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十五回紹述事衆奸佞登朝恃寵愛劉美人進讒話說太皇太後對蘇轼道:“卿且在旁坐下,我當詢問一切。
”說着,命内侍移過錦凳,令轼旁坐,蘇轼謝恩坐下。
太皇太後垂詢了一番要政,蘇轼随問随答,頗合慈意,特賜茶一盞。
蘇轼恩飲畢。
太皇太後對左右内侍道:“可撒禦前金蓮炬,送學士歸院。
”說罷,自攜了哲宗入宮。
蘇轼恭送了聖駕,又向虛座前申謝,跪拜禮畢,方由兩個内侍捧了金蓮炬,導送歸院。
真個是曠典隆恩,千古稀逢,這遭際也光榮極了。
蘇轼感恩圖報,常常借着言語文章,規諷時政。
衛尉丞畢仲遊,寓書戒轼道:“君官非禦史,職非台谏,乃好論人短長,危身觸諱;恐抱石救溺,非徒無益,反緻祝患。
”轼不能從。
時程頤侍講經筵,毅然自重,嘗道:“天下治亂系宰相,居德成就責經筵”;因此入殿進講,貌端色莊。
蘇轼說他不近人情,屢加抗侮。
當司馬光病殁适,朝廷有慶賀禮,事畢,衆官皆欲往吊,獨程頤以為不可。
人問他何以不可往吊?程頤引《魯論》,子于是日哭則不歌為言,有人說:“哭乃不歌,未嘗說歌即不哭。
如何不可往吊?”蘇轼在旁冷笑道:“大概是枉死城中的叔孫通新制的禮,所以如此。
” 程頤聽了此言,很有芥蒂。
蘇轼發策試館職,問題有雲:今欲師仁宗之忠厚,懼百官有司不稱其職,而或至于偷;欲法仁宗之勵精,恐監司守令不識其意,而流入刻石司谏賈易左。
正言朱先庭,乃程頤門人,遂借題生事,劾轼讪先謗帝。
轼因乞外調。
侍禦史呂陶上劉台谏當秉至公,不應假借事權,圖報私隙。
左司谏王觌,亦奏稱蘇轼所拟策題,不過略失輕重,關系言小。
若必吹毛求疵,釀成門戶,恐黨派一分,朝無甯日,這是國家大患,不可不防。
範純仁複言蘇轼無罪。
太皇太後臨朝谕道:“詳覽蘇轼文意,是指今日的百官有司、監司守令,并非譏諷祖宗,不得為罪。
”轼罪任事如故。
适值哲宗病瘡疹,不能視朝。
程頤入問呂公著道:“上不禦殿,太皇太後不當獨坐;且主上有道,宰相豈不知道麼?” 次日,公著入朝,即問帝疾,太皇太後答稱無妨。
廷臣因此嫉程頤多言,禦史宗丞胡宗愈、給事中顧臨,連章劾奏程頤,不應令值經筵。
谏議大夫孔文仲,劾程頤奸下險巧,素無鄉行,經筵陳說,僭橫忘分,偏谒貴臣,勾通台谏,睚眦報怨,沽直營私,應放還田裡,以示典型。
道罷程頤出管西京國子監。
從此朝臣各分黨派,互相傾軋。
程頤以下,有賈易、朱光庭等,号為洛黨;蘇轼以下,有呂陶等,号稱蜀黨;又有劉摯、梁焘、王岩、劉安世等,另樹一幟,謂之朔黨;其實都非奸邪,隻因意氣不合,緻成嫌怨。
哪知熙豐舊臣,正恨諸賢入骨,要想乘瑕蹈隙,借圖報複,這三黨還不知道;日事排擠,真是授人以柄,使之自刺了。
到得元祐七年,哲宗年已十七,太皇太後留意立後,選了世家女子百餘人入宮,細細考察他們的品行性情,以及言語動作,隻有馬軍都侯虞孟元的孫女,年紀才十六歲,才貌雙全,性格也溫柔莊重。
太皇太後與太後,都愛重她。
又請了保姆,教導宮中禮節儀範,遂由太皇太後宣谕宰執道,現有孟氏女能執婦道,可以正位中宮。
一面命學士草制,一面派各官署議定古時六體。
七年四月,議定複奏。
