玠守第一隘,吳琳守第二隘。
金兵用雲梯,用撓鈎,用火箭,想盡了攻關之法,終究不能攻下,反死了無數士卒。
吳玠兄弟帶領諸将,以旗紫白為号,殺入金營,金陣大亂。
金将被箭刺傷一目,金兵乃乘夜遁去。
吳玠又令王浚等,埋伏河池,扼敵歸路,又得勝仗。
那兀術等人,都垂頭喪氣,逃回鳳翔。
從此,吳玠兄弟,名揚隴蜀。
金齊諸将,不敢再犯。
捷報到了行在,有诏授吳玠為川陝宣撫副使,吳琳為定國軍承宣使。
且說呂頤浩入相以後,與張浚雖然沒有什麼嫌隙,卻也沒甚感情。
秦桧此時又參知政事,暗中力主和議,很與張浚反對,再加張浚鎮守陝西三年,功勞皆出自吳玠兄弟,更令秦桧有話可說,因此張浚很為高宗所不悅。
那秦桧外面很覺忠誠,内裡卻藏着一團奸詐,時常大言道:“我有二策,可使天下太平。
”同僚問他是何妙策,他又說未登相位,言亦無益。
高宗也道他果有奇謀,即授為尚書右仆射。
秦桧入陳妙策,乃是“南人自南,北人自北”的兩句言語,便算是妙策了。
高宗不禁問道:“你言‘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朕是北人,卻歸何處呢?” 秦桧經此一問,方才無言可答。
自秦桧與呂頤浩并相,桧因不能獨攬大權,欲令頤浩外出,遂授意言官,對高宗說道:“昔周宣王内修外攘,以緻中興。
今二相一同在内,如何對外?“高宗乃命頤浩治外,秦桧治内,嘗臨朝對群臣道:”頤浩治軍旅,秦桧理庶務,兩人各擅其長。
正在卧薪嘗膽的時候,須學文種、範蠡才好。
“頤浩乃請高宗,移至臨安,自至鎮江開府,都督江淮荊浙諸軍。
高宗準奏,駐跸臨安。
秦桧獨相了一年,毫無建白。
起居郎王居正,參他言行不符,素餐屍位。
呂頤浩也令禦史黃龜年,參他專主和議,阻擋國家恢複大計,且植黨營私,招權攬勢,當即免秦桧職,且将奏章榜于朝堂,以示永不複用之意,以朱勝非為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
朱勝非與張浚,宿有嫌隙,日言浚短。
高宗乃命王似為川陝宣撫處置副使。
張浚意不自安,上疏辭職。
遂召浚至臨安,浚奉命南旋。
中丞辛炳、侍禦史常同等,劾浚喪師失地,跋扈不臣請罪,遂罷浚職,居住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