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七十二回充内間夫婦同歸誓報國弟兄著績卻說張浚親自引兵至房州,克日南下,先令趙哲克複鄜州,吳玠收複永興軍,又移檄被陷各州縣,令其自拔來歸。
各州縣果然反正,盡為宋有。
後來聞得兀術已經北歸,張浚已亦退回關陝,調取五路大軍,分道出同州鄜延,東拒婁室,南截兀術。
及兀術至陝,會婁室之軍西進。
張浚遂召熙河經略劉錫,秦鳳經略孫偓,泾原經略劉锜,環慶經略趙哲,與統制吳玲,會合五路大軍,四十萬人,馬七萬匹,要與金兵決一勝負。
當命劉錫為統帥,先行出發,自率諸軍為後應。
統制王彥進谏道:“陝西将帥,素不和協,未可合兵齊出。
倘有一路稍挫,各路悉皆奔潰。
不如令其各守要隘,待金兵入境,再令來援,萬一不捷,還可不緻大有挫衄。
”張浚不然其言,劉子羽亦力言不可。
張浚慨熱歎道:“我非不知此理,但東南勢甚危急,不得不大舉攻敵。
倘能擊敗金兵,便無西顧之憂,可以專力東南,防禦敵人了。
”吳玠、郭浩又進見谏阻,張浚隻是不從。
大軍遂即啟行。
前鋒行至富平,劉錫會集諸将,計議出戰之策。
吳玠道:“出兵宜求勝利,此處一帶平原,絕無險要,易為敵兵所乘;當先據高阜,依險立營,方保萬全。
”諸将道:“我軍人馬衆多,比較金兵,何止一倍,怕他甚的。
況此處前有葦塘口,便使用鐵騎沖突,也不能奔馳如意,何必移住高阜呢?”劉錫因衆議不同,也不能決斷。
那婁室卻引兵前米,部下的人馬,早已預備了柴薪,運着土袋,把葦塘頃刻填滿。
金兵縱馬而過,進逼宋營。
兀術也引人馬到來,與婁室分為左右兩翼,列陣待戰。
劉錫見敵兵逼近,遂傳令出營出戰。
吳玠、劉锜等敵左,孫偓、趙哲等敵右。
左為兀術之軍,上前接仗,吳玠、劉锜身先士卒,奮勇沖突。
兀術的部兵,竟自抵擋不住,漸往後退。
婁室領了兵在右邊與孫偓、趙哲決戰。
孫偓倒也親自指揮,盡力上前。
那趙哲卻躲在旗門影裡,不敢前進,早被婁室看出破綻,指揮鐵騎,徑從趙哲一軍殺來。
趙哲如何敢出陣迎敵?帶轉馬頭,往後邊跑,部下兵士,見主帥已走,自然跟随奔跑。
孫偓之軍,竟為牽動,不能支持,也就潰退。
吳玠、劉锜的兩路人馬,見右軍已敗,兀是驚心,再加婁室戰敗了孫偓、趙哲之軍,也來幫助兀術,兩下夾攻,吳玠、劉锜也就招架不住,隻得敗退下來。
統帥劉錫,見四路兵敗,哪裡還敢戀戰,也便退走。
張浚駐紮邠州,正在盼望捷音,忽見敗兵陸續退回,知道邠州亦難保守,隻得退至秦州。
等得劉錫到來,責其敗北之罪。
劉錫歸罪于趙哲。
張浚即将趙哲斬首,劉錫安置合州,命劉锜等各歸本鎮;并上疏自劾,後得高宗手诏,非但不加責罰,反多慰勉之語。
張浚奉诏,感激涕零,力圖報效。
無如各軍新敗,金兵勢焰,日盛一日,泾原諸州軍,皆為兀術所攻破;又有叛将慕洧,引導金人,入環慶路,破德順軍。
張浚自己部下,隻得親兵一二千人,如何還能再戰,就是秦州也保守不住,隻得又退往興州。
有人說:“興州也很危險,不如徑行入蜀,駐節夔州,就可憑險而守,永保無虞了。
”張浚聽了這話,心内躊躇不決,即請劉子羽商議。
劉子羽不待張浚說畢,已變色道:“誰人首倡此議,罪應斬首。
四川向稱富饒,甲于全國,金人唾涎已久。