乃派呂大防兼六禮使,韓忠彥充奉迎使;蘇頌、王岩叟充發冊使;蘇轍、趙宗景充告期使;高密郡、王宗晟充納成使;王存、劉奉世充納吉使;梁焘、鄭雍充納采問名使。
哲宗升座文德殿,冊為皇後。
禮成,太皇太後對哲宗道:“得賢内助,所系非細。
汝宜刑于啟化,媲美古人,方不負我的厚望。
”及帝高後退出,太皇太後忽歎息道:“此人賢淑,可無他虞,但恐福薄。
他日國家有事,不免首先受禍。
”果然哲宗少年好色,以孟後色不勝德,心懷不足。
恰巧侍禦中有個劉氏女,生得纖秾合度,修短适宜,面若芙蓉,腰如揚柳,豔比夷嫱,姿勝環燕,哲宗遂封為婕妤,十分寵幸。
這且不在話下。
單說朝中輔臣,自呂公著殁後,由呂大防、範純仁執政。
那範純仁忽因司谏吳安詩等,劾他黨于蔡确,力求外調,出知颍州。
尚書右仆射一缺,空了下來,向未補授。
太皇太後特擢蘇頌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蘇轍為門下侍郎,範百祿為中書侍郎,梁焘、鄭雍為尚書左右丞,韓忠彥知樞密院事,劉奉世簽書樞密院事。
又因遼使入賀,問及蘇轼,召入為兵部尚書兼官侍讀。
原來蘇轼做翰林學士的時候,每遇遼使往來,應派為招待員,其時遼亦趨重詩文,使臣多是文學之選,每與蘇轼談笑唱和,轼無不立應,遼使甚為驚服!會遼有五字屬對,未得對句,遂商諸副介,請蘇轼照對。
蘇轼便問是何對句?副介答稱是“三光日月星”五個字。
蘇轼應聲道:“四詩風、雅、頌,不是天然的對句麼?你不要說我對的,隻說自己想着的便了。
”副介如言還告遼使,方才歎贊。
蘇轼又出見遼使道:“‘四德元亨利’不是也
”說着,命内侍移過錦凳,令轼旁坐,蘇轼謝恩坐下。
太皇太後垂詢了一番要政,蘇轼随問随答,頗合慈意,特賜茶一盞。
蘇轼恩飲畢。
太皇太後對左右内侍道:“可撒禦前金蓮炬,送學士歸院。
”說罷,自攜了哲宗入宮。
蘇轼恭送了聖駕,又向虛座前申謝,跪拜禮畢,方由兩個内侍捧了金蓮炬,導送歸院。
真個是曠典隆恩,千古稀逢,這遭際也光榮極了。
蘇轼感恩圖報,常常借着言語文章,規諷時政。
衛尉丞畢仲遊,寓書戒轼道:“君官非禦史,職非台谏,乃好論人短長,危身觸諱;恐抱石救溺,非徒無益,反緻祝患。
”轼不能從。
時程頤侍講經筵,毅然自重,嘗道:“天下治亂系宰相,居德成就責經筵”;因此入殿進講,貌端色莊。
蘇轼說他不近人情,屢加抗侮。
當司馬光病殁适,朝廷有慶賀禮,事畢,衆官皆欲往吊,獨程頤以為不可。
人問他何以不可往吊?程頤引《魯論》,子于是日哭則不歌為言,有人說:“哭乃不歌,未嘗說歌即不哭。
如何不可往吊?”蘇轼在旁冷笑道:“大概是枉死城中的叔孫通新制的禮,所以如此。
” 程頤聽了此言,很有芥蒂。
蘇轼發策試館職,問題有雲:今欲師仁宗之忠厚,懼百官有司不稱其職,而或至于偷;欲法仁宗之勵精,恐監司守令不識其意,而流入刻石司谏賈易左。
正言朱先庭,乃程頤門人,遂借題生事,劾轼讪先謗帝。
轼因乞外調。
侍禦史呂陶上劉台谏當秉至公,不應假借事權,圖報私隙。
左司谏王觌,亦奏稱蘇轼所拟策題,不過略失輕重,關系言小。
若必吹毛求疵,釀成門戶,恐黨派一分,朝無甯日,這是國家大患,不可不防。
