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名神宗升遐。
原要入臨,因避嫌猜,不敢徑行。
适程在洛,勸他入京,司馬光遂啟程東進,方近都門,守門衛士都歡呼道:“司馬相公來了!”當下一人傳十,十人傳百,居民住戶,盡皆出外觀看,沿街塞巷,都聚滿了人。
司馬光坐在馬上,為百姓攔住,不能速行,隻得按辔徐進。
那些百姓,都亂喊道:“司馬相公這回來京,請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千萬不可回洛了。
”司馬光見百姓們一唱一和,反覺疑懼起來,暗想:“我原怕招人忌妒,所以不敢前來,如今人民這樣情形,豈不更令忌者有所借口。
萬一他們進起讒言來,說我買囑百姓,意圖入相,如何是好?” 當下向幾個年老百姓安慰了一番,徑向先帝靈前哭臨過了,即從間道歸去。
太皇太後聞得司馬相公入都,正要詢問要政,誰知待久不至,即令内侍梁惟簡,馳騎追問。
司馬光請大開言路,诏榜朝堂。
惟簡複命,蔡确等已知其事,先創六議入奏:大旨說是陰有所懷,犯非其分,或扇搖重機,或迎合舊令,上則僥幸希進,下則眩惑流俗,有一相犯,立罰無赦。
太皇太後見了此議,又令人持往司馬光觀看。
司馬光憤然道:“這不是求言,乃是拒谏。
為人臣的,隻好杜口不言;一經啟齒,就要犯這六件事情了。
”遂具疏列論,太皇太後即改诏頒行。
果然不多幾時,應诏陳言的,竟有一千多人。
太皇太後又下诏,令司馬光知陳州,并起程颢為宗正寺寺丞。
程颢受诏,正要起身,忽然患病而亡。
程颢與弟程頤,受學周門,以道自樂,平時極有涵養功夫,不動聲色,既卒,士大夫無論識與不識,莫不哀悼。
文彥博采取衆論,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司馬光受了诏命,往陳州赴任,經過阙下,正值王珪病殁,輔臣以次遞升,适空一缺,太皇太後即留司馬光在朝輔政,命為門下侍郎,即日到政事堂辦事。
天下人民莫不歡欣鼓舞,都說這一來好了,司馬相公入朝,王安石新法的困苦,可以除去了。
蔡确等聽了,便用個大的題目來壓制道:“司馬光難道不讀書麼?聖人說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現在新君即位,還沒有改元,就可以改變先帝的成法麼?”司馬光不覺笑道:“說這話的,才是真沒有讀過書的。
試問當初聖人說這兩句話,可是指天子說的麼?天子以宗社為重,能夠保守宗社,億萬年不墜,方可莫孝。
先帝所行的政治合宜,雖傳之百世,也應遵守。
若是王安石、呂惠卿所創的新法,害國病民,應當從速改變,如救焚拯溺一般,才是道理。
況且太皇太後以母改子,并不是以子改父,有什麼不可以呢?”衆人無可辯駁,隻得默然。
太皇太後又召呂公著為侍,讀公著自揚州進京擢為尚書左丞,京東轉運使吳居厚,繼鮮于侁後任,大興鹽獄,暴斂橫征,民不堪命,為言官所劾,貶谪黃州,仍用鮮于侁為轉運使。
司馬光對同列道:“子駿甚賢,不應複令居外,但朝廷欲救京東弊困,非子駿不可,他實是一路福星,安得如子駿者一百人散布天下呢?”子駿乃鮮于侁表字,倪到任之後,即奏罷菜蕪利國兩冶,及海鹽依河北通商,人民大悅! 有口皆碑。
從此,司馬光、呂公著同心輔政,革除新法,罷保甲,罷保馬,罷方田,罷市易,貶前市易提舉呂嘉問三秩,知淮陽軍。