不過地勢險阻,山嶺崎岖,不容易進去,且因我們的人馬,駐紮在此,不能飛越過去。
如今棄了陝西,退入蜀中,引敵深入。
我卻退避夔峽,與關中不通聲氣,必緻進退兩難了。
如今敵人方才恣意劫掠,尚未逼近。
宣撫使應當留駐興州,以為關中人望,内安全蜀人心;速遣官屬出關,召集諸将,收拾散亡,分扼險要,堅壁以待,俟釁乘隙,待時而動,尚可挽救前次之失,以圖将來之效。
“張浚聞言,肅然起立道:”參軍所言,甚合機要!我當立刻施行。
“當下召集諸參佐,欲令出關,慰谕諸将。
衆人皆有難色,劉子羽道:“某不才,願當此任。
”張浚大喜道:“得君前往,尚有何言。
”遂令從速前行。
子羽奉令,單騎赴秦州,檄召散亡将土,諸将因富平之散,懼獲罪譴,各自逸去,幾不知張浚身在何處。
此時見了檄文,一概赦罪,仍複原職,大家欣喜!接踵而來。
未及數日,已收集了十餘萬人,軍勢複振。
劉子羽回到興州,報告張浚,即令吳玠往鳳翔,扼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
關師古等聚熙河兵,扼守岷州的大譚縣。
孫偓、賈世芳等,集泾原、鳳翔之兵,扼守階、成、鳳三州。
三路分屯,遏住敵兵進取之路。
金兵得了消息,方才不敢輕易到來。
未幾,婁室病死,兀術自覺勢力孤單,暫時且圖自保,待養足了氣力,再設法進取。
且說撻懶攻下了楚州,又分兵陷汴京。
汴京乃北宋都城,稱為東京,河南府為西京,大名府為北京,應天府為南京,此時盡為金人所有。
金主晟,本來無意中原,便将河南、燕北州郡,立劉豫為帝。
那劉豫,号彥遊,景州阜城人氏,初為河北提刑,金人入寇,棄官而去。
後由
各州縣果然反正,盡為宋有。
後來聞得兀術已經北歸,張浚已亦退回關陝,調取五路大軍,分道出同州鄜延,東拒婁室,南截兀術。
及兀術至陝,會婁室之軍西進。
張浚遂召熙河經略劉錫,秦鳳經略孫偓,泾原經略劉锜,環慶經略趙哲,與統制吳玲,會合五路大軍,四十萬人,馬七萬匹,要與金兵決一勝負。
當命劉錫為統帥,先行出發,自率諸軍為後應。
統制王彥進谏道:“陝西将帥,素不和協,未可合兵齊出。
倘有一路稍挫,各路悉皆奔潰。
不如令其各守要隘,待金兵入境,再令來援,萬一不捷,還可不緻大有挫衄。
”張浚不然其言,劉子羽亦力言不可。
張浚慨熱歎道:“我非不知此理,但東南勢甚危急,不得不大舉攻敵。
倘能擊敗金兵,便無西顧之憂,可以專力東南,防禦敵人了。
”吳玠、郭浩又進見谏阻,張浚隻是不從。
大軍遂即啟行。
前鋒行至富平,劉錫會集諸将,計議出戰之策。
吳玠道:“出兵宜求勝利,此處一帶平原,絕無險要,易為敵兵所乘;當先據高阜,依險立營,方保萬全。
”諸将道:“我軍人馬衆多,比較金兵,何止一倍,怕他甚的。
況此處前有葦塘口,便使用鐵騎沖突,也不能奔馳如意,何必移住高阜呢?”劉錫因衆議不同,也不能決斷。
那婁室卻引兵前米,部下的人馬,早已預備了柴薪,運着土袋,把葦塘頃刻填滿。
金兵縱馬而過,進逼宋營。
兀術也引人馬到來,與婁室分為左右兩翼,列陣待戰。
劉錫見敵兵逼近,遂傳令出營出戰。
吳玠、劉锜等敵左,孫偓、趙哲等敵右。
左為兀術之軍,上前接仗,吳玠、劉锜身先士卒,奮勇沖突。