範純仁複言蘇轼無罪。
太皇太後臨朝谕道:“詳覽蘇轼文意,是指今日的百官有司、監司守令,并非譏諷祖宗,不得為罪。
”轼罪任事如故。
适值哲宗病瘡疹,不能視朝。
程頤入問呂公著道:“上不禦殿,太皇太後不當獨坐;且主上有道,宰相豈不知道麼?” 次日,公著入朝,即問帝疾,太皇太後答稱無妨。
廷臣因此嫉程頤多言,禦史宗丞胡宗愈、給事中顧臨,連章劾奏程頤,不應令值經筵。
谏議大夫孔文仲,劾程頤奸下險巧,素無鄉行,經筵陳說,僭橫忘分,偏谒貴臣,勾通台谏,睚眦報怨,沽直營私,應放還田裡,以示典型。
道罷程頤出管西京國子監。
從此朝臣各分黨派,互相傾軋。
程頤以下,有賈易、朱光庭等,号為洛黨;蘇轼以下,有呂陶等,号稱蜀黨;又有劉摯、梁焘、王岩、劉安世等,另樹一幟,謂之朔黨;其實都非奸邪,隻因意氣不合,緻成嫌怨。
哪知熙豐舊臣,正恨諸賢入骨,要想乘瑕蹈隙,借圖報複,這三黨還不知道;日事排擠,真是授人以柄,使之自刺了。
到得元祐七年,哲宗年已十七,太皇太後留意立後,選了世家女子百餘人入宮,細細考察他們的品行性情,以及言語動作,隻有馬軍都侯虞孟元的孫女,年紀才十六歲,才貌雙全,性格也溫柔莊重。
太皇太後與太後,都愛重她。
又請了保姆,教導宮中禮節儀範,遂由太皇太後宣谕宰執道,現有孟氏女能執婦道,可以正位中宮。
一面命學士草制,一面派各官署議定古時六體。
七年四月,議定複奏。
乃派呂大防兼六禮使,韓忠彥充奉迎使;蘇頌、王岩叟充發冊使;蘇轍、趙宗景充告期使;高密郡、王宗晟充納成使;王存、劉奉世充納吉使;梁焘、鄭雍充納采問名使。
哲宗升座文德殿,冊為皇後。
禮成,太皇太後對哲宗道:“得賢内助,所系非細。
汝宜刑于啟化,媲美古人,方不負我的厚望。
”及帝高後退出,太皇太後忽歎息道:“此人賢淑,可無他虞,但恐福薄。
他日國家有事,不免首先受禍。
”果然哲宗少年好色,以孟後色不勝德,心懷不足。
恰巧侍禦中有個劉氏女,生得纖秾合度,修短适宜,面若芙蓉,腰如揚柳,豔比夷嫱,姿勝環燕,哲宗遂封為婕妤,十分寵幸。
這且不在話下。
單說朝中輔臣,自呂公著殁後,由呂大防、範純仁執政。
那範純仁忽因司谏吳安詩等,劾他黨于蔡确,力求外調,出知颍州。
尚書右仆射一缺,空了下來,向未補授。
太皇太後特擢蘇頌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蘇轍為門下侍郎,範百祿為中書侍郎,梁焘、鄭雍為尚書左右丞,韓忠彥知樞密院事,劉奉世簽書樞密院事。
又因遼使入賀,問及蘇轼,召入為兵部尚書兼官侍讀。
原來蘇轼做翰林學士的時候,每遇遼使往來,應派為招待員,其時遼亦趨重詩文,使臣多是文學之選,每與蘇轼談笑唱和,轼無不立應,遼使甚為驚服!會遼有五字屬對,未得對句,遂商諸副介,請蘇轼照對。
蘇轼便問是何對句?副介答稱是“三光日月星”五個字。
蘇轼應聲道:“四詩風、雅、頌,不是天然的對句麼?你不要說我對的,隻說自己想着的便了。
”副介如言還告遼使,方才歎贊。
蘇轼又出見遼使道:“‘四德元亨利’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