呂黨皆連坐貶谪,且谪州恕出知随州。
次年改為元祐元年,右司谏王觌,右谏議大夫孫覺,侍禦史劉摯,左司谏蘇轍,卸史王岩叟、朱光庭、上官均皆連章參劾蔡确、章惇、韓缜、張璪朋邪害正。
章至數十上,乃免蔡确相位,出知陳州。
擢司馬光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公著為門下侍郎;李清臣、呂大防為尚書左右丞;李常為戶部尚書;範純仁同知樞密院事。
司馬光已經得疾,因青苗免役諸法,尚未盡除,西夏議亦未決,不覺诏道:“諸害未除,死不瞑目。
”遂緻書于呂公著道:“光以身付醫,以家事付愚子,以國事付公。
”公著為白于上。
太皇太後降诏,免光朝觐,許乘肩輿,三日一人省。
司馬光辭不敢當,且道:“不見天子,如何視事。
”乃改诏,令光子康,扶掖入對。
這事情傳至遼邦,遼主即囑咐守邊兵将道:“中國相司馬光,你們遇事須要格外小心,切不可生出事來。
”這就可以想見當日的聲望了。
次年,青苗免役諸法,一概罷免。
司馬光又想起文彥博來,便入奏道:“文彥博,宿德元老,年雖衰邁,精神矍铄,仍可起用。
”太皇太後便有用他為相之意,有人說:“彥博年老,宰相事繁,惟惟恐照顧不到。
”因改為平章軍國重事,六日一朝,一月兩至經筵,班在宰相之上。
呂惠卿見正人滿朝,自知無容足之地,乞求閑散。
蘇轼、王觌又連章參劾,乃發往建州安置。
一時之間,将所有小人,驅逐殆盡,一切政事,盡複舊觀。
惟罷免役法時,司馬光請複差役法。
會蘇轼已入為中書舍人,獨請行熙甯初給田募役法,且條陳五利。
監察禦史王岩叟,說是五利難信,且有十弊。
群臣又各是其是,議論紛纭。
蘇轼本與司馬光交好,便去見他道:“公欲改免役為差役,轼
原要入臨,因避嫌猜,不敢徑行。
适程在洛,勸他入京,司馬光遂啟程東進,方近都門,守門衛士都歡呼道:“司馬相公來了!”當下一人傳十,十人傳百,居民住戶,盡皆出外觀看,沿街塞巷,都聚滿了人。
司馬光坐在馬上,為百姓攔住,不能速行,隻得按辔徐進。
那些百姓,都亂喊道:“司馬相公這回來京,請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千萬不可回洛了。
”司馬光見百姓們一唱一和,反覺疑懼起來,暗想:“我原怕招人忌妒,所以不敢前來,如今人民這樣情形,豈不更令忌者有所借口。
萬一他們進起讒言來,說我買囑百姓,意圖入相,如何是好?” 當下向幾個年老百姓安慰了一番,徑向先帝靈前哭臨過了,即從間道歸去。
太皇太後聞得司馬相公入都,正要詢問要政,誰知待久不至,即令内侍梁惟簡,馳騎追問。
司馬光請大開言路,诏榜朝堂。
惟簡複命,蔡确等已知其事,先創六議入奏:大旨說是陰有所懷,犯非其分,或扇搖重機,或迎合舊令,上則僥幸希進,下則眩惑流俗,有一相犯,立罰無赦。
太皇太後見了此議,又令人持往司馬光觀看。
司馬光憤然道:“這不是求言,乃是拒谏。
為人臣的,隻好杜口不言;一經啟齒,就要犯這六件事情了。
”遂具疏列論,太皇太後即改诏頒行。
果然不多幾時,應诏陳言的,竟有一千多人。
太皇太後又下诏,令司馬光知陳州,并起程颢為宗正寺寺丞。
程颢受诏,正要起身,忽然患病而亡。
程颢與弟程頤,受學周門,以道自樂,平時極有涵養功夫,不動聲色,既卒,士大夫無論識與不識,莫不哀悼。