兀術的部兵,竟自抵擋不住,漸往後退。
婁室領了兵在右邊與孫偓、趙哲決戰。
孫偓倒也親自指揮,盡力上前。
那趙哲卻躲在旗門影裡,不敢前進,早被婁室看出破綻,指揮鐵騎,徑從趙哲一軍殺來。
趙哲如何敢出陣迎敵?帶轉馬頭,往後邊跑,部下兵士,見主帥已走,自然跟随奔跑。
孫偓之軍,竟為牽動,不能支持,也就潰退。
吳玠、劉锜的兩路人馬,見右軍已敗,兀是驚心,再加婁室戰敗了孫偓、趙哲之軍,也來幫助兀術,兩下夾攻,吳玠、劉锜也就招架不住,隻得敗退下來。
統帥劉錫,見四路兵敗,哪裡還敢戀戰,也便退走。
張浚駐紮邠州,正在盼望捷音,忽見敗兵陸續退回,知道邠州亦難保守,隻得退至秦州。
等得劉錫到來,責其敗北之罪。
劉錫歸罪于趙哲。
張浚即将趙哲斬首,劉錫安置合州,命劉锜等各歸本鎮;并上疏自劾,後得高宗手诏,非但不加責罰,反多慰勉之語。
張浚奉诏,感激涕零,力圖報效。
無如各軍新敗,金兵勢焰,日盛一日,泾原諸州軍,皆為兀術所攻破;又有叛将慕洧,引導金人,入環慶路,破德順軍。
張浚自己部下,隻得親兵一二千人,如何還能再戰,就是秦州也保守不住,隻得又退往興州。
有人說:“興州也很危險,不如徑行入蜀,駐節夔州,就可憑險而守,永保無虞了。
”張浚聽了這話,心内躊躇不決,即請劉子羽商議。
劉子羽不待張浚說畢,已變色道:“誰人首倡此議,罪應斬首。
四川向稱富饒,甲于全國,金人唾涎已久。
不過地勢險阻,山嶺崎岖,不容易進去,且因我們的人馬,駐紮在此,不能飛越過去。
如今棄了陝西,退入蜀中,引敵深入。
我卻退避夔峽,與關中不通聲氣,必緻進退兩難了。
如今敵人方才恣意劫掠,尚未逼近。
宣撫使應當留駐興州,以為關中人望,内安全蜀人心;速遣官屬出關,召集諸将,收拾散亡,分扼險要,堅壁以待,俟釁乘隙,待時而動,尚可挽救前次之失,以圖将來之效。
“張浚聞言,肅然起立道:”參軍所言,甚合機要!我當立刻施行。
“當下召集諸參佐,欲令出關,慰谕諸将。
衆人皆有難色,劉子羽道:“某不才,願當此任。
”張浚大喜道:“得君前往,尚有何言。
”遂令從速前行。
子羽奉令,單騎赴秦州,檄召散亡将土,諸将因富平之散,懼獲罪譴,各自逸去,幾不知張浚身在何處。
此時見了檄文,一概赦罪,仍複原職,大家欣喜!接踵而來。
未及數日,已收集了十餘萬人,軍勢複振。
劉子羽回到興州,報告張浚,即令吳玠往鳳翔,扼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
關師古等聚熙河兵,扼守岷州的大譚縣。
孫偓、賈世芳等,集泾原、鳳翔之兵,扼守階、成、鳳三州。
三路分屯,遏住敵兵進取之路。
金兵得了消息,方才不敢輕易到來。
未幾,婁室病死,兀術自覺勢力孤單,暫時且圖自保,待養足了氣力,再設法進取。
且說撻懶攻下了楚州,又分兵陷汴京。
汴京乃北宋都城,稱為東京,河南府為西京,大名府為北京,應天府為南京,此時盡為金人所有。
金主晟,本來無意中原,便将河南、燕北州郡,立劉豫為帝。
那劉豫,号彥遊,景州阜城人氏,初為河北提刑,金人入寇,棄官而去。
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