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關燈
恐兩害相均,未見一利。

    ”光道:“請言害處。

    ”轼答道:“免役的害處,是掊斂民财,十室九空,斂從上聚,下必患錢荒,這害已經驗過了。

    差役的害處,是百姓常受役于官,無暇農事,貪吏猾胥,随時徵比,因緣為奸,豈非異法同病麼?” 司馬光道:“依君高見,應當如何辦法?”蘇轼道:“法有相内,事乃易成,事能漸進,民乃不驚。

    三代之時,兵農合一。

      秦始皇乃分作兩途;唐初又變府兵為長征卒,農出粟養兵,兵出力衛農,天下稱便,雖聖人複起,不能變易。

    今免役法,頗與此相類,公欲罷去免役,仍複差役,正如罷長征,複民兵,恐民情反多痛苦了。

    “司馬光終不以為是,蘇轼退出。

     次日,司馬光至政事堂議政,蘇轼又入言此事。

    司馬光不覺怒情于色。

    蘇轼從容說道:“昔韓魏公刺陝西義勇,公為谏官,再三勸阻。

    韓公不樂,公亦不顧。

    轼常聞公自述前情,今日反不許轼盡言麼?”司馬光起謝道:“容待妥商。

    ”範純仁也向光說道:“差役一事,不應速行,否則反恐病民,願公虛心受言,所有謀議,不必盡自己出;若事必專斷,邪人曲士,反得乘間迎合了。

    ”光有難色。

    範純仁道:“這是使人不能盡言了。

    純仁若徒知媚公,不顧大局,何不少年之時,迎合王安石,早圖富貴呢?”光乃令役人悉用現數為額,衙門用坊場河渡錢,均用雇募。

      先是司馬光決改差役法,以五日為限,僚屬都嫌期限太促。

      獨知開封府蔡京,如約面複。

    司馬光大喜道:“使人盡奉法如君,天下尚有何事不可辦?”待蔡京退後,光遂信為可行,所以堅持到底。

    其實蔡京是個大奸巨猾,專事迎合意旨,初見蔡确得勢,就附蔡确。

    後見司馬光入相,就附司馬光。

    這種反複小人,最能贻誤國事。

    司馬光是個忠厚長者,哪裡知道他暗中的機巧呢?  此時王安石宦居金陵,聽得朝廷改革新法,毫不介意,乃聞罷免役法,不禁失聲道:“竟一變至此麼?”停了良久,又道:“此法終不可罷,君實輩也太胡鬧。

    ” 未幾病殁。

    太皇太後因是先朝大臣,追贈太傅,後人都稱他為王荊公,因安石于元豐五年,曾封荊國公,所以沿稱至今。

     司馬光、呂公著又共薦程颢之弟程頤,有旨召為秘書郎。

     及入對,改授崇政殿說書,且命修定學制,于是诏舉經明行修之士,立十科舉士之法。

    哪十科呢?  一、行義純固,可作師表。

    二、節摻方正,可備獻納。

    三、智勇過人,可備将相。

    四、公正聰明,可備監司。

    五、經術精通,可備講讀。

    六、學問赅博,可備顧問。

    七、文章曲麗,可備著述。

    八、善聽獄訟,盡公得實。

    九、善治财賦,公私俱便。

    十、練習法令,能斷清谳。

      這十科條例,皆由司馬光拟定,請旨頒行。

     司馬光因言聽計從,愈加激發忠忱,事無大小,必親自裁決,竟因政體過勞,日益清瘦,同僚以諸葛亮食少事煩為勸。

     光慨然道:“死生由命,一息尚存,怎敢稍懈!”因此老病愈甚,不能起床,彌留時,尚呓語不絕,細聽所言,皆是國事。

     及卒,年六十八,遺折遞入,太皇太後失聲痛哭!哲宗也悲傷不已!贈太師,封溫國公。

     設奠之日,兩宮車駕,親來賜祭。

    京師百姓,要祭司馬相公,為之罷市;連挑蔥賣萊的,都到靈前來哭兩聲,磕個頭;還有些沒錢的人,情願脫下衣服,典質了買陌紙錢來焚化。

    靈柩回陝州夏縣時,有诏予谥文正,賜碑曰:“忠清粹德”。

    命戶部侍郎趙瞻,内侍省押班馮宗道護送而行。

    沿路送的人,不知其數。

    還有些執着香跪拜号哭的,真是如喪考妣一般。

    到了安葬以後,都中和四方人民,尚畫像祭祀,飲食必祝,可見他的德澤及民至遠且深了。

    後人有詩詠他道:到底安邦恃老成,甫經著手即清平;如何天不延公壽,坐使良材一旦傾。

     司馬光殁後,呂公著為首相,一切用人,仍依司馬光之意。

     進呂大防為中書侍郎,劉摯為尚書右丞,蘇轼為翰林學土。

     蘇轼自奉召入都,不過十個月,三遷清要,尋兼侍讀,每人值經筵,必反複講解,期沃君心一夕,值宿禁中,有旨召見便殿。

    太皇太後與他談了幾句政務,便問道:“卿前年為何官?”轼對道:“常州團練副使。

    ”太皇太後又道:“今為何官?” 轼道:“待罪翰林學士。

    ”太皇太後道:“為何忽升此缺?”轼答道:“皆太皇太後及皇帝陛下隆恩。

    ”太皇太後道:“并不為此。

    ”蘇轼又道:“莫非有大臣論薦麼?”太皇太後又複搖首。

    蘇轼驚愕道:“臣雖無狀,不敢由他途希進。

    ”太皇太後道:“這乃是皇帝遺意,皇帝每讀卿文,必稱為奇才!奇才!不過未及用卿,即便升遐了。

    ”蘇轼聽罷,不禁感激涕零,哭至失聲。

    太皇太後亦為泣下。

    哲宗見他們對哭,也忍不住嗚咽起來。

    那些左右内侍,也不禁下淚,反覺得宮廷岑寂,良夜凄清。

    太皇太後見此情景,覺得不雅,遂停淚道:“這不是臨朝時候,卿可不必拘禮,且在旁坐下,我當詢問一切。

    ” 未知所問何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