文彥博采取衆論,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司馬光受了诏命,往陳州赴任,經過阙下,正值王珪病殁,輔臣以次遞升,适空一缺,太皇太後即留司馬光在朝輔政,命為門下侍郎,即日到政事堂辦事。
天下人民莫不歡欣鼓舞,都說這一來好了,司馬相公入朝,王安石新法的困苦,可以除去了。
蔡确等聽了,便用個大的題目來壓制道:“司馬光難道不讀書麼?聖人說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現在新君即位,還沒有改元,就可以改變先帝的成法麼?”司馬光不覺笑道:“說這話的,才是真沒有讀過書的。
試問當初聖人說這兩句話,可是指天子說的麼?天子以宗社為重,能夠保守宗社,億萬年不墜,方可莫孝。
先帝所行的政治合宜,雖傳之百世,也應遵守。
若是王安石、呂惠卿所創的新法,害國病民,應當從速改變,如救焚拯溺一般,才是道理。
況且太皇太後以母改子,并不是以子改父,有什麼不可以呢?”衆人無可辯駁,隻得默然。
太皇太後又召呂公著為侍,讀公著自揚州進京擢為尚書左丞,京東轉運使吳居厚,繼鮮于侁後任,大興鹽獄,暴斂橫征,民不堪命,為言官所劾,貶谪黃州,仍用鮮于侁為轉運使。
司馬光對同列道:“子駿甚賢,不應複令居外,但朝廷欲救京東弊困,非子駿不可,他實是一路福星,安得如子駿者一百人散布天下呢?”子駿乃鮮于侁表字,倪到任之後,即奏罷菜蕪利國兩冶,及海鹽依河北通商,人民大悅! 有口皆碑。
從此,司馬光、呂公著同心輔政,革除新法,罷保甲,罷保馬,罷方田,罷市易,貶前市易提舉呂嘉問三秩,知淮陽軍。
呂黨皆連坐貶谪,且谪州恕出知随州。
次年改為元祐元年,右司谏王觌,右谏議大夫孫覺,侍禦史劉摯,左司谏蘇轍,卸史王岩叟、朱光庭、上官均皆連章參劾蔡确、章惇、韓缜、張璪朋邪害正。
章至數十上,乃免蔡确相位,出知陳州。
擢司馬光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公著為門下侍郎;李清臣、呂大防為尚書左右丞;李常為戶部尚書;範純仁同知樞密院事。
司馬光已經得疾,因青苗免役諸法,尚未盡除,西夏議亦未決,不覺诏道:“諸害未除,死不瞑目。
”遂緻書于呂公著道:“光以身付醫,以家事付愚子,以國事付公。
”公著為白于上。
太皇太後降诏,免光朝觐,許乘肩輿,三日一人省。
司馬光辭不敢當,且道:“不見天子,如何視事。
”乃改诏,令光子康,扶掖入對。
這事情傳至遼邦,遼主即囑咐守邊兵将道:“中國相司馬光,你們遇事須要格外小心,切不可生出事來。
”這就可以想見當日的聲望了。
次年,青苗免役諸法,一概罷免。
司馬光又想起文彥博來,便入奏道:“文彥博,宿德元老,年雖衰邁,精神矍铄,仍可起用。
”太皇太後便有用他為相之意,有人說:“彥博年老,宰相事繁,惟惟恐照顧不到。
”因改為平章軍國重事,六日一朝,一月兩至經筵,班在宰相之上。
呂惠卿見正人滿朝,自知無容足之地,乞求閑散。
蘇轼、王觌又連章參劾,乃發往建州安置。
一時之間,将所有小人,驅逐殆盡,一切政事,盡複舊觀。
惟罷免役法時,司馬光請複差役法。
會蘇轼已入為中書舍人,獨請行熙甯初給田募役法,且條陳五利。
監察禦史王岩叟,說是五利難信,且有十弊。
群臣又各是其是,議論紛纭。
蘇轼本與司馬光交好,便去見他道:“公欲改免役為差役,轼